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阻,断层,图像,窘迫,综合征,技术,呼吸。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孟春,邢金燕[1](2019)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在呼吸系统肺功能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作为一项新兴的功能性成像技术,具有无损伤、便携、图像监护等突出特点。其中肺功能成像为目前EIT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可以实现肺通气及血流灌注的实时动态监测。本文介绍肺EIT在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等疾病中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为未来EIT技术的进步及临床应用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亮,陈翀,张鞠成[2](2019)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机械通气是救治该病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临床上常使用CT进行该病的分型和预后评估。但是CT检查需要转运患者,而且有电离辐射,不适用于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实时连续监测。电阻抗断层成像(EIT)作为一种无创监测方法,适用于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床旁实时监测。现综述EIT技术在ARDS患者机械通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19期)

王玉光,王宏伟,王双双,杨卫然,叶钢[3](2017)在《通过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观察体位对机械通气ARDS患者肺通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观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在不同体位下患者的肺内气体分布情况,并观察氧分压、氧合指数、潮气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设定为常规体位有效抬高30°的基础上,每日间断予患者采取90°端坐位8 h;对照组设定为体位持续抬高30°。比较2组患者入组时、体位有效保持72、96、120 h后,分别通过EIT收集2组患者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值,同时收集患者潮气量、通过血气分析收集氧分压、氧合指数等参数,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和监护室住院时间。结果研究期间最终共6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试验组27例,对照组3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以及导致ARDS的病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体位有效保持96 h及120 h后Pa O2及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通过EIT观测试验组患者肺重力依赖区96 h及120 h ROI3值、ROI4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监护室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体位有效保持96 h及120 h后潮气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体位有效保持72 h时比较,氧分压、氧合指数、潮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每日间断予患者采取90°端坐位8 h以上,在96 h后,能够有效改善重力依赖区的肺通气情况,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分压及氧合指数,促进患者早日成功脱机拔管。(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Aku,SEPP?NEN,Milad,HALLAJI,Mohammad,POUR-GHAZ,邱祥兴[4](2016)在《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传感皮肤在混凝土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的传感皮肤,可以应用于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该传感皮肤由一层薄薄的导电性铜漆层构成,可以附着在混凝土表面,混凝土基体开裂会导致传感皮肤破裂,降低附近传感皮肤的电导率,通过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可以检测到电导率的下降。文章总结了在聚合物基体和钢筋混凝土上进行试验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最新成果表明,重建图像的分辨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大坝与安全》期刊2016年03期)

苌飞霸,张和华,颜乐先,尹军[5](2016)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综述了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原理及测量系统;重点介绍了电阻抗断层成像检测系统的激励模式及几种典型的电阻抗成像图像重建算法;并将几种图像重建算法进行比较及客观有效地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徐灿华,董秀珍[6](2014)在《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损伤的功能成像技术。它通过体表电极测量得到的信号重构出内部电阻抗或电阻抗变化的分布。EIT首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基础理论、信息采集、图像重构等方面已得到较大完善,并已过渡到临床研究阶段。该技术在乳腺癌检测成像、腹部脏器功能监测成像、呼吸功能监测成像、脑功能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为此,简述了生物EIT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最新的相关临床应用,并提出了有关研究所面临的难点和挑战。(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4年12期)

杨剑雄[7](2014)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简称EIT)是近叁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损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在被测物体边界注入激励电流(电压),测量表面电压(电流),采用成像算法求出被测物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进而重建出反映出被测物内部不同的组织特性的阻抗图谱。EIT目前主要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本文将EIT技术应用于食品内异物检出和植物根系原位检测,实现快速、廉价、无污染地检出流体食品中的铁质或塑料异物和检测植物根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电阻抗成像系统主要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硬件系统进行成像数据采集,软件系统进行图像重建,最终通过图像方式呈现出检测结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完成EIT系统搭建。硬件系统中实现相邻激励测量模式的线路连接;在matlab软件环境中编写控制指令,控制各仪器的工作得到成像数据;软件系统中对求解域的有限元网格进行剖分,并对其节点和单元进行编号得到有限元网格的拓扑结构信息,为图像重建中电阻率的计算做准备;EIT系统实现待测对象的图像重建并显示;(2)应用COMSOL仿真软件对EIT正问题进行仿真并获取仿真成像数据。通过对不同电极宽度研究发现,电极宽度为7.5mm时成像质量较好。仿真的方法避免了硬件搭建耗费财力物力的缺点,提高了研究EIT系统参数对图像重建品质的影响的效率,并为后续具体实验中软硬件参数选择做准备;(3)结合仿真和具体实验研究EIT系统参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并对重建图像进行定量评价。针对特定的成像系统有和其匹配的最佳正则化系数使得重建图像质量最好,迭代次数少时计算不充分所显示的异物面积较小,弥补了充分迭代计算后异物面积扩散的误差,所以迭代次数少时得到重建图像质量较好;硬件参数中激励电流的大小和频率也会影响重建图像的质量。设定的两种评价指标,都能客观准确地评价重建图像质量的好坏,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4)将EIT应用于酸奶中不同材质(塑料和铁质)异物的检测和土壤中油菜根茎原位检测。 EIT实验系统可以进行食品中异物检出成像,重建图像可以反映出异物的阻抗特性(导体或绝缘体),能较准确地表达异物的位置和大小信息,达到检出异物目的,但不能准确反映异物的形状信息,并且对异物大小比较敏感,只能检测一定大小范围内的异物;对油菜根茎原位检测方面,重建图像可以反映一些根茎生理信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30)

孙杨[8](2012)在《应用生物性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定位大鼠癫痫模型致癫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癫痫(Epilepsy)是一种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反复的脑神经细胞不规则放电所引起的大脑的神经系统慢性失调的疾病。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统计得出的结果,在全世界有超过5000万的人给癫痫病所折磨,我国也有不低于900万人患有这种疾病。其中有70%的患者通过服用抗癫痫药物病情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还有30%的人因为服用药物无效,最终成为难治性癫痫患者。难治性癫痫由于反复的癫痫发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并且给患者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来看,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难治性癫痫最有效的手段。而对于癫痫手术来说,癫痫的术前评估(即:如何准确地确定致癫灶)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1929年,Berger发明了脑电图,这是第一次用于癫痫发作诊断和定性描述的诊断性监测。20世纪80年代,随着能将癫痫临床发作现象与发作性脑电变化联系起来的视频脑电图、以及CT(ComputedTomography)、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和PET(Pos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等一些复杂的神经影像学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癫痫的术前评估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仍有一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由于在影像学以及视频脑电图上无法发现明显的致癫灶,没有有效的手术治疗至今仍然忍受着癫痫病患的折磨。如何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进一步准确地发现致癫灶,是制约我们癫痫外科发展的难题。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一些人体的病理变化过程和大脑的功能活动都可以使生物电阻抗的或多或少的变化。所以使得我们将电阻抗成像技术应用于癫痫术前评估成为了可能,同时电阻抗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实时、无害、可重复使用等这些x射线计算机断层(CT)和核磁共振(MRI)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否将电阻抗断层成像应用于癫痫的术前评估是我们的研究目标。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检测癫痫大鼠发作时的图像规律以及脑电图与电阻抗成像系统同步检测问题,为将来临床上EIT应用于癫痫术前评估打下理论基础。实验一中的10只大鼠及实验二中的5只大鼠均给予1%戊巴比妥(给予的剂量为:55mg/kg)腹腔麻醉,麻醉成功后将其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将头皮以及皮下软组织沿中线切开,并向两侧剥离尽量暴露出颅骨,将颅骨用双氧水清理干净,待其干燥后备用。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在大鼠的感觉运动皮质区(前囟后2.0mm,中线旁2.0mm)钻孔(定位均参考Paxinos&Watson编着的图谱),用微量注射器将浓度为100mmol/L的FeCl3溶液注入该位置对应的颅骨下2.4mm区域,注射时间控制在4min,留针5min后拔除穿刺针。待注射完毕后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绝缘电极,并固定于颅骨表面,严密缝合头皮。分别在鼻骨后端(作为参考电极放置位置),前囟前2.0mm,中线旁2.0mm安置叁枚电极,与脑电图系统相连,以颅骨上打药点所在位置作为我们的参考坐标点,按照等间距离的方法把8枚不锈钢螺钉均匀固定在打药点周围,并且将其和EIT系统相连接。同时将EIT系统所给予的额定激励电流参数值分别设置为幅度为1.25mA,频率为50kHz。实验一行单一的EIT检测,将行为学发作在Ⅲ级以上并且大于15秒的作为一次有效发作。实验二行EIT与EEG同步监测,将行为学发作在Ⅲ级以上并且脑电记录发作时间大于15秒的作为一次有效发作。所有大鼠均进行3小时的监测,记录并分析监测结果。实验一结果为:全部10大鼠,总共记录到癫痫发作63次,可以将发作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42次发作EIT监测的病灶区图像变红(电阻率降低)与行为学发作同步发生;7次发作EIT检测的病灶区十几秒后病灶区变红;2、2次发作EIT监测的病灶区图像变蓝与行为学发作同步发生;3、5次发作EIT监测的病灶区以外部位图像变红,病灶区无明显变化,7次发作EIT监测图像无明显变化。实验二结果为:全部5只大鼠,总共记录到癫痫发作35次。监测结果分以下情况:1、22次发作EIT监测的病灶区图像变红与行为学发作同步发生,7次发作EIT监测的病灶区图像在发作十几秒后才变红;2、2次发作EIT监测的病灶区图像变蓝与行为学发作同步发生;3、4次发作EIT监测图像无明显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在氯化铁大鼠癫痫发作时病灶区电阻抗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即病灶区出现电阻抗的降低;2、通过EIT成像结果能相对较好地反映癫痫大鼠模型中的癫痫灶的大小及位置;3、对于癫痫的EIT与EEG同步监测是能够在实现的。综上所述,通过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对于是能够反应是能够较好反映发作时病灶区电阻抗的变化的,但是由于人们对于癫痫电阻抗图像变化规律研究不深以及设备的灵敏度的问题,将其用于临床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2-04-01)

帅万钧,董秀珍,付峰,尤富生,徐灿华[9](2012)在《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图像监护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功能成像技术,基于该技术对病变进行实时图像监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基于该技术的图像监护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详细介绍了软件系统的数据结构、数据流程、结构模块、界面等的设计及主要功能。该软件系统目前运行稳定,达到了电阻抗成像实时图像监护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2年03期)

唐继斐[10](2010)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ANSYS软件进行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分析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国外学者对该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从公开资料中无法获知其具体应用方法,而国内仅有一篇文章进行过初步的讨论。本论文主要研究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于复杂的EIT正问题进行计算分析,研究范围涉及二维EIT正问题和叁维EIT正问题,以及对结果进行图像仿真分析,评估利用ANSYS进行EIT正问题计算的可行性,以及影响计算结果的因素。简化繁琐的正问题计算步骤,为EIT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首先对于二维EIT正问题,我们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二维问题进行建模、分析、计算。并对结果进行电场仿真,分析误差和可能影响计算结果的因素。其次,对于叁维EIT正问题,我们建立了模拟人体头部的四层结构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叁维正问题的计算与结果仿真。同时,建立叁维圆柱体模型与头模型进行对比计算,综合分析计算结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应用ANSYS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二维以及叁维EIT问题的建模与计算分析,并且在建模难度、准确性以及正问题计算分析的复杂程度上要明显优于以往的程序建模方法。在二维EIT正问题的仿真分析中,我们验证了建模的准确性,得到了计算结果,以及影响二维EIT正问题计算结果的相关因素。而在叁维问题的人体头部模型与叁维圆柱体模型的对比计算中发现,单纯从二维的角度对EIT问题进行研究的实际意义是非常有限的,EIT问题应属于叁维问题范畴。这与近期发表的论文观点相一致。影响EIT正问题计算结果的因素多种多样,复杂多变。使用ANSYS软件进行EIT问题分析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手段,为复杂的正问题计算编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有利于研究人员发现正问题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影响计算结果的因素。在精度以及计算速度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未来通过与编程软件接口的融合,ANSYS软件将在EIT问题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机械通气是救治该病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临床上常使用CT进行该病的分型和预后评估。但是CT检查需要转运患者,而且有电离辐射,不适用于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实时连续监测。电阻抗断层成像(EIT)作为一种无创监测方法,适用于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床旁实时监测。现综述EIT技术在ARDS患者机械通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刘孟春,邢金燕.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在呼吸系统肺功能成像中的应用[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2019

[2].陈亮,陈翀,张鞠成.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9

[3].王玉光,王宏伟,王双双,杨卫然,叶钢.通过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观察体位对机械通气ARDS患者肺通气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

[4].Aku,SEPP?NEN,Milad,HALLAJI,Mohammad,POUR-GHAZ,邱祥兴.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传感皮肤在混凝土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大坝与安全.2016

[5].苌飞霸,张和华,颜乐先,尹军.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6

[6].徐灿华,董秀珍.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及其临床研究进展[J].高电压技术.2014

[7].杨剑雄.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8].孙杨.应用生物性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定位大鼠癫痫模型致癫灶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

[9].帅万钧,董秀珍,付峰,尤富生,徐灿华.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图像监护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2

[10].唐继斐.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D].南京理工大学.2010

标签:;  ;  ;  ;  ;  ;  ;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