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学论文_崔宣萱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宋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南宋,学派,诗风,理学,南岳,遗民。

南宋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崔宣萱[1](2019)在《论《南宋杂事诗》的诗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杂事诗》由清乾隆年间厉鹗、沈嘉辙等七人合撰,记载了南宋杭州一地的掌故轶闻,其诗后援引大量史料加以注释,因事系诗,以史为诗,无所不包,兼具史料意义与文学趣味,相当于一部诗歌体裁的南宋史书。与同为厉鹗所编的《宋诗纪事》相比,"杂事诗"这一体例虽都以纪事为主,以人系作品,以作品系事件,但"杂事诗"在具备史料价值外,又以具体的诗歌创作来记述南宋一代的生活,渗透着创作者本人的主观情感与思想旨趣,是"纪事"观念向诗歌领域拓展的别样成果。(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郄丙亮[2](2018)在《论南宋诗人“余杭二赵”的学术、诗学与诗风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中晚期之际赵汝谈、赵汝谠兄弟被称为"余杭二赵",他们是继中兴四大家之后,与上饶二泉、永嘉四灵、前期江湖诗人同时的重要诗人。二人的学术思想渊源不尽相同,汝谈主要宗朱熹义理学,汝谠则主承叶适事功学,因而他们在诗学思想、诗歌风格上存在差异。在南宋中晚期之际,他们的诗学思想对刘克庄、戴复古等江湖大家具有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常德荣[3](2018)在《理学宗派的文学转向——南宋艾轩学派的地域诗学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以降,江南各地文学经历凝定、转化、提升,其别具特点的地域色彩渐次形成。在特定历史时段中,理学宗派参与了地域文学的塑造,由林光朝开创的艾轩学派即是如此。从学术谱系上看,艾轩学派乃伊洛正统,却表现出独特的学术品格,"终宋之世别为源流",主要学术活动集中于莆田及周边地区。道艺双修为学派的重要特征,由此衍生艾轩诗学。从"学—诗"关系着眼,可将艾轩学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诗因学成"的阶段,后期为"学因诗传"的阶段。艾轩学派成员之间联系十分紧密、持久,以莆中为中心交织起复杂的群体网络,使学派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写作,诗作呈现出明显的宗派性、亲族性和地域性,并促成艾轩学派与地方文化的深入交融及其与地方诗学的紧密联系。艾轩学派在莆中的生成、传衍,使莆中终宋之世保持着独特的理学环境和文学氛围;经过艾轩学派持续浸润,莆中儒学因此昌盛,"人号之为小邹鲁"。借重于艾轩学派树立为莆中儒学传统,作为宗派重要内容的艾轩诗学,地位也无形中被强化、提升,融入此方诗学传统,泽惠深远。(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苏丹[4](2018)在《南宋理学家与刘克庄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克庄是晚宋文坛最后一位大家,他诗、词、文兼擅,有着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并且在诗学理论上也卓有建树。与此同时,刘克庄作为一名诗人,却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并与晚宋时期诸多理学家皆有交往。这些理学家虽然主要从事哲学学术活动,但由于诗学也是传统儒家学术中的一种,因而诗学在各派理学家那里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呈现。浸淫于晚宋理学盛行的时代风气中,这些理学家的诗歌理论对刘克庄影响如何,这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选取对刘克庄影响最大的叁个理学派别——艾轩学派、道学与永嘉学派,梳理各派主要学者诗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探讨林光朝、真德秀、叶适等理学家的诗论对刘克庄诗学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叁章。绪论部分综述近些年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分别整理了有关刘克庄诗歌理论的研究、关于南宋后期诗歌理论背景的研究,以及涉及南宋理学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并说明研究原则与方法,介绍文章主要内容。第一章探讨艾轩学派的理学家与刘克庄诗学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述及艾轩学派创始人林光朝的学术思想与诗学观念,艾轩学派中庸、务实的学术特点从思维方式上给刘克庄以极大影响,深厚的史学修养赋予刘克庄以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而艾轩及其后学对诗歌艺术以及性情的重视是刘克庄诗学思想最厚重的底色。第二章以真德秀为核心,考察以真德秀为代表的道学家诗学理论对刘克庄诗学的影响。刘克庄对真德秀严苛的选诗原则颇不以为然,却又受道学家诗学理论的影响,有尊古崇古、崇尚教化的倾向。第叁章以叶适为核心,探讨刘克庄诗学与永嘉学派诗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叶适的学术观点与艾轩学派颇有相通之处,对诗文有比较通达的态度,故而刘克庄虽未与叶适有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却无论在学术思想上还是在诗学理论上都颇能与叶适相合。而叶适对道学家的深刻批判也为刘克庄对诗歌发展状况的反思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卞东波[5](2017)在《遗民之恨——南宋遗民蔡正孙在宋元之际的诗学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易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游牧民族第一次在全中国范围内取得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史上也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遗民社群。文章通过域外汉籍资料,还原了南宋遗民蔡正孙在南宋灭亡后的诗学活动,展开了一幕南宋"小人物"的"大历史"。蔡正孙是福建建安人,早年在杭州生活十余年,南宋灭亡后回到故乡。他在故乡与南方遗民声气相应,组织遗民诗社,编选了《诗林广记》《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叁部诗学着作。他推崇陶渊明,入元后不用元朝年号,将自己置于宋人之中,坚持自己的文化认同。(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张硕[6](2016)在《论蜀僧宝昙、居简诗歌创作与苏轼之关系——南宋临济宗文学僧诗学“典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蜀僧宝昙、居简在诗歌创作上皆以苏轼"元佑体"诗歌为典范。两人都好点化、套用苏轼诗句,用典切合对象身份。宝昙学苏主要体现在"唱和"与"题画"两方面。在唱和诗上,他采用次韵手法作诗,将诗歌变成"有韵的尺牍",以交际为诗、以竞技为诗。在题画诗上,借鉴苏轼"以画为真景"的创作倾向,并糅入前人诗句,注重抒发自我观画感受和体验。居简学苏"以才学为诗",写诗用典广博富赡。他取法苏轼"以文为诗",多引用散文句式和虚词入诗;他模仿苏轼创作"白战体",次韵先贤佳作,挑战自我智力极限。因此两人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士大夫精英文学在南宋禅僧诗歌中的展延,是南宋临济宗禅僧"士大夫化"的文学表现。(本文来源于《新国学》期刊2016年01期)

颜智英[7](2016)在《中国海战诗学发展探论——南宋至南明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南宋至南明海战诗学发展作初步考察,运用数位人文的研究方法,以"海"、"战"、"倭"、"泪"、"师"等与海战相关的词汇为关键词,从电子数据库中检得代表性作家(如陆游、文天祥、归有光、张煌言)之相关诗作,再加以考察,拣选出陆游约28首、文天祥约23首、归有光约24首、张煌言约56首较重要者,予以分析、比较与归纳,初步认为南宋初陆游的泛海诗可视为征服海洋意识的先驱,南宋末文天祥诗为海战书写的开山始祖,而采百姓视角的归有光诗则开拓了传统以战士观看海战书写的新视角,至于征战海上长达十九年的南明张煌言,其诗更是集宋元明海战诗书写之大成,而又自有其新拓。因此,藉上述各海洋诗家在海战主题上书写特征的归纳与分析,重点勾勒出由南宋至南明海战诗学的发展概况。(本文来源于《南海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董晨,党圣元[8](2016)在《南宋书院酬唱之风及其诗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岳倡酬集》是张栻执教岳麓书院期间与朱熹、林用中二人同登南岳衡山时诗歌酬唱之裒集,其中张栻、朱熹二人所作《南岳倡酬集序》中对于如何看待文人之间诗歌酬唱的态度之异同及由此可以窥见的南宋书院中文学教育对宋代文学理论批评之影响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二人在《序》中对诗歌酬唱态度之异同作为切入HKO,并结合张朱二人执教书院时对书院生徒进行文学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可见南宋书院中的文学教育对宋代文人诗文创作和诗文评论中特有的理性精神和严肃态度及其兼容并蓄精神之最终形成均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任重殊[9](2015)在《“理”消解与“情”复归:南宋诗学本体论的困惑与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诗学是南宋文化语境下特定的时代产物,南宋诗学一方面受宋学的影响是北宋诗学的承继与延伸,另一方面在特定时代的语境下文人的自觉变革使南宋诗学发生了新质的变化,南宋诗学本体从以“理”为主向以“情”为主发生趋变。南宋文人一直面临理学自抑与精神自由的矛盾,在诗学发展过程中南宋士人不断的反思与质疑,加之商业的繁荣与思想的解放,南宋诗学本体最终完成了向中国传统诗学情本论的复归。本文试图通过对南宋文化语境的准备,文学形态的更迭、文学群体的兴起、个体代表诗人的分析来把握南宋诗学本体的流变。本文的研究思路力图通过纵向历时的方式来展现南宋诗学本体趋变:从“理”为主的破裂到以“情”为主的复归,论文的第一章讨论南宋理学繁盛背后的消解原因,学派内部的分歧与理学统摄诗学而产生的畸形创作预示着以“理”为主的诗学本体开始破裂。第二章通过对南宋中兴时期文学态势的分析,以中兴四家为代表的南宋文人对以“理”为主的诗学弊病进行了反思并开始反叛固有诗法,诗学开始褪去理学外衣,情本论兴起。第叁章重点研究南宋市井文化所衍生的出来的以“情”本论为创作几点的诗人群体。第四章通过对南宋先后叁部诗学论着《石林诗话》、《岁寒堂诗话》、《沧浪诗话》的分析,“情”本论的理论构建完成。通过四个章节的梳理,希望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南宋诗学与南宋士人的误解。它们并非禁锢于强势学术,它们也非情感苍白,一个短暂的王朝拥有繁荣的商业与争鸣的文化,南宋士人用他们的个人话语力量转变了时代的诗学走向,其诗学取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就南宋诗学本体论而言南宋,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文人自觉的时代。(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李栋辉[10](2015)在《论南宋“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诗坛"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变迁可从叁个层面谈起:首先,江西诗派"以禅喻诗",注重从"渐修"到"顿悟",目的在于追求流转圆美的诗歌境界,以此纠正江西诗派后学的模拟之弊;其次,主张走出江西诗风限制的诗人,则主张以"顿悟"为先,其中以严羽最为代表,目的在于回归"吟咏情性"的复古诗风。其叁,南宋晚期,诗坛甚至出现了对"以禅喻诗"的反驳,认为诗与禅应回归"本位",二者之间并无相似之处。南宋"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演变旁证了南宋诗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南宋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宋中晚期之际赵汝谈、赵汝谠兄弟被称为"余杭二赵",他们是继中兴四大家之后,与上饶二泉、永嘉四灵、前期江湖诗人同时的重要诗人。二人的学术思想渊源不尽相同,汝谈主要宗朱熹义理学,汝谠则主承叶适事功学,因而他们在诗学思想、诗歌风格上存在差异。在南宋中晚期之际,他们的诗学思想对刘克庄、戴复古等江湖大家具有深刻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宋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崔宣萱.论《南宋杂事诗》的诗学价值[J].北方文学.2019

[2].郄丙亮.论南宋诗人“余杭二赵”的学术、诗学与诗风差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3].常德荣.理学宗派的文学转向——南宋艾轩学派的地域诗学属性[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

[4].苏丹.南宋理学家与刘克庄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5].卞东波.遗民之恨——南宋遗民蔡正孙在宋元之际的诗学活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张硕.论蜀僧宝昙、居简诗歌创作与苏轼之关系——南宋临济宗文学僧诗学“典范”的考察[J].新国学.2016

[7].颜智英.中国海战诗学发展探论——南宋至南明的考察[J].南海学刊.2016

[8].董晨,党圣元.南宋书院酬唱之风及其诗学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6

[9].任重殊.“理”消解与“情”复归:南宋诗学本体论的困惑与选择[D].云南师范大学.2015

[10].李栋辉.论南宋“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嬗变[J].兰州学刊.2015

论文知识图

阁学士的王十朋了.后来王+朋》就在明显的位置1宋代陈旸〈乐书>中的羌笛

标签:;  ;  ;  ;  ;  ;  ;  

南宋诗学论文_崔宣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