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建筑论文_石辉,苏毅,高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纪念性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纪念性,建筑,文化,大乘,手法,艺术,城市。

纪念性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石辉,苏毅,高敏[1](2019)在《基于城市文化视角人物纪念性建筑的实践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将会进入一个追求质量的科学阶段,现代化城市在追求建设速度和规模的同时会更加关注城市品质的提升。为了在城市更新提质过程中留存和延续城市文脉、发掘和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文章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物纪念性建筑对比分析,总结出选址、建筑语言、空间营造等建筑处理手法和相应的设计思路,期望使未来大量实践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呈现具有更深文化感知度的人物纪念性建筑,为城市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邓遥[2](2019)在《现代建筑材料在纪念性建筑地域性表达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性建筑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寻求合理的表达方式,使地域内的成员产生认可和共鸣,以及归属感,从而抵抗普世化浪潮下文脉断层造成的精神危机。纪念性建筑本身作为人类精神和物质表达的载体,作用尤为重要。纪念性建筑希望从地域环境中获取建筑材料,但是现如今抛开现代材料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上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如何在地域性表达中恰当地使用现代建筑材料成为了许多建筑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9期)

张桐桐[3](2019)在《基于叙事法的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念性建筑是指对某个历史阶段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人或事而营造的建筑或艺术品,是人类最早对空间记忆的渴望,同时,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建筑形式,具有记忆历史、教化群众、启迪未来等等多种功能,在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相对稀少。由于我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纪念性建筑逐渐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人们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纪念性建筑空间的情感体验和纪念精神的转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文化全球化发展、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性等,使得纪念性建筑在大量建造的同时引起一系列问题,如大量建造导致在其建造过程中单纯追求数量而不顾其质量、为了追求建筑形式忽视了物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当前,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如何提升观众在空间中的情感体验需求,同时,注重建筑本身故事主题及其精神内涵的体现。本文首先对纪念性建筑空间及建筑叙事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将叙事理念和建筑设计相结合,在深入了解场地背景故事的基础上,以叙事这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建筑这个载体来诠释地方精神及表达其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同时,结合国内外众多优秀案例,借鉴它们的成功之处,从纪念建筑空间的叙事氛围、叙事设计的表现这两个方面对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叙事设计进行论述,以及阐述如何最大化满足观众在空间内的情感体验需求,并总结出一套叙事设计方法,通过这一框架,希望能为纪念性建筑空间叙事设计的现状和未来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10)

朱华,解亚茹[4](2019)在《叙事学理论下的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叙事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空间的设计表达,进一步得出在叙事视角下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纪念性建筑空间与叙事学相关的基本内容;其次分析了我国纪念性建筑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合理利用城市宗地、节约公共资源的基础上,阐述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叁大叙事手法:融入空间环境、聚焦空间主题、融合空间界面,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纪念性建筑进行实例解析,说明叙事学理论在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意义,意图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完善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的内容,使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3期)

刘亚龙,李优,谢然[5](2019)在《文化在纪念性建筑中的体现——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及其扩建的展陈场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及后来扩建的展陈场馆是如何体现文化要素的,主要从建筑、山水、战争、戏曲四个方面来展示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项立强[6](2019)在《文化迷失下的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研究——以纪念性建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化的迷失与苦旅出发,对"中西合璧"现象及词源上的形态意识展开思考。以纪念性建筑为例,在建筑学视角下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的基本要点,通过限定范围的建筑个体的比较,构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性的分析;通过上升层级的建筑群体的比较,找寻对所形成中西差异的问题解答;通过融汇其间的争论与思考,探求引导我国建筑文化之旅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杨乃运[7](2019)在《普宁寺 纪念性建筑的丰碑》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宁寺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的丰碑。它为纪念而建,并世世代代彰显着纪念的辉煌。"皇天有辅德之私,至圣有越世之度,君子有见几之作,兆人有可格之诚。""名之曰‘普宁’者,盖自是而雪山葱岭,以逮西海,恒河沙数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云尔。"——乾隆语录。汉藏合—的普宁寺承德有6路公交车,往返于红石砬与第叁医院之间,其中有8站地都是贴着避暑山庄走的,从火神庙到兴隆街,再往北两站,就是普宁寺站。几分钟一趟车,乘之去普宁寺,别提多方便。我去普宁寺没有问路,看站牌子就知道了。在普宁寺站下了车,看(本文来源于《旅游》期刊2019年02期)

张桐桐,杨瑛[8](2018)在《纪念性建筑改扩建设计手法初探——以芷江飞虎队纪念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念性建筑自古以来在建筑设计中拥有重要的位置,而纪念性建筑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纪念性,使用者对空间情感的感知和体验是设计中所追求的目标,情感的塑造和表达是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关键。主要以芷江飞虎队纪念馆改扩建这一工程实例为基础,探讨纪念性建筑在改扩建过程中如何应用一些设计手法来营造其纪念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建材》期刊2018年11期)

邱德华,于辉[9](2018)在《纪念性建筑空间形态演变及设计趋势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该文梳理总结了纪念性建筑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及表现出来的特征,并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提出了纪念性建筑在外观形态和内部空间设计方面呈现的新趋势。(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8年11期)

孙冰冰[10](2018)在《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纪念性建筑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文化的长足发展,建筑在实用性、牢固性、遮蔽性等传统价值取向外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人文价值,其中尤以纪念性建筑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民族气质的精华,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角度探寻我国纪念性建筑的深层意蕴,可以丰富诠释建筑底蕴的学术之径,加深对纪念性建筑当代转型的理解。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言说对象,从娓娓"道"来的意境、点线串珠的"舞"术及"中和为美"的追求叁方面初步探析隐藏在其设计语汇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藉此揭示纪念性建筑影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8年02期)

纪念性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域性建筑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寻求合理的表达方式,使地域内的成员产生认可和共鸣,以及归属感,从而抵抗普世化浪潮下文脉断层造成的精神危机。纪念性建筑本身作为人类精神和物质表达的载体,作用尤为重要。纪念性建筑希望从地域环境中获取建筑材料,但是现如今抛开现代材料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上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如何在地域性表达中恰当地使用现代建筑材料成为了许多建筑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纪念性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石辉,苏毅,高敏.基于城市文化视角人物纪念性建筑的实践路径[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

[2].邓遥.现代建筑材料在纪念性建筑地域性表达中的应用[J].中外建筑.2019

[3].张桐桐.基于叙事法的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4].朱华,解亚茹.叙事学理论下的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研究[J].四川建材.2019

[5].刘亚龙,李优,谢然.文化在纪念性建筑中的体现——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及其扩建的展陈场馆为例[J].中外建筑.2019

[6].项立强.文化迷失下的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研究——以纪念性建筑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7].杨乃运.普宁寺纪念性建筑的丰碑[J].旅游.2019

[8].张桐桐,杨瑛.纪念性建筑改扩建设计手法初探——以芷江飞虎队纪念馆为例[J].福建建材.2018

[9].邱德华,于辉.纪念性建筑空间形态演变及设计趋势探析[J].华中建筑.2018

[10].孙冰冰.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纪念性建筑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J].美与时代(上).2018

论文知识图

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与外部环境的空间关...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外立面设计(来源:...钱学森图书馆(来源:建筑物内涵比其...纪念性建筑的夜景照明-图5-46 广州中...纪念性建筑的夜景照明-图5-45 台北中...

标签:;  ;  ;  ;  ;  ;  ;  

纪念性建筑论文_石辉,苏毅,高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