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蓉: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论文

许蓉: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论文

·高教研究·

摘 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包括三大问题:一是空想社会主义为何是空想?因为空想社会主义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道义批判,仅对无产阶级持同情态度,仅对未来社会作空想描述。二是科学社会主义为何是科学?因为从历史过程来看,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现实反思来看,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具有科学性。三是共产主义为何是理想不是空想?因为共产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以上三大问题既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的递进关系,又凸显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社会主义;空想;科学;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成为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20世纪初,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成为社会主义史上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在当前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新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对于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为何是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潮,经历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和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阶段,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系统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学说体系。由于空想社会主义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相适应的,没有正确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也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因此,它注定只是一种空想,永远没有办法实现人类和谐的理想社会。具体来看,这种学说的空想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道义上的批判和揭露

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对资本主义作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揭露。如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在其代表作《乌托邦》中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当时,由于地理大发现和商业市场的扩大,刺激了英国毛织业的发展,致使羊毛的价格不断上涨,一时间养羊成了十分赚钱的行业。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大地主和贵族为了把更多的土地变为牧场来养羊,开始派遣军队和士兵焚烧农民的村落, 霸占农民的耕地,把农民的土地围起来养羊。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托马斯·莫尔亲眼目睹了这种残暴情景,用大量的笔墨揭露了“圈地运动”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他愤怒地说:“向来温顺且容易饲养的羊,现在变得非常可怕,甚至于吃人,它们把人们从田地家园中驱逐出去。”[1]并且莫尔还揭露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每天都要忍受饥饿、疾病和失业,而生活在社会顶层的资本家、贵族却过着奢侈的生活。莫尔认为:“美德是要按自然的指示生活,而自然指示着我们追求快乐的生活,这就是全部行为的目标。”[1]他还说:“任何国家只要存在私有制,并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那么,这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与幸福。”[1]“如果不废除私有制,就不可能实现产品的公平分配,人类就不可能获得幸福。”[1]

此外,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还从道德层面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新的奴役形式”。他将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少数“游手好闲者”统治着人口占大多数的“劳动者”,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傅立叶提出资本主义雇佣制是“复活的奴隶制”,他历数了投机倒把、尔虞我诈、囤积居奇、贩卖黑奴、弄虚作假、海盗行径等三十六种资本主义商业罪行。欧文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私有财产对人类害处极大,以致往往把富人变成两脚兽”[2]。“目前,私有财产是贫困的唯一根源,由于贫困而在全世界引起各种无法计算的罪行和灾难。它在原则上是那样不合乎正义,如同它在实践上不合乎理性一样。”[2]

模型的评价主要针对:模型的拟合优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在回归分析中,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回归系数的平方(R2)或自由度校正的R2(R2edj)、显著性水平、检验值F、标准偏差s等参数来评判。模型的稳健性一般采用交叉验证方法来进行检验,通常有两种方式:逐一剔除法(即留一法)和分组剔除法(即留多法)。得到的交叉验证的R2(q2)和标准预测误差(SEP)用来评价模型的稳健性。模型预测的验证是构建一个测试集,用训练集建立的拟合模型来预测测试集化合物的性质。只有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稳健以及具有高度预测能力的模型才能够进行应用。

他们还猛烈抨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圣西门揭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欺骗性。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是富人和特权阶层统治的工具,宪法和法律只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欧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那些贪得无厌的人是在资本主义法律保护下,去危害千百万同胞而获取高额利润。此外,他们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己主义思想和虚伪的道德观念,以及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圣西门认为,利己主义支配了一切社会阶级,是现代政治“病”的病因。傅立叶则用辛辣的笔锋揭露了社会的道德贫困、唯利是图。

2016年8月—2018年4月,回顾性选择我院收诊的80例急诊肺动脉栓塞患者,其中,48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最小25岁,最大71岁,平均(47.50±5.94)岁,5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冠心病,7例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心肌梗死,1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患者以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为显著表现。

总之,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无一例外地都是从道德层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和社会的道德贫困与唯利是图,而没有找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不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因此不可能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这种空想社会主义是与当时不成熟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他们只能采用道德批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只能是主观臆想,缺乏科学性。

世界各国对网络空间的认知和标准存在着差异,对于网络的主张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这种差异不能成为网络对立、冲突的根源,不能成为阻碍世界网络一体化的障碍。

(二)仅对无产阶级持同情的态度

3.科学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圣西门把未来的理想社会叫做“实业制度”。这个制度的目标就是利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所取得的知识来满足贫苦阶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他反对用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主张和平变革,幻想由国家和资产者来帮助无产阶级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傅立叶第一个正确揭示了1825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所引起的危机”,这次危机造成了大量工人失业和贫困,激化了社会矛盾。傅立叶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劳动协会制度,这种协会可以由社会上有钱的人出资兴办。欧文出生在英国一个贫寒的家庭,他非常刻苦好学,二十岁就当了纺织厂的经理。他的观点是:不用残酷地压榨工人,也可以进行有效生产和取得高额利润。他用全部家产在美国创办了一个“新协和”公社,以平均共产主义的章程来进行分配,但最终失败了。他主张把工人创造商品的全部价值都归还给工人,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5月20日,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的通知》。新出台的“茶八条”提出,完善发展规划、促进绿色布局,适当增加乌龙茶、红茶、白茶比例,稳定茉莉花茶生产,调减绿茶份额,大力开发名优茶和特色茶。到2022年,全省茶叶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左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推进产业与生态相协调。到2022年,生态茶园占全省茶园面积80%以上。同时,优化农艺措施、推行清洁加工。到2022年,全省推广有机肥茶园面积超过90%,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茶叶初制加工厂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加快茶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茶叶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茶园。

(三)仅对未来社会作了一些空想描述

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都对未来社会作了一些描述,其中不乏一些积极的主张,如推行福利政策、实现男女平等、保障休闲权利、按需分配、消灭三大差别、国家消亡等观点。但是,这个未来社会是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去实现,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能够回答清楚。如莫尔主张实现一个叫做乌托邦的美好社会,在那里私有制被废除、产品实行按需分配、城市之间互通有无,但是莫尔不知道如何实现这个乌托邦,并且他还主张存在国王的统治方式、使用奴隶。

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代表摩莱里,在其代表作《自然法典》中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描述。他在第四篇中提出了“基本的和神圣的法律”,共有三条。第一条:“社会主义的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地或作为私有财产属于任何个人,但每个人因生活需要、因娱乐或因进行日常劳动而于当前使用的物品除外。”[3]第二条:“每个公民都是依照社会供养、维持生计和受到照料的公务人员。”[3]第三条:“每个公民都要根据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年龄促进公益的增长。”[3]

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块理论基石的原因在于:第一,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并指出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资本主义生产始终追求用最小额度的预付资本,来生产最大额度的剩余价值。第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资产阶级在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必然会盲目扩大再生产。无产阶级生产的商品越多,资产阶级占有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受到了严重的身心摧残。因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如果达到极限,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必然会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人类社会就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那么,这个理想社会如何实现呢?他的想法就是:原始的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起点是符合自然状态和理性原则的公有制社会,这种原始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但随着人口的增长,逐步破坏了公有制,产生了私有制。在经过了私有制社会的种种痛苦与罪恶之后,人类社会最终仍会回到公有制社会。从这可以看出,摩莱里把原始社会理想化了,他不了解原始社会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是生产和交换方式变革的结果,而未来社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出现,不可能简单回到人类社会的起点。这表明摩莱里的共产主义学说纯粹属于空想。

综上所述,由于受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思想、实践活动等限制,空想社会主义者基本上都坚持唯心史观,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他们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在变革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主张以和平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没有发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由此注定了他们的学说只能是一种空想。

1)详细了解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滚动预测的意义,对滚动预测的算法进行总结分析,了解其优缺点,分析适用范围。

二、科学社会主义为何是科学?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深刻剖析,并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巨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自从产生以来,就以其真理性不断指导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然性

1.科学的逻辑起点: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语文课程和知识的有效方式实际上就是长期的积累,其中拼音教学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难免会遇到生僻字、词,若想学习和了解这些字词,拼音是关键。通过加强拼音教学,有利于小学生通过拼音对陌生字注音,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认知陌生字词的相关句、短文以及注音课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拼音教学使学生丰富阅读内容,增加识字量以及巩固识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意识和水平。

2.鲜活的实践基础:工人运动的实践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前体mRNA分子可以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形成不同的成熟mRNA产物。”该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玉米改良中心陈秋月博士解释,这就像用剪刀去剪绳子,再把剪下来的绳段重新打结一样,剪哪里、剪几刀、留下哪些绳段、以什么顺序打结,这些都会产生不同的新绳。

从2012年到2016年伊利股份的负债偿还能力是逐渐增强的,但总体来说短期偿债能力较弱。伊利股份的综合偿债能力方面存在一定风险,但这种情况也可能与食品快消行业的货款积压等问题有关,在其今后的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革命的理论必须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如果理论脱离实际,这种理论就会失去生命力。当马克思、恩格斯还是革命民主主义者时,就通过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实现了思想的转变。1843年11月,马克思来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都很活跃的巴黎。他经常深入工人住宅了解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当时的斗争情况,出席各种工人集会,并且还同法国和德国的工人团体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种亲身经历促使他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1842年11月,恩格斯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利用一切机会同贫困的工人交往,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斗争情况。还积极参加工人运动,踊跃支持工人群众的政治斗争,还同德国流亡者工人团体——正义者同盟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样恩格斯也是通过不断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这些都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反面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

后来在实际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断把自己的理论同当时的工人运动相结合。1846年2月,他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团结各国社会主义者。在了解到伦敦有正义者同盟以后,他们想把它改造成无产阶级政党。可是这个组织的主要领导人魏特林认为通过少数人的密谋和暴动,就可以推翻旧的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而且还主张通过外部力量使革命取得成功。显然,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思想认识不到革命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需要有主客观的各种条件,需要有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参与,因此注定这一思想是非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与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进行不断的交流,宣传并让他们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为这个同盟起草的纲领,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由此诞生。这也充分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也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了这些鲜活的实践活动,才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具有普遍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19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使得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加强。当时法国的启蒙学者曾预言资本主义社会将是普遍幸福的社会。但是,随着法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却是劳动者的更加穷困。同样,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把大量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大工业,然而带来的也是劳动者受到更惨重的剥削和面临随时失业的风险。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看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但是他们仅仅是同情无产阶级的悲惨遭遇,而看不到无产阶级就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力量,也否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幻想通过说教、示范和呼吁的手段来实现社会变革。

1.阔盘吸虫病。寄生虫较少时动物临床症状不明显;虫体多时破坏胰岛呈现全身症状,开始表现消化不良,粪便时干时稀,并逐渐消瘦贫血,下颌和腹下浮肿,严重时病畜呈衰弱状态,颈部、腹部浮肿加剧,并排出带粘液性粪便。被毛粗糙,行动迟缓,末期则陷于恶病质死亡。

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块理论基石的原因在于:第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推进,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需要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看到新生产力与旧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只是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归咎于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这种脱离社会存在,仅以社会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学说必然陷于空想。第二,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社会中的阶级斗争表现为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封建社会中的阶级斗争表现为农民与地主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表现为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如果想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就必须通过阶级斗争。科学社会主义设想的未来社会是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来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拒绝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在少数统治者和有教养的人身上,这种未来社会永远没有办法实现。第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空想社会主义者否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主体地位,认为历史是由杰出人物创造的,并把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贵族、资本家等身上。而马克思、恩格斯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英雄史观,认为只有依靠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证明 只需证明算子F的两个分量F1和F2连续即可。首先证明F2的连续性。任取Φi=(Si,IiΓ, i=1,2,则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4.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正确使用了唯物辩证法,使这门学说具备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这些都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有所体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使用了现象与本质这个方法。现象与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仔细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包括经济危机、劳动异化、阶级斗争、国家、政党、金钱关系等方面,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不断深化这种认识,最终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说,科学的方法论是正确预测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要前提,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

5.艰苦的科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努力

马克思、恩格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他们高扬彻底的、批判的革命精神,义无返顾地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不断地进行艰苦的研究,进行理论创新。他们注重研究前人的思想成果。如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在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并且,为了研究俄国农村公社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晚年还专门学习了俄语,通过研究俄文资料,提出了“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灾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跨越理论。因此,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原则和方法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二)现实反思: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了一百多年,在今天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来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可从正反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⑤生态系统受干扰度。治理后河道原有生态系统不受较大影响,不存在本地物种生存条件遭破坏、生态系统种群结构被迫调整等现象,生态系统种群丰富度不应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应降低。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在列宁执政时期,他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列宁结合俄国当时的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说,列宁一再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拘泥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现成结论,而要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诚如苏联学者高里科夫所言:“列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不仅表面上懂得,即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而且掌握了马克思的方法,即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当时俄国的具体历史情况。”[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也就是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列宁执政初期为了应付严峻的国内战争,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取消市场、自由贸易,产品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顺应农民要求放开市场的意愿,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市场、自由贸易和国家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来斯大林执政时期,教条化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在文化上实行个人崇拜,形成了一种以集中为主要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在初期,这种体制也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在生产关系上对生产力的“超越”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这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这一体制在当时还被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要实行和苏联一样的社会主义体制,于是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全部都违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的领导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

18世纪欧洲发生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以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历史变革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847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欧洲。马克思、恩格斯就从关注生产力这个因素入手,以探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逻辑起点,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研究,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找到了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方式,就是建立社会主义。虽然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构建未来社会时也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都主张未来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富裕、人们全面发展的社会,但是他们只关注生产力这一个要素,而没有重视生产关系这个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所具有的辩证关系。

这一段历史,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不能教条化、僵化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不科学,而是因为它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之内合理调整社会主义体制。这已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吸取的一个教训。

2.正面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正好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也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清楚,照抄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结果这一体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对这一传统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不断积极稳妥地推行社会主义改革。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断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这些成就说明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了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没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奉为不可改变的教条,而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立场、方法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文化传统和国际形势,创新性地运用了科学社会主义,使其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因时代变迁、苏东剧变而丧失其合理性、科学性、适应性。

三、共产主义社会为何是理想而不是空想?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因此决定了它只是一种个人主观的美好愿望,始终无法实现。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是建立在现实与历史的基础之上的,它预测的是未来可以实现的一种理想社会。

(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以前,有许多思想家不断地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提出了一些设想。但是,由于这些思想没有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没有使用科学的方法,因此他们不可能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注定了他们的学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到了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性,看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于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通过亲自参加革命实践,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人民群众的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和自然界一样,具有自身的规律。那就是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它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共产主义必然会胜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是一种能落到实处的理想,而不是空想。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6]

(二)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占主导的社会,这就注定了它的剥削性与压迫性。资产阶级为了长期获得高额利润,不惜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以此换来长久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无任何民主和权利而言,他们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劳动群众更是沦为机器的附属。资本主义确立统治以后,人民群众的境遇有所改观,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存在,人民群众受贫穷、受剥削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变。身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同情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遭遇,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与剖析,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本质、经济危机产生的实质和根源、私有制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本质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人民群众追求的是没有阶级和阶级压迫、没有私有制、没有各种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的理想社会。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无法给予的,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马克思、恩格斯还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中发现,无产阶级是变革人类历史的根本力量。因为无产阶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他们的政治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奋斗目标明确。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7]因此,人类社会必然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不仅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追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一定能够实现

1.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必然性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作出的正确判断。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后,就一直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时的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许多国家为了实现民族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入了革命的大潮。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革命的过程中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革命失败后,马克思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在他的推动下,1864年各国工人协会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简称第一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利用第一国际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支持各国的工人革命运动。在第一国际的指导下,1871年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制订了许多带有民主性质的措施,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它的民主原则。这使得马克思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取得成功,并且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持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来第一国际由于内部斗争解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方法,根据变化的时代背景和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他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理论区分,并对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实践论证。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结合中国现实国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其间有辉煌、有挫折、有前进、有倒退,无论社会主义发展如何,它都以事实向世人证明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种空想,而是一种必然会实现的理想社会。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再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都是共产主义理想必然会实现的有力实证。这些事实让我们充满信心,继续向着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奋勇前进。

2.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长期性

虽然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它的实现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必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原因在于:

一是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认真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根源与实质,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它本身无法克服的,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才能解决这一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才会真正灭亡。而资本主义的灭亡也并没有象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那样,在少数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快再扩大到全世界。反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后来中国和东欧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一度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并相抗衡。资本主义国家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中,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都没有退出世界舞台。反而,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上仅存包括中国在内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政权得到巩固。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再一次爆发金融危机,但是并没有出现灭亡的迹象。资本主义国家在想方设法地寻找出路,复苏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等。种种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还有一定空间,资产阶级也在采取各种措施缓和与解决阶级矛盾。资本主义何时能灭亡,只能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与资本主义的具体发展交给历史来判定。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个高级的社会形态必然会经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另一个是共产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第一个社会主义阶段,由于它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烙印,只有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面临着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任,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建设本身也需要经历许多阶段,绝对不能超越历史阶段。我国在建国初期就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急于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结果遭遇了挫折。中国共产党人很快意识到了这种错误,提出以苏联为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点,提出我们的全部工作都要以中国的现实国情为依据展开,绝对不能脱离这一客观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守信念、坚持理想、坚定有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放飞我们的梦想,迎接共产主义社会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王金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29,107,59,61.

[2]欧文.欧文选集:第2卷[M].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13.

[3]【法】摩莱里.自然法典[M].黄建华,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6,107,10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5]【苏】高里科夫,等.列宁是怎样写作的[M].刘循一,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4-5.

[6]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5.

收稿日期:2019-02-1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7MLA003)。

作者简介:许 蓉(1977-),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中图分类号:D0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19)03-100-09

(实习编辑:郑 舒)

标签:;  ;  ;  ;  ;  ;  ;  ;  ;  ;  ;  ;  ;  ;  

许蓉: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