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吸模型论文_彭泽阳,李相方,孙政

导读:本文包含了解吸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瓦斯,水分,煤层气,滑石,页岩,氧化物。

解吸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彭泽阳,李相方,孙政[1](2019)在《考虑气水分布的煤层气解吸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煤储层基质孔隙中液相水对煤岩解吸过程的影响,从煤储层基质特征及热演化过程出发,建立简化的基质串联毛管束模型,并由此获得基质中受液相水影响的孔隙所占的比例,进而通过固—气界面Langmuir吸附理论和固—液界面理论获得不同基质含水条件下的储层解吸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液相水的存在会大幅降低煤储层的解吸能力,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液相水的存在一方面通过影响固—液界面解吸所占比例影响气体解吸量;另一方面通过形成毛管力,圈闭微纳米孔隙中已解吸出的气体。研究成果为完善煤层气解吸开发理论、优化开发技术政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张宪尚[2](2019)在《常用经验模型预测煤屑瓦斯解吸量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常用瓦斯解吸经验模型对解吸量预测准确性,基于容量法试验测定长时间的煤屑瓦斯累计解吸量,通过截取不同时段的瓦斯解吸量数据回归拟合得到常用解吸经验模型参数,并将其代入模型中计算出瓦斯解吸量与试验测定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各常用经验模型公式对不同时间段数据拟合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巴雷尔式不适合用于煤屑的瓦斯解吸预测;指数型经验模型公式计算得到曲线受制于拟合数据时间段长短,在拟合时间段后很快趋于平直而低估累计瓦斯解吸量;乌斯季诺夫式适合用于短时间煤屑瓦斯解吸数据推算长期瓦斯解吸量;重庆-文特式适合用于预测短期瓦斯解吸量,而利用较长时间段瓦斯解吸量数据推算煤屑瓦斯解吸量宜采用艾黎式。该研究成果对于煤的瓦斯涌出及煤层气产能预测有着重要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杨涛,聂百胜,叶秋生[3](2019)在《基于煤粒瓦斯解吸实验的温度变化量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室煤粒瓦斯解吸测试,研究了同一种煤样在3种不同粒径条件下的煤粒瓦斯解吸规律。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理论推导构建了基于煤粒瓦斯解吸过程温度变化量的煤体瓦斯解吸扩散数学模型并开展了相关验证,分析了该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粒径煤样在吸附平衡压力为0. 34 MPa左右时,瓦斯解吸量分别可以达到3. 77、3. 91、5. 65 mL/g,煤样解吸速率与粒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煤粒瓦斯解吸过程中实测煤体温度变化曲线呈"马鞍"形。建立的描述煤粒瓦斯解吸初期阶段的数学模型可用于预测特定条件下煤体瓦斯解吸温度变化量,对于研究煤矿瓦斯运移过程及灾害预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9年03期)

迟玉杰,何晶,赵英,马艳秋,安瑞琪[4](2019)在《基于水滑石的全蛋液中磷吸附与解吸及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蛋液营养全面,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多种成分。基于肾病患者低磷饮食的需求,采用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吸附法减少全蛋液中磷的含量,开发一款低磷型液蛋制品,为肾病患者提供专用型饮食。实验研究了不同吸附温度下,吸附时间、磷初始质量浓度及LDH添加量对LDH磷吸附量及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并对其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同时探究了解吸液体积、解吸时间对LDH解吸特性的影响以及LDH重复利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1~7 h内,吸附量与吸附时间成正比;各温度下(20~45℃)吸附量和溶解度均随磷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LDH添加量为10 g/L时,各温度下吸附效果均较好。在模型分析中,Langmuir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较高,尤其吸附温度在25℃和30℃时拟合效果最佳。解吸实验中,最佳条件为解吸时间5 h,液料比1. 00 L/g,且循环利用前2次可维持较好吸附效果。脱磷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大于40%,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质量百分比大于60%,对蛋白质营养性的影响较小。综上可知,LDH是一种适于去除全蛋液中磷的吸附材料,可用于专用型液蛋制品的开发。(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湃宇[5](2019)在《场地污染土壤重金属释放动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Stirred-flow实验,研究了五种场地污染土壤中Cd、Cu、Pb、Zn四种重金属的释放规律,发展了基于WHAM平衡模型的重金属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成功地再现了Stirred-flow实验中的实验数据,证明该动力学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场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释放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行为。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本研究测定和分析了五种场地污染土壤的基础理化性质,并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五种土壤均为含有较少粘土颗粒的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因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多样性,不同提取方法的到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根据0.01 M CaCl_2平衡提取实验结果与WHAM模型平衡计算结果的比较,0.43M HNO_3提取得到的重金属在本研究中被认为是活性重金属含量。2.本研究根据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和活性重金属含量,利用WHAM模型计算Stirred-flow实验初始状态下重金属在土壤各吸附位点之间的浓度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对于Cd、Cu、Zn,土壤有机质是主要的吸附剂,对于Pb,铁(氢)氧化物与土壤有机质产生了明显的竞争吸附。在土壤有机质中,双齿位点由于其较高的点位密度和吸附强度而成为最重要的重金属吸附位点。3.本研究利用Stirred-flow实验研究场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释放规律,并测定了实验过程中溶液相pH、溶解性有机质浓度、重金属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溶液相pH在反应初期快速上升,之后上升速率减缓并逐渐稳定。溶解性有机质浓度在反应初期迅速上升后快速下降,在之后的反应过程中维持在很低的浓度水平。流出液样品中的重金属浓度在反应过程中逐渐下降,下降速率因重金属种类和土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4.本研究利用基于WHAM平衡模型的重金属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定量描述Stirred-flow实验中重金属释放的动力学行为,并通过模型拟合得到了各重金属吸附位点的吸附/解吸速率常数。该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了土壤固相吸附位点和溶解性有机质吸附位点对重金属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被整合到吸附速率常数的变化之中。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重金属宏观释放速率主要受土壤固相吸附位点控制,溶解性有机质对重金属整体释放速率的影响很小。对于同一重金属,解吸速率常数在各固相吸附位点之间相差几个数量级,不同重金属在同一固相吸附位点上的解吸速率常数也存在差异。各吸附位点的吸附速率常数随反应pH和该位点重金属浓度的变化而改变。5.本研究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了重金属释放过程中不同固相组分和不同土壤有机质吸附位点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Cd、Cu、Zn,土壤有机质是主要的控制反应速率的的吸附剂,对于Pb,铁(氢)氧化物对重金属释放过程的影响同样显着。在土壤有机质中,双齿吸附位点是控制反应过程的重要吸附位点。这一结果与重金属初始点位分布计算的结果保持一致,说明了重金属吸附/解吸动力学与重金属吸附平衡之间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许崇祯,张公社,殷嘉伟,纪国法,李新发[6](2019)在《考虑解吸—吸附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综合渗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压裂水平井作为页岩气藏的主要开发模式,由于页岩气藏渗流模式在发育良好的天然裂缝以及纳米级孔隙基础上衍生的极为复杂,准确建立渗流数学模型以及对其求解和应用于现场开发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叁线性渗流理论,考虑解吸—吸附项重新建立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借助拟压力与无因次量及拉普拉斯变换等数学方法推导出井底压力公式,并通过无因次产量和无因次井底拟压力的关系运用数值反演推导得到页岩气水平井产量计算公式,最后运用公式对气井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验证单井产能递减规律。结果表明,推导出的公式能够准确计算和预测页岩气藏产量变化及产能递减规律,同时也能提供压裂设计工艺参数对应的优化分析条件。(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马东民,陈跃,杨甫,郭晨,张林[7](2018)在《CH_4吸附与解吸试验数据的线性函数模型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简化和定量描述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对长焰煤、焦煤、无烟煤在30℃条件下进行吸附解吸试验,并用同类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吸附解吸试验数据的详细分析。研究表明:压力与甲烷吸附量比值(P/V)和压力(P)、吸附量与压力的比值(V/P)和压力的对数(ln P)皆呈线性函数关系,拟合度大于0.99;吸附曲线P/V-P与解吸曲线P/V-P、吸附曲线V/P-ln P与解吸曲线V/P-ln P有一相近交点P_0,定义P_0为关键压力,ln P_0可以描述为煤层气井的产气压力;煤层气降压解吸的必要条件是储层压力小于关键压力P_0,压力越低,解吸效率越高。实践中,可以利用V/P-ln P线性函数进行煤层气井排采数据分析,描述煤储层含气量衰减规律,以指导排采。(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彭兰芳[8](2018)在《土壤重金属吸附和解吸动力学反应预测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承载着重要的生命过程和反应。而随着经济及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保证人类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和治理迫在眉睫。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金属氧化物、粘土等是重要的土壤组分及重金属吸附剂。土壤组分吸附重金属主要是由重金属与土壤组分上的反应点位发生络合作用而引起的,由于点位的非均质性,重金属与不同土壤点位的反应速率存在显着差异,这会显着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因此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及其生物可利用性,需要考虑重金属与土壤多组分及多反应点位上的化学反应。而土壤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这些反应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控制着重金属形态动态变化。本论文首先以搅拌流动反应器(Stirred-flow reactor)动力学实验为基础,探究多种土壤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对典型重金属Cd,Cu,Ni,Pb,Zn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行为,基于机理性的化学形态平衡模型Windermere Humic Aqueous Model,version 7(WHAM 7)和Charge Distribution and Multisite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CD-MUSIC)建立了土壤重金属动力学反应模型。模型建立了热力学平衡参数与动力学反应速率间的关系:(1)对于特定反应点位i,建立重金属吸附速率系数(Adsorption rate coefficients,k_(ai))、解吸速率系数(Desorption rate coefficients,k_(di))与重金属在该点位上平衡分配系数(Equilibrium partition coefficients,K_(pi))间的关系;(2)对于同一土壤组分不同点位,建立了不同点位上重金属解吸速率系数与对应点位重金属络合常数(Metal binding constant,K_(Mi))间的关系。在重金属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理论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以Zn的批量动力学实验结果和同步辐射光谱技术结果为基础,探究了土壤中Zn不同化学形态和不同反应过程在Zn释放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建立了Zn的多反应过程、多点位动力学模型。本研究发展起来的土壤重金属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具有通用性,能具体考虑不同土壤组成和土壤化学反应条件的变化对重金属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能具体考虑不同土壤组分和反应点位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对重金属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此外,本研究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定量描述重金属微观反应机理、分析反应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以及其在不同土壤组分和反应位点上的分布情况,能帮助理解不同土壤组分及反应位点在重金属形态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对分析实际土壤中重金属行为、归趋及重金属风险评价具有指导性意义。结合现场土壤性质及反应过程,该框架可以拓展并应用到更复杂的现场情况下。(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5-30)

张华,段瑞谦,赵学伟,冯志强[9](2018)在《根据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水分状态分析的可行性——以糯米粉的水分解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在不同状态之间的分配及每个状态的性质对食品物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水分的等温吸附过程是水分与固体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体现被吸附水分的能量状态。本研究采用食品研究中常用的Caurie模型和Henderson模型以及4种组合等温吸附模型,对糯米粉的水分等温解吸数据进行分析,并以其结果为例,阐述利用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水分状态分析的可行性和局限性。组合模型为根据食品的等温吸附数据解析出水分在不同状态间的分布及其随水分活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可能,但要先确定最适模型。在确定最适模型时,往往不能只根据模型的拟合性能,有时还需要其他技术测定结果的佐证。对食品物料来说,判断模型自身独特的假设前提是否被满足是确定最适模型的较为可行的策略。(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田雷[10](2018)在《重金属离子在水铁矿上吸附解吸动力学:建立统一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其中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严重。工业农业生产中都会产生大量重金属,而它们排入土壤和水体后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环境中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铜、镍、铬、砷、镉等。水铁矿是一种铁的氢氧化物,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其比表面积大且表面活性强,对环境中的重金属吸附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制约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所以理解土壤中重金属离子与水铁矿的络合反应对预测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动力学行为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探究水铁矿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对典型重金属离子Pb(Ⅱ)、Cu(Ⅱ)、Cr(Ⅵ)、As(Ⅴ)、Cd(Ⅱ)、Ni(Ⅱ)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行为,并建立一个基于CD-MUSIC的统一机理性模型,同时探索凝胶状水铁矿和密实水铁矿分别对金属离子的络合行为的特点。在本研究中,Pb(Ⅱ)、Cu(Ⅱ)、Cr(Ⅵ)、As(Ⅴ)、Cd(Ⅱ)、Ni(Ⅱ)在水铁矿上的吸附解吸动力学实验利用搅拌流动方法完成,并利用高分辨率扫描透射电镜技术(STEM/EDS)探究水铁矿形貌及重金属离子在水铁矿上的分布特征,通过一系列平衡吸附实验来完善校正CD-MUSIC平衡模型,为动力学模型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搅拌流动实验结果表明水铁矿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解吸行为高度依赖于反应pH值、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水铁矿浓度以及重金属离子种类。STEM/EDS实验结果表明水铁矿团聚体是一种结构疏松多孔,类似云雾状的无定型物质,凝胶状水铁矿样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吸附作用,重金属离子均快速络合于水铁矿团聚体微孔边缘且分布均匀,这是由于凝胶状水铁矿样品的团聚结构较松散,而相较于凝胶状水铁矿,密实水铁矿样品厚度较大并且小颗粒之间结合较紧密,由于凝胶状水铁矿经过冷冻干燥后得到的密实水铁矿的颗粒间隙水和空隙量的减少,其张开结构不可逆地坍塌,从而导致与重金属的络合时水铁矿颗粒的比表面积、有效络合点位量相对较少。平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CD-MUSIC能够很好地拟合在不同反应条件下重金属离子在凝胶状水铁矿上的吸附曲线,而调整水铁矿浓度后的CD-MUSIC模型也能很好地解释不同反应条件下重金属离子在密实水铁矿上的吸附曲线,这为动力学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密实水铁矿对重金属离子Pb(Ⅱ)、Cu(Ⅱ)、Ni(Ⅱ)的络合行为的研究发现,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密实水铁矿的吸附能力及吸附速率远远小于凝胶状水铁矿,这是由于密实水铁矿由于冷冻干燥导致其聚合结构紧密,表面积和有效络合点位减少,结果导致吸附离子仅能吸附在一小部分点位上而不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密实水铁矿大量的络合点位,而本研究通过平衡吸附实验或动力学模型的初步调试,对CD-MUSIC和动力学模型中水铁矿的浓度进行调整,使得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能够解释密实水铁矿对重金属离子Pb(Ⅱ)、Cu(Ⅱ)、Ni(Ⅱ)的吸附解吸动力学实验曲线。基于实验结果,本研究发展了一个统一的基于平衡模型CD-MUSIC的阴离子/阳离子在水铁矿上的吸附/解吸的机理性动力学模型,此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凝胶状水铁矿和密实水铁矿的动力学实验结果。动力学模型考虑重金属离子与水铁矿络合时,不同水铁矿点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通过建立两个关系:重金属离子与水铁矿络合时不同络合点位的吸附解吸速率系数和CD-MUSIC预测的平衡分布系数的关系;CD-MUSIC模型中的金属离子与水铁矿之间的表面络合常数与解吸速率系数的关系,把重金属离子与水铁矿各点位络合反应的平衡特性结合到动力学反应中发展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模型优化得到了动力学模型的吸附解吸速率系数。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将有利于预测环境中的水铁矿对重金属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对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及风险评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3-15)

解吸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常用瓦斯解吸经验模型对解吸量预测准确性,基于容量法试验测定长时间的煤屑瓦斯累计解吸量,通过截取不同时段的瓦斯解吸量数据回归拟合得到常用解吸经验模型参数,并将其代入模型中计算出瓦斯解吸量与试验测定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各常用经验模型公式对不同时间段数据拟合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巴雷尔式不适合用于煤屑的瓦斯解吸预测;指数型经验模型公式计算得到曲线受制于拟合数据时间段长短,在拟合时间段后很快趋于平直而低估累计瓦斯解吸量;乌斯季诺夫式适合用于短时间煤屑瓦斯解吸数据推算长期瓦斯解吸量;重庆-文特式适合用于预测短期瓦斯解吸量,而利用较长时间段瓦斯解吸量数据推算煤屑瓦斯解吸量宜采用艾黎式。该研究成果对于煤的瓦斯涌出及煤层气产能预测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吸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彭泽阳,李相方,孙政.考虑气水分布的煤层气解吸模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2].张宪尚.常用经验模型预测煤屑瓦斯解吸量对比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3].杨涛,聂百胜,叶秋生.基于煤粒瓦斯解吸实验的温度变化量预测模型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9

[4].迟玉杰,何晶,赵英,马艳秋,安瑞琪.基于水滑石的全蛋液中磷吸附与解吸及动力学模型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9

[5].刘湃宇.场地污染土壤重金属释放动力学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许崇祯,张公社,殷嘉伟,纪国法,李新发.考虑解吸—吸附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综合渗流模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7].马东民,陈跃,杨甫,郭晨,张林.CH_4吸附与解吸试验数据的线性函数模型及应用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8

[8].彭兰芳.土壤重金属吸附和解吸动力学反应预测模型的建立[D].华南理工大学.2018

[9].张华,段瑞谦,赵学伟,冯志强.根据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水分状态分析的可行性——以糯米粉的水分解吸为例[J].食品科学.2018

[10].田雷.重金属离子在水铁矿上吸附解吸动力学:建立统一的模型[D].华南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重金属对HHCB在棕壤上吸附和解吸的影...在3种不同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的内部结构运用QSGS随机生长建立煤基质二维多孔...样品2-0等温解吸的模型拟合Fig.4-62...样品3-3等温解吸的模型拟合Fig.4-70...

标签:;  ;  ;  ;  ;  ;  ;  

解吸模型论文_彭泽阳,李相方,孙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