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地位论文-姚洋洋,陈明

国际分工地位论文-姚洋洋,陈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分工地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业服务化,农业国际分工地位,全球价值链

国际分工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姚洋洋,陈明[1](2019)在《服务化对农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增加值贸易数据测算并比较了2005—2014年全球主要国家的农业国际分工地位,采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依托不同来源的服务化对农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农业国际分工地位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后者的提升速度高于前者,中国的农业国际分工地位一直处于问题提升的趋势;服务投入来源的差异对农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截然相反,其中本国服务化对提升农业国际分工地位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国外服务化对农业国际分工地位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这一结果意味着在推进服务化的进程中应根据服务投入的来源加以区分。(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邬金[2](2019)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也进行了切实的融入。而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位,对于相关的对外政策和产业发展都有着直接影响。基于此,对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的地位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营销界》期刊2019年38期)

戚奇明[3](2019)在《阿根廷采取外汇管制减少金融市场波动》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1日,阿根廷总统毛里西奥·马克里签署一项法令,宣布将采取一系列外汇管制措施以减少金融市场波动。8月中上旬,阿根廷总统选举初选结果导致了阿根廷汇市、股市遭受重创。当时的结果显示,反对派候选人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得票率超过47%,领先于现任总统马(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报》期刊2019-09-03)

罗良清,温婷[4](2019)在《中国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与地位测度——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00—2011年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的服务业附加值贸易数据,研究了中国服务业各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和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中国与四个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服务业比较优势。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正逐渐加深,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位置;总体来看,中国服务业对日本和德国具有比较优势,对英国具有比较劣势,而对美国由稍具优势转为略逊一筹;不同服务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变化和双边贸易比较优势状况各异。(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19年08期)

张宇[5](2019)在《“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实现工业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第一的出口规模,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却长期处于中低端位置。且当前发达国家纷纷重振制造业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中国制造业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也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行业的发展,并催生出一些新的产业模式,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基于此,研究“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出发,基于学术界关于信息经济和国际分工的理论,从价值链升级效应、产业链延伸效应和创新促进效应叁个途径讨论了“互联网+”的发展对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影响,并分析了“互联网+”在制造业分行业中影响的差异。之后,本文基于Koopman提出的GVC地位指数,运用贸易附加值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及九大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测算及国际比较。最后,通过构建国内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模型,把“互联网+”作为独立的控制变量加入计量模型,考察“互联网+”及其他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通过对国际分工地位的测算和对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置,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且低技术行业部门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明显高于中高技术行业部门。第二,根据实证结果,“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且对不同技术行业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此外,资本、研发投入等要素也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有积极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为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孟婷[6](2019)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而中国制造业现今又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收益,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尤为必要。因此对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进行准确定位以及剖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就极具有意义。如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与处于同一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如何,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研究。在分工地位的测算上,为了避免国际分工地位被高估,选取Koopman的出口增加值分解法,用增加值的方法计算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即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指数,以此代表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而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发现资本投入、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水平、主营业务成本和政府资金支持会导致中国制造业与其他国家制造业在要素禀赋、制度环境和规模经济效益上的差别,从而导致中国与其他国家分别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不同环节,形成与他国在国际分工地位上的差别。其次,将中国制造业细分为14个行业,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14个细分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测度,分析中国制造业现如今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分工地位。结果发现,整体上中国制造业的14个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呈上升趋势。但是,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在国际中的分工地位并未明显优于其他国家,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存在激烈的竞争。再将中国14个细分制造业进行归类,分为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低技术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排名相对靠前。中国的中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国际分工地位在提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但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不发达国家间存在激烈竞争。再次,以中国制造业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为基础实证检验影响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具体因素。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具有行业异质性,但总体来说,提升国际分工参与度并不能促进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以中国制造业总体来看,研发投入、政府支持、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的扩大能有效提升我国制造业总体的国际分工地位。以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来看,对于低技术行业而言,研发投入和出口规模的扩大能够有效提高其国际分工地位;对于中技术行业而言,研发投入能有效提高其国际分工地位;对于高技术行业而言,资本要素的投入、研发投入、规模经济以及政府支持能有效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最后,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认为目前在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过程中,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制定细化的行业政策和合理的贸易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快速地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总体国际分工地位,使中国制造业摆脱“大而不强”的困扰,获得更高的贸易收益。(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陈艺毛,李春艳,杨文爽[7](2019)在《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与产业升级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利用WIOD数据库国际投入产出表以及黑田法,分解了2000-2016年我国多部门贸易流量,测算了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深度及位置,真实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以及产业升级现状及趋势。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制造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主要依靠劳动比较优势生存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出口获利能力有待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效果逐步凸显。随着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提高,出口对外依存度降低,增值能力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较好,显示出获利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攀升的良好态势。但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效果甚微,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生存空间较为狭窄,面临被锁定在低端环节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5期)

胡静寅,张丽[8](201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于出口复杂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鉴Hausmann提出的出口复杂度指标,从产品和产业层面对比分析2001—2015年间中国纺织服装业与细分产品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发现,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整体的国际分工地位没有发生实质性提升,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下端。其中,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纺织产品的出口复杂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在下游的服装产品中,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增速较缓,且与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相比,竞争优势减弱,持续竞争潜力不足。提高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将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兰州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姚蕾[9](2019)在《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一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凭借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成为制造业出口贸易大国。但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制造业赖以发展的低成本优势不断被削弱。在此背景下,通过增加制造业高级生产要素——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利用其蕴含的先进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提高制造业效率和附加值,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就成为现实性的选择。本文首先在整理和回顾国内外学者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技术外溢、成本降低、人力资本积累以及价值链升级四个方面深入探究了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影响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途径和机制。其次,从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规模、产品结构、技术含量等角度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的发展状况,并利用GVC地位指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国家在2004-2015年间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测算和分析。然后,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总体和分行业角度检验了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总体层面来看,生产性服务贸易总体进口复杂度增加能够显着促进一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且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要大于发达国家;(2)从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部门来看,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增加,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产生的提升效应最强,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再次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3)从不同技术密集度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部门来看,高技术密集度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中技术密集度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而低技术密集度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的促进作用最小,且基本不显着。之后,进一步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对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影响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门槛效应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当人力资本积累低于单一门槛值时,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会抑制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而人力资本积累一旦跨越门槛值,其抑制作用则转变为促进作用;(2)当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超过一定阈值时,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由正向转为负向;(3)在国内生产配套水平的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均能显着促进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但其促进强度呈现由弱到强的非线性特征;(4)随着研发投入的逐步增加,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呈现弱-强-弱的“S”形趋势。最后,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论,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出如下四条政策建议:第一,降低市场准入限制,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第二,加强高技术生产性服务进口,优化服务进口技术结构;第叁,鼓励技术创新,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第四,注重外资引进质量,增强国内生产配套能力。(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4-01)

毛海欧,刘海云[10](2019)在《中国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位置如何影响国际分工地位?: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构建了包含全球生产网络位置的产品内分工模型,探讨影响国际分工地位的机制,研究发现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对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且生产性服务业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文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出中国制造业17个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全球生产网络位置指标,运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中心度提高促进了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结构洞位置改善也显着提升了国际分工地位,但中心位置与结构洞位置对分工地位有交互影响,高中心度、高限制度特征的网络位置不利于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生产网络位置影响国际分工地位的中介渠道。进一步拓展分析表明,相较点出网络中心位置,点入网络中心位置改善对国际分工地位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弱于非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作用;中国制造业的亚太和欧洲生产网络位置对国际分工地位具有差异化影响,欧洲生产网络中心度提升更能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国际分工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也进行了切实的融入。而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地位,对于相关的对外政策和产业发展都有着直接影响。基于此,对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的地位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分工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1].姚洋洋,陈明.服务化对农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J].世界农业.2019

[2].邬金.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探讨[J].营销界.2019

[3].戚奇明.阿根廷采取外汇管制减少金融市场波动[N].上海金融报.2019

[4].罗良清,温婷.中国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与地位测度——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当代财经.2019

[5].张宇.“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19

[6].孟婷.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7].陈艺毛,李春艳,杨文爽.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与产业升级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J].经济问题.2019

[8].胡静寅,张丽.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于出口复杂度的研究[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

[9].姚蕾.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9

[10].毛海欧,刘海云.中国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位置如何影响国际分工地位?: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9

标签:;  ;  ;  

国际分工地位论文-姚洋洋,陈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