论文摘要
对B介子衰变过程的研究属于有效哈密顿量和QCD因子化理论的交叉研究领域,对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与寻找新物理信号起着重要作用,是粒子物理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B介子衰变的研究涉及多个能标的物理,算符乘积展开与因子化理论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做算符乘积展开并积分掉重的规范玻色子(W±和Z0)和顶夸克,得到低能有效哈密顿量。Wilson系数通过完整理论与有效理论的匹配抽出,而算符矩阵元的计算则有赖于因子化理论。基于kT因子化的微扰QCD(PQCD)因子化方案是计算算符矩阵元的主要方法之一。在PQCD方法中,横向动量kT的引入避免了端点区域红外发散的问题,辐射修正产生的大的双对数项通过重求和到Sudakov因子。Sudakov因子的引入保证了在大的横向间隔区域的贡献被压低,使典型能标的微扰计算变得可靠。目前,在PQCD框架下,人们已经在完整领头阶(LO)对B介子主要衰变道做了系统研究,并完成了对主要次领头阶(NLO)修正的计算。同时,为了解释B介子衰变实验中还存在的一些反常现象,人们迫切希望提高理论计算的精确性与准确性。为此,需要考虑标准模型的高阶修正,计算次领头阶乃至次次领头阶的贡献,为实验数据分析提供理论支持与依据。本文中,我们在PQCD因子化方案下,继续深入研究并计算对B介子典型衰变道的次领头阶修正。在基于kT因子化的PQCD框架内,本文对πγ*→γ,B→→γlv过程的因子化过程做了系统研究,并将其推广到矢量轻介子遍举过程以及B到矢量介子衰变过程的研究中。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综述部分。第二章中,作者简单介绍了标准模型和弱作用有效理论。第三章中,作者对因子化理论(包括共线因子化和kT因子化)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讨论。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包含了作者的主要工作部分。我们将典型衰变道ρ→(π)和B→ρ的因子化证明推广到了次领头阶,并对ρ → π,ρ → ρ过程领头阶及次领头形状因子做了详细的解析计算,给出了数值结果。主要结果为:(1)在ρ → π衰变过程中,其领头阶形状因子存在3个不同扭度组合的贡献,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来自于正比于φρT(x1)和φπP(x2)的项(约占80%)。对主要贡献道次领头阶修正的计算结果表明,次领头阶修正对领头阶的形状因子可以带来约20%的增强。同时,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我们计算了ρ → π衰变过程的类时形状因子及其次领头阶修正。类时形状因子中,次领头阶修正的结果对领头阶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大,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对于ρ → ρ衰变过程,我们在领头阶计算了形状因子中多个可能扭度的贡献,并发现其中主要的贡献来源于三个不同的扭度组合。我们针对ρ → ρ领头阶三项主要贡献道计算了次领头阶圈图修正,结果表明:在典型能标区域,次领头阶修正对领头阶形状因子的增强小于30%,符合微扰QCD的一般估计。(2)作者完成了在kT因子化框架下对B→ρ过程次领头阶水平的因子化证明,并给出了B介子到ρ介子跃迁振幅的非定域矩阵元。B→跃迁振幅的软发散部分无法完全抵消,剩余的红外发散被定义到喷注函数与介子波函数当中。在PQCD框架下对次领头形状因子的计算现在已部分完成,但距离完整地完成B→P(V)次领头阶修正仍有很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这方面的任何进展将会有效地促进PQCD因子化方法的发展。目前,B介子物理的研究正处在转折时期,PQCD因子化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理论模型,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大量高能物理实验数据的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华俊
导师: 肖振军
关键词: 微扰,因子化,形状因子,红外发散,次领头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物理学
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分类号: O572.2
DOI: 10.27245/d.cnki.gnjsu.2019.001030
总页数: 124
文件大小: 2746K
下载量: 18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模糊故障树和因子化分析的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失效模式[J]. 航空动力学报 2014(04)
- [2].基于欧式距离法或因子化法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牛肉掺假鉴定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15)
- [3].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b→cq_1q_2过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4].一种数值预告产品因子化的优化试验[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9(S2)
- [5].非因子化方法研究D→ππ,Kπ,KK衰变[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09(03)
- [6].基于因子化的酬金规则实现和应用[J]. 中国新通信 2017(24)
- [7].QCD因子化框架下Β_s→PP衰变中湮灭图效应[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8].QCD因子化方法研究TC2模型下衰变B→ππ的新物理效应[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8(03)
- [9].因子化方法求解三参量势函数的Schrdinger方程[J]. 高师理科学刊 2012(04)
- [10].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J/ψ→DP,DV过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 [11].微扰QCD因子化方案下的B介子三体衰变[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12].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Bc弱衰变[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13].用QCD因子化方法研究Bc→J/ψπ,η_c π,J/ψK,η_c K过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14].QCD因子化框架下无粲B_c→VV衰变过程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5].Υ(1S)→B_cP,B_cV过程的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16].一种因子化的稀疏矩阵转置算法[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03)
- [17].马尔可夫决策过程两种抽象模式[J]. 计算机科学 2008(10)
- [18].QCD因子化方法研究TC2模型下衰变B→πK的新物理效应[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9].面向时间序列大数据海量并行贝叶斯因子化分析方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9(07)
- [20].Chib0湮灭形状因子的α_S~0υ~2阶计算[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03)
- [21].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小米产地溯源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11)
- [22].对四夸克凝聚的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1(03)
- [23].B_q~*→D_qV和P_qD~*非轻弱衰变的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24].修正Pschl-Teller势的Schrdinger方程的因子解法[J]. 河南科学 2014(07)
- [25].B_(s)→J/ψP(V)衰变过程中的直接CP破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26].B~-→ρ~-ρ~0衰变中的b→u右手流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27].标量介子衰变硬散射振幅的计算[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