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力学论文_杨爱武,封安坤,姜帅,仲涛,李潇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结构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结构,力学,力学性能,复合材料,微观,磁控溅射,效应。

微结构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爱武,封安坤,姜帅,仲涛,李潇雯[1](2019)在《固结与荷载耦合作用下吹填土力学性质与微结构参数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固结条件与荷载条件对吹填土的力学特性具有明显的影响,且土的微观结构特征是决定其宏观力学性质的本质因素,为了研究吹填软土力学特性在不同固结条件和荷载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与微结构参数的关联性,对天津滨海新区重塑吹填软土进行不同初始固结条件与荷载效应综合作用下的蠕变试验和微观结构测试,研究此条件下吹填土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灰色关联度理论建立宏观力学参数与微结构参数之间的关联性。试验结果表明:稳定性蠕变对吹填软土强度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有偏压固结较无偏压固结强度增长更快,且初始固结越充分,强度增长越快;随蠕变时间的增加,颗粒的等效直径、形态比和圆度呈增大的趋势,而颗粒和孔隙的数量与周长、孔隙的等效直径、形态比和圆度则呈减小的趋势;抗剪强度指标C,φ值随颗粒等效直径、形态比和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颗粒和孔隙的数量与周长、孔隙的等效直径、形态比和圆度的增大而减小。关联度分析表明,颗粒(孔隙)等效直径和圆度是影响吹填土力学性质演化的重要微结构参数,固结与蠕变越充分,土体微结构参数调整越稳定,强度越高。(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贾晓丽,计朝晖,柯燎亮[2](2019)在《形状记忆合金微结构多场耦合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相变温度低、输出应力高、能耗小、驱动电压低、可恢复应变大、生物相容性好。随着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以其为原材料制备的微尺度结构在智能机器人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且随着应用要求将进一步深化,涉及多物理场作用。因此,形状记忆合金微结构在多场耦合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对其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思路,基于冯卡门几何非线性理论,综合考虑静电力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对功能梯度形状记忆合金典型微梁结构的机-电耦合静态吸合失稳及非线性自由振动问题进行理论建模,在考虑尺寸效应现象情况下,根据修正的本构关系,建立COMSOL多物理场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尺寸效应参数、材料参数、几何结构参数等对形状记忆合金微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冯会梅,王星,马渊,李筱贺,李志军[3](2019)在《成人颈椎关节突区域微结构与微有限元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成人颈椎关节突不同区域、C_2~C_7椎序间、左右侧别微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关节突微有限元力学反应之间的关系,预测及评价由关节突微观形态及力学载荷的改变导致颈椎失稳、骨质疏松、关节突骨折等引起关节突损伤等颈椎疾患的风险。方法取由内蒙古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36个成人新鲜颈椎上、下关节突,行Micro-CT扫描,手动勾选上、下关节突2个感兴趣区域(VOI),并计算关节突微结构参数;用环钻从关节突取体积为8 mm×8 mm×8 mm的立方体进行微有限元力学分析,对比分析关节突微结构与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主效应分析上、下关节突区域间BV/TV、BS/BV、Tb. Sp参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突左、右侧别间,仅Tb. Th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椎序间关节突BV/TV、Tb. N、BS/BV、Tb. Th、Tb. Sp、Tb. Pf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交互效应仅在不同椎序间与上、下关节突区域间交互效应Tb. N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微有限元力学表现为关节突骨小梁微有限元模型所受的六个方向的应力分量为σ_x、σ_y、σ_z、σ_(xy)、σ_(xz)、σ_(yz),分别对应的应力值为S11、S22、S33、S12、S13、S23,其中S33即在σz轴向应力值最大,符合关节突加载载荷的方向(沿Z轴方向加载),S12即σxy二维平面所受应力最小,表明颈椎在运动时关节突所受切应力小于主应力。结论 C_3关节突BV/TV、Tb. N参数值最大,BV/TV、Tb. Th与关节突应力呈正相关,与骨折程度、受力集中程度、内部剪切力呈负相关,因此,C_3关节突载荷能力较好,发生骨折等损伤风险相对较小。C_2关节突BS/BV、Tb. Sp、Tb. Pf参数值最大,Tb. Pf、Tb. Sp与应力呈负相关,与骨折、骨质疏松、增生、退变等呈正相关,说明C_2关节突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增生、退变等颈椎疾病风险较其他关节突大。关节突骨小梁有限元模型在整个变形过程中塑性应变累计结果为零,即在此载荷条件下未发生塑性变形,没有发生屈服,说明在成人正常生理载荷条件下关节突骨小梁有限元模型未发生骨折。(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罗煌[4](2019)在《TaN基纳米复合膜的微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硬质薄膜技术是刀具、工模具材料表面改性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硬度和良好耐磨性能的氮化钽(TaN)薄膜是硬质薄膜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二元TaN薄膜已不能满足严苛的服役要求,为此,本文利用磁控溅射技术,通过添加W、C及Mg等元素以提升TaN薄膜的力学及摩擦磨损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aWN薄膜:当W含量小于22.8 at.%时,薄膜两相共存,为fcc-(Ta,W)N+hcp-(Ta,W)N;随着薄膜中W含量的进一步升高,薄膜中出现了W_2N相和W相,此时薄膜四相共存,为fcc-(Ta,W)N+hcp-(Ta,W)N+fcc-W_2N+fcc-W。薄膜硬度随W含量升高先升高后降低,W含量为16.2 at.%的薄膜硬度最高,其最高值为32.2 GPa。薄膜硬度主要受相结构和固溶强化的影响。薄膜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随W含量的升高逐渐下降。(2)TaCN薄膜:当C含量低于3.6 at.%时,TaCN薄膜相结构由fcc-Ta(C,N)和hcp-Ta(C,N)两相组成;当C含量高于3.6 at.%时,TaCN薄膜相结构由fcc-Ta(C,N)、hcp-Ta(C,N)、CNx和C组成,且随着C含量的增加,CNx和C相含量逐渐增加。随C含量的增加,TaCN薄膜的硬度、弹性模量、H/E和H~3/E*~2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C含量为12.3 at.%时,薄膜的硬度、弹性模量、H/E和H~3/E*~2最大,其最大值分别为33.1 GPa、358.1 GPa、0.092和0.221 GPa。随着C含量的增加,薄膜的室温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先下降后上升。当C含量为12.3 at.%时,薄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降到最低,为0.48和5.3×10~-88 mm~3N~(-1)mm~(-1)。随着摩擦环境温度的升高,薄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都逐渐增大,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变差。(3)TaMgN薄膜:当Mg含量低于8.6 at.%时,TaMgN薄膜由fcc-(Ta,Mg)N和hcp-(Ta,Mg)N两相组成;当Mg含量大于8.6 at.%时,TaMgN薄膜由fcc-(Ta,Mg)N、hcp-(Ta,Mg)N和hcp-Mg叁相组成。随着Mg含量的增加,TaMgN薄膜的硬度、弹性模量、H/E和H~3/E*~2都先增大后减小,当薄膜中Mg含量为8.6 at.%时薄膜的硬度、弹性模量、H/E和H~3/E*~2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 GPa、376 GPa、0.088和0.255 GPa。在室温下,薄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先下降后上升,Mg含量为8.6 at.%时取得最小值,分别为0.66和1.04×10~-77 mm~2/N。随着温度升高,薄膜的摩擦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为400℃时,薄膜摩擦系数达到最大值,为0.86,而薄膜的磨损率逐渐增大,这主要与高温摩擦下生成的MgO,Ta_2O_5,TaO_2氧化物有关。(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6-11)

李益俊,辛勇[5](2019)在《玻纤含量对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微结构成型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取不同玻纤含量的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原料,通过注射成型得到拉伸样条,测试力学性能分析玻纤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测样条断面的微观形貌,通过流变实验分析玻纤含量对材料剪切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比纯PC和20%玻纤含量的复合材料,其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随着玻纤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增大幅度分别为75%和40%。而冲击强度随玻纤含量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转折点在玻纤含量接近10%。同时玻纤的加入将使复合材料的黏度增大,并且表观黏度随着剪切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在剪切应力接近8000 Pa时表观黏度急剧下降,最终趋于稳定。制得一种LED高帽檐面罩微结构塑件以研究不同玻纤含量对微结构塑件成型的影响。对于此类微结构塑件,微通道的宽度随玻纤含量增大而减小,玻纤含量在10%左右时微结构成型性及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吴明辉,郭强,覃康培,郭冰洁,段天臣[6](2019)在《退火对PP/PTFE发泡材料力学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二次开模微孔发泡注塑工艺制备不同聚四氟乙烯(PTFE)含量的聚丙烯(PP)微孔发泡材料,对比常规注塑成型的PP未发泡材料,研究不同退火温度对材料微结构及冲击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二次开模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再经退火处理能有效提高微孔发泡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退火前材料的1.45倍,而退火工艺对微孔发泡材料的微结构影响与对未发泡材料的影响基本相似。退火处理时PP材料结构中软无定型区的分子链进一步松弛,使材料更易于塑性变形,而其它软无定型区分子链易于规整重排,转变为硬无定型区,原硬无定型区的分子链同样进一步规整重排,甚至转变为结晶区,变得更硬,从而提高材料软硬兼具的抗冲击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王建平,李新平,郭东,孙涛,程书凯[7](2019)在《海水-珊瑚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微结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珊瑚砂为细集料,采用海水拌合,制备海水拌合珊瑚砂混凝土。针对珊瑚砂特殊物理化学特性,采用合理配合比设计,制备出工作性能优异的海水珊瑚砂混凝土。采用XRD、TG-DSC和SEM等微观测试技术,揭示海水拌合珊瑚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发展及微结构演变规律。(本文来源于《建材世界》期刊2019年02期)

王洪滨[8](2019)在《热处理温度对NiTi/(Al_3Ti+Al_3Ni)层状复合材料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NiTi/(Al_3Ti+Al_3Ni)层状复合材料,并分别在750℃,850℃和950℃的温度下进行退火。在微观组织上利用XRD、SEM和EDS等对材料的相组成、组织以及对冲击断口进行了分析与观察。结果表明,热处理对NiTi/(Al_3Ti+Al_3Ni)层状复合材料结构没有影响,仍然保持热处理前的NiTi层、反应带和金属间化合物层(两相区)结构,但热处理改变了反应带的厚度,并促进了Al_3Ni相的形成;从夏比冲击断口分析可知,V型断口的敏感性较U型断口更为敏感;对静态压缩断口进行分析表明,宏观上,断口中的金属间化合物层比较平整、光亮,NiTi层暗淡、不平整。微观上,金属间化合物层呈不平整的颗粒状,进一步放大后观察到典型的“冰糖状”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脆性沿晶断裂的特征。在力学性能上分别对平行迭层方向和垂直迭层方向分别进行动态压缩(Hopkinson压杆)、准静态压缩实验,并在平行迭层方向上进行拉伸实验以及在垂直迭层方向上进行硬度分析。Hopkinson压杆实验表明,原始试样、热处理750℃、850℃和950℃试样在垂直迭层方向撞击时的平均抗压强度要比在平行迭层方向撞击时的平均抗压强度大,且无论是垂直迭层方向还是平行迭层方向撞击,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抗压强度都在降低且在热处理温度最高时,抗压强度达到最低值;静态压缩试验表明,热处理后的复合材料,其抗压缩性能低于未经热处理的原始复合材料;拉伸实验表现出了材料韧脆相间的特征且最大载荷与抗拉强度与热处理温度呈现负相关;在垂直于迭层方向上,NiTi/(Al_3Ti+Al_3Ni)层状复合材料的硬度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在反应带处达到最高值,其次是两相区,最后是NiTi层和中间带,热处理后试样的硬度仍保持这一规律,但硬度值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王继娜,徐开东,李志新,马先伟,牛季收[9](2019)在《原生混凝土强度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界面区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研究了原生混凝土强度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界面区微结构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相同强度等级和水灰比情况下普通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界面区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强度等级相同时,为了达到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流动度,再生混凝土中除了加入一定量的附加水之外,还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水泥浆,且随着原生混凝土强度的增加,水泥浆的加入量逐渐增加;在侧向无限制受压破坏时,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破坏形式基本相同,且原生混凝土强度对再生混凝土的破坏形式影响不大;强度等级相同时,再生混凝土的28 d抗压强度高于普通混凝土,且随着原生混凝土强度的增加,早期强度逐渐降低,28 d强度逐渐增大;水灰比相同时,普通混凝土各个龄期的抗压强度均高于再生混凝土。(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9年01期)

楼圆[10](2019)在《纯铁、Q235钢和5083铝合金深冷冲击微结构演变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传统粗晶材料,超细晶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应用前景。强烈塑性变形法,如等通道转角挤压和高压扭转,可制备较大尺寸的全致密超细晶块体材料。相较于常见的强烈塑性变形法,大载荷冲击法设备简单、操作便捷,并且可以有效细化晶粒。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大载荷冲击和热处理对体心立方结构工业纯铁、Q235B碳素结构钢和面心立方结构5083铝合金微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论如下:(1)深冷大载荷冲击工业纯铁内部产生高密度位错形成位错胞等,晶粒细化机制主要为位错滑移细化和晶粒破碎细化,抗拉强度提高75.6%,而塑性和韧性有所降低。580℃退火时发生再结晶,板条状渗碳体球化。球化渗碳体有一定弥散强化作用且较板条状渗碳体其塑性更好,因此材料具有高强韧特性。620℃退火时强度、塑形和韧性均优于原材料,分别提高8.13%、15.5%和215.7%。(2)深冷大载荷冲击Q235B钢颗粒直径由25μm细化至8μm,内部存在高密度位错,相互缠结堆积形成位错胞或者位错墙,晶粒细化机制与工业纯铁相同。深冷和常温大载荷冲击Q235B钢抗拉强度提高64.6%,塑性和韧性有所降低。由于深冷抑制动态回复,造成深冷冲击试样内部位错密度、晶粒细化程度更高,所以深冷冲击强化效果优于常温冲击。(3)深冷大载荷冲击5083铝合金基体析出更多第二相,弥散强化增强,同时内部产生较多位错,形成纳米尺度第二相以及台阶状晶界阻碍位错运动,其细化机制主要为位错滑移细化,抗拉强度提高38.4%,塑性和韧性降低。深冷大载荷冲击5083铝合金在200℃-250℃退火时,较多第二相在晶界析出,抗拉强度降低,塑形和韧性提高。350℃退火时,第二相析出减少,弥散增强效果减弱,塑性和韧性明显增强,强度和塑性优于原材料,分别提高8.68%和70.68%。(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18)

微结构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相变温度低、输出应力高、能耗小、驱动电压低、可恢复应变大、生物相容性好。随着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以其为原材料制备的微尺度结构在智能机器人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且随着应用要求将进一步深化,涉及多物理场作用。因此,形状记忆合金微结构在多场耦合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对其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思路,基于冯卡门几何非线性理论,综合考虑静电力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对功能梯度形状记忆合金典型微梁结构的机-电耦合静态吸合失稳及非线性自由振动问题进行理论建模,在考虑尺寸效应现象情况下,根据修正的本构关系,建立COMSOL多物理场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尺寸效应参数、材料参数、几何结构参数等对形状记忆合金微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结构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爱武,封安坤,姜帅,仲涛,李潇雯.固结与荷载耦合作用下吹填土力学性质与微结构参数关联性[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2].贾晓丽,计朝晖,柯燎亮.形状记忆合金微结构多场耦合力学特性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3].冯会梅,王星,马渊,李筱贺,李志军.成人颈椎关节突区域微结构与微有限元力学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

[4].罗煌.TaN基纳米复合膜的微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影响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5].李益俊,辛勇.玻纤含量对玻纤增强聚碳酸酯微结构成型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6].吴明辉,郭强,覃康培,郭冰洁,段天臣.退火对PP/PTFE发泡材料力学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19

[7].王建平,李新平,郭东,孙涛,程书凯.海水-珊瑚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微结构演变[J].建材世界.2019

[8].王洪滨.热处理温度对NiTi/(Al_3Ti+Al_3Ni)层状复合材料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9].王继娜,徐开东,李志新,马先伟,牛季收.原生混凝土强度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界面区微结构的影响[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

[10].楼圆.纯铁、Q235钢和5083铝合金深冷冲击微结构演变与力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射线衍射峰的基本要素[110,111]不同流道微阀仿真图多次高压变形样品的工程应力-应变拉伸...纳米金属力学转变对应的临界等效应变...地塞米松磷酸钠-玉米醇溶蛋白微球形态氢化硅薄膜形貌(DlNnoaseo衅AFM)(a)掺...

标签:;  ;  ;  ;  ;  ;  ;  

微结构力学论文_杨爱武,封安坤,姜帅,仲涛,李潇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