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膦酸论文-朱忠祥

双膦酸论文-朱忠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膦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3+2]-偶极环加成,迈克尔加成,氮杂环含双膦酸酯化合物,亚乙烯基双膦酸四乙酯

双膦酸论文文献综述

朱忠祥[1](2018)在《亚乙烯基双膦酸四乙酯(VBP)与亚甲胺亚胺反应构建含双膦酸酯类的氮杂环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亚乙烯基双膦酸四乙酯(VBP)是一个有很多用途的中间体,能够作为亲双烯体反应合成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含双膦酸酯类杂环化合物。通过缩合脱水的形式,吡唑酮与羰基化合物能形成比较活泼的亚甲胺亚胺是获得1,3-偶极子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用芳香醛类化合物、靛红(及其衍生物)与吡唑酮通过缩合脱水的形式,得到一系列的亚甲胺亚胺,与亚乙烯基双膦酸四乙酯(VBP)在Cu I的催化下进行[3+2]-偶极环加成生成一系列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含双膦酸酯类化合物、在K_2CO_3的催化下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生成一系列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含双膦酸酯类3,3-二取代氧化吲哚类化合物。提出了基于实验事实的反应机理。目标产物的结构通过~1H NMR,~(31)P NMR,~(13)C NMR,HSQC,HMBC,HRMS进行了表征,每一个化合物结构骨架中的个别氢原子和大部分碳原子得到了明确归属。丰富并拓展了羰基化合物和吡唑酮以缩合脱水的形式生成亚甲胺亚胺的底物范围,并促使亚乙烯基双膦酸四乙酯(VBP)与之发生反应,进一步丰富了亚乙烯基双膦酸四乙酯(VBP)参与的与脱水形式生成亚甲胺亚胺发生的[3+2]-偶极环加成、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研究。所用起始原料价格低廉易得,实验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产物容易分离。首次观察到并分离出了重排产物中间体,并对重排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由此提出了基于实验事实的反应机理,支持了以往报道中对该类反应机理的预测。对于个别目标化合物,反应结束后,旋出溶剂,直接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特别容易分离,避免了柱层析。若能检测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在工业方面具将有巨大用途。(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肖灿[2](2017)在《α-羟基取代双膦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α-羟基取代双膦酸类化合物为双膦酸类骨吸收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以治疗以骨质疏松症为代表的骨代谢疾病,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按起始物料的不同将合成方法分成了3类。论述了优点和缺点,对其合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中间体》期刊2017年06期)

刘启云,李江华,董少红[3](2017)在《他汀联合双膦酸钠盐干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他汀联合ETD对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3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n=15)和联合干预组(n=18),入选后使用MRI评估胸主动脉及腹部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基线水平。于12个月时使用MRI再次评估斑块进展。结果:较基线时比较,联合治疗与他汀组胸主动脉Max-VWT分别降低15%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腹主动脉Max-VWT降低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他汀组降低1%,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联合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显着减低胸部及腹部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而他汀治疗组仅仅对胸主动脉斑块有效。(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7年03期)

陈蕾,孙艳艳,吴希雯,丁倩[4](2017)在《抗肿瘤双膦酸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合成一类含功能性双膦酸基团的丙二胺衍生物,通过核磁、高分辨质谱及元素分析等对所有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并通过以WST-8法为原理的CCK-8试剂盒检测对卵巢癌及骨肉瘤细胞系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得出其IC_(50)值,为筛选潜在化学实体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7年02期)

孙艳艳,陈蕾,吴希雯,严生[5](2016)在《新型双膦酸衍生物及其铂配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合成一类含N,N’-二双膦酸基团的N,N’-二甲基乙二胺衍生物及其铂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及元素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证,通过WST-8法研究其对骨肉瘤细胞系48 h和72 h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总结构效关系,筛选出潜在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6年23期)

杨致一,刘春花,罗茜,蔡宗苇[6](2016)在《一种含氮双膦酸的非衍生化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膦酸是一类治疗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药物。根据其分子结构,可分为不含氮双膦酸和含氮双膦酸两类。文献报道的双膦酸分子的色谱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加入离子对试剂、对分子进行衍生化、紫外检测或离子色谱等方法进行检测~([1])。本研究使用全氟苯基色谱柱(PFP)成功分离并在质谱上检测到了阿伦膦酸、帕米膦酸、利塞膦酸和唑来膦酸,并进行了定量分析。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使用非衍生化技术对多种含氮双膦酸分子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叁分会:复杂样品分离分析》期刊2016-07-01)

熊全红[7](2016)在《高效双膦酸药物唑来膦酸合成工艺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效双膦酸药物唑来膦酸合成工艺的改进进行分析和探讨。选择氯乙酸乙酯和咪唑作为原料,在经过N-烷基化反应之后,成盐得咪唑乙酸盐酸盐,随后再和叁氯氧磷和磷酸进行反应,通过水解的方式合成唑来膦酸。结果显示:将85%质量分数的磷酸、95%体积分数的乙醇以及甲苯作为反应溶剂,除了具有较低的成本和毒性外,在前后处理的操作和反应过程方面也更加简便和合理,具有约43%的总收率,优化结果为4.5~5.0h的反应时间、65~70℃的反应温度。由此表明,这种唑来膦酸合成工艺具有较高的收率、较低的成本、合成周期短、操作简便以及容易实现工业化等一系列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6年03期)

刘清竹[8](2016)在《第叁代双膦酸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羟戊酸途径存在于所有高等真核生物和许多病毒中,该途径中间产物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十分重要,并对细胞生长、分化和表达起关键性作用。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PS)是甲羟戊酸途径中的关键酶,也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靶标。目前,常用的FPPS抑制剂主要为双膦酸类化合物,该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过度骨吸收引起的骨相关疾病,如骨质疏松、佩吉特骨病、癌症骨转移,以及由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等。近来研究表明,双膦酸类药物特别是第叁代双膦酸药物还具有直接或间接抗肿瘤作用,如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唑来膦酸作为第叁代双膦酸类药物的典型代表,表现出较其它临床应用的双膦酸类药物更优的生物活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及其它骨相关疾病的治疗。然而,由于唑来膦酸长期用药的耐受性尚不明确,加之亲水性较高,导致其细胞膜透过率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差,进入体内后迅速被骨吸收,其它未吸收的部分则以原形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而影响了药物对非骨组织的疗效。因此,急需寻求亲水性较低的新型FPPS抑制剂,提高其在非骨组织中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物对非骨组织疾病的疗效。本文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对第叁代双膦酸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以期筛选出极性低、活性高且毒副作用小的新型FPPS抑制剂,从而为新型FPPS抑制剂的设计合成提供指导。采用4种密度泛函方法和4种基组对唑来膦酸单斜(IM)与叁斜(IT)晶系的质子化和非质子化状态4种构象进行几何优化与频率计算。通过分析比较理论计算的几何参数、红外、拉曼光谱与实验值的偏差,筛选出计算唑来膦酸非质子化与质子化构象的最佳方法分别为B3LYP/6-31+G*和B3LYP/6-311++G**。能量分析表明,质子化构象更为稳定,且几何参数与光谱性质更接近实验值。在B3LYP/6-311++G**水平下对唑来膦酸质子化构象进行溶剂化计算,发现溶剂化作用使得唑来膦酸结构参数更接近实验值,且形成分子内氢键作用。分子内氢键使唑来膦酸羟基的红外吸收峰红移,单斜与叁斜晶系波数分别移动12-22 cm-1和24-26 cm-1。此外,通过分析比较气液两相中热力学性质、分子表面静电势和前沿分子轨道等,揭示了唑来膦酸理化性质与其生物活性关系,并结合NBO和AIM分析等方法对唑来膦酸分子内氢键本质进行探讨。对唑来膦酸二聚体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采用不同密度泛函方法和基组,对9种唑来膦酸二聚体构象进行几何优化,筛选出最优方法为B3LYP/6-311++G**,并在此基础上对分子间氢键、红外光谱、相互作用能和热力学性质等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单斜与叁斜晶系的唑来膦酸二聚体稳定性顺序分别为:IM-Dimer II≈IM-Dimer IV>IM-Dimer I>IM-Dimer III和IT-Dimer II>IT-Dimer V>IT-Dimer IV>IT-Dimer I>IT-Dimer III,影响二聚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氢键个数、氢键强度及结构单元的对称性。分子间及分子内氢键作用使唑来膦酸羟基红外吸收发生红移,吸收强度变大。此外,NBO和AIM分析结果表明唑来膦酸分子内氢键强度高于分子间氢键,且分子内氢键对化合物稳定性起关键性作用。采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 MFA)对53个含氮双膦酸类化合物对人FPPS酶(hFPPS)抑制活性进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结果显示,训练集化合物的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线性关系为Y=0.975X+0.179,r2=0.975,测试集化合物线性方程为Y=0.806X+1.245,r2=0.753,表明构建的3D-QSAR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根据Co MFA模型得到的叁维系数等势图,并充分考虑双膦酸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脂溶性需求,设计了系列新型含氮双膦酸抑制剂,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理论预测。结果表明,氨基取代基的引入可明显增强该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新设计的含氮双膦酸化合物中pIC50(pIC50=-logIC50)值高于8.00的化合物有15个,其中活性高于唑来膦酸的有1个,高于利塞膦酸的有10个。采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和ONIOM等方法,对新型含氮双膦酸类化合物与hFPPS酶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从而为新型含氮双膦酸类FPPS抑制剂的设计合成提供指导。分子对接研究不仅得到双膦酸与hFPPS酶的最佳结合模式,而且发现含氮双膦酸通过氢键作用、疏水作用和阳离子-π相互作用结合于hFPPS酶活性位置,其中hFPPS酶活性区域的氨基酸Arg126、Lys214、Thr215、Gln254、Asp257和Lys271以及镁离子Mg2+909与含氮双膦酸类抑制剂的相互作用最为重要。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经过4 ns MD模拟后体系均达到平衡,配体与受体氨基酸残基Arg126、Lys214和Lys271对配受体相互作用能的贡献最大,其次为Thr215和Gln254。此外,配体与氨基酸残基的氢键作用计算结果表明体系中氢键个数及氢键强度对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Arg126、Lys214和Lys271能与配体形成氢键。ONIOM(B3LYP/6-31+G*:PM6:Amber)计算结果显示,配体分子构象的变动较小,主要受周围氨基酸和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影响;配体与受体之间的结合能大小与药物分子的抑制活性相一致,而分子间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对化合物的抑制活性起决定性作用,且参与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与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相一致。(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姚鹏[9](2015)在《可用于黏膜吸附给药的壳聚糖和双膦酸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黏膜表面是最常见和最方便的局部或全身给药部位,钙离子(Ca2+)在对上皮屏障功能起保护作用的黏膜细胞顶端连接复合体(Apical Junctional Complex)的形成至关重要。此前,本课题组已成功合成了一种用帕米膦酸修饰Brij78(十八烷基聚氧乙烯醚)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a-Brij78),实验证明,Pa-Brij78对钙离子(Ca2+)表现出较强的结合能力。本论文中,我们构建了一种可有效降低钙离子(Ca2+),且具有粘膜粘附性的壳聚糖(CS)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CS-Pa-SLNs),此纳米粒能够提高药物在黏膜中的吸收和渗透。为此,本文以壳聚糖(CS)溶液作为水相,Pa-Brij78为乳化剂,采用微乳法,一步制备装载疏水性药物姜黄素的CS-Pa-SLNs。通过动态光散射(DLS)粒径仪表征壳聚糖修饰的纳米粒,结果显示,粒径大小为180nm,表面带有正电荷。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证明了CS-Pa-SLNs的核-壳结构。通过将制备的纳米粒分别与模拟人工粘膜玻璃板(Mucosa-plate),可溶性粘蛋白(Mucin),大鼠肠道(Rat intestine)等作用,评价壳聚糖包裹的固体脂质纳米粒(CS-Pa-SLNs)在体外的粘膜粘附作用。实验发现:CS-Pa-SLNs在体外粘附性实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粘附作用;其中,0.1%CS-Pa-SLNs和0.2%CS-Pa-SLNs比Brij78-SLNs, Pa-Brij78-SLNs粘膜粘附性都强,前两者与模拟人工粘膜玻璃板(Mucosa-plate)的粘附率达到60%以上;与粘蛋白作用时的粘附率可达到80%以上;而在大鼠肠道内粘附率也均在60%以上,实验结果证明,经壳聚糖修饰的Pa-Brij78-SLNs显着增强了纳米粒的粘膜粘附作用。Caco-2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25μM以下时,CS-Pa-SLNs不会对Caco-2细胞产生细胞毒性,说明药物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很好。另外,与未被壳聚糖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比较,CS-Pa-SLNs增强了药物在黏膜细胞旁中的渗透。总之,实验结果表明,经壳聚糖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CS-Pa-SLNs)除了具有粘膜粘附性质外,同时也有渗透增强作用,可被用于疏水性药物在黏膜部位的递送。(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上官国强,葛顺,赵颖[10](2015)在《含DOTA和双膦酸功能基团的亲骨试剂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服现有骨显像药物的不足,开展新型骨显像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4,7,10-叁(叔丁基)乙酸酯-1-乙酸甲酯和3-双-(二苄氧膦酰基)丙酸为原料、1,8-二胺基-乙二醇二乙醚或1,8-二胺基-辛烷为连桥,经酰胺化、缩合和脱保护等步骤,合成了2种兼具DOTA和双膦酸两个功能基团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既能与放射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有具备良好的亲骨性能,可作为新型放射骨显像剂的制备。(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4-22)

双膦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α-羟基取代双膦酸类化合物为双膦酸类骨吸收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以治疗以骨质疏松症为代表的骨代谢疾病,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按起始物料的不同将合成方法分成了3类。论述了优点和缺点,对其合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膦酸论文参考文献

[1].朱忠祥.亚乙烯基双膦酸四乙酯(VBP)与亚甲胺亚胺反应构建含双膦酸酯类的氮杂环化合物[D].海南师范大学.2018

[2].肖灿.α-羟基取代双膦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7

[3].刘启云,李江华,董少红.他汀联合双膦酸钠盐干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7

[4].陈蕾,孙艳艳,吴希雯,丁倩.抗肿瘤双膦酸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山东化工.2017

[5].孙艳艳,陈蕾,吴希雯,严生.新型双膦酸衍生物及其铂配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J].广东化工.2016

[6].杨致一,刘春花,罗茜,蔡宗苇.一种含氮双膦酸的非衍生化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叁分会:复杂样品分离分析.2016

[7].熊全红.高效双膦酸药物唑来膦酸合成工艺改进[J].生物化工.2016

[8].刘清竹.第叁代双膦酸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6

[9].姚鹏.可用于黏膜吸附给药的壳聚糖和双膦酸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10].上官国强,葛顺,赵颖.含DOTA和双膦酸功能基团的亲骨试剂的合成[C].2015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5

标签:;  ;  ;  ;  

双膦酸论文-朱忠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