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型静脉套管针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思悦,尹明,杨雪,赵诺[1](2021)在《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外周静脉导管,是静脉输液、输血和紧急抢救的工具[1]。因其能保留在血管腔内,具有方便及时抢救、治疗、避免反复穿刺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2-3]。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三甲医院静脉留置针普及率已达80%及以上,静脉留置针操作及维护已经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5]。国外在静脉留置针的维护和并发症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对留置针排气方法领域探索较少。
陈芳,樊若琳[2](2021)在《加壶式套管针在术中急救应用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加壶式套管针在急救手术中的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患者35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178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救患者在加壶式套管针穿刺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显着,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闫鲜艳[3](2020)在《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导致静脉炎极限时间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卡文、卡文+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钾和0.9%氯化钠溶液三类理化性质的药物,观察经兔耳缘静脉持续输注此三类药物各时间段静脉炎的早期病理组织形态改变、炎症因子浓度变化趋势,探讨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此三类药物发生静脉炎与静脉持续输注时间之间的相关性,证实不同药物持续输注导致静脉炎的极限时间,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静脉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参考2016INS(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标准,检索pubmed、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设计问卷,问卷名称为《关于临床护士对静脉输注多种药物引发静脉炎“知”,“信”,“行”的调查研究》,发放临床调查医护人员对临床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初步筛选可纳入研究的药物目录,然后再通过渗透压测试仪器、pH值测试仪器,测量药物pH值与渗透压,纳入标准:pH值pH<7,600mOsm/L<渗透压<900mOsm/L,最终筛选出卡文原液(KabivenTM Pl pH4.84渗透压815mOsm/L)、卡文+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钾(TNA全营养混合液,pH 5.17渗透压800mOsm/L)作为本次试验药物纳入标准。(2)动物实验研究法:挑选健康大白兔72只,纳入标准:年龄相近,体重2.5-3.0kg,兔耳外耳缘静脉皮肤完整红润,穿刺静脉粗直、弹性好,充盈度饱满;排除标准:耳缘静脉畸形,皮下於点,硬结,疤痕肿块。该实验符合中国动物福利准则并已获取山西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完成于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随机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0.9%氯化钠溶液为对照组,卡文原液组(KabivenTM Pl)、卡文+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钾(TNA全营养混合液)为实验组、共3组,各24只,首先以兔耳一侧的外耳缘静脉做为穿刺血管,三大组再随机分成4小组,即3h组、4h组、5h组、6h组,每小组各6只。考虑到药物的理化性质、输注速度和体重要求,均使用单通道注射泵经兔外耳缘静脉以4ml/(kg·h)的速度输注,对照组持续输注0.9%氯化钠溶液,滴速为3滴/分。(3)持续输注药物前,先抽取兔耳缘静脉一侧的静脉血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CRP和TNF-α炎症因子基础浓度值,然后选择另外一侧兔耳缘静脉穿刺PVC输注药物,在静脉给药时间分别达3h、4h、5h、6h四个时段结束后的2小时、48小时再次采取静脉血,2h用于测定TNF-α炎症因子浓度变化趋势,48h用于测定CRP炎症因子浓度变化趋势;(4)然后适应性喂养4周后继续输注0.9%氯化钠溶液、KabivenTM Pl、TNA,同样也是在0.9%氯化钠溶液、KabivenTM Pl和TNA给药分别达3h、4h、5h、6h四个时段结束后的2h皮下注射局麻药盐酸利多卡因(4.5mg/kg),待穿刺血管的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时制作血管标本,面积1.5cm×3.5cm,即以选取的静脉血管为标准水平线,向左和右各划分0.75cm,即宽度为1.5cm,以静脉留置针进针处为起始点,留置针尖端近心端1cm处为终点,长度3.5cm的血管标本,浸泡于福尔马林保持标本活性,时间一般为24h,按照实验技术方法处理血管标本,然后选取血管标本三个部位进行切片,位置分别为:留置针进针处、留置针尖端处、留置针尖端近心端1cm处,共216张,运用HE的定性检测;免疫组化染色法分析静脉穿刺血管部位局部组织早期病理形态改变、血管壁受损程度、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形态状况。结果:(1)对使用PVC(外周短静脉留置针)静脉持续输注药物的同一时间段进行比较,实验组的炎症反应明显重于对照组,在持续给药时间达4h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炎性因子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有明显的差异性,CRP(F=18.793,P<0.001)和TNF-α(F=6.594,P<0.05);同时病理组织形态结果也显示,在给药时间达4h时,实验组内的血管内膜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组织形态变化逐渐加重,开始出现血管内膜稍欠完整,血管壁稍有肿胀,血管腔开始出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2)随着PVC留置时间的延长,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三个不同部位的组织病理切片进行炎症反应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三个部位炎症反应最严重的是留置针尖端处,P=0.002(P<0.05),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3)对使用PVC静脉持续输注药物的不同时间段进行比较,实验组在各时间段的炎症反应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输注时间的延长,炎症反应逐步加重,实验组TNA组的CRP浓度值,F=39.458,P<0.05,TNF-α浓度值,F=38.684,P<0.05,KabivenTM Pl组的CRP浓度值,F=75.266,P<0.001,TNF-α浓度值,F=52.229,P<0.001;对照组随着PVC留置时间的延长,各时间段的炎性反应进行比较差异性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CRP浓度值F=0.195,P=0.677,P>0.05,TNF-α浓度值F=4.144,P=0.097,P>0.05。结论:(1)使用PVC持续给药KabivenTM Pl、TNA此两类理化性质的药物时,3h之内为静脉持续输注的安全时间,4h为其极限时间,超过4h就会存在静脉炎发生的危险,从而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静脉炎的时间预警性,达到降低血管的炎性反应,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的目的;(2)使用PVC持续给药KabivenTM Pl、TNA此两类性质的药物时,对PVC留置血管的三个不同部位即留置针进针处、留置针尖端处、留置针尖端近心端1cm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生静脉炎最为严重的部位是留置针尖端处,建议此后在临床护理治疗方案拟定中对已经发生静脉炎的血管着重治疗的部位是留置针尖端处。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4](2019)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将传统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这一分类观点被广泛认同,ISSVA于2018年对该分类系统再次修订。本文就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进行介绍,并附上最新的分类系统。
崔李娜,夏季清,苏迅[5](2017)在《单手送管法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单手送管法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关于单手送管法和传统双手送管法对于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 Handbook(5.1.0)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RevMan 5.3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10项研究结果显示,单手送管法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10项)[相关危险度(RR)=1.16,95%可信区间(CI)1.111.22],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项研究)(RR=0.32,95%CI 0.130.79)和疼痛发生率(2项)(RR=0.25,95%CI 0.130.47)以及缩短穿刺置管时间(2项)(WMD-1.68,95%CI-2.44-0.93)。结论单手送管法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疼痛发生率及缩短穿刺置管时间,从而为抢救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以及护理水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建议临床推广。
韩傲霜[6](2017)在《直型与Y型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对比》文中指出目的:直型与Y型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对比。方法:将我院收录的呼吸道感染患儿按照留置针使用的差异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54例,采用直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对照组54例,采用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将两组患儿的留置时间、静脉炎和堵塞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留置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堵塞发生率高于研究组,组间差异明显,可列入统计(p<0.05);两组之间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不大,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的过程中,穿刺位置和针型均可影响留置针的留置结果。
张火英[7](2016)在《安全型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急救中的应用情况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对急诊急救治疗的辅助作用,并与普通留置针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总结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安全提高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 587例急诊患者,将其按照急救留置针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 794例患者,对照组1 793例患者,观察组采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进行,对照组采用常普通留置针,比较两组留置针使用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刺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99.94%,对照组一次成功率为81.20%,观察组护士刺伤率0.17%,对照组护士刺伤率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治疗当中需要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补充体液,并在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时提高手术准备速度,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效果更高,护理人员以及周围人群受伤率明显降低,与普通留置针相比安全性更高,能够保护护理人员不受感染,减少针刺伤及职业暴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孙敏,莫小玲,邵萍萍,王燕,白亚娟[8](2015)在《Y型静脉留置针延长管直式固定与U型固定的对比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Y型静脉留置针在前臂中上段静脉使用时,其延长管采用直式固定法与传统U型固定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直式固定法,对照组采用U型固定法,对两组患者在导管内回血、堵管、静脉炎、液体渗出、意外拔管的发生率、留置天数以及患者的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导管内回血、堵管、液体渗出、静脉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分别为63.10%、3.60%、0.00%、41.70%、0.00%,对照组分别为45.30%、3.50%、1.20%、33.70%、0.00%;其中,两组导管内回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留置时间、舒适度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前臂中上段静脉使用Y型留置针治疗时,延长管采用直式固定对患者的影响与传统U型固定无差异,提示临床上两种固定方法均可采用,且前者操作更为方便。
俞燕,黄小萍,汪利萍[9](2015)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明确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探讨不同部位、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型号留置针对留置时间的影响
易先丽[10](2014)在《直型静脉留置针在抢救中穿刺带血新方法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试验与统计,探讨直型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抢救时合并穿刺带血的新方法,并总结此方法的优越性。方法:把直型静脉留置针与采血针组合连接,并运用于临床,比较其与常规静脉留置针带血方法的实用性。结果:采用组合连接的新方法不仅提高了血标本的质量,且操作更加简单易行。结论:运用组合连接的新方法在临床抢救中进行穿刺带血,不仅保证了血标本的质量,而且操作流程更加快捷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二、Y型静脉套管针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Y型静脉套管针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留置针的结构型号 |
2 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的比较 |
2.1 一次性全插排气法与二次排气法 |
2.2 侧孔排气法与非侧孔排气法 |
2.3 带液穿刺排气法与带空气穿刺排气法 |
2.4 正压封管排气法与改良封管排气法 |
3 其他排气改良方法 |
3.1 手臂反折排气法 |
3.2 控制针芯排气法 |
3.3 自动排气留置针 |
3.4 自制留置针封管教具 |
3.5 挤压液体排气法 |
3.6 注射器负压抽吸排气法 |
4 总结 |
(2)加壶式套管针在术中急救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入院前护理: |
(2)穿刺前护理: |
(3)穿刺后护理: |
(4)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 |
1.3 疗效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 |
2.2 并发症情况对比 |
2.3 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导致静脉炎极限时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案 |
1.1 实验动物、材料和仪器 |
1.2 实验方案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肉眼观察 |
2.2 炎性标志物测定 |
2.3 病理学观察 |
2.4 不同时间段兔耳缘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程度比较 |
3 讨论 |
3.1 炎症因子的释放引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
3.2 PVC持续输注药物时间的延长与静脉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3.3 静脉血管不同部位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表明引发静脉炎的不同因素 |
3.4 药液pH值和渗透压的不同影响化学性静脉炎发生时间的差异性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 |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
1脉管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 |
1.2先天性血管瘤(Ccongenital hemangioma,CH) |
1.3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PG) |
2脉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CM) |
2.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 |
2.3静脉畸形 |
2.3.1散发性静脉畸形、多灶性静脉畸形、遗传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和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
2.3.2过度角化性皮肤毛细血管静脉畸形 |
2.3.3疣状静脉畸形 |
2.3.4球细胞静脉畸形(Glomuvenous malformation GVM) |
2.4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 |
2.5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1婴幼儿血管瘤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1.4.2治疗方法的选择 |
1.4.2.1局部外用药物 |
1.4.2.2局部治疗 |
1.4.2.3系统治疗 |
2先天性血管瘤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与鉴别诊断 |
2.3辅助检查 |
2.4治疗 |
3血管内皮瘤 |
3.1种类 |
3.2临床表现 |
3.2.1 KHE与TA |
3.2.2 Kasabach-Merritt现象(Kasabach-Merrit phenomenon,KMP) |
3.3辅助检查 |
3.4诊断 |
3.5治疗 |
3.5.1 KHE与TA |
3.5.2其他的少见血管内皮瘤 |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葡萄酒色斑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激光治疗 |
1.4.1.1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 |
1.4.1.2脉冲倍频Nd:YAG激光 |
1.4.1.3长脉冲Nd:YAG激光 |
1.4.1.4长脉冲翠绿宝石激光 |
1.4.2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1.4.3非相干光治疗 |
1.4.4手术治疗 |
1.4.4.1直接切除缝合 |
1.4.4.2局部皮瓣 |
1.4.4.3皮片移植 |
1.4.4.4组织扩张 |
1.4.4.5预构扩张皮瓣 |
1.4.4.6正畸正颌手术 |
2静脉畸形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和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2.1血管内硬化治疗 |
2.3.2.2手术治疗 |
2.3.2.3激光治疗 |
3动静脉畸形 |
3.1临床表现 |
3.2诊断 |
3.3辅助检查 |
3.4治疗 |
3.4.1常规介入栓塞 |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
3.4.3外科手术 |
3.4.4联合治疗 |
4淋巴管畸形 |
4.1淋巴管畸形的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
4.2临床表现及诊断 |
4.3治疗 |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与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
2.1.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与Parkes-Weber综合征 |
2.1.4变形综合征 |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
2.1.6 Cobb综合征 |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
2.1.8 Maffucci综合征 |
2.1.9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
2.1.10 Gorham综合征 |
2.1.11 CLAPO综合征 |
2.2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原则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3治疗方法 |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
1.1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
1.2.1诊断 |
1.2.2鉴别诊断 |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
1.3.1治疗适应证 |
1.3.2药物治疗 |
1.3.3手术切除 |
2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2.1临床表现 |
2.1.1静脉畸形 |
2.1.2混合畸形 |
2.1.3眼眶动静脉畸形 |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
2.2.1诊断 |
2.2.2鉴别诊断 |
2.3治疗 |
2.3.1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
2.3.1.1扩张型 |
2.3.1.2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
2.3.2动静脉畸形 |
附录一: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光电治疗技术 |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
1.1.1.1脉冲染料激光 |
1.1.1.2 Nd:YAG激光 |
1.1.1.3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
1.1.2激光治疗的并发症 |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1.2.1毛细血管畸形 |
1.2.1.1脉冲染料激光 |
1.2.1.2肽氧磷酸钾激光(KTP) |
1.2.1.3强脉冲光 |
1.2.2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
1.2.3获得性血管病变 |
1.2.3.1匍行性血管瘤 |
1.2.3.2血管角皮瘤 |
1.2.3.3疣状静脉畸形 |
1.2.3.4老年性血管瘤 |
1.2.3.5化脓性肉芽肿 |
1.2.3.6血管痣 |
1.2.3.7毛细血管扩张 |
1.2.3.8静脉湖 |
1.3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2超声在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2.1超声对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 |
2.2超声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
2.2.1超声实时引导治疗的优点 |
2.2.2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 |
3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
3.1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
3.2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3.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
4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
4.2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3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5泡沫硬化治疗 |
5.1适应证 |
5.2泡沫硬化剂常规制备方法 |
5.3静脉畸形泡沫硬化治疗要点 |
5.4不良反应 |
5.5其他注意事项 |
6外用药物在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中使用 |
6.1β受体阻滞剂类 |
6.2 5%咪喹莫特 |
7雷帕霉素在脉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7.1雷帕霉素的作用机制 |
7.2雷帕霉素在脉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7.3雷帕霉素在低流量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7.4雷帕霉素在复杂脉管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
7.5雷帕霉素相关副作用 |
8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8.1博来霉素 |
8.1.1作用机制 |
8.1.2适应证 |
8.1.3治疗方法 |
8.1.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2长春新碱 |
8.2.1作用机制 |
8.2.2适应证 |
8.2.3治疗方法 |
8.2.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3干扰素 |
8.3.1作用机制 |
8.3.2适应证 |
8.3.3治疗方法 |
8.3.4不良反应及防治 |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
1电化学治疗 |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
1.2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
1.3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
1.4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
1.5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
2高频电凝治疗 |
2.1高频电凝治疗的适应证 |
2.2高频电凝的治疗方法 |
2.3高频电凝治疗的注意事项 |
3射频与微波消融 |
3.1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原理 |
3.2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在脉管畸形领域的应用 |
3.3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方法 |
3.4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注意事项 |
4尿素治疗 |
4.1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
4.2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
4.3尿素治疗血管瘤(含KMP)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
4.3.1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
4.3.2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
4.3.3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
4.3.4尿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
(6)直型与Y型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安全型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急救中的应用情况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Y型静脉留置针延长管直式固定与U型固定的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
1.3.2舒适度[2]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留置针延长管U型固定的利与弊 |
3.2留置针延长管直式固定的优势 |
3.3留置针延长管直式固定与U型固定的比较 |
(9)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留置针的种类 |
2 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
2.1 静脉留置时间 |
2.2 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 |
3 小结 |
四、Y型静脉套管针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的研究进展[J]. 朱思悦,尹明,杨雪,赵诺.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4)
- [2]加壶式套管针在术中急救应用体会[J]. 陈芳,樊若琳. 智慧健康, 2021(06)
- [3]经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导致静脉炎极限时间的实验研究[D]. 闫鲜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4]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J].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05)
- [5]单手送管法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的Meta分析[J]. 崔李娜,夏季清,苏迅.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14)
- [6]直型与Y型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对比[J]. 韩傲霜. 现代养生, 2017(08)
- [7]安全型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急救中的应用情况比较分析[J]. 张火英. 中外医疗, 2016(36)
- [8]Y型静脉留置针延长管直式固定与U型固定的对比观察[J]. 孙敏,莫小玲,邵萍萍,王燕,白亚娟. 护士进修杂志, 2015(24)
- [9]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俞燕,黄小萍,汪利萍.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14)
- [10]直型静脉留置针在抢救中穿刺带血新方法的应用体会[J]. 易先丽.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