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卵黄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卵黄,胚层,纵隔,原发性,睾丸,蛋白,特征。
卵黄囊论文文献综述
金亚,罗红[1](2019)在《儿童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超声图像特征的诊断及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超声声像图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进行过超声诊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睾丸畸胎瘤(30/44)及卵黄囊瘤(14/44)患儿共44例,从病灶大小、位置分布、内部回声、构成成分、肿瘤血供等方面比较两者图像特征的差异。结果 30例睾丸畸胎瘤的最大直径平均值为(24.25±12.13)mm,14例卵黄囊瘤的最大直径平均值为(29.71±18.75)mm,两者大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31,P=0.383)。畸胎瘤以囊实性特征最多见(17/30),其次为实性(8/30)和囊性(5/30);而卵黄囊瘤以实性特征最多见(12/14),其次为囊实性(2/14),未出现过囊性肿瘤;儿童睾丸畸胎瘤与卵黄囊瘤在构成成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性征象占比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畸胎瘤血流分级为0、1、2、3级者分别有9、10、10、1例,卵黄囊瘤血流分级为0、1、2、3级者分别有0、1、4、9例,两组血流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畸胎瘤较少出现3级血流,而卵黄囊瘤以3级血流最常见。两者在位置分布、肿瘤内部回声及是否存在钙化灶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对于鉴别诊断儿童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肿瘤内部实性成分及血供情况有助于增强超声医生的诊断信心。(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马义祥,刘敬伟,齐康,张继新,林钢[2](2019)在《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7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诊治经验。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胸部CT显示前纵隔肿物,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均明显升高。5例术前接受穿刺活检,诊断为卵黄囊瘤,接受含铂双药或叁药方案化疗后行肿瘤扩大切除,其中4例术后继续进行化疗;另2例患者术前未接受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诊断为卵黄囊瘤,并接受含铂方案化疗。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达到R0切除,1例为R1切除。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肺炎和1例肺不张)。3例术后1年内出现肺转移,4例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经合理诊治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梁锐烘,刘艳雯,曾庆思[3](2019)在《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影像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PMYST)的CT、PET/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确诊的PMYST患者的CT、PET/CT表现及临床资料,14例均接受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同时接受PET/CT检查。结果 14例病灶CT均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最大径4.10~13.50 cm,平均(10.65±2.27)cm,其中13例(13/14,92.86%)最大直径均≥10.00 cm;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多发条形、细线状分隔样强化灶及片状无强化区,中度强化11例(11/14,78.57%),轻度强化3例(3/14,21.43%)。5例(5/14,35.71%)病变累及心包,3例(3/14,21.43%)累及左侧头臂静脉和/或上腔静脉、 1例(1/14,7.14%)累及右中上肺。3例(3/14,21.43%)伴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右侧胸膜转移、右下肺转移各1例(1/14,7.14%),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各7例(7/14,50.00%)。7例病灶放射性摄取均明显增高。治疗后9例(9/14,64.29%)病情稳定或完全缓解,5例(5/14,35.71%)病情进展或术后复发。结论 PMYS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前纵隔巨大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不均匀肿块,常侵及周围血管及组织、脏器,多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扫描呈多发条形、线状分隔样强化灶及片状无强化区是其较为特征性的表现;病灶~(18)F-FDG摄取明显高代谢。(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贾坤,余建群,赵俊逸[4](2019)在《性腺外原发卵黄囊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性腺外原发卵黄囊瘤(YST)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性腺外原发YST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总结其临床、CT及MRI特点。结果性腺外单纯型YST 24例,混合型2例;肿瘤位于胸腹部23例(其中纵隔14例,骶尾部5例,腹膜后3例,前腹部1例),颅内3例(左侧侧脑室、鞍区、松果体各1例);CT/MRI表现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囊实性或实性,实性成分不均匀中度-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6例见迂曲供血动脉。结论性腺外YS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隋秀芳,毛晓燕[5](2019)在《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卵巢卵黄囊瘤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诊断仪诊断疾病,观察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采用超声诊断卵巢卵黄囊瘤,检出率91.67%,肿瘤直径(119.48±3.62)mm,囊性占54.55%%,实性占45.45%。各项临床症状中,盆腔包块占100%、下腹部疼痛占100%、发热占8.33%。肿瘤位于左侧者占50%、位于右侧者占50%。24例确诊为卵巢卵黄囊瘤的患者,FIGO分期ⅠA期者占41.67%、ⅠC期占45.83%、Ⅱ期占8.33%、Ⅲ期占4.17%。结论采用超声诊断卵巢卵黄囊瘤,检出率较高。患者发病后,常见症状以盆腔包块、下腹部疼痛为主。该疾病的病理分期,以ⅠA期、ⅠC期居多。确诊后,临床应立即给予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0期)
毛战斌,姚元志[6](2019)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卵黄囊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22岁,因"腹痛、发现腹部包块3月余"入院;3个月前外院MRI提示腹膜后占位,PET/CT腹膜后肿块表现为低密度,肝内、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腹膜后原发恶性病变伴转移,为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中上腹部脐旁可扪及包块,约8 cm×8 cm,质硬,活动度差。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4 334 ng/ml。超声:腹主动脉旁见混合回声团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中央为不规则无回声区,其周围呈环状等回声,CDFI示病灶内血流信号不丰富;超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谢紫东,王成名,卢绍路[7](2019)在《卵黄囊瘤的CT、MRI诊断与误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卵黄囊瘤(YST)的CT、MRI表现,提高对YST的认识和诊断。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YST病例作为回顾性分析对象。10例术前均行CT或MR平扫及增强。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CT与MRI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10例均位于中线,其中7例性腺内YST(4例位于盆腔,3例位于睾丸),3例性腺外YST(2例位于纵隔,1例位于鼻腔);8例AFP值升高;肿块大小范围为2.9 cm~27.1cm,其中6例>10cm;7例性腺内YST呈卵圆形且边缘平滑,3例性腺外YST呈不规则分叶状;10例YST均见囊变坏死,其中盆腔及纵隔囊变坏死较大,鼻腔肿块呈微囊样改变;1例见钙化和脂肪;9例见积液,其中4例腹腔积液,3例阴囊积液,2例心包积液;增强扫描:10例均呈不均匀强化,并见扩张血管呈"亮点征";9例见包膜强化;5例CT增强均呈延迟强化。结论 YST影像征象具有一定特异性,但不同部位的YST存在差异,AFP有助于诊断;性腺外YST易误诊。(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高利昆,阎红琳,袁静萍,洪莉[8](2019)在《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伴化疗后肉瘤样卵黄囊瘤阴道转移1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伴化疗后肉瘤样卵黄囊瘤(sarcomatoid yolk sac tumor, SYST)阴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伴化疗后SYST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8岁,为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患者,2016年因盆腔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 YST)行手术及化疗,而后阴道出血1年余入院。切除阴道赘生物送检,镜下见瘤组织弥漫分布,由梭形、星形、多形性、巨细胞和疏松/黏液样基质构成。胞核异型,深染。巨细胞散在或小簇状分布,见多核及奇异核,伴出血、坏死。免疫表型:CK(部分+),Glypican-3、vimentin、SMA和CD68均(+),EMA、AFP、SALL4、PLAP、CD30和OCT3/4均(-)。Ki-67增殖指数为20%。结论 YST可伴有肉瘤样型,常在化疗后转移性肿瘤中以独立肿瘤出现,对标准化疗方案不敏感,常提示预后差,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梁中夏[9](2019)在《睾丸卵黄囊瘤诊治分析(附53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睾丸卵黄囊瘤(Testicular Yolk Sac Tumors,TYST)的诊疗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至2018年收治的53例睾丸卵黄囊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53例中44例儿童,9例成人,中位年龄20个月,均以阴囊包块就诊,其中52例无明显疼痛,1例有阴囊区隐痛;53例患者均感觉阴囊坠重,且透光试验(-);4例患者初诊时误诊为腹股沟疝,1例睾丸、附睾炎症。47例行术前血清AFP检查中,有46例增高,40例行超声检查均提示患侧睾丸内实性低回声团,且CDFI提示肿块内血流丰富,7例行阴囊CT提示患侧睾丸为边缘清晰的囊实性占位,增强期扫描呈现出不均匀性强化;2例行MRI提示睾丸肿大。51例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radical orchiectomy,RO),2例行保留睾丸的睾丸肿瘤切除术(testis sparing surgery,TSS),8例加行腹膜后区域淋巴结清扫术(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dissection,RPLND),1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7例术后病理提示为单纯型卵黄囊瘤;6例术后病理提示为包含卵黄囊瘤的混合性睾丸肿瘤,且全部为成人。术后31例行全身化疗(包括PEB:顺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JEB:卡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CISCA:顺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TIP:环磷酰胺+顺铂+紫杉醇),22例未行术后化疗。大部分病例术后1~3个月随访AFP值较术前有明显下降,长期复查AFP值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2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睾丸卵黄囊瘤多发于小于2岁儿童,常因无痛性逐渐增大睾丸肿块就诊,结合血清AFP及阴囊超声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方案首选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治疗需根据本病临床及病理分期而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长期的随访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罗家伦,徐慧琴,徐洪海,张丹[10](2019)在《腹腔多发恶性卵黄囊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29岁,因腹胀、腹痛伴便秘2个月收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腹软,右上腹压痛(+),移动性浊音(+),Murphy's征(+)。血清学检查:低蛋白血症,血清AFP正常。增强CT显示,腹盆腔多发大小不等混杂密度影,最大者约12.7 cm×10.1 cm×8.6 cm,边界尚清,大部分为囊性不均匀低密度灶,实性部分呈渐进式、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内见迂曲的血管,考虑为腹腔恶性间皮瘤(图1)。PET-CT检查显示,左(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9年08期)
卵黄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诊治经验。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胸部CT显示前纵隔肿物,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均明显升高。5例术前接受穿刺活检,诊断为卵黄囊瘤,接受含铂双药或叁药方案化疗后行肿瘤扩大切除,其中4例术后继续进行化疗;另2例患者术前未接受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诊断为卵黄囊瘤,并接受含铂方案化疗。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达到R0切除,1例为R1切除。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肺炎和1例肺不张)。3例术后1年内出现肺转移,4例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经合理诊治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卵黄囊论文参考文献
[1].金亚,罗红.儿童睾丸畸胎瘤及卵黄囊瘤超声图像特征的诊断及鉴别[J].华西医学.2019
[2].马义祥,刘敬伟,齐康,张继新,林钢.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7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梁锐烘,刘艳雯,曾庆思.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4].贾坤,余建群,赵俊逸.性腺外原发卵黄囊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5].隋秀芳,毛晓燕.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毛战斌,姚元志.成人原发性腹膜后卵黄囊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7].谢紫东,王成名,卢绍路.卵黄囊瘤的CT、MRI诊断与误诊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9
[8].高利昆,阎红琳,袁静萍,洪莉.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伴化疗后肉瘤样卵黄囊瘤阴道转移1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9].梁中夏.睾丸卵黄囊瘤诊治分析(附53例报道)[D].广西医科大学.2019
[10].罗家伦,徐慧琴,徐洪海,张丹.腹腔多发恶性卵黄囊瘤1例[J].中国肿瘤临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