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低频振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频振荡,夏季降水,10-30天
天低频振荡论文文献综述
韩世茹,史印山[1](2017)在《2016年夏季河北降水与10-30天低频振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河北省142站逐日降水资料与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河北省夏季降水及其与10-30天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下:1)河北省2016年夏季降水具有显着的10-30天周期,低频振荡经向上的北传和纬向上的东传与河北省夏季降水的活跃和中断关系密切。2)在低频降水活跃期(中断期),对流层低层850h Pa上,低频振荡主要通过低频反气旋(气旋)的交替,影响西太副高主体偏西(偏东),进而影响西南气流到达偏北(偏南)位置;在对流层中层500h Pa上,中纬度地区交替出现的"-、+、-"("+、-、+")中心影响西太副高的北进(南退),河北东部有(无)高压坝的阻挡,影响高空槽的移动,从而造成了河北省低频降水的强弱变化。(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6 青年论坛论文集》期刊2017-09-27)
段丽君,段安民[2](2016)在《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南部降水10-20天低频振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气象局台站观测资料、JRA-55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GPCP全球降水逐日观测资料,对2014年7、8月高原南缘狮泉河站、林芝站的低频特征进行分析,并重点讨论了10-20d低频降水干、湿位相期间相关要素场低频分量的异常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2014年7、8月高原西南部狮泉河站、东南部林芝站降水均存在10-20天低频振荡,且两站存在低频振荡的时段相同。(2)500h Pa环流场、水汽通量场10-20d低频分量的分布在降水干、湿位相期间的配置正好相反。在降水干(湿)位相期间,印度北部和我国华南地区存在一个低频反气旋(气旋),受印度北部低频反气旋(气旋)北侧的偏北(南)气流和华南地区低频反气旋东南部的偏东(西)气流共同影响,高原南缘为低频水汽辅散(辐合)区,高原中东部由于受到华南地区反气旋(气旋)西部的偏南(北)气流的影响为水汽辅合(辐散)区。(3)在低频降水的干、湿位相期间,热源的10-20d低频分量配置正好相反。在干位相期间,高原南缘、印度北部以及中南半岛为低频热汇区,高原中东部为低频热源区;湿位相,热源、热汇低频分量的分布与干位相相反。(4)沿狮泉河至林芝的降水、200h Pa散度场、整层积分水汽通量场斜线剖面图中可以看出,该低频振荡无经向传播,狮泉河站(林芝站)降水、200h Pa散度场纬向传播自西向东(自东向西),水汽通量散度自东向西(无传播)。因此,狮泉河站与林芝站在同一时段分别存在两种起源不同的季节内振荡。(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青藏高原与复杂山地天气气候》期刊2016-11-01)
韩世茹[3](2016)在《青藏高原东部夏季200 hPa纬向风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80-2013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ERA-Interim逐日4时次再分析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使用小波分析确定低频振荡周期,利用Lanczos滤波器提取低频分量并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讨论了青藏高原东部夏季200 hPa纬向风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部200 hPa纬向风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为10-30天周期,在10-30天低频振荡强年和弱年低频振荡的空间分布和传播特征有显着差异。高原东部纬向风低频振荡强(弱)年,低频振荡强度强(弱),低频振荡周期长(短),纬向传播中,低频振荡中心越过高原后主要表现为向东(西)传播。(2)青藏高原东部纬向风10-30天低频振荡与江淮流域降水有密切联系,江淮流域降水滞后于高原低频振荡一个位相,低频系统自高原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江淮流域低频降水在活跃位相和中断位相之间转换。青藏高原东部10-30天低频系统在低频振荡周期一个位相之后到达江淮流域地区,进而影响江淮流域低频降水。对流层高层200 hPa上,青藏高原东北部有低频反气旋(气旋),随后低频反气旋(气旋)向东向南移动,到达江淮流域上空,影响江淮流域上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南),与高空脊(槽)配合,江淮流域受低频反气旋(气旋)南侧低频东(西)风影响,上空有低频辐合(辐散)运动,不利于(有利于)江淮流域出现低频降水。对流层中层500 hPa上,低频正(负)位势高度中心东移至江淮流域附近,使得我国东北地区低槽减弱(增强),无(有)冷空气向江淮流域输送,无(有)高空西风急流的配合,不利于(有利于)江淮流域出现垂直上升运动,不利于(有利于)江淮流域低频降水的发生。(3)青藏高原东部10-30天低频振荡对江淮流域低频降水有较好的预报作用,将青藏高原东部低频系统作为江淮流域低频降水的预报要素之一,有助于提高江淮流域低频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在江淮流域低频降水过程发生前后,青藏高原东北部低频环流中心、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低纬度地区的对流活动有显着差异。在低频降水过程发生前,该地区存在显着的低频系统强度变化和位置变动。利用这叁个关键信号建立江淮流域低频降水过程的综合预报因子并进行预报,预报准确率达到68.8%,较采用2个及以下预报要素进行预报时对预报准确率和误报率均有改善。(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韩世茹,王黎娟,于波[4](2015)在《淮河流域夏季持续性降水与15~30天低频振荡的联系及前期信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961-2010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和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Lanczos滤波等方法,讨论了淮河流域夏季持续性降水过程发生前后的大尺度流场及15~30 d低频环流特征,并寻找其前期信号。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高层和低层,我国东部地区低频气旋、反气旋在夏季持续性降水过程发生前后交替出现,分别通过调控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变动从而影响降水过程。在对流层中层,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发生前后在淮河流域上空分别有"+"、"-"、"+"的低频高度中心存在。在持续性降水发生时,极地的冷空气与低纬度的暖湿空气在淮河流域上空交汇,有利于该地区降水。2)当前期冬季北太平洋地区海温和贝加尔湖东侧至鄂霍次克海地区500 h Pa位势高度场出现正异常时,会造成次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的15~30 d低频分量异常增多,从而使得淮河流域夏季出现持续性降水的可能性增大。(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庞玥[5](2013)在《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性降水与10-30天低频振荡的关系及其前期信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61-2010年中国756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及海温资料,使用功率谱、小波分析确定降水的周期,用Lanczos滤波器进行低频滤波,并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10-30天低频振荡与江淮流域梅雨偏多年降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联系,并讨论了导致江淮流域低频降水的前期关键区及强信号。结果表明:(1)江淮流域梅雨偏多年降水具有显着的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低频环流系统交替出现影响江淮流域梅雨偏多年降水的强弱变化。低频振荡的传播与江淮梅雨期降水的活跃、中断关系密切,路径主要以经向上的北传和纬向上的西传为主。在梅雨偏多年低频降水的活跃期,10-30天低频环流系统在低空低纬度地区出现南海低频反气旋,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西伸,使输送到江淮流域的暖湿气流增强,而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于日本海的低频气旋,有利于冷暖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在高空,亚洲大陆中纬度地区的低频反气旋调制着南亚高压东伸,这样的高低空配置下形成有利于江淮流域降水的环境。而在低频降水的中断期,情况与之相反。(2)10-30天低频振荡与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发生前后,对流层各层伴随着环流调整形成有利或不利于降水形成的低频环流条件。持续性强降水发生时,对流层高层我国东南地区受低频反气旋控制,使得南亚高压位置偏东,江淮地区有辐散运动;对流层中层中高纬度地区维持“+-+”的高度异常中心,有利于极地干冷空气与低纬暖湿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对流层低层从台湾岛地区延伸至中高纬度存在低频P-J波列,其西段的低频反气旋和气旋使得干湿空气在江淮地区交汇,台湾岛低频反气旋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向更西的位置伸展,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低频环流条件。此时江淮流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低频上升运动明显,来自孟加拉湾至南海一带的水汽充沛,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低频垂直运动和低频水汽条件。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发生前和结束时,低频环流场配置与之相反。在持续性强降水的整个过程中,低频涡度于对流层高、低层呈负、正配置,低层的低频正涡度向北、向西传播,高层的低频负涡度向南、向东传播,两者共同作用于江淮流域,维持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3)其延伸区海温异常或500hPa出现WP遥相关型可作为江淮流域梅雨期低频降水的前期关键区及强信号,其中以4月最为显着,前期信号主要通过影响后期的大气环流,从而导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强弱变化。在关键区正异常年,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增强;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增强;对流层中层,中高纬度为“两脊一槽”环流型,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对流层低层,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输送到江淮流域的水汽增多,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南,输送到江淮流域的水汽偏多,对应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偏多。在关键区负异常年,情况与之相反。(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3-05-01)
罗连升,程智,丁小俊,徐敏[6](2011)在《2007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淮河流域逐日降水资料,研究2007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情况及其与大气30~60d低频振荡的联系。从2007年淮河流域夏季雨情和水情变化表明淮河流域南区在6月底到7月上旬出现了旱涝急转,把6月上中旬降水最少时段作为旱期,6月底到7月上旬最强降水时段作为涝期。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30~60d低频振荡特征,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占总方差的37%。旱期和涝期大气环流也有明显的30~60d的低频振荡特征,在欧亚中高纬地区、印度北部-我国南海和南海经我国东南沿海到日本北部以东海域(称为低频东亚遥相关型)大气环流表现为相反的特征。旱期中高层大气在欧亚中高纬地区为"+-+"纬向分布,其中在乌拉尔山地区为低频负距平区,而西欧和贝加尔湖以东的东亚沿岸则均为低频正距平区,东亚地区处于高压脊控制下,阻碍了北方的冷空气团南下;在低频850hPa风场上,印度北部-孟加拉湾-我国南海一带为一个低频反气旋带,低频东亚遥相关型从南到北为低频反气旋-低频气旋-低频反气旋的经向环流配置,淮河流域处于低频东风控制下。涝期则相反,中高层大气在欧亚中高纬地区为"-+-"纬向分布,印度北部-孟加拉湾-我国南海及菲律宾北部一带为一个低频气旋带,低频东亚遥相关型从南到北为低频气旋-低频反气旋-低频气旋的经向环流配置,冷暖空气在淮河流域上空汇合,使得淮河出现强降水过程。淮河流域由旱转为涝在中高纬地区低频环流的表现为进入夏季后欧亚地区的低频振荡明显加强,此时乌拉尔山地区已成为最明显的低频振荡区,并随着时间向东传,该地区可能是夏季大气低频振荡的一个源地;在低频850hPa风场上反应为印度北部-孟加拉湾北部的低频系统和南海经我国东南沿海到日本以东海域的低频东亚遥相关型配置的变化;乌拉尔地区和印度北部-孟加拉湾的低频系统以及低频东亚遥相关型的配置是2007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的低频关键系统。(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期刊2011-11-01)
陈尚锋,温之平,陈文[7](2011)在《南海地区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可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79~2008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及1979~2007年全球降水资料(CMAP),分析了南海地区热带大气的低频振荡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夏半年南海地区存在显着的30~60天的周期振荡。当30~60天低频振荡处于活跃位相时,南海及其周围地区的低层大气为低频西南风,南海和菲律宾北部为低频气旋流场且为正的位涡度,对应着增强的南海夏季风槽和南海夏季风;当30~60天低频振荡处于不活跃位相时,情形正好相反。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夏半年30~60天低频振荡变化的空间型与夏半年平均场的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并且南海及其附近地区的30~60天低频振荡活动的年际变化对夏半年平均场的年际变化有显着的贡献。强、弱南海夏季风年30~60天低频振荡活动的比较也说明,强的南海夏季风年30~60天低频振荡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大于不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而弱的南海夏季风年则是不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大于活跃状态发生的概率。因此,南海地区30~60天低频振荡对南海夏季风很可能有重要影响,当30~60天低频振荡的活跃状态处于主导时,南海夏季风往往会偏强;反之,如果不活跃状态处于主导时,南海夏季风往往会偏弱。(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夏芸,管兆勇,王黎娟[8](2008)在《2003年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30~70d天低频振荡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低频振荡的联系。结果显示,主周期为30~70 d的低频振荡对2003年江淮流域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低频涡旋在江淮地区降水期的对流层高、低层呈负、正配置,具有斜压结构,利于降水发生;850 hPa上正涡度系统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北传和西传特征;存在于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以东地区的低频波列(P—J)的活动过程影响了我国2003年江淮低频强降水的形成;整层低频水汽通量显示来自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季风对水汽输送的贡献较显着,且2003年江淮地区30~70 d时间尺度上降水的水汽来源为南海而非孟加拉湾或西太平洋。(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薛洪斌,钟中,薛峰[9](2003)在《对流凝结加热的垂直分布与低纬大气的30~60天低频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一个包含Wave-CISK机制的斜压半地转8层模式和本征函数展开方法,研究了叁种不同的对流凝结加热廓线对低纬大气的30~60天低频振荡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加热廓线分布时30~60天低频振荡具有不同的相速和周期,并且低频振荡特征相速的量级都是o(10 m/s),由Wave~CISK机制激发的低频CISK-Kelvin波和CISK-Rossby波都是稳定的。同时,还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加热廓线对低纬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垂直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陈隆勋,祝从文,王文,张培群[10](2001)在《1998 SCSMEX期间亚洲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的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998年 5-8月南海季风试验(SCSMEX)期间东亚地区 850 hPa中低纬环流指数、东亚季风指数和长江中下游降水进行了Morlet 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这些要素均有明显的30-60天周期低频振荡。在此基础上对 5-8月每隔 5天的 850 hPa低频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0°-150°E间东亚从中国东中部大陆经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南北半球中明显的存在一个以30-60天低频荡为特征的东亚季风低频环流系统,东亚季风活动主要受东亚季风系统中低频活动影响;(2)5月第5候南海热带季风爆发、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人梅及产生大暴雨以及7月中旬以后的该地区大暴雨均与低频气旋带在该地区活动有关,而8月长江上游大暴雨则与低频反气旋伸人到大陆有关;(3)SCSMEX期间东亚低频振荡系统的源地有二个,即南海赤道和北半球中太平洋中高纬。南海低频系统向北传播,而中高纬低频系统自东北向西南传播为主。长江中下游6、7月二次大暴雨均与上述二个低频气旋系统自热带向北和中高纬向西南传播并于长江中下游汇合有关;(4)5-8月间东亚季风系统中有二次低频气旋带和二次低频反气旋带活动,这些低频环流系统的活动与印度季风低频环流系统活动并无明?(本文来源于《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期刊2001年04期)
天低频振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中国气象局台站观测资料、JRA-55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GPCP全球降水逐日观测资料,对2014年7、8月高原南缘狮泉河站、林芝站的低频特征进行分析,并重点讨论了10-20d低频降水干、湿位相期间相关要素场低频分量的异常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2014年7、8月高原西南部狮泉河站、东南部林芝站降水均存在10-20天低频振荡,且两站存在低频振荡的时段相同。(2)500h Pa环流场、水汽通量场10-20d低频分量的分布在降水干、湿位相期间的配置正好相反。在降水干(湿)位相期间,印度北部和我国华南地区存在一个低频反气旋(气旋),受印度北部低频反气旋(气旋)北侧的偏北(南)气流和华南地区低频反气旋东南部的偏东(西)气流共同影响,高原南缘为低频水汽辅散(辐合)区,高原中东部由于受到华南地区反气旋(气旋)西部的偏南(北)气流的影响为水汽辅合(辐散)区。(3)在低频降水的干、湿位相期间,热源的10-20d低频分量配置正好相反。在干位相期间,高原南缘、印度北部以及中南半岛为低频热汇区,高原中东部为低频热源区;湿位相,热源、热汇低频分量的分布与干位相相反。(4)沿狮泉河至林芝的降水、200h Pa散度场、整层积分水汽通量场斜线剖面图中可以看出,该低频振荡无经向传播,狮泉河站(林芝站)降水、200h Pa散度场纬向传播自西向东(自东向西),水汽通量散度自东向西(无传播)。因此,狮泉河站与林芝站在同一时段分别存在两种起源不同的季节内振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低频振荡论文参考文献
[1].韩世茹,史印山.2016年夏季河北降水与10-30天低频振荡的关系[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6青年论坛论文集.2017
[2].段丽君,段安民.2014年夏季青藏高原南部降水10-20天低频振荡特征[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青藏高原与复杂山地天气气候.2016
[3].韩世茹.青藏高原东部夏季200hPa纬向风10-30天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4].韩世茹,王黎娟,于波.淮河流域夏季持续性降水与15~30天低频振荡的联系及前期信号[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5
[5].庞玥.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性降水与10-30天低频振荡的关系及其前期信号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6].罗连升,程智,丁小俊,徐敏.2007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分析[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2011
[7].陈尚锋,温之平,陈文.南海地区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可能影响[J].大气科学.2011
[8].夏芸,管兆勇,王黎娟.2003年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与30~70d天低频振荡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
[9].薛洪斌,钟中,薛峰.对流凝结加热的垂直分布与低纬大气的30~60天低频振荡[J].热带气象学报.2003
[10].陈隆勋,祝从文,王文,张培群.1998SCSMEX期间亚洲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的分析(英文)[J].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