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震论文_史双双,赵强,薄建杰,韩晓飞,张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地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阿尔,玉门,各向同性,基岩,海原,沉积物,活动性。

古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史双双,赵强,薄建杰,韩晓飞,张丽[1](2019)在《山西平陆黄河北岸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古地震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山西南部平陆地区黄河北岸一级阶地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对观测剖面中发育的碟状构造、液化卷曲构造和球枕构造等3类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其形成机制,通过总结对比软沉积物变形的地震成因,推测剖面中的变形构造为地震成因,并依此建立山西南部平陆地区的地震成因地层沉积序列。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该变形构造形成年龄为1.9±0.2 ka,通过影响烈度的计算并结合山西及邻近省的地震资料发现,2次历史地震可能与该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相关。(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高阳,李陈侠,李晓妮,马冀[2](2019)在《渭南塬前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渭南塬前断裂是渭南市南侧一条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也是1556年华县81/4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通过对渭南市南侧的蒋家村剖面的详细研究,揭示出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在41.58±1.72 ka与14.43±0.59 ka之间, 0.73±0.03 ka之后,黑垆土被错断0.3 m,通过钻孔剖面获得T2阶地砾石层被断错了17.4 m,利用T2阶地砾石层的最大年龄为60.36±3.16 ka,可获得渭南塬前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滑动速率为0.29 mm/a。(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于晓辉,沈军,戴训也,王昌盛[3](2019)在《夏垫断裂带古地震事件在断塞塘沉积物中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通过断层坎前崩积楔、断塞塘这类古地震识别标志,分析了夏垫断裂的古地震事件,讨论了古地震形成的断塞塘沉积物的岩性组合与沉积演化规律。以叁河-平谷MS8. 0地震地表破裂带作为研究区,以倾滑为主的发震断层形成的断塞塘沉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崩积楔、断塞塘沉积识别古地震事件,结合第四纪年代学数据在夏垫断裂潘各庄探槽中识别出自晚更新世25~12ka BP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通过地表高程测量和钻孔探测确定断塞塘的展布规模和充填序列,利用探槽揭露断塞塘充填的地层序列和岩性组合关系,并基于此分析了古地震事件发生后在发震断裂附近形成的断塞塘沉积垂向上的3个变化阶段。研究表明,断塞塘沉积充填序列自下而上由崩积楔及其形成的冲刷面或不整合面、细碎屑堆积物(含生物碎屑)以及古土壤组成。(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刘兴旺,袁道阳,邵延秀,张波,柳煜[4](2019)在《祁连山北缘玉门—北大河断裂东段古地震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玉门—北大河断裂是酒西盆地南侧的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断裂西起青草湾,向东经老玉门市、青头山、大红泉,止于北大河以东骨头泉一带,长约80 km,走向北西西,倾向南,倾角20°~60°。玉门—北大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断裂东段保留了地震破裂带遗迹,通过野外断错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揭示该破裂带形成于距今1.7±0.3 ka,此前断裂在4.1±0.3~5.4±0.3 ka及8.4±1.0 ka还有过2次古地震事件,利用经验公式和已有震例估算,每次地震震级约为M7。(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蔡瑶瑶[5](2019)在《塔藏断裂马家磨段古地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根据滑动速率和历史地震的差异,以阿尼玛卿山为界,将断裂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滑动速率西高东低,由西向东递减;近百年的历史强震西部震级较东部高,产生的地表破裂基本覆盖了西部的大部分和东部的一部分。目前东昆仑断裂带上至少还存在2个地震空区,西侧的“东西大滩空区”分布在无人区,东侧“玛曲空区”涉及多个城镇,包括着名的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的持续发生,作为块体北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的地震空区及地震潜势研究变得更加重要,以“玛曲空区”的研究更为急迫。“玛曲空区”由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玛沁-玛曲断裂、塔藏断裂及其间的阶区组成,具有较强的地震潜势。玛沁—玛曲断裂的几何结构、滑动速率、古地震等已有较详细的研究,取得了相近的研究结果。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塔藏断裂滑动速率相差较大、古地震研究极少,由此得到的古地震参数相差也较大,直接导致地震危险性存在较大争议。古地震的研究是活动断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活动断裂分段、活动强度对比、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塔藏断裂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事件等参数的研究不足限制了该断裂及至“玛曲空区”地震危险性评价的精度,因此有必要对塔藏断裂的相关参数进行研究。本文在塔藏断裂分段的基础上,主要是对塔藏断裂的马家磨段古地震进行研究,马家磨村剖面3处、探槽5处,识别了5次古地震事件,分别是:事件一(E1):18332~18247(BC);事件二(E2):10229~9584(BC);事件叁(E3):9473~3963(BC);事件四(E4):3245~3032(BC);事件五(E5):1561~1879(AD)。古地震复发周期是4937±533a。由于剖面中均存在沉积间断,缺失相应时代的地层,因此存在古地震事件未被地质记录的可能,所以实际复发周期应该更小。根据本文的结论(缺少东北村段),结合前人的数据,利用NB模型计算了东昆仑断裂带各段未来一百年的发震条件概率,其中东西大滩、玛曲段在未来100年的发震概率相对其它段较高,需要加强该段的古地震研究,并补充东北村段的古地震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9-06-24)

徐心悦,袁兆德,邵延秀,刘静,姚文倩[6](2019)在《探槽古地震事件识别标志及其定量化——以活动走滑断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槽古地震事件的识别取决于对沉积地层中封存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响应的解译。基于国内外88篇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论文,系统总结分析了古地震事件的多种识别标志,主要包括地层的垂向错断、断层向上逐渐尖灭、生长地层、裂缝充填、角度不整合、砂土液化、崩积楔、褶皱等。这些识别标志的质量和数量是判别古地震事件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地震成因识别标志与非构造成因及蠕滑产生的变形不同,而不同识别标志对地震层位的限定有证据强弱之分。在充分考虑地域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根据识别标志的强弱,对探槽揭露事件的地层证据进行半定量化分析,这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判地震事件的可能性,排除非地震成因变形的影响,也能更客观地反映地震事件的可信度。(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邵延秀[7](2019)在《走滑断裂阶区古地震复发行为研究——以阿尔金—海原走滑断裂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走滑断裂上的几何结构不连续或复杂部位,如阶区、弯曲构造或分叉等,是断层破裂分段的重要标志。它们作为走滑断裂活动的障碍体,使断裂带应力分配不均匀,进而导致地震破裂的起始、扩展和结束,最终控制了地震的大小。根据以往野外调查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当(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5期)

袁兆德[8](2019)在《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索尔库里段长序列古地震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金断裂是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一条巨型陆内左旋走滑断裂,是中国大陆迄今仍在强烈活动的断裂之一,也是验证青藏高原变形模式的关键断裂之一。阿尔金断裂东西总长约2 000 km,总位移量也达到了300—400 km,并且中段的滑动速率为8—10 mm/a。(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5期)

邹俊杰,何宏林,石峰,魏占玉,苏鹏[9](2019)在《利用灰岩断层面形貌特征识别罗云山山前断裂古地震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地堑系罗云山山前断裂的基岩断层面为例,用陆基Li DAR扫描获取了断层面形貌学数据,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断层面形貌的分维值。结果显示,断层面形貌在高度上具有显着的分带性,每个分带的特征分维值随断层面高度的增加呈阶跃式变化。分析认为这种形貌特征可能反映了断层面与多次地震相关的间歇式出露方式。分带高度指示了约3m和1m的2组同震倾滑位移量,各分带之间的分维值过渡带是断层面缓慢剥露的结果。与片麻岩区的断层面形貌学研究结果相比,灰岩断层面形貌学分维值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小,2种岩性区的断层面分维值D与断层面高度H呈现类似镜像的关系,在气候构造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考虑为岩性差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董绍鹏,张培震,郑文俊,余中元,雷启云[10](2018)在《河套地区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构造及地震危险性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鄂尔多斯西北缘的、狼山和河套盆地之间的狼山山前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沿狼山山前断裂,从北向南开挖了3个古地震探槽,分别为东升村探槽(TC1)、青山镇探槽(TC2)和乌兰哈少探槽(TC3)。由TC1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D1、ED2、ED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6±1. 3) ka BP、(9. 6±2) ka BP和(19. 7±4. 2) ka BP;由TC2揭露的古地震事件EQ1的发震时间可以限定为(6. 7±0. 1) ka BP;由TC3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W1、EW2、EW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2. 3±0. 4) ka BP、(6±1) ka BP和7ka之前。结合前人的研究,可以确定狼山山前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震序列为2.3~2.43ka BP(E1)、 4.41~3.06ka BP(E2)、 6.71~6.8ka BP(E3)、 7.6~9.81ka BP(E4)和(19.7±4.2) ka BP(E5)。虽然由于事件E5可能包含了多次古地震事件,导致晚更新世以来古地震漏记的可能性仍然无法剔除,但仍可认为狼山山前断裂在全新世期间的古地震历史应该是完整的,强震平均复发周期约为2 500a。与古地震事件E1、E3和E4相关的地震同震位移值明显较其他事件更大,表明这3次古地震事件可能是震级为7. 5~8级甚至>8级的破裂断裂全段的古地震事件,而古地震事件E2可能是较小一点的、仅破裂部分断裂段的古地震事件。狼山山前断裂在乌兰哈少点自15ka BP以来的滑动速率应该大于但接近于0. 66mm/a。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显示,断裂现今是1条倾向于在地表破裂事件中全段破裂的不分段断裂。假设约2 500a的强震复发周期成立,则自最近1次强震事件以来的离逝时间接近或者已经超过了强震复发周期,狼山地区再发生强震事件的危险性是非常大的。(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古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渭南塬前断裂是渭南市南侧一条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也是1556年华县81/4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通过对渭南市南侧的蒋家村剖面的详细研究,揭示出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在41.58±1.72 ka与14.43±0.59 ka之间, 0.73±0.03 ka之后,黑垆土被错断0.3 m,通过钻孔剖面获得T2阶地砾石层被断错了17.4 m,利用T2阶地砾石层的最大年龄为60.36±3.16 ka,可获得渭南塬前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滑动速率为0.29 mm/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1].史双双,赵强,薄建杰,韩晓飞,张丽.山西平陆黄河北岸第四纪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古地震成因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2].李高阳,李陈侠,李晓妮,马冀.渭南塬前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J].华南地震.2019

[3].于晓辉,沈军,戴训也,王昌盛.夏垫断裂带古地震事件在断塞塘沉积物中的响应[J].地震地质.2019

[4].刘兴旺,袁道阳,邵延秀,张波,柳煜.祁连山北缘玉门—北大河断裂东段古地震特征[J].地震.2019

[5].蔡瑶瑶.塔藏断裂马家磨段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

[6].徐心悦,袁兆德,邵延秀,刘静,姚文倩.探槽古地震事件识别标志及其定量化——以活动走滑断裂为例[J].地质通报.2019

[7].邵延秀.走滑断裂阶区古地震复发行为研究——以阿尔金—海原走滑断裂系为例[J].国际地震动态.2019

[8].袁兆德.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索尔库里段长序列古地震记录[J].国际地震动态.2019

[9].邹俊杰,何宏林,石峰,魏占玉,苏鹏.利用灰岩断层面形貌特征识别罗云山山前断裂古地震信息[J].地震地质.2019

[10].董绍鹏,张培震,郑文俊,余中元,雷启云.河套地区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构造及地震危险性启示[J].地震地质.2018

论文知识图

一3一1地貌应力与断层陡坎保存的关系(据...走滑断裂系统阶区类型及其相关构造...安宁河断裂及其附近布格重力异常图紫马跨村T3地貌面断层陡坎测量剖面棍曲西侧断层剖面(据Lin}etal}...棍曲西岸探槽剖面(据何文贵等,...

标签:;  ;  ;  ;  ;  ;  ;  

古地震论文_史双双,赵强,薄建杰,韩晓飞,张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