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冷变形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冷作,效应,珠光体,不锈钢,渗碳,机制,调质。
冷变形强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江枫,许亮,刘其源,周利朋,杨依霖[1](2019)在《1Cr18Mn18N钢护环热成型工艺及冷变形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成型工艺生产1Cr18Mn18N钢护环锻造难度大、成材率低、性能难以满足等问题,本文使用电渣空心锭热碾成型和冷碾强化工艺,成功生产出1Cr18Mn18N钢护环,并研究了冷碾强化变形率对拉伸强度的提升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电渣空心锭热碾成型工艺完全可行,强化冷变形对锻件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有较大提高,护环各项性能符合标准,生产过程可控高效,质量稳定。(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1期)
陈雨来,杨东艳,李静媛,张源[2](2017)在《冷变形MP35N合金的时效强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MP35N合金时效强化规律及机制,对MP35N合金进行84.18%的冷轧变形后,进行时效处理研究.在万能拉伸机上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用OM、SEM、TEM和EDS进行组织分析和微观成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500℃时效4 h时,显微硬度达到最大值704.26 HV,抗拉强度为2641.16 MPa,与冷轧态相比,分别提高了30.44%和37.41%;该合金经时效后冷轧撕裂孔洞愈合,在400℃时效后出现了由34个厚度为3 nm左右的细小孪晶组成的"孪晶簇";温度升高到500℃,孪晶尺寸变大、交错,"孪晶簇"消失.未发现Mo原子在孪晶处处偏聚,时效过程中形成的纳米级片状孪晶起到主要的强化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建敏,向嵩,梁宇[3](2016)在《冷变形珠光体钢丝的微观组织演变及强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显微硬度测试、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叁维原子探针(3DAP)等测试手段分析了珠光体钢丝在冷拔过程中显微硬度、组织变化及大应变变形后碳原子的分布和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量的增加,组织逐渐转向拉拔方向,片层间距减小,最后在纵截面上形成平行于拉拔方向的层片状组织,横截面上呈现为卷曲状的层片组织;3DAP测试显示,渗碳体在变形过程中发生了部分溶解,溶解的碳原子从渗碳体相移动到铁素体相,碳原子在铁素体中形成过饱和;在拉拔过程中铁素体内部位错密度增加、片层间距减小和渗碳体发生分解释放出碳原子对位错运动产生较大阻力,使珠光体钢丝的硬度随着拉拔应变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李飞[4](2016)在《Mn18Cr18N钢冷变形力学行为与强化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电机护环一般采用Mn18Cr18N奥氏体不锈钢制成,为使其满足更高强度要求,需经过冷变形强化。然而在单向拉伸强化过程中,Mn18Cr18N奥氏体不锈钢的屈强比已逐渐趋近于1,极大地限制了单向拉伸冷变形强化的强化能力。所以,Mn18Cr18N奥氏体不锈钢在复杂加载条件下冷变形的力学行为与微观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内容如下:首先,针对Mn18Cr18N奥氏体不锈钢进行单向加载试验,得到了其单向加载拉伸和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其强化机理和规律。其次,研究了Mn18Cr18N奥氏体不锈钢小应变幅循环加载时的包申格效应。分析了预应变方式、预应变量和循环周次对包申格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n18Cr18N钢在正反向加载过程中存在包申格效应。包申格效应在预应变0.005到0.08范围内,总体上随着应变幅的增大而减小。预应变方式对Mn18Cr18N钢的包申格效应影响不大。Mn18Cr18N钢的包申格应力参数βσ在第一周到第二周增幅最快,之后增幅变缓并趋于稳定。然后,对Mn18Cr18N奥氏体不锈钢大应变下的复杂加载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压缩拉伸连续加载变形试验方法,即第一阶段压缩变形量0%-40%,第二阶段拉伸至断裂,研究了Mn18Cr18N奥氏体不锈钢的室温压拉变形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压缩量的增大,后续拉伸阶段的屈服应力和均匀塑性变形最大拉伸应力、断面收缩率和延伸率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临界压缩量25%处,拉伸屈服应力和最大拉伸应力达到最大值,分别约为1039.97和1439.20 MPa;试样的断面收缩率和延伸率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8.99%和73.80%。OM和SEM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表明,当压缩量小于临界值时,拉伸试样断口宏观形貌呈典型的杯锥状,微观形貌呈韧窝状的韧性断裂,微观组织为变形拉长的晶粒组织特征;当压缩量超过临界值时,拉伸试样断口宏观形貌比较平齐,微观形貌为无韧窝状的结晶状特征,微观组织为包含大量孪晶的等轴晶粒组织。TEM分析表明,压缩量较小时,位错通过滑移形成不同密度的位错组态;反向加载拉断后,仍能观察到位错的堆积。压缩量较大时,形成两个方向交割的孪晶;反向加载拉断后,孪晶呈平行排列,且伴有高密度位错缠结。最后,对Mn18Cr18N钢循环变形时的强化和软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循环应力高于单向加载时的应力,说明材料可以循环加载得到强化。不同初始应变量下单次应变交替时,补偿强化应变区随初始应变量的增大而增大。一味地增加循环周次对Mn18Cr18N钢的强度提升帮助不大。在制定循环加载强化工艺时,最好选用缩径-胀形工艺。并得到了护环反复加载强化工艺叁维参考图。(本文来源于《太原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王霞,张宝红,程眉,祁威[5](2014)在《304不锈钢冷变形形变强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04不锈钢进行了压缩变形实验,得到了不同变形速率下的真应力—应变曲线。结果显示,304不锈钢在室温到250℃下变形时,具有应变强化特性。在相同的压缩变形速率下,温度越高,冷变形形变强化作用越弱;在相同的温度下,压缩变形速率越大,冷变形形变强化作用越强。压缩和拉伸都能使试样的强度和硬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观察变形前后试样的金相图可知,冷变形后晶粒在一定程度上纤维化,并且由于位错密度的增加,在原来晶粒内部产生亚晶界,进一步发展为晶界,使晶粒细化。(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4年19期)
闫宏伟[6](2014)在《大变形量冷变形时效7050铝合金强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7050铝合金是超高强铝合金,时效强化效应非常显着。大塑性变形产生的形变强化作用可使金属材料的强度大幅度上升。本文期望将7050铝合金的时效强化与形变强化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超高强铝合金的性能。因此本文通过对7050铝合金进行固溶-大变形量冷轧-较低温度时效处理,来研究该种形变热处理工艺下的合金的力学性能演变与微观组织演变,以及处于该工艺中不同状态的7050铝合金的强化机制。通过室温拉伸确定其力学性能,并通过TEM、DSC、XRD等手段研究合金位错组态变化以及时效析出行为。研究表明7050铝合金在固溶-80%冷轧-较低温度时效处理过程中,冷轧后合金强度大幅度上升,而时效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强度的大幅增长,100°C下时效30h合金的屈服强度达到了冷轧形变后的水平,约660MPa,延伸率提高到约7.6%,说明降低时效温度可以达到位错强化与时效强化的更好结合。时效前期合金强度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延伸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表明位错回复的发生;在所有研究的较低温度时效过程中,强度在前期的下降之后,都表现出了上升趋势,而80°C下时效2h到4h过程中发生了强度的暂时提高。为了解释合金强度的变化,进而对合金微观组织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合金在形变热处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析出主要是原子团簇与G.P.区的形成,在整个时效过程中,析出相的尺寸偏小,而固溶态合金较低温度时效前期的迅速强化与尺寸为1nm左右的原子团簇的形成有很大关系。时效后期可以观察到η’相的存在,但尺寸较小,大部分析出处于由G.P.区向η’相转变的阶段。而合金形变后进行时效的过程中,位错回复主要在前6h内发生,6h之后,位错回复速率减慢。在应用XRD对合金位错回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验证了改进的Williamson-Hall方法分析位错密度的可行性。综合组织表征与力学性能的变化,对7050铝合金强化机制进行研究:冷轧态7050铝合金与固溶态合金相比,形变强化使合金屈服强度提升了约220MPa,形变过程的细小析出相的形成对屈服强度的贡献约为100MPa,形变热处理24h,位错强化作用的下降幅度约为40~50MPa,7050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的作用补足了这部分强度下降并略微提高了合金屈服强度。而对大变形量冷轧处理固溶态7050铝合金在100°C下时效24h状态的屈服强度中位错强化与时效强化的作用可以用析出相的尺寸与体积分数进行数学描述,与实际强度相符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7-01)
刘辉,孙维,于同仁,袁晓敏[7](2012)在《冷变形对10.9级冷作强化非调质钢包辛格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轴拉伸和冷镦试验,研究10.9级紧固件用冷作强化非调质钢MFT10在冷变形过程中的包辛格效应(BE),探讨影响BE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FT10钢具有较高的冷镦合格率;当冷拔减面率为25.00%时,试验钢能够满足10.9级紧固件用钢的强度要求,此时进行冷镦时,包辛格效应值最大、压缩抗力最小;MFT10热轧盘条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M/A岛组织,组织中软相、硬相(如M/A岛)的强度差是产生包辛格效应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李兴无,沙爱学,苏生明,汤智慧,吴崇周[8](2007)在《冷变形强化钛合金紧固件及其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 TC16钛合金冷变形工艺参数对合金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该合金挤压变形的可行性,测试了不同冷变形工艺制造的 TC16钛合金紧固件力学性能,并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经合适的表面处理,TC16钛合金具有良好的挤压变形能力;冷变形强化紧固件和热处理强化紧固件的抗拉强度、高低周疲劳性能相当。用冷变形强化工艺制造 TC16钛合金紧固件技术可行,非常适合大批量生产,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二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马晓平,惠卫军,刘春明,于同仁,孙维[9](2007)在《冷作强化非调质钢冷变形过程中的鲍辛格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冷作强化非调质钢冷镦变形的变形抗力,研究了冷作强化非调质钢MFT8在冷变形过程中的鲍辛格效应。结果表明,鲍辛格效应随冷拔减面率γ增加而提高;γ=30%时,鲍辛格效应最大,压缩真应力最小;γ>30%时,压缩真应力重新提高,这是鲍辛格效应与加工硬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加工硬化抵消了鲍辛格效应。(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国秀花,宋克兴,郜建新,张晓楠,刘瑞华[10](2007)在《冷变形对表面弥散强化铜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u2O为氧源,对Cu-Al合金平板试样进行了内氧化处理,使试样表面获得A12O3弥散强化铜合金层,并进行了不同变形量的冷轧变形;测定了内氧化前后和冷变形前后试样硬度和导电率,并进行了微观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内氧化处理后,合金表面硬度与合金导电率大幅度提高;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合金表面硬度值急剧升高,而电导率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则略有下降。微观组织研究表明:内氧化后合金表面存在大量的纳米级Al2O3颗粒,使合金表面具有高的硬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位错密度升高,位错与第二相粒子的作用加剧,从而使合金表面的硬度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A12O3颗粒周围位错缠结的增多,增强了电子的散射作用,导致合金电导率随变形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07年01期)
冷变形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MP35N合金时效强化规律及机制,对MP35N合金进行84.18%的冷轧变形后,进行时效处理研究.在万能拉伸机上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用OM、SEM、TEM和EDS进行组织分析和微观成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500℃时效4 h时,显微硬度达到最大值704.26 HV,抗拉强度为2641.16 MPa,与冷轧态相比,分别提高了30.44%和37.41%;该合金经时效后冷轧撕裂孔洞愈合,在400℃时效后出现了由34个厚度为3 nm左右的细小孪晶组成的"孪晶簇";温度升高到500℃,孪晶尺寸变大、交错,"孪晶簇"消失.未发现Mo原子在孪晶处处偏聚,时效过程中形成的纳米级片状孪晶起到主要的强化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变形强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江枫,许亮,刘其源,周利朋,杨依霖.1Cr18Mn18N钢护环热成型工艺及冷变形强化[J].金属热处理.2019
[2].陈雨来,杨东艳,李静媛,张源.冷变形MP35N合金的时效强化机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7
[3].刘建敏,向嵩,梁宇.冷变形珠光体钢丝的微观组织演变及强化效应[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
[4].李飞.Mn18Cr18N钢冷变形力学行为与强化参数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6
[5].王霞,张宝红,程眉,祁威.304不锈钢冷变形形变强化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4
[6].闫宏伟.大变形量冷变形时效7050铝合金强化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7].刘辉,孙维,于同仁,袁晓敏.冷变形对10.9级冷作强化非调质钢包辛格效应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李兴无,沙爱学,苏生明,汤智慧,吴崇周.冷变形强化钛合金紧固件及其应用前景[C].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二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9].马晓平,惠卫军,刘春明,于同仁,孙维.冷作强化非调质钢冷变形过程中的鲍辛格效应[J].钢铁研究学报.2007
[10].国秀花,宋克兴,郜建新,张晓楠,刘瑞华.冷变形对表面弥散强化铜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铸造技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