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马克思管理二重性思想对人的主体性复归的意义论文

张哲:马克思管理二重性思想对人的主体性复归的意义论文

摘 要:自近代哲学以来,无论是以理性取代上帝,还是将异化的理性归还于人本身的过程,都无不表明人的主体性的复归。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技术-协作”维度及经济关系维度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管理中对人的束缚及压迫,并通过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了人的解放,重建了人主体性复归的过程,从而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自觉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主体性

中世纪的人类存在于一个“颠倒的世界”之中,那时上帝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人成为依附于上帝的附属物,属人的本质成为属神的本质,原属人的主体性成为神的主体性。近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代替上帝成为新的“神圣形象”,人生活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主体性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之上。现代哲学正是致力于消解人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复归。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思想正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批判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之上,并始终坚持对人的主体性的复归,追求人的自由自觉。马克思从现实的人这一逻辑起点出发,以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实现人的本质从理性、物的依赖性到人本身的复归。马克思管理哲学中对人主体性的复归对现代社会管理中对人的压迫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管理二重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是以生产方式的分析为基础的二重性思想。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核心思想也被马克思运用于管理维度,所产生的是以生产方式分析为基础的管理二重性思想。

马克思将生产方式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即“技术-协作”方式,“即技术以及由他所要求的协作劳动或协同劳动的方式。”[1]对于“技术-协作”方式,马克思又称为协作劳动、共同劳动的方式。正是这一方式将个人的力量整合于集体之中,创造了集体生产力。以协作为特征的劳动方式本身就意味着管理,其优势正是通过管理而实现的。“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3]第二个维度即生产的经济关系方式或社会关系方式,“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劳动产品分配方式,以及它们的具体实现所需要的中介方式,如商品交换方式。”[2]对于第二个维度即经济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管理在其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明显的是,在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体现的剥削关系,正是由强制性管理实现的。第三个维度则是前两者的统一。在这三个维度中,“技术-协作”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力量,决定了后两者的发展性质与状态。

胃:取2 g NaCl,3.2 g胃蛋白酶和7 mL (37%) HCl 溶在1 L水中,将pH调为1.2即得模拟胃液.将经口腔消化的样品与模拟胃液按照体积比1∶1混合,用1 mol/L NaOH把混合物的pH调为2.5,37℃,100 r/min,搅拌1 h.

马克思以其管理思想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管理具有二重属性,其一即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职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协同劳动方式,社会各行各业各司其职,满足不同的行业需要,同时由于分工明确、细致,提高了社会整体的生产水平,与之前的社会形态相比,创造了极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但是,这一共同劳动过程却产生了两个特点,即以工厂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和以机器为主要生产手段。这两个管理特性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了生产资料的惊人节约。前者将工人组织起来,在同一个地方劳动,方便了管理。后者将人力变为物力,将生产变为一体化、流程化的生产,使管理变为科学管理。其二,基于社会大生产的协调劳动,产生了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变现为压迫和剥削关系,资本的贪婪属性体现在人的属性。生产的产品也变为剥削压迫人的产品,其性质是商品,剩余价值是追求目的。

二是不管涉案对象地位多高。作为四星上将,利夫西是现在美国军人中军衔最高的将军,但警方并不因为他是军衔最高的将军而放过他,相反,警方考虑到利夫西可能会因为自己是四星上将而任性,所以才出动约10名警察上门问罪。

由上述两个维度出发,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管理特征集中表现在加强劳动强度、监督、减少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及重复性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其最大化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体现在在管理上即不断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及劳动时间。同时,其价值观表现为一种“为生产而生产”的生产拜物教思想。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产生了对人的压迫。

二、对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方式的批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协同劳动与经济关系必然表现出束缚人、压迫人的特征。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人主体性的复归正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管理的特征表现在对人的压迫及剥削上,是人主体性的丧失。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协同劳作方式还是经济关系无不在表明人成为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协同劳动将人组织在同一个地方进行劳动,虽然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约了劳动成本、生产资料,但是,从人的角度看,也是对人的一种束缚。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成为了一种将人束缚在特定时间、地点的谋生活动,不再是人的自由的活动。机器化大生产必然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也使人成为受机器的压迫。人在劳动中不再与人相联系,而成为与物相联系,人与人的关系必须通过物来体现。人的活动成为受物支配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在社会关系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商品属性,劳动者成为商品的被压迫者,而不再是其所有者。尤其明显的是,人自己也变现为商品的出卖者,人的劳动成为最大、最受欢迎的商品,体现在制度层面,即劳动雇佣制。其结果是产生了异化劳动,即劳动者与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及人与人相异化。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决定了其对工人的压迫与剥削。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是把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也就是商品的价值缩减到当时社会平均水平以下,也就是通过加大劳动时间来完成。工人为了谋生必须遵循工厂主的意愿,也就意味着对其自身主体性的压迫。

三、使人成为自由自觉的人

主体性是使人成为自由自觉的力量。人的主体性体现在摆脱压迫、束缚的力量,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自由自觉的人。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使人成为受束缚、受压迫的因素,重建了人的主体性。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机器成为生产的主要劳动工具。与此相适应,应该成为主体的人异化为受机器压迫束缚的客体。工具理性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机械化和标准化的工艺程序可能使个人的精力释放到一个未知的、超越需要的自由领域。人类生存的结构本身就会改变;个人将从劳动世界强加给他的那些异己的需要和异己的可能性中解放出来。这时,个人将会自由地支配他自己的生活。如果生产机构能够组织起来,并致力于满足生命攸关的需要,那么,它的控制还是充分地集中起来为好;这种控制并不妨碍个人的意志自由,反而会使它成为可能。”[4]但是,实际上情况正好与之相反,技术非但没有实现人的自由反而限制了人的自由。工具理性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使人成为丧失批判性、否定性的人,这样的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能力,形成单向度的人。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异化劳动是人的自我异化,它是异化的深层规定性和实质,物的异化不过是其外在表现和形式。因此,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本质活动的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的本性即复归人的主体性,必须变革不合理的世界,改变财产的占有方式,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变劳动雇佣制才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四、结语

马克思对管理中人主体性丧失的深刻批判及对人主体性的复归,都表明人的本质从理性的回归。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现实的人的批判。其解决方式即改变现存世界,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就是对人主体性的复归,从而使人成为自由自觉的人。

采用中国气象局的自动站与CMORPH小时降水融合产品作为观测数据,对模式结果进行检验,其分辨率为0.1°×0.1°。

[ 参 考 文 献 ]

[1]刘敬鲁.西方管理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0.

[2]刘敬鲁.西方管理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0.

[3]刘敬鲁.西方管理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42.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10-0122-02

*作者简介:张哲(1994-),男,山西晋城人,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标签:;  ;  ;  ;  ;  ;  ;  ;  ;  ;  ;  ;  

张哲:马克思管理二重性思想对人的主体性复归的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