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转型

未来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转型

一、当今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久玲[1](2017)在《高中“灰色学生”的班级适应现状及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教育中,我们的教育实践存在着学生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不容得我们忽视和回避。长期处于背景状态,不受关注的“灰色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业成绩处于班级中等、各方面表现平平、遵守班级纪律、听从老师安排、循规蹈矩。本文将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分析法。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出发,将“灰色学生”置于班级场域中,通过对他们的成绩资本、师生关系资本、同伴关系资本的占有情况,明确“灰色学生”的班级场域位置,分析高中“灰色学生”的班级适应及策略。研究发现:“灰色学生”的班级适应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适应初期,以资本争夺为主,将成绩资本作为争夺的核心,人际关系资本作为辅助;在适应中期,以资本调整为主,将重心转移到师生关系资本上,维持现有的成绩资本、同伴关系资本;在适应后期,以资本维持为主,将重心放到同伴关系资本上,并努力维持成绩资本、师生关系资本。

杨明玉[2](2011)在《基于赏识教育的农村师范学校后进生转化 ——以临邑师范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后进生转化是各阶段教育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而由于农村师范学校的特殊地位,师范生的特殊年龄阶段等原因,使得农村师范学校后进生的转化问题较为复杂。农村师范生毕业后大都要从事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工作,他们的专业素养及理论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开展的成效,因此,做好农村师范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农村师范学校后进生的转化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甚至对于每个家庭的幸福都至关重要,农村师范学校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刻不容缓。赏识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感、使其获得自我价值感、并增强自信;同时能够让学生的行为积极向上,走向成功。通过探究赏识教育的理论,指导农村师范“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引起全社会对农村师范学校后进生的关注,唤起所有教育工作者对后进生的重视。本研究通过文献的整理分析,对赏识教育、农村师范学校、后进生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个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后进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教育学角度、心理学角度、文化学角度、社会学角度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评价方式单一、教育环境较差、教学方法枯燥等学校教育因素,后进生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等心理因素,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后进生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不良分子等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和促进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何海蓉[3](2011)在《当今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转化》文中指出要想切实教育和转化后进生,就必须首先了解、研究后进生的特点,这就如同医生诊病,找准病源后才能对症下药。一、当今后进生的特点1.自尊心极强甚至有点畸变他们既不能容忍教师当众批评训斥,往往硬撑面子不肯轻易认错,有时甚至会顶撞老师;也不愿教师以恩赐态度或对弱者庇护的口吻对待他们。这些学生争强好胜,喜欢显示自己,以博得在同学中的"威信"。但由于一贯遭受冷落,白眼较多。因而往往存在

黄燕[4](2012)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 ——以康定中学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说明学习困难是中学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否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一步步推进,中学生的学习困难现象也越来越突出,随着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步伐的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更是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人们发现相对比较贫困落后的藏区,也开始显现出这一“学习困难”现象。纵观中国学者在“学困生”方面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见解,但这些成果和见解很少涉及到西部民族地区“学困生”的情况,尤其是对四川藏区“学困生”的关注和研究少之又少,影响藏区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有效的转变?因此,本文以甘孜州康定中学初三年级“学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对这些“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心理进行分析,认为影响民族地区“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因素,还有社会方面的因素。结合藏区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从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方面提出转化四川甘孜藏族地区“学困生”的方法,为大面积转化甘孜地区“学困生”,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做一些有用的探索,也为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四川藏区的初等教育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王凤玲[5](2009)在《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尊需要的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学习困难”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随着这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都纷至沓来,而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理论对“学习困难”进行的研究,却很少见到。自尊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在个体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因而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自尊需要成为本研究关注的对象。如何通过社会学的理论探析影响学习困难学生的各种因素,满足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需要,是本研究的研究重点也是本研究的难点。在研究中,笔者以鲜活的个案形式为基础,以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需要问题为突破口,在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特别是自尊需要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学习困难学生在自尊需要方面存在哪些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过程中,有怎样的关系。从而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去阐释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更好的解决“学习困难”形成后,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个案分析法、抽样问卷法,各种方法相结合,力求把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需要问题梳理得更清晰,更好的指导教育实践。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抽样问卷的结合,找到了影响“学习困难学生”自尊需要的几个重要因素:1.亲子关系。这一因素在学生自尊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困生转化进程中,自尊得以提升的前提。2.师生关系。在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进程中,师生关系的优劣,直接决定其转化速度的进程。它是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自尊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3.同伴群体的关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同伴群体文化的认可程度,是其社会化进程优劣的标准,这一关系,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自尊得以提升的关键。本研究的共四个部分:1.引言---研究的背景、意义、相关研究综述。2.案例---针对学困生及其相关人员进行的调查、访谈和抽样问卷。3.分析与归纳。4.提升学困生自尊的建议与总结。

张丽[6](2008)在《中学“差生群”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差生群”是指感观、智力正常,由于其他因素引起学习困难和学业失败的学生群体。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提高;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差生群”的大量存在,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相悖。本文首先探讨了“差生”和“差生群”的概念,并据此对“差生群”进行分类;接着从“差生群”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以及行为表现特征探讨了“差生群”的现状特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的分析,得出影响“差生群”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方面:自身非智力因素基础薄弱形成“差生群”,学校教育公正失衡形成“差生群”,家庭教育的缺失形成“差生群”,社会排斥形成“差生群”。针对“差生群”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对“差生群”的转化工作提出了目标明确、讲求实效的对策:即引导“差生群”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正确归因;激发“差生群”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调整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差生群”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行多元评价体系,端正教育教学思想,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校成为“差生群”的精神乐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环境;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高“差生群”课堂学习效率;适当调整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标准,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确保“差生群”的健康成长;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创造“差生群”转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丁媛媛[7](2006)在《“差生”教育的伦理反思 ——以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为例》文中指出面对一项调查中5000万“差生”这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笔者拟对“差生”问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反思,以理论及现实为依据,从公正及人道的层面证明: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即便有的学生出现暂时的学力与智力不相应的状况,也是可逆的!当然,我们也该正视这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诸如有的习惯不良、方法不当,有的意志力薄弱、观察力欠缺、注意力分散等。因此,笔者也试图在对专门转化“差生”的徐向洋教育工作训练室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对“差生”的合乎道德要求的教育经验,使他们走上一条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成才之路。

邓凌[8](2006)在《中学差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及培训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心理结构的人格特征,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科学的时间管理不仪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提高成绩,还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工作、学习、娱乐三不误,提高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人生。时间管理就是自我管理,它在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时间管理之中,表现为个人利用和运筹时间的具体行为。时间管理可能是产生学生分化,差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中学差生的时间管理倾向特点,探索其时间管理培训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从自我的角度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实验,多方法结合研究了差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的特点并提出了有效的时间管理培训对策,结果如下: (1)中学差生时间管理倾向总体水平不高,年级差异显着,其年级趋势表现为:时间管理倾向总体上呈曲折下降趋势,即初一到高一呈下降趋势,高二略有上升,到高三又呈下降趋势,初一年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得分最高,高三年级最低。具体来看,时问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分量表得分的最高点均在初一年级,而初三年级表现为时间价值感最差,高三年级在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上最差。 (2)男、女差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子维度时间价值感上的差异明显,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女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呈起伏状态:初一到高一呈下降趋势,高二略有上升到高三呈下降趋势。男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发展也呈起伏状态,但与女生的情况不同:初一到初三呈下降趋势,高一到高二略有上升,到高三又呈下降趋势。男女差生同样在高三时的时间管理倾向得分最低。 (3)中学差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有一定针对性的时间管理培训得以提高。时间管

满都拉[9](2000)在《对差生概念含义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依据国内外有关资料与文献 ,在比较国内外学者对差生概念界定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由于学习能力存在障碍而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 ,即学习能力障碍儿童 (LearningDisabilities:简称 LD儿童 )其含义及特征 ,并结合当前国内对此类儿童的研究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研究这类差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肖栋[10](2000)在《当今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向去教育人,那么必须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了解研究后进生的特点是进行教育和转化的前提和基础,这如同医生诊病,搭准脉搏后才能对症下药一样。

二、当今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今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灰色学生”的班级适应现状及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灰色学生”
        二、班级适应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班级地位学生分层
        二、班级适应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二章 场域视角下高中“灰色学生”的位置
    第一节 高中班级场域及特点
        一、高中班级场域
        二、高中班级场域特点
    第二节 高中班级场域的资本
    第三节 高中“灰色学生”的班级场域位置
第三章 高中“灰色学生”班级场域资本的自我评价
    第一节 高中“灰色学生”成绩资本的自我评价
        一、挣扎失败
        二、安于现状
    第二节 高中“灰色学生”师生关系资本的自我评价
        一、渴望得到老师关注
        二、消极看待师生关系
        三、教师占主导地位
    第三节 高中“灰色学生”同伴关系资本的自我评价
        一、共同话语的需要
        二、希望结识“好学生”
第四章 高中“灰色学生”班级场域的适应过程及策略
    第一节 适应初期:资本争夺
        一、成绩资本是争夺核心
        二、关系资本作为辅助
    第二节 适应中期:资本调整
        一、争夺重心转移到师生关系资本
        二、维持现有的成绩资本
        三、维持同伴关系资本
    第三节 适应后期:资本维持
        一、重心是建立并接纳同伴关系资本
        二、接纳并维持成绩资本
        三、接纳并维持师生关系资本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结论
        一、成绩资本是争夺核心
        二、师生关系资本是调整重点
        三、维持同伴关系资本
    第二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致谢

(2)基于赏识教育的农村师范学校后进生转化 ——以临邑师范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二、理论依据
第二章 农村师范学校后进生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三、农村师范学校后进生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农村师范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因素
    二、学生心理因素
    三、文化影响因素
    四、社会环境因素
第四章 基于赏识教育的临邑师范学校后进生转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校基于赏识教育理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学校基于赏识教育,培养了后进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三、学校弘扬赏识教育理念,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
附录二:访谈提纲
致谢

(3)当今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今后进生的特点
    1. 自尊心极强甚至有点畸变
    2. 精力充沛, 性格开朗, 活泼好动或性格孤僻, 愤世嫉俗
    3. 知识贫乏, 看问题简单, 是非观念比较模糊且思想行为带有明显的情绪性
二、创造条件作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
    1. 积极调动后进生的内驱力
        (1) 开展集体活动, 激发后进生的积极性
        (2) 用情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2. 分层次教学, 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
    3. 着实加强转化工作
        (1) 动之以情, 消除戒备心理
        (2) 尊重信任, 唤起自尊心
        (3) 晓之以理, 增强后进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创设情境, 锻炼后进生的意志
        (5) 持之以恒, 反复教育, 巩固后进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 ——以康定中学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概况
    一、学困生概念的演变与界定
    二 学困生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学困生研究综述
        (二) 国内学困生研究综述
    三 转化初中“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案例
    一、研究对象
第三部分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 自身因素
    二 环境因素
        (一) 家庭环境
        (二) 学校环境因素
        (三) 社会环境因素
第四部分 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策略
    一、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指导思想
    二、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三个策略
        (一) 教育心理学的转化策略:自我激励
        (二) 教育社会学的转化策略:自我调整
        (三) 学生之自我转化的策略:自主建构
    三、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方法
        (一) 克服外在不利因素
        (二) 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
        (三) 改变学习方式,让学习更轻松,激发学习潜力
        (四)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四、学生学习困难转化的补充策略
        (一) 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二)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和师德修养教育
        (三) 心理辅导的积极介入
        (四) 加强与社会配合,争取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尊需要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关于“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二) 国外关于“学习困难”的研究
        (三) 关于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
        (四)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角色理论
        (二) 标签理论
        (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四) 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部分 本研究案例部分
    一、个案的选择
    二、个案调查和抽样问卷
        (一) 对李天的调查
        (二) 调查问卷情况
第三部分 本研究案例分析
    一、李天的个案分析
    二、对问卷的分析
第四部分 建议与总结
    一、建议
    二、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中学“差生群”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差生"和"差生群"的界定
    1.1 国内对"差生"的界定
    1.2 国外对"差生"的界定
    1.3 "差生群"概念的界定
    1.4 "差生群"的分类
        1.4.1 "学习差生群"
        1.4.2 "纪律差生群"
        1.4.3 "双差生群"
        1.4.4 "准差生群"
2 "差生群"的现状特征
    2.1 "差生群"的心理特征
    2.2 "差生群"的思维特点
        2.2.1 思维盲目,缺乏方向性
        2.2.2 思维刻板,缺乏灵活性
        2.2.3 思维凌乱,缺乏逻辑性
    2.3 "差生群"的行为表现特征
        2.3.1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2.3.2 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
        2.3.3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2.3.4 存在"厌学"情绪
        2.3.5 自律能力差
3 "差生群"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差生群"的现状调查
    3.2 "差生群"的现状调查分析
4 "差生群"的形成原因分析
    4.1 自身非智力因素基础薄弱形成"差生群"
        4.1.1 "差生群"不良的学习态度
        4.1.2 "差生群"学习兴趣淡薄
        4.1.3 "差生群"学习主动性不高
        4.1.4 "差生群"学习归因方式存在问题
        4.1.5 "差生群"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4.2 学校教育公正失衡形成"差生群"
        4.2.1 "差校"导致"差生群"的形成
        4.2.2 "差师"导致"差生群"的形成
        4.2.3 "差班"导致"差生群"的形成
    4.3 家庭教育的缺失形成"差生群"
        4.3.1 父母期望值过高
        4.3.2 家庭缺乏温暖
        4.3.3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4.4 社会排斥形成"差生群"
        4.4.1 受社会不正确舆论的影晌,学习目的不明确
        4.4.2 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学生品行不端正
5 "差生群"转化对策研究
    5.1 增强学生自我转化的内驱力
        5.1.1 进行积极归因是实现转化工作的起点
        5.1.2 激发学习兴趣是实现转化工作的前提条件
        5.1.3 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实现转化工作的决定因素
        5.1.4 调整学生的主动性是实现转化工作的重要步骤
    5.2 转变"差校"、"差班"、"差师"的育人观念
        5.2.1 实行多元评价体系是实现转化工作的催化剂
        5.2.2 端正教育思想是实现转化工作的着力点
        5.2.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实现转化工作的关键
        5.2.4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现转化的有效途径
    5.3 实现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5.3.1 父母适当期望是实现转化的治本之策
        5.3.2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实现转化的不竭动力
        5.3.3 创造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实现转化的必要形式
    5.4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差生”教育的伦理反思 ——以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差生”概念与教育现状
    (一) “差生”的概念
        1、国内对“差生”概念的界定
        2、国外对“差生”概念的界定
        3、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对“差生”的定义
    (二) “差生”教育的现状
        1、现实中的教育悲剧
        2、对100名“差生”的调查
    (三) “差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歧视“差生”
        2、“差生”教育方法的误区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关于“差生”认知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 关于“差生”认知的理论依据
        1、公正层面的分析
        2、人道层面的分析
    (二) 关于“差生”认知的现实依据
        1、现实中人的差异是客观的
        2、单一评价与“差生”的产生
        3、教育资源匮乏与“差生”的产生
三、关于“差生”的教育
    (一) 教育“差生”之态度
        1. 以真挚的爱心滋润学生
        2、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3、以多元的标准评价学生
        4、以十分的耐心感化学生
    (二) 教育“差生”之方法
        1、以差异的思想为指导
        2、以能力的训练为基础
        3、以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4、以集体的力量为动力
    (三) 关于体制和制度的反思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学差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及培训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1.1 差生的界定
    1.2 时间管理(倾向)的涵义
    1.3 时间管理(倾向)的理论模型
    1.4 时间管理(倾向)的测量
    1.5 时间管理倾向的实证研究
    1.6 以往研究的不足
    1.7 研究设想
    1.8 本研究的意义
2. 研究一:中学差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的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3. 研究二:中学差生时间管理培训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时间管理培训程序
    3.4 结果与分析
4. 研究三:中学差生时间管理培训的个案研究
    4.1 个案一
    4.2 个案二
    4.3 分析
5. 总的讨论
    5.1 关于中学差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特点
    5.2 关于测量工具
    5.3 关于时间管理培训
    5.5 本研究有待改进和深入的地方
6. 结论
参考文献
术语表
附录
后记

(9)对差生概念含义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学者对差生概念的探讨
    (一) 英、法、日、苏学者的观点
    (二) 美国学者的观点
二、国内学者对差生概念的探讨
    (一) 差生, 即“后进生”
    (二) 差生, 即“学习困难学生”
    (三) 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提法
三、差生概念之我见
    (一) 差生类型划分方法
    (二) 学习能力障碍儿童的概念界说及特征

四、当今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灰色学生”的班级适应现状及其策略研究[D]. 孙久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7(04)
  • [2]基于赏识教育的农村师范学校后进生转化 ——以临邑师范学校为例[D]. 杨明玉.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5)
  • [3]当今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转化[J]. 何海蓉.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9)
  • [4]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 ——以康定中学为研究对象[D]. 黄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3)
  • [5]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尊需要的社会学研究[D]. 王凤玲. 辽宁师范大学, 2009(07)
  • [6]中学“差生群”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 张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7]“差生”教育的伦理反思 ——以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为例[D]. 丁媛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8]中学差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及培训对策研究[D]. 邓凌. 西南大学, 2006(11)
  • [9]对差生概念含义的探讨[J]. 满都拉.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 [10]当今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转化[J]. 肖栋. 上海教育, 2000(01)

标签:;  ;  ;  

未来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转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