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物理;兴趣;方法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向导和推动力。物理学习的成败和学生对物理有无兴趣关系很大,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具有强大、持久的内在学习动力,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注入式,学习便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以下做法:
一、上好序言课,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打下良好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二学生在拿到物理书本后,对物理学既感到新奇,又感到神秘,为使学生对物理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奠定牢固的基础,结合教材、挖掘延伸,上好序言课是关键。
1.有趣试验与物理趣闻相结合
结合教材内容,用图片、幻灯片等现代教学工具,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飞行员手抓子弹、蓬莱仙境等奇特物理现象;又通过实验,演示七色板试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水的冷却沸腾实验。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带入神奇的物理世界。
2.物理重要性和介绍科学家相结合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器,以及原子弹、氢弹等尖端科技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还专门介绍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钱学森等科学家在物理领域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们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献身科学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愤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把握学生特点,注重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好奇、好问、好动、好胜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1.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做好演示实验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初中生虽然有很强的好奇心,但大多数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仅仅被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所吸引,只注重物理的表面现象,缺乏探求物理本质的主动意识。为使学生既看热闹,又看“门道”,在实验前,教师预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对实验现象、原理进行分析、拓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1)没有抽出半球内的空气,容易将它拉开吗?(2)抽出半球内的空气后,容易将它拉开吗?(3)抽出半球内的空气后,半球内外的空气有什么不同?(4)要使半球容易拉开你有什么办法?(5)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些设问,可以连续激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探索性实验
设计探索性实验,可激发学生好动的心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有助于注意力的迁移。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每个步骤中,熟悉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之中。例如,学生做“滑动摩擦力”实验时,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的学生主动观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有的主动观察滑动摩擦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为了增加学生兴趣,还增加了一些思考题:拉动木块前后弹簧秤的示数如何变化?木块开始运动时跟匀速运动相比较,弹簧秤的示数有何不同?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素养。
3.积极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2人一组合作完成,由于学生性格上的差异和动手能力不同,往往一些不善于动手、性格内向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完成实验,而那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常常很快完成实验后显得无事可做。因此,根据学生不同情况,特别注意区别对待,以培养学生不同程度的兴趣。例如:测灯泡额定功率实验时,给定小灯泡额定电压3.8V,干电池4节。一部分学生很快完成了实验,并提出这样的问题:若电压表只能用3V量程,应如何进行以上实验?学生便展开讨论,寻找测量的有效方法,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引导了他们的思维。又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知识。
三、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兴趣
认知冲突,是指对某一问题,学生想急于解决,但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教学中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倾向,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产生主动研究的动力。例如:在浮沉条件的这节课中,提出学生熟悉但又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引入课题。具体做法:上课一开始,演示木块浮在水面,铁钉沉入水底的实验,这时请学生讲述看到的现象,并回答这是什么道理。学生说:“因为铁重、木块轻”。接着演示另一个实验,将一个瘪的牙膏管放进水中,则见它沉入水底,将同样的空牙膏管整成鼓状,再放进水中,则见它浮在水面上。这时又问: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管,瘪的下沉,鼓的上浮。这样一问,把学生原来提出的“因为铁重下沉、木块轻上浮”的理由推翻。由于一开始提出了这个矛盾,在学生中设下了疑点,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急待思考和寻找问题的答案,自然引入课题。
四、精心选题,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与应试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在物理教学中不能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教师要精选习题,学生要精练习题,让学生在轻松状态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选择趣味性习题
在课堂上授完新课后,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习题,或者在习题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学生就会把解题当作一件有意义的活动来完成。例如,在进行速度计算教学时,可以引入龟兔赛跑的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再编成习题,请学生计算龟兔的速度。
2.设计“误区”习题
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地设计“误区”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课堂上,有意布设陷阱,诱使学生“上当、中计”会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顿时醒悟。
3.把握好考试难度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有些学生和家长把考试看成是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状况的唯一手段,考分低,就认为学习失败了。只要连续两、三次的考试失败就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恐惧感,造成物理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考题选编要按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又要有一定灵活性,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及格,但又不能轻易得高分。这样,既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又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要有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这样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包装,隆重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应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总之,物理学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思维,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学3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