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K、Ese-3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ERK、Ese-3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曹坤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1-0091-01

结肠癌的临床病情进展较为隐匿,部分患者早期缺乏可靠而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肠癌的发病率可达233-455/10万人左右[1],特别是在具有相关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中,结肠癌的发病率可进一步上升。为了进一步揭示相关指标与结肠癌发病的关系,从而为临床上结肠癌的早期血清学筛查提供参考,本次研究选取我院确诊的结肠癌患者组织标本100例,探讨了相关指标的异常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后结肠癌组织标本100例(病灶组)、癌旁组织50例(癌旁组),收集时间2016年7月~2018年7月。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患者的病历记录和病例报告获得病灶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37~76岁,平均58.3±15.2岁;肿瘤的分化程度:高分化42例,中分低化58例;有淋巴结转移51例,无淋巴结转移49例;Dukes分期:A期24例、B期23例、C期27例,D期26例;浸润深度:肌层以内43例,肌层以外57例;癌旁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0~74岁,平均56.7±13.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术前未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2)术后病理证实为结肠癌(3)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术后生存期大于1个月,未发生围术期并发症;(4)有完整规范的术后病理报告及随访资料;(5)术前未接受放化疗。(6)无高血压、糖尿病、肾炎、急慢性盆腔炎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近期均未服影响前列腺素和血栓素代谢的药物。

1.2.2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2)未能完成随访者。(3)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4)风湿及免疫系统疾病;(5)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6)甲状腺功能障碍;(7)因其他部位肿瘤进行过放化疗治疗者。

1.3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所有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后作连续切片,厚度约为4mm,采用免疫组化链霉卵白素一生物素复合体法(strepavidin—biotincomplex,SABC法)染色,二氨基联苯胺(diamionbenzidene,DAB)显色。ERK、Ese-3蛋白抗体、PV6000通用型二抗以及SP试剂盒和DAB显色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以阳性片及PBS代替一抗分别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高倍显微镜下观察ERK、Ese-3蛋白的表达情况,具体染色步骤严格按照SP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免疫组化判定标准

阴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进行染色,结果做为阴性;阳性对照以各抗体说明书所提供组织进行染色,阳性显色为棕黄色颗粒,标准光镜下以细胞浆、膜中出现细胞核着色或粗细一致的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采取二次计分法:先将染色按强度计分:0分为无色,1分为淡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棕褐色。再将阳性细胞百分比计分,0分为阳性细胞为<25%,1分为25%.50%,2分为51%.75%,3分为≥75%。用染色强度得分与细胞数得分之和作为判断表达的结果,0分为阴性(一),1-2分为弱阳性(+),3-4分为中等阳性(++),5-6分为强阳性(+++)。所有病理切片均由高年资病理医师盲法评定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采用SPSS16.0,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组织标本中的ERK、Ese-3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病灶组、癌旁组的ERK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00%、10.00%(P<0.001),表1。

Ese-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0%、54.00%(P<0.01),表2。

(下转第103页)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在结肠癌病灶组织中免疫组化分析研究发现,ERK、Ese-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而ERK、Ese-3蛋白均可能参与到了结肠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ERK、Ese-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肿瘤相关信号通路传导、癌细胞的浸润及扩散能力的改变等方面,进而促进结肠癌的病情进展。其中ERK、Ese-3蛋白的表达对于癌细胞浸润深度的影响,则主要考虑与其对于癌细胞twist或者cadherin等钙粘蛋白的表达影响有关。综上所述,ERK、Ese-3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结肠癌患者的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李晟,蔡琳,张楠,等.ERK蛋白磷酸化和肌成束蛋白Fascin-1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关系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10):1295-1297.

[2]杨智冉,刘彦龙,杨艳梅,等.Ⅱ期结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05):793-797.

[3]张宝昕,潘宏达,高兆亚,等.结肠癌患者预后临床病理的多因素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15):2202-2207.

[4]邵学谦,孙雯.结肠癌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分析及其microRNA、转录因子和药物预测[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08):102-105.

[5]吴骁,王冰一,陈凯,等.二代测序法检测结肠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06):828-831.

[6]胡俊杰,周志祥,梁建伟,等.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8):2268-2271.

标签:;  ;  ;  

ERK、Ese-3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