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长白山地热系统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作用。研究区地热资源丰富,发育喷气孔(最高105℃)、冒气地面(40-60℃)、温泉(20-82℃)和水热蚀变。前期研究认为的液相地热系统成因模式难以解释D和18O异常的形成机制以及地热流体的补给来源,同时这也致使了后期地热钻探的失败。高温喷气孔是汽-液两相地热系统发育的主要标志,结合最近新钻遇的高Cl地热流体,通过和国内外发育汽-液两相地热系统的典型地热田进行对比认为长白山下部存在汽-液两相地热系统。因此论文通过构造演化、遥感反演、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化学分析,研究了长白山地区汽-液两相地热资源的形成机理及内部流体循环特征,建立了不同地质格架下的地热成因模式。长白山地热系统发育有6个著名的温泉群,分别为锦江温泉群、聚龙温泉群、湖滨温泉群、十八道沟温泉群、仙人桥温泉群和老三队温泉群,并且具有多个地热开采井,地热流体以HCO3-Mg·Ca、HCO3·Cl-Na、HCO3·SO4-Na和HCO3-Na型为主,出口温度在25-82℃之间,同时来源于幔源的气体中不含可溶性组分,如HF、HCl和SO2等。已知温泉点主要分布在居里面深度小于14km处,通过遥感地表温度反演可以清晰识别出地表热异常。不同水热蚀变矿物(高岭土、绢云母、绿泥石等)光谱曲线差异的提取发现漫江六道沟天池、漫江和图们江、四公里果松和漫江、红旗和四公里果松这四个交汇点的断裂蚀变现象较明显,且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的温度差,高温主要分布在面向火山口一侧。野外地质实测和可控源反演剖面指示研究区发育3类地质结构:火山区、沉积盆地区和基岩出露区,它们的地热匹配要素(热源、热储、盖层和水源)具有明显差异。基岩出露区热源为上地幔传导热和高温岩浆气体,热储为大理岩破碎带,受岩溶水补给;沉积盆地区为上地幔传导热和放射性生热,热储为古生代灰岩和中生代碎屑岩,受古海水和大气降水补给;火山区热源主要为岩浆囊余热和高温岩浆气体,热储则为新生代玄武岩,受大气降水和深部汽-液分离形成的蒸汽补给。水化学、气化学和和B-Sr同位素分析认为基岩出露区为液相地热系统,而沉积盆地区和火山区则为汽-液两相地热系统。依据B-Sr同位素计算模型认为:火山区是高温冷凝水和大气降水在玄武岩热储中混合形成,受高温岩浆气体加热发生了二次汽-液分离;沉积盆地区则是高温冷凝水与大气降水在砂岩热储中混合形成,深部碳酸盐热储发生了强烈的汽-液分离作用,其中已有75%-87.5%的古海水蒸发掉;基岩出露区地热系统则是高温岩浆气体加热侧向运移的卡斯特水在大理岩破碎带中形成。另外,基于B同位素分馏计算发现长白山下部岩浆囊中具有新的来源于太平洋板块的熔融体混入。通过目前地热流体开采特征分析发现深部热储缺乏额外的流体补给,或者是由于蒸汽外扩形成的次生矿物堵塞了孔隙进而阻止了水源向深部热储的补给。结合国内外典型地热系统发育特征,如,美国的Geyeser和我国的漳州地热田,认为随着长白山岩浆囊深度的变浅,下部水热型地热系统正逐渐向干热型地热系统转变,深部的干热岩和超临界流体地热资源正逐渐变浅,同时这也意味着下次火山喷发的临近。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赵容生
导师: 单玄龙
关键词: 长白山,地热系统,汽液分离,同位素,成因模式
来源: 吉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球物理学
单位: 吉林大学
分类号: P314
总页数: 146
文件大小: 29602K
下载量: 207
相关论文文献
- [1].增强型地热系统热流固耦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9(06)
- [2].增强型地热系统环境地质影响现状研究与对策建议[J].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2)
- [3].增强型地热系统储层建造及其评价[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02)
- [4].增强型地热系统采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4)
- [5].辽宁省丹东市东汤民生地热勘查研究[J]. 城市地理 2016(24)
- [6].从传统地热能到增强型地热系统[J]. 国际学术动态 2020(02)
- [7].含干热岩增强地热系统的微能源网容量优化配置[J]. 电网技术 2020(05)
- [8].增强型地热系统热流固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9].增强型地热系统防震减灾减排研究[J]. 能源与环境 2017(01)
- [10].碳晶电地热系统在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07)
- [11].增强型地热系统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 可再生能源 2012(09)
- [12].增强型地热系统:潜力大、开发难[J]. 地学前缘 2015(01)
- [13].凝聚地热精英,组建地热院士工作站,创建干热岩增强型地热系统示范工程[J]. 能源与环境 2016(06)
- [14].松辽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选区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02)
- [15].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中氢同位素的变化[J]. 地震地质 2013(01)
- [16].探秘“能源新星”——干热岩[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20(03)
- [17].关于增强型地热系统的技术研究[J]. 节能 2016(07)
- [18].苏尔士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开发经验及对我国地热开发的启示[J]. 新能源进展 2014(04)
- [19].7个福建省典型干热岩增强型地热系统备选靶区介绍[J]. 能源与环境 2016(03)
- [20].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开发技术进展[J]. 科技导报 2012(32)
- [21].增强型地热系统储层试验与性能特征研究进展[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2(03)
- [22].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开发——以法国苏尔士地热田为例[J]. 热能动力工程 2012(06)
- [23].采暖用增强型地热系统岩层温度分布影响因素分析[J]. 能源与环境 2018(06)
- [24].增强型地热系统热固流耦合数值模拟与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6(10)
- [25].二氧化碳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研究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2013(03)
- [26].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研究进展[J]. 能源与环境 2013(04)
- [27].增强型地热系统热流固化耦合模拟装置研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07)
- [28].四川省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地热地质特征浅析[J]. 冶金管理 2019(09)
- [29].共和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开采过程数值模拟[J]. 科技导报 2015(19)
- [30].基于绿色经济的增强型 地热系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中国产业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