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论文-陈勇

乔治奥威尔论文-陈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乔治奥威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乔治·,奥威尔,《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文化语境

乔治奥威尔论文文献综述

陈勇[1](2019)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价格:56.00元《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将英国着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放置在中外跨文化语境下进行专题研究。全书除附录外共分为叁个部分:"奥威尔与缅甸","奥威尔与中国"和"中国奥威尔研究的新视野"。一、二部分涉及奥威尔作品中的亚洲题材以及奥威尔与中国的文学关(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力文化》期刊2019年10期)

唐翠云[2](2019)在《苍穹之下:乔治·奥威尔贫困人物的人道主义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注贫困问题,是奥威尔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奥威尔人道情怀所关注的既包括被殖民者,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浪迹街头的乞丐和流浪汉,以及英国社会的工人群体。奥威尔的人道主义思想将贫困现象归咎于殖民战争、工业化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晓晖[3](2019)在《从《马拉喀什》中的修辞看乔治·奥威尔“冷峻的良知”》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拉喀什》是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品之一。奥威尔的文笔以冷峻犀利着称,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流露出对殖民统治下贫苦百姓的同情、对殖民统治者的愤怒,彰显了奥威尔闪光的人性和"冷峻的良知"。(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0期)

李睿[4](2019)在《乔治·奥威尔谈乔纳森·斯威夫特——《政治与文学之争:探究〈格列佛游记〉》(Politics vs.Literature:An Examination of Gulliver’s Travel)译文节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是笔者翻译《政治与文学之争:探究〈格列佛游记〉》译文过程中对奥威尔在文学观点的归纳整理。翻译原文为一篇文学评论,首次发表于1946年的第五期《争论者》期刊,后被收录在多本随笔集中。文章选段表达了作者对《格列佛游记》的热爱、关于怎样的书才能称为"好书"的评判标准、关于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世界观等话题。奥威尔被称为文学评论领域"一座无法翻越的高山",该文作为一篇观点明晰且系统地涉猎多个话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张倩[5](2019)在《论乔治·奥威尔《缅甸岁月》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缅甸岁月》是乔治·奥威尔根据自己在缅甸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现出他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反对与痛恨,蕴含着奥威尔深深的"人文主义"思想,从而表达了奥威尔对缅甸人民以及全世界被殖民者的同情与怜悯。(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8期)

徐彦麟[6](2019)在《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的规训与反规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是世界着名的小说家、、社会评论家。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创作了一系列的政治小说,包括《向加泰隆尼亚致敬》、《上来透口气》、《动物庄园》等。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着作是《一九八四》,堪称世界文坛上最着名的反极权主义小说,与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叁部曲。奥威尔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噩梦般的社会,在那里极权当局并非通过使用武器与暴力对党员们加以控制,而是采取了精致巧妙的规训技术。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则详细地论述了一个政权是如何通过建立统治机制进而约束管理其民众的。所以采用福柯的理论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有利于清晰透彻地挖掘出该社会中的规训机制。本文选择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作为理论支持,力求能够对奥威尔虚构的极权世界进行系统的福柯式解读。本篇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奥威尔、《一九八四》及其国内外相关文献、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一章对作品中极权当局的规训机制进行解读,主要从身体控制、意识操纵以及规训技术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这叁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二章着重讲述了极权操控对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极权当局采取的规训技术不仅彻底剥夺了民众的行为自由,更摧垮了他们的人性,使大洋国的民众彻底的沦落为了极权统治的奴隶。第叁章探究了文本中的反抗者—温斯顿、茱莉亚对极权当局进行反抗的措施,也剖析了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自身的局限性。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奥威尔对极权社会作为一种病态、异化的社会形态的认识,以及他对公众的警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刘傲雪[7](2019)在《统治的寓言:鲁迅与乔治·奥威尔作品中的动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与奥威尔是20世纪两位着名的作家,他们之间多重的相似性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两位作家都密切关注自己的时代,以其小说和散文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与把握,其写作都有很强的政治介入性。作为文学艺术家,两位作家的政治思考和批判又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文学形象表达出来的,鲁迅笔下的“阿Q”和奥威尔笔下的“老大哥”都已经成为各自文化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和寓言性的文学形象。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借助一群动物的政治实践,书写了一则人类社会的寓言,而鲁迅也常常在他的作品里通过描写各具特色的动物形象传达自己对中国文化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在整个世界处于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两位作家的小说和杂文都密切关注广大民众的命运,关注人类政治生活中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由此,笔者希望通过比较两位作家对动物形象的书写,具体分析他们如何运用特定的文学意象表达自己的政治思考;希望在相互镜鉴的过程中,对二者的文学观念和政治立场有更深入的认识。论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意义、现有研究情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困难。论文第一章主要梳理和分析了鲁迅作品与奥威尔《动物庄园》中象征统治阶级及其帮凶的动物形象。笔者分别从统治阶级的不同面目与统治阶级的“治策”两方面入手,比较鲁迅与奥威尔在对统治阶级动物形象选用与描写上的异同。鲁迅选用“虎”、“狼”这些处于食物链顶端且极具攻击性和威胁性的动物,突显统治阶级邪恶、残暴、嗜血、无情的本质;而奥威尔则以看起来毫无野性和威胁性的猪作为“动物庄园”中的统治阶级,以此揭示极权主义萌生过程的隐晦性和欺骗性。在具体探究了鲁迅与奥威尔笔下代表统治阶级及其帮凶的动物形象特征之后,笔者通过对两者的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两位作家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对权力与压迫的不同思考。论文的第二章则主要关注鲁迅与奥威尔作品中以动物形象塑造的被统治阶级。鲁迅作品里的被统治阶级包括纯粹的受压迫者、两面性的被压迫者和选择不同道路的反抗者,奥威尔作品中的被统治阶级包括纯粹的被压迫者和反抗者两类。相较而言,鲁迅对被统治阶级本身的悲惨和弱点都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关注与反思,他对纯粹的受压迫者表示了同情,对反抗者表示了赞扬,对两面性的被压迫者表示了批判,又以“异类”的动物形象折射自己精神反叛的人格。而奥威尔笔下的被压迫者形象比较单纯,他希望受到压迫的善良民众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强大力量,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归根结底,两位作家都怀着高尚的道德与良知,极力呼唤人们去创造真正幸福、平等的社会。结语部分笔者在总述全文的基础上讨论鲁迅与奥威尔笔下动物形象的共性和差异。两位作家都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以动物形象的书写批判和揭露了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压迫以及借助麻痹和欺骗的手段对统治的维持。但相较而言,鲁迅更侧重于揭露统治阶级毫不遮掩的残暴、血腥以及对百姓的鱼肉,而奥威尔《动物庄园》则通过描述极权主义萌生的过程重点关注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欺骗。这种区别更多缘自于两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巨大差异,面对帝国主义以及军阀的残酷压迫,鲁迅有强烈的救亡图存的第叁世界知识分子的诉求,而奥威尔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子,则特别警惕各种形式的现代民主整体演变为极权主义的危险。对于民众,奥威尔更多地是以同情的态度关注这个群体,并期望这个群体对极权主义的萌芽提高警惕。鲁迅对被统治阶级的感情则是复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也体现在他对动物形象的塑造中,目的在对民众进行启蒙并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且鲁迅没有割裂地看待和刻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是具有国民性批判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2)

赵云梅,肖鹏,杨杰[8](2019)在《牢笼中的自由——批判视角下解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自诞生之际,就广受人们的关注。小说中,乔治·奥威尔通过"黑色幽默"手法描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大洋国世界。本文通过黑色幽默写作手法在《1984》中的运用,旨在分析故事中人物自由的特点,从而揭示小说中"自由"的真正本质。(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郝芷晴[9](2019)在《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奥威尔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在写作中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政治倾向,使得他作品中的政治思想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其实奥威尔一直追求的是“使政治写作成为一种艺术”,在写作中对于作品的艺术性也保有着高度的重视。所以,读者在阅读奥威尔的作品时,不仅可以得到对现实社会的体察和认识,还可以获得文学审美上的观感和体验。奥威尔是一名政治作家。他对于“政治”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坚持认为政治来源于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敏锐的体察和独到的反馈,而不是对政治教条或社会党派的不加分辨的随意依附。所以,奥威尔在创作历程中,一直坚持身为作家的良知和道德,自由选择、诚实写作。随着其社会经历的丰富和思想认识的加深,奥威尔的政治写作主题也在不断地深入,从反对殖民主义,到反对资本主义,直至反对极权主义,作品中所寄托的个人政治理想也日益成熟,直至升华。奥威尔也是一名艺术家。他在创作中刻意追求凝练而晓畅的语言风格,大量运用讽刺手法、“陌生化”手法,其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奥威尔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努力把对政治问题的探讨与对艺术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因而使他的创作成为了政治写作的范本。(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杨鉴开[10](2018)在《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对人性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九八四》为例,分析乔治·奥威尔对人性的思考,在明确贫困现状的基础上,从自然情感、言论自由等角度分析其对人性的批判,并深入研究小说内容,从而更加关注人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8年24期)

乔治奥威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注贫困问题,是奥威尔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奥威尔人道情怀所关注的既包括被殖民者,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浪迹街头的乞丐和流浪汉,以及英国社会的工人群体。奥威尔的人道主义思想将贫困现象归咎于殖民战争、工业化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乔治奥威尔论文参考文献

[1].陈勇.《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J].当代电力文化.2019

[2].唐翠云.苍穹之下:乔治·奥威尔贫困人物的人道主义书写[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张晓晖.从《马拉喀什》中的修辞看乔治·奥威尔“冷峻的良知”[J].现代职业教育.2019

[4].李睿.乔治·奥威尔谈乔纳森·斯威夫特——《政治与文学之争:探究〈格列佛游记〉》(Politicsvs.Literature:AnExaminationofGulliver’sTravel)译文节选[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5].张倩.论乔治·奥威尔《缅甸岁月》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名作欣赏.2019

[6].徐彦麟.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的规训与反规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7].刘傲雪.统治的寓言:鲁迅与乔治·奥威尔作品中的动物形象[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8].赵云梅,肖鹏,杨杰.牢笼中的自由——批判视角下解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9].郝芷晴.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写作[D].南昌大学.2019

[10].杨鉴开.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对人性的思考[J].祖国.2018

标签:;  ;  ;  ;  ;  

乔治奥威尔论文-陈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