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地塘林区论文-潘星燃

火地塘林区论文-潘星燃

导读:本文包含了火地塘林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蚂蚁群落,多样性,食性,稳定同位素

火地塘林区论文文献综述

潘星燃[1](2019)在《秦岭火地塘林区蚂蚁群落及优势种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蚂蚁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其生物量巨大,占据多样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的物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是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蚂蚁食性复杂,其筑巢和觅食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常被作为研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示物种。秦岭火地塘林区地处秦岭南坡,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是研究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想区域。为了了解秦岭火地塘林区蚂蚁群落组成情况及其食性特点,本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和陷阱法对秦岭火地.塘林区六种典型生境的蚂.蚁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基于食物组成调查,结合稳定同位素法分析了火地塘林区优势蚂蚁种类的食性特点,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火地塘林区共采集4亚科12属25种蚂蚁,包括24个已知种和1个待定种。其中蚁亚.科5属13种,切.叶蚁亚.科5属10种,猛.蚁亚.科和臭.蚁亚.科分别只有1种。在属水平,红.蚁.属蚂蚁种类最多,有6种,毛蚁属次之,有4种。粗结红蚁Myrmica scabrinodis和云南红蚁M.yunnanensis为陕西省新记录种。日本黑褐蚁、凹唇蚁、亮腹黑褐蚁和淡黄红蚁为该地区的优势种。2.不同森林类型中蚂蚁种类的分布存在差异,类型Ⅰ(松栎混交林)中有18种,类型Ⅱ(油松林)有14种,类型Ⅲ(华北落叶松林)中有15种,类型Ⅳ(云杉林)有9种,类型Ⅴ(华山松林)有10种,类型Ⅵ(冷杉林)有11种。粗结红蚁、淡黄红蚁、凹唇蚁、日本黑褐蚁、亮腹黑褐蚁和广布弓背蚁在六个林地类型中均有分布。山大齿猛蚁、淡黄大头蚁、中华光胸臭蚁、日本弓背蚁、黄毛蚁和亮尼氏蚁仅在类型Ⅰ中出现,魏氏红蚁仅出现在类型Ⅵ中。3.火地塘林区蚂蚁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蚁种和东洋界成分,其中东.洋种10种,广.布种9种,古.北种5种,表现出秦.岭处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分界.线的特征。在蚁亚科中,广布种有8种,东洋种有3种,古北种1种;切.叶蚁亚.科中,东.洋种5种,古北种4种,广布种1种;猛蚁亚科和臭蚁亚科各有东洋种1种。东洋种和广布种种类在各森林类型中随海拔的升高呈减少趋势。4.火地塘林区六种森林类型蚂蚁物种数、个体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出低海拔生境相对高于高海拔生境,优势.度指数呈现相反规律。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中存在多域效应。火地塘林区各森林类型蚂蚁群落相似性总体表现为中.等不相似水平,其中油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相似性系数0.611)、华山松林和冷杉林(相似性系数0.615)蚂蚁群落相似性较高,为中等.相似水平,松栎混交林和冷杉.林蚂蚁群落相似.性最低(相似性系数0.318),为中等不.相似水平,蚂蚁.群落分布有垂直.地带性.规律。5.火地塘林区收集的4亚科25种蚂蚁中以中生态位物种占多数(10种),窄生态位物种最少(7种),除内氏前结蚁外,其它蚂蚁选择的生态位均包括地表觅食。除猛蚁亚科外,其它亚科的蚂蚁存在生态位的分化。在蚁亚科和切叶蚁亚科中,同属不同种的蚂蚁对生态位的选择呈现多样性。6.火地塘林区四种优势种蚂蚁(日本黑褐蚁、凹唇蚁、亮腹黑褐蚁、淡黄红蚁)的食物组成和食性相似。四种蚂蚁主要取食小型昆虫尸体,其中膜翅目昆虫占比较高。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它们的食性表明:四种蚂蚁的δ~(13)C(-26.488~-25.622‰)和δ~(15)N(3.874~4.700‰)值跨度均小于1‰,食物组成相似,具有相近的食物来源;基于δ~(15)N值得到四种蚂蚁的营养级位置在第叁营养级附近,日本黑.褐蚁食.性表现为肉.食性,凹唇蚁、亮腹黑.褐蚁和淡黄红蚁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岳坤,庞军柱,扆凡,彭长辉,张硕新[2](2019)在《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不同林型土壤CO_2、CH_4、N_2O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带森林土壤是CO_2、N_2O重要的源,是CH_4重要的汇,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这3种温室气体在时间上的变化,而很少开展在空间变化上的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海拔1 560、1 585、1 963、2 040、2 160m,分别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森林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结果表明,CO_2全年都为排放,季节波动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排放量减少,海拔由低到高(包括3种林型)年排放量依次为:19.12、12.53、11.78、16.95、14.87t·hm~(-2);CH_4全年主要为吸收,在非生长季出现排放,季节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吸收量增加,海拔由低到高年通量依次为:-2.57、-3.60、-5.94、-5.59、-3.92kg·hm~(-2);N_2O全年以排放过程为主,存在吸收现象,季节波动幅度不大,海拔对其通量影响不明显,海拔由低到高年排放量依次为:0.23、0.62、0.63、0.60、0.95kg·hm~(-2)。土壤温度是影响CO_2、N_2O通量的关键因子。5个样地森林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20~40cm)显着相关(P<0.05)。高的土壤NH_4~+含量对CH_4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在冻融交替期,降雨对N_2O的通量有明显影响。海拔由低到高5个样地的GWP(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119.13、12.65、11.85、17.02t·hm~(-2)和15.07t·hm~(-2)。(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齐伟,郭怀林[3](2017)在《秦岭火地塘林区红桦林土壤碳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是我国的主要林区之一,研究秦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可以为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秦岭火地塘林区的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林为研究对象,估算了研究区红桦林生态系统土壤的碳密度,并分析了其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的关系,结果表明:秦岭火地塘林区红桦林生态系统土壤总碳密度平均值为358.905t/hm~2,其中中龄林的土壤碳密度最大,占总量的51.64%,各土层碳密度及其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为A层(40.23%)>B层(37.02%)>C层(22.76%)。研究区红桦林土壤碳密度高于全国森林土壤碳密度的平均值,表明其具有较大的土壤固碳潜力。对地形因子分析表明,火地塘林区红桦林土壤碳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与坡度及坡位之间表现出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红桦林阳坡土壤碳密度明显高于阴坡土壤碳密度(P<0.05)。(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7年06期)

李玉田[4](2017)在《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和坡位森林土壤NO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氧化物在大气化学性质中起着关键作用。虽然一氧化氮(NO)在对流层中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它对局部以及区域的大气光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区域和全球NO库存进行估算时,不仅要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排放的NO,还应该强调土壤是NO的重要排放源。土壤NO通量随着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而变化很大,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结论。因此,需要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长时间研究这些关系,并覆盖每个地区的不同季节。本研究选取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1560~2160m)有代表性的5个森林样地以及油松林不同坡位的3个样地,采用静态箱—氮氧化物分析仪法对其土壤NO通量进行1a(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的监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NO排放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季(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但整个观测期NO排放保持在较低水平。在非生长季(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大部分样地的NO排放先减少后增加,而且监测有NO吸收。不同海拔NO年排放总量在0.02~0.19 kg·ha~(-1)·yr~(-1)之间。除华山松外,NO年排放总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不同坡位土壤NO年排放通量在中坡位最高(0.11 kg·ha~(-1)·yr~(-1)),上坡位次之(0.09 kg·ha~(-1)·yr~(-1)),下坡位最低(0.06 kg·ha~(-1)·yr~(-1))。(2)不同海拔5个样地土壤NO通量均与地温显着正相关(P<0.05)。华山松林土壤NO排放与土壤孔隙充水率(20-40cm)呈负相关(P<0.05)。油松林土壤NO排放与土壤铵态氮含量负相关(P<0.05)。上坡位土壤NO通量与地温和WFPS显着正相关(P<0.05);中坡位土壤NO通量与地温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铵态氮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下坡位NO通量与地温和硝态氮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3)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NO通量的主要因子。除油松林外,各样地的土壤孔隙充水率都低于60%,可以推断,硝化反应是本地区NO的重要生成源,但受到降雨和土壤有机质等理化性质的影响又伴随有反硝化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李伟[5](2017)在《秦岭火地塘林区主要森林类型水质效应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先根据大气降雨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时空顺序,测定并分析了大气降雨在秦岭火地塘林区四种林分(华山松、油松、锐齿栎和松林混交林)传输过程中,pH及水化学元素沿运移路径的变化,从而获知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水化学元素沉降变化的关键层次,进而探讨不同林分不同层次对大气降雨水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林分各层降雨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对降雨水质影响的最佳林分及层次;再通过室内模拟降雨淋溶土壤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及pH降雨对四种林分土壤酸碱度和吸附—解吸Pb、Zn、Cd的影响。为秦岭地区水源林的管理和营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秦岭火地塘大气降水pH均值为6.03,降雨偏酸性。四种林分对偏酸性降雨pH均有较强的调升能力,调升效应顺序为:松栎混交林>油松>华山松>锐齿栎,松栎混交林效果最佳。华山松和锐齿栎调升pH的关键层次是林冠层,油松和松栎混交林起主要作用的是土壤层。四种林分林地土壤对模拟降雨酸碱度均有调节作用。模拟降雨pH在相同条件下,重金属含量越高,越能促进土壤对降雨pH的调升作用。(2)四种林分生态系统对大气降雨输入的Pb、Cd、Cr、NH_4~+均有显着的吸附固定、净化效应。林冠层吸收利用、土壤吸贮固定是对NH_4~+净化的主要方式,其中锐齿栎对其吸附净化率为71.15%,效果最佳;吸贮阻减Pb、Cd、Cr的关键层是林冠层。对Pb,以华山松林吸附净化率最高,为73.31%;对Cd,油松林吸附净化率最高,为84.09%;另外,锐齿栎和松栎混交林对SO_4~(2-)、Zn~(2+)、Cr表现较强的吸附净化效应,而且均以松栎混交林吸附净化率最高,分别为60.28%、79.76%、19.00%。(3)降雨对四种林分生态系统中的NO_3~-、PO_4~(3-)、K~+、Ca~(2+)、Mg~(2+)、Al~(3+)表现淋溶效应。土壤层是输出水体中NO_3~-、Al~(3+)、Ca~(2+)、Mg~(2+)、Al~(3+)的主要来源;对NO_3~-、PO_4~(3-):华山松表现淋溶强度最大,淋溶增幅分别为3.41 mg·L~(-1)、0.48 mg·L~(-1),林冠层、枯枝落叶层是淋溶关键层。对K~+、Ca~(2+):锐齿栎淋溶强度最大,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是淋溶关键层。对Mg~(2+):松栎混交林淋溶强度最大,淋溶增幅为2.21 mg·L~(-1)。另外在华山松林中,SO_4~(2-)、Zn~(2+)主要是由于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受到降雨的淋洗而增加。(4)降雨经过四种林分各层对其净化后,其水质均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而且在四种林分相同层次降雨水体中,均是以松栎混交林水体水质最好,因此松栎混交林是四种林分中对降雨水质进行净化的最优林分。(5)模拟降雨在重金属浓度相同条件下,随降雨pH升高,四种林分林地土壤对Pb、Zn、Cd的吸附—解吸有不同效应。对Pb:华山松和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的吸附能力减弱,油松和锐齿栎林林地土壤吸附能力增强;对Zn:华山松和松栎混交林林地土壤吸附强度增强,油松和锐齿栎林林地土壤解吸强度增强;对Cd:四种林分林地土壤均是解吸强度减弱,吸附强度增强。(6)模拟降雨在pH相同条件下,当模拟降雨重金属含量较低时(M0、Min、Mv处理条件下),降雨可对四种林分林地土壤中的Pb、Zn、Cd进行淋溶;当重金属含量较高时(Max处理条件下),四种林分林地土壤可对其进行吸附净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玉田,庞军柱,彭长辉,张硕新,侯琳[6](2017)在《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森林土壤NO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1 560~2 160 m)的有代表性的5个森林样地,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对其土壤NO通量采用静态箱—氮氧化物分析仪法进行1 a的监测。结果表明,土壤NO排放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季(2015年5月—2015年9月),但整个观测期NO排放保持在较低水平。在非生长季(2014年10月—2015年4月),大部分样地的NO排放先减少后增加,而且监测有NO吸收。不同海拔NO年排放总量分别为2 160m红桦林0.06 kg·ha~(-2)·a~(-1),2 040 m青杄林0.08 kg·ha~(-2)·a~(-1),1 963 m华山松林0.02 kg·ha~(-2)·a~(-1),1 585 m油松林0.11 kg·ha~(-2)·a~(-1),1 560 m锐齿栎林0.19 kg·ha~(-2)·a~(-1)。除华山松外,NO年排放总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不同海拔5个样地土壤NO通量均与地温显着相关(P<0.05)。华山松林土壤NO排放与土壤孔隙充水率呈负相关(P<0.05)。油松林土壤NO排放与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负相关(P<0.05)。除油松林外,各样地的土壤孔隙充水率都低于60%,可以推断,硝化反应是本地区NO的重要生成源,但受到降雨和土壤有机质等理化性质的影响又伴随有反硝化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刘川,杨其征,殷峰,张玉芳,陈菲[7](2016)在《火地塘林区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火地塘林场1958年和1987年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这两个年代的火地塘林区森林植被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变化。结果显示,1958年原生森林植被的总生物量为2.4843×105t,1987年的总生物量比1958年的低1.0586×105t,为1.4257×105t,下降比率达42.61%。1958年和1987年的碳储量大小分别为0.1231TgC和0.1005TgC,变化幅度为18.37%。1958年各树种的碳密度均高于1987年的碳密度(华山松除外),其中冷杉的碳密度达到55.1438MgC/hm2,约是1987年的15.5倍。不同种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且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也有一定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马俊,党坤良,王连贺,杨士同[8](2016)在《秦岭火地塘林区红桦林生物量和蓄积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秦岭火地塘林区红桦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0m×20m调查样地48块,获得地形和林分的相关数据。采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分析其生物量、蓄积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使用差异性分析研究不同海拔、坡度、坡向间红桦林生物量、蓄积量和生产力的变化,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林龄和林分密度与红桦林生物量、蓄积量和生产力参数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红桦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得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红桦林生物量、蓄积量和生产力随海拔增大而减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不同海拔、坡度间生物量和蓄积量差异性显着(p<0.05),生产力差异性不显着(p>0.05),不同坡向间,阳坡红桦林生物量、蓄积量和生产力均显着大于阴坡;相关性分析表明,红桦林生物量、蓄积量和生产力与林分年龄呈显着性正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生物量、蓄积量和生产力与林分密度呈显着性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特征值>1的3个主成分对林分生物量和蓄积量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79.95%;回归分析表明,海拔、坡度、坡向、林龄和林分密度是影响红桦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主要因子;估算红桦林生物量的模型为B=0.137fd+10.627sta-2.855sla+0.007g+0.002e-307.311,估算红桦林蓄积量的模型为V=0.125fd+12.308sta-10.174sla-0.320g+0.013e-369.848。(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刘宇,郭建斌,邓秀秀,刘泽彬[9](2016)在《秦岭火地塘林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潜在水源涵养功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以荒草地和农用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对照,于2011年5月在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样地上挖掘土壤剖面,并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和蓄水、入渗能力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首次对该地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潜在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密度由大到小为荒草地(1.25 g/cm3)>农用地(1.22 g/cm3)>松栎混交林地(0.82 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为松栎混交林地(87.40%)>荒草地(45.87%)>农用地(38.95%);松栎混交林地土壤的蓄水性能和渗透性能最好,农用地最差。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3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地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最佳(0.00),农用地土壤的潜在水源涵养功能最差(1.10),建议在该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以提高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本研究为认识和综合评价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积累了基础资料,从而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保障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亦弛,原野[10](2015)在《火地塘林区落叶松人工林结构及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3块落叶松人工林解析木资料统计整理,并对其生长量进行分析利用。研究发现,十年生落叶松人工林既进入生长速期;26~30 a落叶松人工林适宜密度为2 000株/hm2;落叶松人工林整枝能力差;落叶松数按径阶分布亦呈现出正态分布的规律;落叶松树高、胸径平均生长量年最高值出现在6~10 a,连年生长量年最高值出现在2~6 a,在幼龄林时连年生长量增加速度较快,连年生长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比平均生长要早;落叶松人工林没有达到成熟期,还没有达到采伐的成熟年龄,可以通过人为管理等活动调节林分密度等措施,使其趋于合理,从而达到最佳的经营效果,向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5年30期)

火地塘林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是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带森林土壤是CO_2、N_2O重要的源,是CH_4重要的汇,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都关注这3种温室气体在时间上的变化,而很少开展在空间变化上的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海拔1 560、1 585、1 963、2 040、2 160m,分别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森林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结果表明,CO_2全年都为排放,季节波动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排放量减少,海拔由低到高(包括3种林型)年排放量依次为:19.12、12.53、11.78、16.95、14.87t·hm~(-2);CH_4全年主要为吸收,在非生长季出现排放,季节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随海拔增加吸收量增加,海拔由低到高年通量依次为:-2.57、-3.60、-5.94、-5.59、-3.92kg·hm~(-2);N_2O全年以排放过程为主,存在吸收现象,季节波动幅度不大,海拔对其通量影响不明显,海拔由低到高年排放量依次为:0.23、0.62、0.63、0.60、0.95kg·hm~(-2)。土壤温度是影响CO_2、N_2O通量的关键因子。5个样地森林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含量(20~40cm)显着相关(P<0.05)。高的土壤NH_4~+含量对CH_4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在冻融交替期,降雨对N_2O的通量有明显影响。海拔由低到高5个样地的GWP(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119.13、12.65、11.85、17.02t·hm~(-2)和15.07t·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地塘林区论文参考文献

[1].潘星燃.秦岭火地塘林区蚂蚁群落及优势种食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刘岳坤,庞军柱,扆凡,彭长辉,张硕新.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不同林型土壤CO_2、CH_4、N_2O通量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3].齐伟,郭怀林.秦岭火地塘林区红桦林土壤碳密度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7

[4].李玉田.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和坡位森林土壤NO通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李伟.秦岭火地塘林区主要森林类型水质效应对比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李玉田,庞军柱,彭长辉,张硕新,侯琳.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海拔森林土壤NO通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7

[7].刘川,杨其征,殷峰,张玉芳,陈菲.火地塘林区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6

[8].马俊,党坤良,王连贺,杨士同.秦岭火地塘林区红桦林生物量和蓄积量变化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

[9].刘宇,郭建斌,邓秀秀,刘泽彬.秦岭火地塘林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潜在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

[10].张亦弛,原野.火地塘林区落叶松人工林结构及生产力研究[J].南方农业.2015

标签:;  ;  ;  ;  

火地塘林区论文-潘星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