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连续发酵论文-甄箫斐,李金平,谢春欣,康健,冯荣

半连续发酵论文-甄箫斐,李金平,谢春欣,康健,冯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连续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能,厌氧消化,农业废弃物,产气量

半连续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甄箫斐,李金平,谢春欣,康健,冯荣[1](2019)在《户用太阳能恒温沼气生产系统批式半连续发酵产气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省民勤县测试户用太阳能恒温沼气生产系统以半连续工艺发酵的产气性能。在当地冬季气象条件下,产气系统半连续补料厌氧发酵试验结果发现:该系统采用半连续补料发酵可在冬季最低环境温度为-18.2℃时连续稳定运行。在116 d试验期内,平均日产沼气0.95 m~3,累计产气110.71 m~3;当达到最低环境温度时,系统可实现在(27±2)℃的范围内的稳定产气;批式厌氧发酵过程半连续补料可维持较稳定的甲烷含量,平均甲烷含量为54.74%;另外,该产气系统在基质浓不变的度条件下可通过调节发酵温度,满足不同时期4~5口人家庭的生活燃气用量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常青,陈琬,曾艺芳,杜朝丹,陈美香[2](2018)在《SARD与CSTR反应器半连续发酵产氢能力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泥与餐厨垃圾含有丰富有机质,将其进行生物产氢具有处理固体废弃物和开发氢能的双重意义。生物反应器的高效启动是该技术的关键因素。采用SARD和CSTR反应器并辅以血清瓶,以污泥和餐厨垃圾作为反应基质,考察不同运行时间、投配比(回流比)下的氢气浓度及比产氢速率,以确定各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条件并筛选出较优的反应器。结果表明,SARD和CSTR在10~15 h内先后达到了50. 34%和53. 43%的氢气浓度最大值,最大比产氢速率分别为18. 09、14. 98 mL/(gDS·h)。投配比为50%、进料时间间隔为8 h是较理想的进料方式。SARD与CSTR反应器半连续运行的比产氢速率在稳定阶段分别维持在4. 40、2. 37 mL/(gDS·h)左右。相比较而言,SARD的运行效果优于CSTR,且半连续运行比批式运行的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21期)

凤艳红,刘明,尹芳,王昌梅,赵兴玲[3](2018)在《韭菜废弃物批量和半连续发酵产沼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韭菜为发酵原料,进行了发酵产沼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温(30±1)℃的条件下进行批量发酵,切碎与捣碎韭菜的原料产气率分别为500mL/gTS(560mL/gVS)和410mL/gTS(460mL/gVS);在中温(30±1)℃、HRT=15d的条件下进行半连续发酵,进入第二个发酵周期时,可减轻韭菜发酵抑制剂的影响,产气较为平稳.(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于莎,姜峰,安冬捷,谭伟明,李召虎[4](2017)在《丁香假单胞菌Z2-6半连续发酵生产冠菌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冠菌素(coronatine,COR)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调控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目前冠菌素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式获得,而发酵效率低是限制冠菌素应用的最大问题。为提高冠菌素产量,本研究建立了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Z2-6的半连续发酵方式,并对移取起始时间、移取间隔时间以及移取体积3个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第10天开始移取较第8、9天开始移取可以延长冠菌素产出周期,使冠菌素合成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间隔1 d移取较间隔2 d移取冠菌素生产效率更高。当移取量不大于30%时,不会对菌体量产生影响,并且当移取量为30%时冠菌素产量达到最高。与传统发酵方法相比,在发酵第10天起每隔1 d移出30%发酵液并补充等体积新鲜培养基,可使冠菌素产量由11.2 mg/(L·d)提高到22.1 mg/(L·d),生产效率提高了98%。本研究利用半连续发酵方式有效提高了冠菌素发酵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为冠菌素的工业化生产和农业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杨旭,常春,李洪亮,马晓建[5](2017)在《干玉米秸秆与废弃物混合微贮及半连续发酵产沼气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干玉米秸秆(dry corn stover,DCS)和猪粪(pig manure,PM)或剩余污泥(excess sludge,ES)可生化性以利于沼气发酵,文章利用强化微生物微贮原理,探讨接种复合乳酸菌对混合微贮的影响。复配DCS和PM、DCS和ES为原料,接种复合微生物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粪链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混合微贮30 d,考察微贮料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及产沼气潜力。设置新鲜玉米秸秆(fresh corn stover,FCS)青贮、DCS单独微贮为对照。结果表明:DCS单独微贮易发生长霉现象,散发臭味,微贮失败;青贮FCS和混合微贮料均呈现酸味,pH值下降至4.10以下,样品中乳酸含量提高,微贮成功,其中DCS+PM,DCS+ES和青贮DCS微贮组乳酸含量分别为3.24%,2.28%和3.75%。微贮DCS+PM和青贮FCS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群。沼气发酵试验结果表明:DCS+ES和DCS+PM混合微贮料的原料TS产气率和平均容积产气率分别达到了501 mL×g~(-1),0.56 L×(L×d)~(-1)和599 mL×g~(-1),0.86 L×(L×d)~(-1),都较未处理DCS和青贮FCS有了很大提高。(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周小辛,刘鹏,李超,庄英萍,储炬[6](2017)在《面包酵母新型半连续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关乎面包酵母细胞货架期的细胞内的海藻糖积累条件和酵母菌体得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前期对菌体进行碳源限制并不会引起海藻糖的提前积累,在发酵后期对菌体进行溶氧限制可以提高菌体得率,同时不会引起海藻糖含量的降低。基于此研究结果提出了新型半连续发酵工艺,平均生产效率提高到3.7g/(L·h),比原始工艺提高了60.8%。(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7年07期)

王金娜[7](2014)在《产絮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F2利用混合碳源半连续发酵制备生物絮凝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絮凝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无毒害、无二次污染及可生物降解的绿色净水剂,潜在的环境效益使其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生物絮凝剂工业化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量偏低及发酵方式单一。基于此,本研究以生物絮凝剂产生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F2为研究对象,分析菌株生理水平对单糖的跨膜传输及磷酸化反应特性,构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混合碳源的产量预测模型,选取菌丝球为生物质载体固定化产絮菌株F2开发新型发酵方法。首先考察了产絮菌株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F2以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为单一碳源时的跨膜传输特性及磷酸化反应速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单糖,依据细胞反应动力学、酶促反应米氏方程、渗透系数等基本理论,考察不同初始浓度对菌株生理水平跨膜及磷酸化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 mmol/L-150 mmol/L浓度范围内,100 mmol/L的跨膜传输速率最佳,发酵至18 h达到最大值,单糖跨膜传输的制约因素是细胞膜载体蛋白的结合能力及胞外底物浓度;叁种单糖初始浓度在10-30 mmol/L条件下,半乳糖磷酸化反应速率低于葡萄糖和甘露糖的数值,证明产絮菌株F2细胞中的半乳糖激酶活性低于己糖激酶;渗透系数随初始底物浓度增加逐渐降低,24 h达到最大值,与各单糖跨膜传输速率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整体。通过产絮菌株F2利用单一碳源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及叁种单糖的混合碳源的生长动力学分析,明确叁种单糖混合发酵的最佳初始浓度为9 g/L,配比为5:1:3。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叁种单糖初始浓度对应絮凝效能、絮凝剂产量的预测模型,优化所得最优解分别是葡萄糖6.59 g/L、半乳糖1.32 g/L、甘露糖3.57 g/L,预测絮凝效能及产量最大值为96.91%和2.93 g/L,显着高于单一碳源发酵的产量(1.78 g/L);经柱前衍生化方法测定叁种单糖混合发酵时的利用规律,结合生长曲线可知,在对数期前期,葡萄糖为菌株的主要产能碳源,在对数期后期(14-18 h)及稳定期前期(18-26 h)叁种单糖直接合成大量絮凝剂,24 h产量达最大值(2.93 g/L),这是由产絮菌株F2对单糖的跨膜传输及磷酸化反应特性决定的。计算产絮过程的碳源转化率,混合碳源发酵的菌体生物量及多糖类聚合物分别是21%和33%,远高于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单一碳源发酵时的转化率(菌体转化率约10%,絮凝剂转化率20%左右)。全部结果证明混合碳源发酵可促进菌株合成絮凝剂的产量及碳源转化率提高。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 Y3菌丝球作为载体,实现了产絮菌株F2的固定化及半连续发酵制备生物絮凝剂。菌丝球载体在产絮菌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通过吸附法可成功固定化产絮菌株F2,经连续转接后球体形态稳定,且附着的细菌生物量逐渐增多,归功于产絮菌分泌的多糖絮凝剂,单批次发酵的吸附量约为8.75×109 cfu/g菌丝球干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固定化发酵的培养条件,最优结果是接种量8%,发酵时间27 h,经验证可得3.24 g/L的絮凝剂,相较于游离发酵的产量(2.93 g/L)提高了近10%。进一步优化了絮凝剂干粉的絮凝条件,预测最佳结果是干粉投加量0.03 g/L,Ca Cl2投加量1 m L/L,环境p H=8,絮凝效能可达97.98%,经反复验证证明两个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分析了固定化发酵单周期的产絮效能,菌体生长周期与游离发酵基本保持一致,26 h可收获最大产量(3.35 g/L)。将固定化产絮菌的菌丝球连续传代培养,结果证实至少可转接30个周期(24 h/周期),并可同时保证菌体生物量、絮凝效能及絮凝剂产量叁者的稳定性。综上所述,为促进产絮菌株F2的产量提高及开发新型发酵方法,本研究围绕菌株对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的利用规律,构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叁者混合使用时的产量预测模型,并以菌丝球为生物质载体实现了固定化产絮菌株F2的半连续发酵。意义在于提高了产絮菌株F2的碳源转化率及絮凝剂产量,为混合碳源制备生物絮凝剂奠定基础;半连续发酵方法可有效保证发酵系统的菌体生物量、增强菌体抗性、免除种子液制备及接种步骤,菌丝球生物质载体的选用便于后续固液分离及载体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产絮菌株F2利用混合碳源的半连续发酵可促进产量提高,并为工业化发酵方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12-01)

毕生雷,张成明,李十中,刘钺,杜风光[8](2014)在《异养小球藻半连续发酵生产油脂工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异养小球藻半连续发酵工艺,并对各个生长阶段的细胞数变化、干重变化、单位时间干重变化做了对比。结论:采用半连续发酵工艺培养异养小球藻时,平均干重增加速率为8.395g/(L·d),与传统发酵工艺相比,提高22.38%;平均发酵周期仅216h,与传统发酵工艺相比,发酵周期缩短30.32%;发酵110h后,藻细胞干重质量浓度均能达到100g/L以上,且油脂含量与传统发酵工艺相差不大。采用半连续发酵工艺,可以提高异养小球藻的整体发酵效率,有利于规模化应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段杉,毛颖超[9](2013)在《乳酸菌半连续发酵虾头虾壳过程中甲醛的生成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嗜酸乳杆菌半连续发酵虾头、虾壳回收蛋白质和甲壳素。对半连续发酵过程中氧化叁甲胺酶(TMAOase)酶活、甲醛含量以及pH值的变化进行监测,初步探索了发酵过程中甲醛的生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当发酵液pH值为4.5-5.0时,TMAOase活性最高,半连续发酵五个批次的甲醛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MAOase活性变化相一致,说明TMAOase活性是造成甲醛含量增高的重要原因,其中发酵至第五批时甲醛含量最高达30.79 mg/kg。(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3年07期)

孙文敬,刘长峰,周延政,王大明,崔凤杰[10](2013)在《半连续发酵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半连续发酵是一种重要的生化培养方式。本文介绍半连续发酵的应用领域,详细综述半连续发酵的分类、特点、与连续发酵的联系以及半连续发酵过程中的菌体循环利用方法,并结合当前代谢工程和过程控制策略的发展趋势,对半连续发酵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半连续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污泥与餐厨垃圾含有丰富有机质,将其进行生物产氢具有处理固体废弃物和开发氢能的双重意义。生物反应器的高效启动是该技术的关键因素。采用SARD和CSTR反应器并辅以血清瓶,以污泥和餐厨垃圾作为反应基质,考察不同运行时间、投配比(回流比)下的氢气浓度及比产氢速率,以确定各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条件并筛选出较优的反应器。结果表明,SARD和CSTR在10~15 h内先后达到了50. 34%和53. 43%的氢气浓度最大值,最大比产氢速率分别为18. 09、14. 98 mL/(gDS·h)。投配比为50%、进料时间间隔为8 h是较理想的进料方式。SARD与CSTR反应器半连续运行的比产氢速率在稳定阶段分别维持在4. 40、2. 37 mL/(gDS·h)左右。相比较而言,SARD的运行效果优于CSTR,且半连续运行比批式运行的效果更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连续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甄箫斐,李金平,谢春欣,康健,冯荣.户用太阳能恒温沼气生产系统批式半连续发酵产气性能试验[J].太阳能学报.2019

[2].刘常青,陈琬,曾艺芳,杜朝丹,陈美香.SARD与CSTR反应器半连续发酵产氢能力对比[J].中国给水排水.2018

[3].凤艳红,刘明,尹芳,王昌梅,赵兴玲.韭菜废弃物批量和半连续发酵产沼气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于莎,姜峰,安冬捷,谭伟明,李召虎.丁香假单胞菌Z2-6半连续发酵生产冠菌素的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7

[5].杨旭,常春,李洪亮,马晓建.干玉米秸秆与废弃物混合微贮及半连续发酵产沼气能力分析[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7

[6].周小辛,刘鹏,李超,庄英萍,储炬.面包酵母新型半连续发酵工艺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

[7].王金娜.产絮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F2利用混合碳源半连续发酵制备生物絮凝剂[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8].毕生雷,张成明,李十中,刘钺,杜风光.异养小球藻半连续发酵生产油脂工艺探讨[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4

[9].段杉,毛颖超.乳酸菌半连续发酵虾头虾壳过程中甲醛的生成规律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3

[10].孙文敬,刘长峰,周延政,王大明,崔凤杰.半连续发酵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3

标签:;  ;  ;  ;  

半连续发酵论文-甄箫斐,李金平,谢春欣,康健,冯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