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烷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苯基,甲基,毒性,晶体,芳香,活性,抗肿瘤。
环烷酮论文文献综述
屈小芳,曹亚萍,吴庆,胡庆红,袁泽利[1](2018)在《含氮芥双-(亚苄基)环烷酮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体外光动力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光动力治疗与化疗协同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基于药效团拼合原理,设计合成了含氮芥双-(亚苄基)环烷酮化合物3a~3c及对比的双-(亚苄基)环烷酮化合物3d~3f,并经核磁共振波谱仪(NMR)、高分辨质谱HRMS(ESI-MS)、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质表征。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了他们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和Hep G2(人源肝癌细胞)的光毒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两株受试细胞株表现出了一定的光毒性,尤以化合物3a对Hep G2光毒性的半抑制率(IC50)达到2. 0 nmol/m L,值得进一步研究。运用Gaussian09软件,在B3LYP和6-311G+基组水平上对化合物3a和3d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并得到其优化构型和分子轨道能量,从前沿轨道能量分析了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抗肿瘤活性的构效关系。(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11期)
屈小芳,曹亚萍,吴庆,胡庆红,袁泽利[2](2018)在《α,α'-双(对二甲氨亚苄基)环烷酮的合成及其体外光动力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发具有光动力治疗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并探寻其体外光动力抗肿瘤活性。方法将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与环烷酮通过Cross-Aldol缩合生成α,α'-双(对二甲氨亚苄基)环烷酮1a~1c,利用~1H NMR、~(13)C NMR、高分辨质谱及FTIR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1a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分光光度计考察其光谱性能。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得先导化合物1a~1c对A549(人源肺腺癌细胞)和HepG2(人源肝癌细胞)的暗毒性和光毒性。结果成功制备得到了化合物1a~1c。化合物1a的晶体结构属于单斜晶系(Monoclinic),P2_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α=7.489(2)A,b=19.945(6)A,c=12.403(3)A,α=90°,β=96.965(10)°,γ=90°。V=1 839.0(9)~3,Dc=1.201Mg/m~3,μ=0.074 mm~(-1),Z=4,F(000)=712.0,R1=0.065 5,wR_2=0.224 0,S=0.902。化合物1a-1c对A549和HepG2暗毒性和光毒性的结果表明:化合物1a对两株受试细胞株表现出了较强的光毒性,光毒性IC_(50)值分别为5.48μmol/L和10.50μmol/L。结论1a的体外光毒活性优于1b、1c,可作为光动力治疗先导物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韩波,贾小维,吕磊,王记江[3](2015)在《ZrOCl_2·8H_2O高效催化合成α,α'-双亚苄基环烷酮》一文中研究指出以Zr OCl2·8H2O为催化剂,环烷酮和芳香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标题化合物。产物结构经1HNMR、13CNMR、熔点和红外光谱等进行了表征。该方法不仅条件温和、操作简单,而且催化剂价廉易得、对环境友好。(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5年10期)
黄现强,孔令乾,陈桂芳,李成娟,赫庆鹏[4](2012)在《无溶剂研磨条件下α,α′-双呋喃亚甲基环烷酮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一个简单易操作、绿色催化的羟醛缩合反应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无溶剂条件下快速合成α,α′-双呋喃亚甲基环烷酮的合成方法以及常用的表征手段.实验设置依据绿色化学的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杨菲[5](2008)在《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约80余种,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机制可分为抗代谢药物、放射增敏剂、激素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纺锤体有丝分裂抑制剂以及DNA靶向药物等类型。其中DNA靶向药物一般又分为烷化剂、DNA沟区结合剂及其嵌入剂。DNA嵌入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引起基因移码突变,使复制DNA链上增添或缺失碱基,造成遗传密码转录和翻译错误,从而表现出抗肿瘤的活性。例如,蒽环类药物就是典型的DNA嵌入剂,而吖啶类化合物为蒽的氮杂衍生物,相当于蒽的10位的碳原子被氮原子所取代。因此,这些化合物也属于DNA嵌入剂。在9-氨基吖啶的衍生物研究中,发现安吖啶、4-(9-氨基吖啶)甲基苯胺等化合物均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安吖啶已用于临床治疗。二氨基吖啶(普罗黄素)的衍生物1′,1″-(吖啶-3,6-二烃基)-3′,3″-二烷基双脲通过嵌入DNA发挥其抗肿瘤作用。而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与二氨基吖啶具有相似的构型,尚未见其药效方面的报道。另外,2,6-二(苯亚甲基)环己酮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为此,本文拟开展对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与开发,去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DNA靶向抗肿瘤新药,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芳香醛和环烷酮为原料,在离子液体[bmim][BF4]中通过叁氯化铟催化制得2,6-二(硝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再经铁粉还原得到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其中考察了反应条件、产物的产率和纯度等因素。此合成路线具有操作方便、条件温和、产品易于纯化等优点。共设计合成了九个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其中六个为新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结构均通过IR、MS、1H NMR和HRMS等确证。在体外抗肿瘤作用试验中,采用MTT方法评价了其中六个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对非实体瘤(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实体瘤(人肺癌细胞系A549和人肝癌细胞系QGY-7701)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所试的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均有较为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2g(2,6-二(4-氨基苯亚甲基)-4-甲基环己酮)的活性最强,对K562、A549和QGY-7701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22μg/ml、6.67μg/ml、5.77μg/ml。经初步构效关系分析研究表明:在环烷酮的4位上引入供电子基团如-CH3时可以明显增强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在苯环上引入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卤素原子如-Cl时普遍降低了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唐子龙,易平贵,刘汉文[6](2008)在《烃基硅铜酸盐与2-芳基-2-环烯酮1,4-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及2-取代-3-硅基环烷酮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烷基苯基硅铜酸盐与2-环烯酮的1,4-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并合成了一系列新的2-取代-3-硅基环烷酮.结果表明,在0℃下用饱和NH4Cl溶液处理,烷基苯基硅铜酸盐与2-芳基-2-环烯酮的1,4-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不同程度地受芳基和环的大小影响,得到顺、反两种产物;并首次发现室温下用甲醇处理反应时,其立体选择性不受或者很少受环大小、芳基的性质以及与硅原子相连的取代基的影响,只得到反式产物.芳基溴甲烷与由烷基苯基硅铜酸盐与2-环烯酮1,4-加成所得的烯醇盐反应时,只得到反式产物.合成产物的结构用IR,1HNMR,13CNMR,MS和HRMS等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8年04期)
康丽琴,魏邦国[7](2007)在《Amberlyst 15催化下合成双亚苄基环烷酮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乙醇为溶剂,在70℃下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15催化芳香醛与环己酮缩二乙醇或环戊酮缩二乙醇反应2~6h后,以产率80%~92%得到α,α′-双亚苄基环烷酮类化合物。产物结构经熔点,IR和1HNMR确证。产物后处理简单,没有醛或缩酮的自缩合产物生成,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合成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07年10期)
田美玲,吴景平,梁晓梅,侯传金,王道全[8](2006)在《α-硝基环烷酮的制备及其合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α-硝基环烷酮的制备方法,以及它们的特殊反应性和合成应用,参考文献40多篇.(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6年08期)
周建峰,朱惠琴,夏敏,陆惠峰,朱玉兰[9](2005)在《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下水相合成α,α'-双亚苄基环烷酮》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醛与环戊酮或环己酮在碳酸钠水溶液中,用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法合成α,α'-双亚苄基环烷酮,反应在0.5~7min内完成,产率高达80%~99%,后处理极为简便,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合成.(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05年05期)
胡雪原,孙洪,范学森,王键吉,岳园园[10](2004)在《离子液体中α,α′-双亚苄基环烷酮的绿色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在[bmim]BF4离子液体介质中,以InCl3.4H2O为催化剂,经芳醛与环烷酮缩合制备α,α′-双亚苄基环烷酮的新方法.与文献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易分离,操作简便、安全,对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环烷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开发具有光动力治疗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并探寻其体外光动力抗肿瘤活性。方法将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与环烷酮通过Cross-Aldol缩合生成α,α'-双(对二甲氨亚苄基)环烷酮1a~1c,利用~1H NMR、~(13)C NMR、高分辨质谱及FTIR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1a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分光光度计考察其光谱性能。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得先导化合物1a~1c对A549(人源肺腺癌细胞)和HepG2(人源肝癌细胞)的暗毒性和光毒性。结果成功制备得到了化合物1a~1c。化合物1a的晶体结构属于单斜晶系(Monoclinic),P2_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α=7.489(2)A,b=19.945(6)A,c=12.403(3)A,α=90°,β=96.965(10)°,γ=90°。V=1 839.0(9)~3,Dc=1.201Mg/m~3,μ=0.074 mm~(-1),Z=4,F(000)=712.0,R1=0.065 5,wR_2=0.224 0,S=0.902。化合物1a-1c对A549和HepG2暗毒性和光毒性的结果表明:化合物1a对两株受试细胞株表现出了较强的光毒性,光毒性IC_(50)值分别为5.48μmol/L和10.50μmol/L。结论1a的体外光毒活性优于1b、1c,可作为光动力治疗先导物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烷酮论文参考文献
[1].屈小芳,曹亚萍,吴庆,胡庆红,袁泽利.含氮芥双-(亚苄基)环烷酮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体外光动力抗肿瘤活性[J].应用化学.2018
[2].屈小芳,曹亚萍,吴庆,胡庆红,袁泽利.α,α'-双(对二甲氨亚苄基)环烷酮的合成及其体外光动力抗肿瘤活性[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8
[3].韩波,贾小维,吕磊,王记江.ZrOCl_2·8H_2O高效催化合成α,α'-双亚苄基环烷酮[J].化学试剂.2015
[4].黄现强,孔令乾,陈桂芳,李成娟,赫庆鹏.无溶剂研磨条件下α,α′-双呋喃亚甲基环烷酮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表征[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杨菲.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
[6].唐子龙,易平贵,刘汉文.烃基硅铜酸盐与2-芳基-2-环烯酮1,4-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及2-取代-3-硅基环烷酮的合成[J].有机化学.2008
[7].康丽琴,魏邦国.Amberlyst15催化下合成双亚苄基环烷酮类化合物[J].化学通报.2007
[8].田美玲,吴景平,梁晓梅,侯传金,王道全.α-硝基环烷酮的制备及其合成应用[J].有机化学.2006
[9].周建峰,朱惠琴,夏敏,陆惠峰,朱玉兰.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下水相合成α,α'-双亚苄基环烷酮[J].有机化学.2005
[10].胡雪原,孙洪,范学森,王键吉,岳园园.离子液体中α,α′-双亚苄基环烷酮的绿色合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