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诺卡氏菌论文_吴佩佩,孟阳,毕建才,崔青曼,袁春营

导读:本文包含了拟诺卡氏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物,基因,糖苷酶,放线菌,白粉病,质粒,生物防治。

拟诺卡氏菌论文文献综述

吴佩佩,孟阳,毕建才,崔青曼,袁春营[1](2019)在《拟诺卡氏菌骨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研究室分离纯化的卢森坦拟诺卡氏菌扩大培养,发酵液经过超声波破碎、离心、胰蛋白酶酶解、脱脂、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细胞壁骨架。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和0.2%的拟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饲喂凡纳滨对虾幼虾[体质量(4.21±1.28) g],养殖周期为4周,测定各处理组对虾体质量,统计各组存活率,使用南京建成试剂盒测定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中的一氧化氮合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酚氧化酶、溶菌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的含量,佛波豆蔻酸乙酯法检测对虾血淋巴中呼吸爆发活性,采用副溶血弧菌对剩余对虾进行攻毒,统计对虾死亡率。试验结果显示,拟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能够明显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显着提高对虾血淋巴和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酚氧化酶、溶菌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5,P<0.01),显着降低丙二醛浓度(P<0.01),显着增强对虾血淋巴的呼吸爆发活性(P<0.05,P<0.01),可提高对虾的免疫保护率,从而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研究结果表明,拟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的适宜添加量为0.1%。(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曹远银,王婉琳,申璐岚,徐晓凤,李天亚[2](2017)在《小麦白粉病生防菌拟诺卡氏菌属TMG-8菌株的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利用生防菌防控小麦白粉病危害,从不同省份、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52份土样,用稀释分离法得到150株菌株,通过小麦白粉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小麦离体叶片药效试验及温室苗期药效试验筛选得到1株对小麦白粉病抑制作用较强的生防菌株TMG-8。采用16S r DNA序列分析法结合部分生化测定试验对生防菌TMG-8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抗生素抗性标记法测定生防菌TMG-8的定殖能力。初步鉴定菌株TMG-8为拟诺卡氏菌属;生防菌可在叶面上短暂定殖,在小麦叶片上的定殖量为下部>中部>上部,在小麦苗上的定殖量为根部>茎部>叶部;菌株TMG-8可在土壤中短期稳定定殖,其含量随着时间逐步增加并趋于稳定,但增加幅度不大;无论是浸根处理还是灌根处理,生防菌都能在小麦苗上定殖,定殖量为根部>茎部>叶部,灌根处理比浸根处理含菌量多。(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李文均,张永光[3](2016)在《拟诺卡氏菌属放线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拟诺卡氏菌属是一个经典的丝状放线菌类群,在近十余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合格发表42个种、2个亚种。该菌群在土壤环境,尤其是天然高盐碱土样生境中广泛分布,同时从海洋、人居环境、临床样本、堆肥等生境中也能分离到。拟诺卡氏菌不仅能合成抗生素、酶抑制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多种结构新颖的活性物质,而且还能产生多种具有潜在工业用途的酶,因此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拟诺卡氏菌分类学、生态分布与适应机制、代谢产物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趋势做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5期)

田新莉,钟莉,覃重军[4](2014)在《拟诺卡氏菌线型质粒pNPL1的测序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和分析稀有放线菌中新的线型质粒。【方法】从植物内生菌中分离链霉菌之外的放线菌菌株,检测、测序和分析线型质粒。【结果】从中草药植物紫花前胡的叶片中分离到一株内生放线菌25L-1-1c,经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属于拟诺卡氏菌。从该菌株中检测到一个约25 kb的线型质粒pNPL1。克隆和测序了pNPL1新的端粒,含有多个小的回文序列。测序获得全长为24 621 bp的线型质粒pNPL1,预测编码22个基因,其中2个基因与链霉菌质粒的端粒复制基因同源,1个基因与链霉菌质粒主要的接合转移基因相似,其余19个基因为未知功能。携带pNPL1端粒复制基因的质粒不能转化变铅青链霉菌,暗示需要发展拟诺卡氏菌的遗传操作系统。【结论】这是首次在拟诺卡氏菌中发现和描述线型质粒。(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4年07期)

王飞飞[5](2014)在《沙漠土壤拟诺卡氏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采自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的土壤稀有放线菌拟诺卡氏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空白培养基与菌株发酵次级代谢产物指纹图谱,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以下叁方面的研究:一、对6株分离自我国新疆特殊生境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拟诺卡式菌进行平行发酵,通过相同的处理方法,建立了空白培养基与次级代谢产物对比以及各菌株间对比的指纹图谱,为后续新抗生素发现奠定了基础。二、通过建立指纹图谱,发现产生Amicoumacin的目标菌株R2A14A-1。对菌株进行发酵,从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二氢异香豆素类化合物FFF-13,经过现代波谱分析结合文献比对,确定该化合物为Amicoumacin B,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此化合物确实是首次在拟诺卡氏菌中得到报道。图1Amicoumacin B的化学结构式叁、由于本文是首次从拟诺卡氏菌中分离得到Amicoumacin类化合物,为了验证该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对菌株R2A14A-1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最适生长盐浓度,最适生长温度,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序列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各方面的特征均与拟诺卡氏菌相符,并且与Nocardiopsis aegyptia DSM44442T (AJ539401)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14%,所以菌株R2A14A-1属于拟诺卡氏菌属放线菌。(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4-05-01)

吴少杰,马桂珍,王淑军,陈丽,王淑芳[6](2013)在《一种海洋拟诺卡氏菌产生的胞内中性β-葡萄糖苷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一株海洋放线菌株HY-G中纯化得到了一种胞内中性β-葡萄糖苷酶。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uperdex 200凝胶柱层析估计酶分子质量分别是43.3 kD和45.0 kD,两者估计值接近,表明该酶是一个单聚体,不含亚基。采用对硝基酚基-β-D-葡萄糖苷(p-NPG)做底物,测得该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pH 7.5和40 C。该酶在pH 6.0~7.0最稳定,在70 C保温30 min仍能保留56%的酶活力,表明具有一定的温度稳定性。基于16S rRNA基因的分类研究表明,该菌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李宏伟,职晓阳,姚继成,李文均[7](2012)在《拟诺卡氏菌物种形成及环境适应性机制的基因组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拟诺卡氏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放线菌,因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丰富的代谢产物,甚至一定的致病性,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从基因组角度比较这些遗传关系近、表型差异大的菌株,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物种分化过程和环境的适应性机制提供更多新的线索。为此,我们对拟诺卡氏菌属中16个具代表性的物种进行了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17个物种(包括公共数据拟诺卡氏菌属典型种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DSM43111)的基因组序列共预测出42943个的基因、分布于22143个基因家族中,其中有1993个基因家族在每个基因组中都有序列分布;基于曲线拟合模型的推测表明拟诺卡氏菌属的核心基因组包含2517个基因,而泛基因组具开放性,有超过22,000个基因,并且随着每一新物种的增加,约有755个的新基因扩充到泛基因组中;对旁系同源基因功能的分析发现,前十个基因数目最多的家族可分为3大类,调控因子、转运蛋白和活性物质的合成。调控因子的使用偏好性和丰富的转运蛋白和活性物质合成蛋白印证了拟诺卡氏菌强大的生命力和环境的适应性。依据系统进化关系,我们进一步分析拟诺卡氏菌在物种形成中的基因获得和丢失,探讨了其与生境的相互关系。本文从比较基因组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了拟诺卡氏菌的物种形成,并认为基因组的高动态性和基因家族的使用偏好性为其适应复杂环境奠定了遗传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1-26)

杨晓军[8](2011)在《拟诺卡氏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拟诺卡氏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用NMR和MS等方法解析其结构。[结果]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白鲜碱、6-羟基-4-(4-羟苯基)-7-甲氧基香豆素、4-异丙基苯甲酸、β-吲哚甲酸。[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3期)

杨玲玲,职晓阳,李文均[9](2007)在《拟诺卡氏菌16S rRNA,gyrB,sod和rpo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各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该属现有有效描述种的gyrB,sod和rpoB基因的部分序列被测定,结合16S rRNA基因,对拟诺卡氏菌属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研究发现拟诺卡氏菌属gyrB,sod和rpoB基因的平均相似性分别为87.7%、87.3%和94.1%,而16S rRNA基因的平均相似性则达到96.65%,3个看家基因均比16S rRNA具有更高的分歧度。比较基于不同基因的系统树发现,由gyrB基因得到的系统树拓扑结构与16S rRNA得到的结构在亚群上基本一致。因此,gyrB基因在拟诺卡氏菌属的系统分类上比16S rRNA基因更具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刘志恒,阮继生,阎逊初[10](1984)在《拟诺卡氏菌属中的一个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云南省昆明市郊区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胞壁化学组分Ⅲ型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编号4-4C。该菌株产生灰白色有分隔和分枝的气丝。成熟的气丝断裂成短杆伏小体。气丝分枝末端时常形成类似于链霉菌的孢子丝。分生孢子链由为数不多的大小两种孢子形成。基丝黄色或黄褐色,分隔并断裂成柱形小体。有时产生微黄褐色可溶性色素。与拟诺卡氏菌属中的已知近似种比较,有明显区别。因此,认为是个新种,命名为链孢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strcptosporus n.sp.)。(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1984年01期)

拟诺卡氏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更好地利用生防菌防控小麦白粉病危害,从不同省份、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52份土样,用稀释分离法得到150株菌株,通过小麦白粉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小麦离体叶片药效试验及温室苗期药效试验筛选得到1株对小麦白粉病抑制作用较强的生防菌株TMG-8。采用16S r DNA序列分析法结合部分生化测定试验对生防菌TMG-8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抗生素抗性标记法测定生防菌TMG-8的定殖能力。初步鉴定菌株TMG-8为拟诺卡氏菌属;生防菌可在叶面上短暂定殖,在小麦叶片上的定殖量为下部>中部>上部,在小麦苗上的定殖量为根部>茎部>叶部;菌株TMG-8可在土壤中短期稳定定殖,其含量随着时间逐步增加并趋于稳定,但增加幅度不大;无论是浸根处理还是灌根处理,生防菌都能在小麦苗上定殖,定殖量为根部>茎部>叶部,灌根处理比浸根处理含菌量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拟诺卡氏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吴佩佩,孟阳,毕建才,崔青曼,袁春营.拟诺卡氏菌骨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9

[2].曹远银,王婉琳,申璐岚,徐晓凤,李天亚.小麦白粉病生防菌拟诺卡氏菌属TMG-8菌株的筛选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

[3].李文均,张永光.拟诺卡氏菌属放线菌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6

[4].田新莉,钟莉,覃重军.拟诺卡氏菌线型质粒pNPL1的测序和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4

[5].王飞飞.沙漠土壤拟诺卡氏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6].吴少杰,马桂珍,王淑军,陈丽,王淑芳.一种海洋拟诺卡氏菌产生的胞内中性β-葡萄糖苷酶[J].海洋科学.2013

[7].李宏伟,职晓阳,姚继成,李文均.拟诺卡氏菌物种形成及环境适应性机制的基因组学证据[C].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2012

[8].杨晓军.拟诺卡氏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9].杨玲玲,职晓阳,李文均.拟诺卡氏菌16SrRNA,gyrB,sod和rpo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J].微生物学报.2007

[10].刘志恒,阮继生,阎逊初.拟诺卡氏菌属中的一个新种[J].微生物学报.1984

论文知识图

供试菌株49467、49430与拟诺卡氏菌海洋放线菌菌株HY-G的系统进化分析网架海绵放线菌16SrRNA基因序列N-J系统...百里香内生放线菌属在不同培养基中分...堆肥过程中各处理pH值的变化代表菌株16S rDNA的BstUⅠ(A)和HhaⅠ(B...

标签:;  ;  ;  ;  ;  ;  ;  

拟诺卡氏菌论文_吴佩佩,孟阳,毕建才,崔青曼,袁春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