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马克思曾多次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论述了共同体思想,他认为共同体是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以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为基础,以广大无产阶级的联合为手段,以实现全人类的最终解放为理想归宿,逐步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的一个必然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彰显出“历史规律性”和“价值目的性”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思想的光辉不仅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更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全球现代性问题、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启迪。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蕴涵着丰富的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主要包括历史主体、科学内涵、现实基础以及价值追求,这标志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出场。时至今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它的理论光芒照遍社会发展历程的每一方寸土,为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肥沃”的思想土壤。
一、重温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一)现实性
当今世界局势风起云涌、形势复杂多变,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以全人类进步发展作为使命担当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课题。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出访时就谈到:“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又再次呼吁各个国家应该共同掌握世界命运、书写国际规则、治理全球事务、分享发展成果。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了这一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时代的需要呼唤理论的出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迫切需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作为“真正共同体”理论的缔造者和先行者,对人类始终不断追求着的“真正共同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导着广大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虚假共同体”的革命;指导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为着力应对全球现代化问题贡献出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在新的历史方位,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将继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新的征程提供理论源泉和实践经验,因此,重温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具有重大而急迫的现实性意义。
(二)必要性
在正值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之际,国内外再次掀起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潮。尤其是一些新自由主义者,为了迎合国外资本主义的需求而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他们故意夸大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背景,以此否认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性及合理性。而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更是极力歪曲和丑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重大意义,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起到必然的指导作用,并企图以此来否定苏维埃俄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实施的各种正确策略;以及全盘否定中国红色革命、优秀传统文化,丑化历史英雄人物等等。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因此,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就必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重温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紧迫性。从国际层面来看,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挑战:经济动能不足、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环境污染、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问题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人为应对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聚全国全党之力,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虽然这一方案的提出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的历史时代下得到了创造性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仍只是处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复杂难料的发展困境。因此,重温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和共同体思想的有关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厘清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精髓,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论问题,最终揭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发展规律,对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具有刻不容缓的意义。
二、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共同体思想是合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指南和理论菁华,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始终坚持以“现实”的人作为共同体的主体,以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作为共同体的基础,以共同利益的联合作为实现共同体的途径,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共同体的根本价值追求等内容。
(一)始终以“现实”的人作为共同体的主体
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主体,但这个主体绝不是唯心主义认为的那种抽象的单个人的孤立,而是存在于共同体之中的、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生长出来的、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
1.人本身是“类”存在物,具有自由自觉的类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是一个区别于动物的种,是因为人本身是“类”存在物,而人这个“种”“类”区别于其他“种”“类”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并有意识的活动过程,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本质。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还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说,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类”这个存在物而孤立存在,他必须是在这个“类”特性之中并作为其中一个有意识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而存在。
2.有生命的个人是形成共同体的客观前提
大多数非洲有竹林的国家竹材加工利用历史短暂,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埃塞竹材加工利用虽与先进国家相比较为落后,但历史悠久。而且20世纪70年代中国竹手工业专家就曾到埃塞培训,培训出了一批当地竹子师傅,这些人陆续培训了许多当地的竹子手工业者。特别是在2005—2006年中国开始举办埃塞竹材加工培训班之后,竹家具生产发展较快。目前,埃塞手工竹匠约500多人,几家竹子工厂工人约200多人。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而个体生命的存在就必定驱使人们必须要通过生产活动来维持肉体的生存,满足人们在吃、穿、住、行、用等方面的需求。起初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仅仅是与自然界发生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多余的物质产品,由此,生产活动也促使人和人之间产生了联系,并且创造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历史。共同体是有生命的个人所创造出的历史产物,有生命的个体是共同体的创造者和主体,如果否认了个体生命的历史存在痕迹,那么也就否认了共同体存在的客观事实。
马克思认为建立在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分化基础上的共同体是“虚假”的共同体形式,在“虚假共同体”中的个人不是存在于共同体之中、而是在共同体形式之外的,仅仅是以追求个人的特殊利益为目的。“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5]所以像“民主制”“君主制”等所谓的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共同体对他们而言仅仅是“异己的”“奴役的”“强制的”共同体形式。为使每个人在联合起来的斗争中获得自由,就必须反对一切“虚假的共同体”形式,就必须要把大多数人变为“没有财产的人”,并且利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6]的手段,推翻一切虚幻权力的桎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人的自由。
3.人的劳动分工程度制约着共同体的发展形式
马克思认为民族分工的细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明显标志。他认为,共同体的发展形式与人们的劳动分工水平紧密相关,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深化,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然共同体逐渐由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所替代,原来意义上的氏族、胞族、部落共同体的存在形式就分崩离析,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共同体形式。
无论共同体的存在形式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人民群众是共同体的缔造者,共同体是人民群众的对象性活动;人民群众是共同体的主体,共同体是人民群众发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客体;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始终以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作为共同体的基础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是他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革命道路,指导革命实践,调动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对新时代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联合斗争是反对“虚幻共同体”的必要途径
世界人民的普遍交往是共同体形成的现实前提,但马克思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3]所以大幅增长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形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基本生活资料的满足、道路的开辟、商业的扩大,人们就只能被束缚在地域性的范围内而独自遭受极端穷困和孤独之苦;如果没有现代城市的教育、大工厂工业的启示、世界性地域的扩大,就不会有人们的普遍交往,也不会形成共同的社会利益,更不会有共同力量的联合。
2.共同体经济的繁荣需要新生产力的推动
(四)探索“教学+产业”的培养方式,注重教学成果转化。高校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将创意通过各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成功培育,最终能够走上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大学生在企业家精神鼓励下所孵化出来的创新创业项目要想顺利入市,还必须实现高校和地方产业的全方位对接。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共同体的基本形式总是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发展态势,大体说来,自然共同体、部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以及现代社会的政治共同体都是其基本存在形式。共同体每一具体形式的转变都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息息相关。因此,共同体存在形式的不断演进需要共同经济力量的支撑,这些力量在不同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形式和条件,或者是水力、煤气、电力,或者是其他的自然力和社会力量,如果没有这些自然物质资源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共同体形态本身就是一种纯粹空想。因此,为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共同体形式并进一步实现人的解放,旧的共同体就必须不断挖掘和探索新的生产力以促进经济力量的不断向前发展。
1.教授虽然被吉姆打倒在地,但并没有什么危险。你们知道如果被人击打,一个人能够承受的力量的极限是多少吗?
(三)始终以共同利益的联合作为实现共同体的途径
反对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联合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实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前提条件和必要途径。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客观分析了在“虚幻共同体”中个人利益的“异化”,深刻揭示了这种“异化”的形成原因,并科学论证了只有部分民族的、以共同利益为核心的人的联合才是实现“真正共同体”的正确途径。
在上述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针对MDEA溶液吸收性能的不同特征,以i-C5、C6、C7、C8、C10等天然气中重组分组成、质量浓度为自变量,以MDEA溶液吸收能力为因变量建立天然气中重组分不利影响的预测模型,即
1. 共同利益是实现无产阶级联合的坚实基础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引起和产生了社会劳动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以及社会阶级的利益分化,因此出现了以维护自身利益为核心的人的联合体。马克思认为这种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联合体起初表现为单个人的力量联合,正如“在中世纪,每一城市中的市民为了自卫都不得不联合起来反对农村贵族”的情形一样。[4]后随着单个人的特殊利益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与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发生矛盾,人们为了摆脱奴隶主的奴役、封建主的压迫、资产者的剥削,单个人的利益就转化为了共同利益,联合也转化为了被奴役者、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即无产者的普遍联合。因而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的联合,才能真正实现消灭奴役、压迫、剥削的“自由人联合体”。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处理好历史与逻辑的关系
1.2 换药时间安排 两组患者治疗及换药方法相同,对照组清创缝合术后2~3 d首次换药;观察组清创缝合术后第1天首次换药。
天主教传播与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农牧界线的移动——以圣母圣心会所绘传教地图为中心…………………………张晓虹 庄宏忠(167)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之间各类的学术交流、合作等也越来越频繁。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大力推进和支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活动,是建设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手段。
(四)始终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共同体的根本价值追求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在以利益关系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中,人们变得更加不自由了,“因为他们更加屈从于物的力量。”[7]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并深刻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这种“不自由”的联合形式中的地位,他认为“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8]为了使人们能够自由支配自己所生产的一切劳动产品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马克思指出要建立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联合为根本价值追求的“真正共同体”,因为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这个共同体的形式中,人才有自由可谈,人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真正共同体”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充裕的物质保障。他认为要超越资产阶级“虚幻共同体”的狭隘眼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就必须把人从“拜物教”的理论中解放出来,把人从物的关系和人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共同体的最高形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只有“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是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9]可见,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以满足人自身的一切需求为最终发展目标的“自由人联合体”,就必须要有充裕的物质条件作保障。为此,首先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然后把社会的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从而保障社会的物质产品得到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极大的满足。
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而目前很多企业存在着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恰当等原因,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逐渐的增加,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很多企业期望通过财务风险管理的办法来降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稳定、长远的快速发展。虽然很多公司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由此,本文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帮助企业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
1.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普遍交往的现实前提
(一)坚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的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坚持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服务于现实世界的哲学思想,这个思想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理论的指导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实化于社会生活的过程之中。他的共同体思想不仅为追求“自由人联合体”这样一个共同体形式提供了理论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就是人们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每个民族国家都是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存在,因为在这个“地球村”中,任何一个想要谋求繁荣发展的主权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所以,正确处理各个主权国家的平等关系、安全关系,积极鼓励各个主权国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推动人类命运体的不断深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科学论述了实现共同体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并指出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0]因此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共同体形式也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唯物史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共同体发展形式、揭示共同体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劳动“异化”的分析,得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的“类”本质这一结论。他认为人是凝结在生产劳动中的无差别的“类”存在物,每个劳动者都应当平等的享有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对于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正确把握各主权国家的地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倡导各主权国家一律平等。所谓“一律平等”也就是指各主权国家在不分领土大小、不分国力强弱、不分政治制度的前提之下,都有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获得其他主权国家尊重的权利。然而,尽管在和平发展的大势之下,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现象,单边主义、国际争端、利益分歧、意识形态差异等问题仍然阻碍着各主权国家的平等友好交往。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各民族国家主权平等,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营造出互商互谅的平等友好关系。
2.主体延续性
马克思关于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共同体形成的前提条件的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重大遵循。自然界是人的生活源泉和物质载体,没有自然界人类什么都不能生产。但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度开发、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因此,为共同应对全球生态问题、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各主权国家应该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大局意识,努力构建一条绿色、低碳、的全球生态发展道路。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的逻辑的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坚持发展性原则
1. 主体平等性
这一思想指导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必须以当时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正如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序言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对未来社会发展形式的一个美好目标,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在现有物质发展水平基础上的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与继续,它只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须要在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基础之上,逻辑地分析发展的具体历史阶段。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制约人们普遍交往和相互联系的物质条件,共同体的发展总是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际背景具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在经济全球化大浪潮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12]为共同解决全球现代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是一个有步骤、有过程才能逐渐实现的美好愿景。当前国际环境纷繁复杂,各国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全球新的国际治理格局、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还不成熟;旧的全球治理主体、思想意识与价值判断仍然制约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向前推动。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不可能是一条一马平川的道路,而必须要经历一个曲折式上升、螺旋式前进的发展阶段。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所期望的“真正共同体”形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最终归宿,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实现“真正共同体”的一个具体过程和途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13]各个民族国家始终要以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为发展目标,利用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历史性契机,以坚持创新为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充分发挥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造力;秉承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精神,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促进全球经济朝着互利共赢方向发展,只有处理好当前任务与未来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为逐步过渡到“真正共同体”提供物质力量。
(三)坚持一般与个别的利益的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坚持合作性原则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了在以往的共同体形式中,共同利益是贯穿共同体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种形式的共同体发展历程都存在着共同利益的联合,并且在每一个利益联合体中又都存在着单个人的特殊利益。历史也证明,任何共同体形式都是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共同利益寓于个人利益之中,没有离开个人利益的共同体,也没有离开普遍利益的共同体。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既是人类科学认识共同体形式的正确方法,也是当前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指南。
1.坚持互利性原则
从表2、图2中可以看出,烃类的种类最多,是其他风味物质种类的 2~10倍,其含量仅次于醛类。碳氢化合物来源于脂质氧化,其可由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等催化形成[8],但是碳氢化合物的气味阈值很高而对板鸭制品的质量香气贡献很小[28]。
以追求互利共赢为核心目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对全球治理新秩序的美好愿景,也是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4]一国单独得利必定不能长久,各国共同得利才能持久进步。因此,各民族国家只有积极主动地把各国的特殊利益融入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利益之中;各民族国家只有不分高低优劣、彼此借鉴、相互尊重、兼收并蓄;各民族国家只有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他国利益的发展,树立合作、共赢理念,才能带来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各主权国家不断发展进步、欣欣向荣。
2. 坚持共建性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竞相角逐的产物,是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面临严峻挑战,寻求民族发展和国际安全中诞生的。它回答了国际社会关于误读“中国梦”与“世界梦”命运与共、息息相通关系的质疑;阐释了要规避“修昔底德陷阱”,走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平等发展道路的新思维新理念;揭示了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现存国际格局中如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问题,为未来建立多元国际新秩序的伟大愿景提供了现代性方案和指南。因此,各国必须要在兼顾当前的现实可能的条件下,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同构建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未来共同体形式。
(四)坚持过去、现实与未来的发展的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坚持共享性原则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集中表现为“自由人联合体”,即“资本主义”是现存的共同体形式,而它终将被“这样一个联合体”即自由人联合的共同体所代替,这是马克思对未来共同体形式的美好希冀。马克思认为只有在自由人联合的共同体形式中,人才会复归到他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到那时,每个人都不再受“异己”的物质产品的支配与控制、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劳动,而是根据自己有意识的活动在共同体中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可见,马克思正是在对现存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反思和扬弃中,寻求未来无产阶级的命运和国家发展前途,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处理好过去、现实与未来关系的平衡点。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为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提供了科学指南。人类命运共同体它首先是从“中俄、中巴命运共同体”,然后到“中非、中拉命运共同体”再到“亚洲命运共同体”,最终逐渐发展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因此,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理论概念;相反,它是受到当前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生态、文化、安全等多重因素制约和影响而形成的实践形式,这就进一步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是一个以“自由人联合”为目标的、从理论到实践、从内涵到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的发展过程。总而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一个美好愿景,又是一个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1)控制产酸的原理。产酸是废弃矿业地含有的金属硫化物在氧气、水和产酸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在添加石灰中和现有酸性的基础上,通过在废弃矿业地表面覆盖专用土壤改良基质形成“耗氧层”,由于改良基质富含各种有机物质,能够通过氧化过程消耗氧气,因而减少废弃矿业地与氧气的接触,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废弃矿业地的产酸过程受到极大地抑制。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未来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既要树立全局意识、整体意识,也要注重把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因为在面临全球性问题之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获得发展。所以当国与国之间在国际交往中发生争端或摩擦时,要从国家安全大局出发,树立协商化分歧、对话不冲突的安全观;要坚决摒弃迷信武力、弱肉强食的旧安全思维。只有这样,各民族国家才能聚力应对来自恐怖主义、民族主义等国际安全威胁,才能携手营造世界人民共同期盼的、公平正义的、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3-2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0.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5.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2.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6.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8.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2.
[14] 习近平.《在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4-07.
[收稿日期]2019-02-10
[作者简介]吴晓梅(1972-),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卢孔亿(1992-),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9)02-0013-06
(责任编辑:吴 兵)
标签:共同体论文; 马克思论文; 人类论文; 命运论文; 思想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2期论文; 兰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