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婷婷:徐梦周与安徽早期党组织的建立论文

沈婷婷:徐梦周与安徽早期党组织的建立论文

[摘要]徐梦周,安徽寿县小甸集李山庙人,1922年春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芜湖、上海等地求学,后返乡以教员身份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并与曹蕴真、鲁平阶等人创建了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以下简称小甸集“特支”),成为把党旗插在安徽这片热土上的首功者之一。

[关键词]徐梦周;安徽早期党组织;创建人

“长征期间担任红军政治部秘书处主任的徐梦秋,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儿子”,这是索尔兹伯对徐梦秋的描述,正是因为这样一句话,“红色历史学家”徐梦秋逐渐进入史学研究者的视线。而这位鲜为人知的党史人物还有一位胞弟徐梦周,他们同是安徽早期党组织的创建人。徐梦周更是先于哥哥徐梦秋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他对安徽最早的党组织:小甸集“特支”的筹建做出巨大贡献。

为保证春灌正常通水,建设局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对上水试运行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制订了《上水试运行应急保障方案》,严格落实人员、设备、物资等到位情况,保证了2018年4月1日上水期间通水安全运行。建设局上到管理层领导,下到干部职工以及各参建单位,24 h坚守在工程一线,不放过任何一处可疑部位。输水管道无一漏水,确保了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的全线成功通水,保障了4月春灌正常进行。

第二,利用文档一体化原理构建各子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这样,有利于实现并规范相关数据的自动归档过程,降低相关档案数据的采集成本与难度。比如,教学计划、试卷等的制作、审核过程,就可以直接在相关系统内分步完成,之后直接电子方式签名归档。再比如,个人的科研成果管理,也可以在每年定期的登记、上传、审核之后直接归档。

一、家道中落、梦秋胞弟

小店镇今位于安徽省寿县境内,清朝初年始称小店集。从地理位置看,小甸集地处江淮之间、瓦埠湖畔,风景秀丽,人杰地灵。1904年,徐梦周就出生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他是寿县小甸集李山庙人。根据哥哥徐梦秋回忆,他们的家庭是旧式封建大家庭。祖父一辈是当地的地主,家境还算殷实。父亲徐士端是家中的长子,受过很好的教育,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P13)。徐家兄弟姐妹六人,两个姐姐最大,徐梦周排行老六,年龄最小。

在书香家庭长大,受到父亲的影响,徐梦周从小就开始上学读书。10岁左右,他和哥哥一起在堂叔徐子香办的私塾读经史。“这所学校共有30名学生,都是沾亲带故家的孩子,我弟弟也来这里上学。”这是哥哥徐梦秋的回忆。求学的日子是辛苦的,一方面每天要走两里路,中午在学校吃饭;另一方面,由于父亲一度转而经商生意失败,逐渐家道中落,学费要靠家中富裕的亲戚救济才能凑齐。

在徐梦周上学前,家中的经济条件还是很好的,长兄得以从小就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长兄会经常给家里邮寄一些报纸,徐梦周在小学的时候就得以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进步的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革命的思潮席卷而来,涤荡起徐梦周立志报国的灵魂。1920年,在姐姐的资助下。徐梦周顺利到寿县芍西国立小学就学。第二年,徐梦周转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继续学习[2](P118-122)。

二、求学芜湖、赤潮涌动

“对内发展党员、团员,对外建立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领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这是中央指示的小店特支的重要工作任务。“特支成立后,先以瓦埠,小甸集、李山庙等小学为阵地,党员多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曹蕴真和徐梦周任教于瓦埠小学,薛卓汉和方运炽任教于小甸集小学。党中央不断给小甸集指示,还邮寄进步刊物,有的用旧小说翻过来书写再装订,有的用米汤书写,都由“交通”传递。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半年的时间内,当地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不断有新党员加入,先后发展了二十余名党员。小甸集周边也陆续成立了党的支部:瓦埠小学、城关、窑口、堰口等支部[3](P24)。

黑鹰山铁矿床位于甘肃酒泉市正北280km处,属内蒙古额济纳旗管辖,为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富铁矿床之一。该矿床是原祁连山地质队于20世纪50年代末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露头,后经钻探和坑探查明的一处中型富铁矿床[1]。关于该矿床的成因,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认识:与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典型浅成矿浆铁矿床[2],火山气液充填交代型铁矿床[3];属火山-矿浆和火山-热泉双重成因 [4-5]。

徐梦周作为青年团的创建人,也是最早的党员之一,“入党之后,即主动与家乡进步知识青年(多系小学教员)取得联系,函寄《资本论》、《新青年》、《向导》等革命书刊”。帮助家乡进步青年了解进步思想。

在小甸集“特支”成立后不久,徐梦周就回到了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继续学习。1926年3月受党中央派遣,毕业后到北京协助李大钊开展革命工作。1927年,调任延安,担任中共延安县委书记,同年11月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兼任常委技术书记。1928年担任组织科主任兼陕西省委秘书长。1936年12月,就任陕西省政府秘书处第一科科长,从事情报工作。1941年,徐梦周转入西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秘书。坚持积极发展强年党员。

三、进步青年、远走上海

正是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1922年,徐梦周和老乡曹蕴真一起远赴上海,到上海大学求学。当时的上海大学,是国共合作创建的,校长是于右任。除了校长以外,很多共产党员在上海大学担任要职并任教,包括教务长邓中夏、社会学家施存统,瞿秋白、蔡和森、张太雷也在此任教。

徐梦周到了上海以后,和寿县老乡同学一起租了房子,同吃同住。当时,在上海大学有很多教授都是革命领袖,他们既授业又传道,徐梦周的革命觉悟和思想正式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巨大变化和飞越,人生也渐渐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徐梦周和几位老乡一起,一边学习,一边成立“爱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进步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22年春天,经入党介绍人施存统介绍,徐梦周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全国党员数量并不多,安徽省仅有6位,这6位分别是曹蕴真、薛卓汉、鲁平阶、徐梦周、毛延桢、高语罕。徐梦周也成为安徽籍最早入党的无数不多的党员之一。

在上海大学求学期间,是徐梦周真正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的关键时期。上海大学的图书馆里,每天都有徐梦周的身影。在那里,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先进的理论刊物,接触到《共产党宣言》。“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的呐喊,让徐梦周激动不已。

“我们处在中国现在的社会里头,觉着四周的种种环境、层层空气,没有一样不是黑暗、恶浊、悲观、厌烦,如同掉在九幽十八层地狱里似的。若果常常如此,不加改革,那么还成一种人类的社会吗?所以我们不安于现在的生活,想着另创一种新生活,不满于现在的社会,想着另创一种新社会。”这段话恰好概括了当时的社会和身处社会中的进步青年的迷茫与挣扎。怀抱一腔救国热血的徐梦周,和他的寿县老乡、同志一起在学习实践中探索改造社会的新路。

原本是江南赌坊的老板。被裴颜看中接位。在他担任盟主期间,江湖盟真正成为一支可以与江湖其他势力相抗衡的力量。

四、返乡教书、传播真理

“寿县在民国十一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这是1929年5月9日中共寿县县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的一段话[4](P1-6)。“二三同志的组织”指的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简称SY),这是由徐梦周、曹蕴真、鲁平阶等三人在1922年暑假返乡后成立的,该支部直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徐梦周等人在成立了小甸集社会主义青年团特支后,临时形成中共小甸集小组。 寿县建团为后来寿县建党做了组织准备。

在芜湖求学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由芜湖五中开始的安徽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运动从北平蔓延到全国。时任芜湖省立五中学监的高语罕闻风而动,联系了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的进步青年薛卓汉策划组织了长街游行。当时作为芜湖二甲农学生的徐梦周积极响应,第一时间加入了游行队伍。5月7号那一天,2000多名罢课学生走上长街,集体游行,声援北京的五四运动。游行一度惊动了军警镇压,而游行学生毫不退缩。

1923年,受党中央指示,徐梦周与几位老乡再次返乡。这一次,他们要做一件大事。这年冬天在小甸小学一间极不起眼的普通教室里,曹蕴真、徐梦周、薛卓汉、王坦甫、徐梦秋、方运炽、曹练白、陈允常等8个人,组织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党支部(农村),即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小甸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设有‘交通’,负责;来往通讯”[5]。曹蕴真任“特支”书记,徐梦周任宣传委员。

徐梦周等人经常利用暑假时间返乡教书,以教书身份为掩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传播救国真理。“在小店集有很多像校长曹练白一样的进步教师,徐梦周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向他们宣传介绍革命刊物和进步书籍,《共产党宣言》、《向导》、《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都是案头读物。这些进步教师首先就是通过口头宣传和报刊读物开始了解革命思想的。这期间,徐梦周等人还抓住机会,积极组织教师、有觉悟的农民和学生,向他们进一步宣传宣传革命道理,介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并倡导独立、进步、科学的精神”。此外,走亲访友、邻里串门也是他们宣传革命思想的形式之一。徐梦周在宣传工作方面还是有个人才干的,这在后来他成为“特支”的第一任宣传委员这件事上也得到了印证。

最难做的是宣传教育的工作,因为面对的对象是人,但是徐梦周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自己在上海大学学到的救国真理与家乡实际相结合,经常与教师和进步青年接触,利用学生会组织,趁着大小节日的机会,集会演讲革命道理。经过徐梦周的介绍,曹练白(小甸集小学校长)、方运炽(上海大学在读学生)、陈允常(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生)等三人相继入党。此时,安徽寿县的党员人数逐步增加,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壮大,筹备建立寿县地区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

五、筹建特支、投身革命

本文基于实践,从构建课程体系、准确定位课程、丰富研修资源、转变研修形式四个方面,梳理了“研修一体”背景下,区域教师职后教育课程的创新经验。之所以称其为创新,是因为在由“教研”和“培训”向“研修一体”转化的过程中,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常规戒律,而创新的本质就是突破。这种突破的立足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突破的载体是课程,这种突破的意义是探寻教师职后教育的专业化。

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时任校长王永湘是个进步人士,学校的民主、革命气氛十分浓厚。陈独秀、恽代英等中共早期革命家都被聘请来担任教学工作。徐梦周得到恽代英的教诲,进步很快,随即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芜湖,徐梦周还结识了人生的挚友曹蕴真,就是后来小甸集“特支”第一任支部书记。两个人不但是老乡,而且志同道合,经常一起畅谈人生和理想。

根据哥哥徐梦秋回忆,当时芜湖二甲农是免学费的,在这里上学的学生有400余人,多数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组成各类小团体,成立读书协会,研究社会问题[3](P24-25)。当时参加学潮的徐梦周和领导者高语罕、薛卓汉恰巧又都是安徽寿县籍老乡,徐梦周深受他们影响,开始接触宣传共产主义的思想,他渴望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

“兀兀高墙一线天,眼前景色可人怜。一腔热血满腹恨,胸中自有主义真。此情欲诉凭谁说,强拈秃笔赋长歌”。这是徐梦周1928年被捕入狱后创作的一篇长诗《狱中吟》,体现了他作为革命家的满腔热忱和无悔激情。

1944年,徐梦周在前往陕南、汉中、城固等地发展民盟组织的途中,不幸因公殉职。

六、徐氏兄弟、不同命运

在寿县,全家参加革命的事例很多、像被人广为熟知的“一门三烈士”:曹渊、曹少修、曹云露等。徐氏兄弟在家排行老五老六,年少经历相似。同样在亲戚的私塾上学,同样赴芜湖、上海求学,同样成长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洪流中,两个人还携手传播革命思想,筹建了安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小甸集特别支部,点燃了安徽的革命星火[4](P1-6)。

本真语文以语言为核心,这一点是针对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本体迷失和泛语文教学而言的。呼吁语文要紧紧抓住语言的缰绳,语文要回到语文的路上,要有语言味。离开语言教语文,是语文教育“自我放逐”和“自我异化”。品味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的任务,一堂课上,我们完全可以舍弃其它内容,专门选择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在品味中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比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可以采用“重音读一读”、“换一换”、“删一删”、“评一评”的方法,品味下面句子中的一些词语。

但是,从“特支”成立以后,兄弟二人的人生经历就不尽相同了。哥哥徐梦秋生性内敛、不喜运动,体制不佳,唯一的嗜好就是喜欢读书。后留学苏联,1930年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长征中双腿冻残后被截肢,1943年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1976年病死在南京监狱中。而长期的牢狱生活,徐梦秋以写作打发时间,他曾写了长篇的长征日记,被誉为“红色历史学家”。

弟弟徐梦周的境遇则不尽相同。徐梦周在陕西长期从事情报工作,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后,促成杨虎城、孙蔚如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共同反蒋协议,对沟通白区党组织与苏区交通线做出重大贡献。西安事变后,继续留在陕西做情报工作,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情报。如他曾调查了陕西省政府人员的政治态度,得出结论“反共的是少数,坚决抗日的也是少数,大部分是中间状态”,这对中央制定针对中间派的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西安,邓颖超、张琴秋、宣侠父、柯庆施、靖任秋等人经常到徐梦周家中座谈、小住,他家成为革命同志的聚会场所。

1944年,徐梦周不幸因车祸而殉职。得知徐梦周因公殉职的消息,周恩来将徐梦周之侄徐枫召到杨家岭面告噩耗。国家安全部在关于徐梦周生平事迹的公函中,对徐梦周的评价是“忠贞可嘉”。西安地下情报工作人员也一致认为,徐梦周的牺牲,使我党失去了一位精明能干的忠实同志。

七、结语

1922年春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徐梦周,不仅是安徽省最早的党员之一,在全国当时也是为数不多的。徐梦周成长于一个旧式农村家庭,通过外出求学,接触了进步的思想,尤其是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的经历,为他返乡筹建安徽最早的党组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也成为把党旗插在安徽这片热土上的首功者之一。

我在干傻事!因为当地上那蓬毛茸茸的狗尾巴草已经把午觉都睡醒了的时候,我竟然还在树下发呆,找遍了一棵古樟肉眼可见的所有细枝末节,绞尽了脑汁想要为它捧出更多磅礴的修辞。我差点忘了,在一个王者面前,这种冲动的赞美何其浅薄。我不过是个孩子,在它面前,人人都是孩子,甚至连那些宗祠里再多的楹联和碑刻,也都只是它的过客。

[参考文献]

[1]袁兴龙.小甸集特支成立及其在我党早期革命史中的地位[J].党史纵览,2016(8).

[2]闫莉,吴玉才,汪太云.寿县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理论根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6).

[3]姜继永.燎原星火——安徽早期党组织成立历程回顾[J].党史纵览,2011(6).

[4]梁华玮,吴玉才.安徽早期党支部的创建过程及其困境(1921-1927)[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5]中共寿县县委党史工委办公室.寿县革命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9)01-0146-03

[收稿日期]2018-11-10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寿县党史人物与安徽早期党组织研究——以小甸集特支成员为考察对象”(2017-2020,2017xj29);2016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共小甸集特支研究”(AHSKY25016D01)

[作者简介]沈婷婷,淮南师范学院讲师,硕士,安徽早期党组织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吴玉才,淮南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薄刚]

标签:;  ;  ;  ;  ;  ;  ;  ;  ;  ;  ;  ;  ;  

沈婷婷:徐梦周与安徽早期党组织的建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