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跳板跳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跳板,跳水,表象,知觉,运动员,角动量,角速度。
跳板跳水论文文献综述
马森[1](2018)在《对江苏省女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蹬伸起跳力量特征和起跳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了解特征、寻找可能存在的差异为目的,对江苏省女子跳板跳水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表现和蹬伸力量情况进行研究,以帮助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发现起跳能力的提升途径。得出主要结论:一般水平运动员积极蹬伸时间开始较晚,助跑技术不足;跳板跳水摆臂起跳与原地摆臂下蹲纵跳过程中对于手臂摆动的动作协调性要求不同。(本文来源于《运动精品》期刊2018年01期)
马森,秦学林,曹佩江,王磊,王聪[2](2017)在《对江苏省女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蹬伸起跳力量特征和起跳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跳板跳水的起跳是在大挠度的弹性板上进行跳跃,既需要运动员运用合理的技术动作与跳板弹性互相配合,又需要有与跳板起跳技术相匹配的跳跃能力。而在起跳过程中如何获得最大的跳板弹性能,最重要一点是运动员蹬伸压板能力,这一方面体现在蹬伸压板的技术要求,一方面体现在运动员自身所匹配的下肢力量。技术层面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合板",以往研究对于蹬伸压板技术的要求和描述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10-13)
曹春梅,李成伟[3](2017)在《外部信息反馈对跳板跳水技术学习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外部信息反馈对跳板跳水技术训练过程中起跳高度的训练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提高青少年跳水运动员的技术学习效率提供快捷有效的训练手段。方法:20名(男女各10名)省队乙级跳水运动员志愿参加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名,实验组在每个训练动作完成后使用跳板跳水辅助训练平台向其反馈起跳高度值,而对照组没有起跳高度值的反馈,其他与训练相关的安排2组完全相同,完成12周的训练干预。研究结果表明:1)外部信息反馈对跳板跳水起跳高度的技术训练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跳板运动员的训练效率。外部信息反馈对运动员学习新动作的效率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对于旧动作的学习,外部信息反馈的促进作用虽然没有新动作明显,但仍然比不使用外部信息反馈的运动员训练效率高。2)从起跳模型的分析发现,提高运动员技术的稳定性是外部信息反馈提高训练效率的手段之一。3)压板深度与起跳高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较大的压板深度,仍然不能保证他能够获得较高的起跳高度。(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王伟[4](2015)在《跳板跳水中一些技术的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跳板跳水由走板、跨跳、压板起跳、空中动作和入水这几个过程组成,每一个过程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对走板时的振动现象、压板起跳中的力与能量、腾空过程中的斜抛运动和角动量进行了一些力学分析,以期总结出有用的教学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2015年18期)
何建龙[5](2015)在《我国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走板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跳水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极高的观赏性。中国跳水队被誉为“梦之队”,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辉煌战绩,受到了国人的广泛关注。但近年来,随着国际跳水运动的迅猛发展和大量华人教练员的海外执教,使得中国传统训练方法和手段逐渐推广开来,并且国外运动员利用身体素质优势,使动作表现力水平逐渐提高,已经对中国队产生了巨大威胁。在近几次国际大赛中,中国队员在男子跳板项目中屡次与金牌擦肩而过,残酷的现实预示着世界男子跳板跳水领域已由“一枝独秀”变为“百家争鸣”的局面。面对挑战,中国队必须寻求新的突破,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难度系数,并在训练过程中增大科技含量。在全部跳水项目中,跳板跳水技术复杂、动作成功率低、较难掌握,训练周期长、难度大,比赛易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与跳台跳水的硬地起跳动作不同,跳板跳水需要借助富有弹性的金属板完成起跳,而跳板因形变产生的弹性势能将成为运动员起跳的唯一外动力源。因此想要提高整体动作的完成质量,运动员在走板和起跳时,要尽量与跳板的弹性形变和固有振动频率相适应,充分利用其弹性势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自身增加完成动作的时间和空间。否则,即使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实践中也有可能会出现“退板”、“打板”、“踩死板”等技术失误。这就告诉我们,在当前男子跳板“难、新、奇”的动作发展模式下,走板和起跳技术的完成质量已成为整个动作成功与否的前提和保证,而如何利用自身因素使跳板产生较大的弹性势能并加以有效利用,是起跳技术的关键和核心。所以,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对当前男子跳板跳水所展现的新动作的走板起跳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基于人体运动学和材料动力学理论,以中国跳水队现役5名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参加队内测试赛和2014年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比赛中的1组动作的走板起跳环节进行拍摄,拍摄频率为100帧/秒。使用SIMI Motion和Dartfish运动解析系统,选用Hanavan人体模型,对运动员动作进行解析。获得了5名运动员在完成同一动作走板起跳阶段的身体各环节运动学参数,找出5人动作的差异点所在,并从动力学角度推导出了跳板所受最大冲击力的公式并计算了相应的数值,以期找出新竞技环境下跳板跳水走板起跳技术的发展规律,促进我国跳板跳水技术的不断创新,使跳水训练更加规范、科学和高效。研究结果表明:走板阶段,运动员步速在前3步逐渐增大,第4步水平速度骤然增加,第5步又突然减小;当前优秀运动员的走板距离较前人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跨跳步距离则减小;跳板跳水运动员走板的加速主要集中在有腾空的第4步,加速方式为此项运动特有的双支撑加速。本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的前跨步技术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何冲为代表的长步型前跨步技术,此技术前跨步步长大、重心低、压板力度强,侧重于运动员水平速度的获取和能量的转化;另一种是以何超、李世鑫等为代表的短步型前跨步技术,这一技术走板节奏感强、重心较高、重心垂直速度大,强调前跨步身体重心垂直速度的增大。跨跳步缓冲阶段,下肢肌群应采用“先放松,再收缩”的做功形式;蹬伸阶段要尽量使升臂和提腿角速度提高,上下肢大幅伸展、且蹬摆协调。起跳缓冲阶段人体对跳板的冲击力数值大,并且大于运动员自身体重的两倍;起跳缓冲阶段,曹缘身体缓冲幅度较小,不利于随后的蹬伸动作。起跳蹬伸阶段,何超、何冲和李世鑫的技术为“一次蹬伸”,此技术一方面使整个身体“刚度”增强,减小了能量损失,另一方面还增强了下肢各肌群协同作用,增大了蹬伸效果。曹缘、孙知亦则为“二次蹬伸”。这一技术使身体有脱节现象,“刚化”程度降低,不利于能量的传递,并且躯干后仰,髋关节屈伸受到限制,导致股四头肌在蹬伸时对膝关节发生主动不足现象,降低了蹬伸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5)
刘晟,黎文普[6](2014)在《对3m跳板跳水运动员时间知觉的表象训练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索表象训练是否能有效提高跳水运动员运动时间知觉的准确性,以及对时间的判断和控制能力。研究方法:在跳水训练中运用时间知觉复制法、表象训练方法及视频分析技术。结论:运用表象训练实验建立跳水项目的时间知觉训练模型,对于提高跳水运动员的心理调适水平,实现竞技体育的科技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体育科技》期刊2014年08期)
郭梁[7](2014)在《立定跳板跳水起跳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探讨立定跳板跳水起跳阶段人体环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何冲等7名国内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阶段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压板结束、弹板开始时刻和积极蹬伸开始、结束时刻均值分别是(0.274±0.020)s、(0.323±0.029)s、(0.249±0.0212)s、(0.410±0.037)s,何冲髋P2值在七人中最大为730°/s。研究认为压板结束时刻在积极蹬伸开始后,位于整个积极蹬伸阶段的前期。压板结束时刻较大的身体屈曲度,可提高髋关节的伸展速度。建议在立定跳板跳水起跳压板结束时刻,髋关节角度在90°~120°之间,膝关节角度在120°左右。(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郭梁,邹亮畴[8](2013)在《立定跳板跳水起跳动作协调性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立定跳板跳水起跳动作协调性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国内7名健将级跳板跳水运动员的起跳动作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7名运动员"膝-髋"第一、第二角速度峰值时间差的均值分别为(0.004±0.005)s、(-0.019±0.012)s,"肩-髋"第一、第二角速度峰值时间差的均值分别为(-0.093±0.066)s、(-0.144±0.042)s。"髋-膝"关节协调性特点基本表现为同步性,"肩-髋"关节协调性特点基本表现为顺序性。(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郭梁,杨帆,邹亮畴[9](2013)在《立定跳板跳水起跳阶段人体环节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立定跳板跳水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规律,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广东省一线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进行分析,总结立定跳板跳水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规律,对于未来奥运战略有着深刻的实践意义。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从中国期刊网上搜索查寻了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有关跳水技术训练与技术分析的文献五十余篇,并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期刊2013-10-22)
刘晟,方柳,黄森,熊敏[10](2013)在《对女子3m跳板跳水运动员时间知觉的表象训练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实验等研究方法对跳水运动员表象训练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其对运动员在运动时间的判断和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①选取湖南省跳水队女子跳水3m板跳水健将级运动员6人,3人为实验组,3人为对照组。②对女子跳水3m板动作中的某一关键动作进行视频采集及时间分析,(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17)
跳板跳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跳板跳水的起跳是在大挠度的弹性板上进行跳跃,既需要运动员运用合理的技术动作与跳板弹性互相配合,又需要有与跳板起跳技术相匹配的跳跃能力。而在起跳过程中如何获得最大的跳板弹性能,最重要一点是运动员蹬伸压板能力,这一方面体现在蹬伸压板的技术要求,一方面体现在运动员自身所匹配的下肢力量。技术层面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合板",以往研究对于蹬伸压板技术的要求和描述并不完全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跳板跳水论文参考文献
[1].马森.对江苏省女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蹬伸起跳力量特征和起跳技术的研究[J].运动精品.2018
[2].马森,秦学林,曹佩江,王磊,王聪.对江苏省女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蹬伸起跳力量特征和起跳技术的研究[C].2017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2017
[3].曹春梅,李成伟.外部信息反馈对跳板跳水技术学习效率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
[4].王伟.跳板跳水中一些技术的力学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
[5].何建龙.我国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走板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5
[6].刘晟,黎文普.对3m跳板跳水运动员时间知觉的表象训练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
[7].郭梁.立定跳板跳水起跳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
[8].郭梁,邹亮畴.立定跳板跳水起跳动作协调性的运动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
[9].郭梁,杨帆,邹亮畴.立定跳板跳水起跳阶段人体环节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C].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3)论文集.2013
[10].刘晟,方柳,黄森,熊敏.对女子3m跳板跳水运动员时间知觉的表象训练实验研究[C].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