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和盆地贵南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及地热资源远景探讨

青海共和盆地贵南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及地热资源远景探讨

论文摘要

共和盆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形成于中生代,属于断陷型盆地,盆地周缘发育大量深大断裂,内部沉积有厚度较大的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地层,盆地基底为大范围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共和盆地内部及周缘发育数量众多的温泉,地下热水含量丰富,盆地内部热流值高,热异常明显。自2011年以来,国家和青海省政府在共和盆地北部的共和县及东部的贵德县进行了多次地热资源勘探工作,结果表明,共和盆地内部大部分区域地温梯度大于5℃/100m以上,最高可达到11.5℃/100m,随钻测温结果显示到2200m深度岩体温度达到了150℃,完全满足干热岩开发条件。因此,共和盆地地热资源储量可观,经济潜力巨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17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组在青海省共和盆地贵南地区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MT)数据采集工作,本人利用组内实测的MT和AMT数据研究该地区地下电性结构特征。并结合共和盆地已有的区域地质、构造及物化探研究资料,深入研究贵南地区的壳-幔导电性结构及热结构特征,并对区内地热资源远景进行初步探讨。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和认识:(1)贵南地区地下浅部电性结构呈现明显的成层性,2Km深度以内可分为5层电性层,测深曲线为QHA型。经过与钻孔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地地下发育有良好的层状地层,且透水性好的地层与隔水性能良好的地层交替发育,从而形成了两套有利的地下热水的储存构造,上部为新近系上新统热储,下部为厚度较大的古近系热储。(2)MT反演模型显示共和盆地南部5Km-10Km以及25Km-60Km深度存在两条明显的低阻异常带,这一结果与天然地震探测结果吻合,此外,盆地钻孔资料显示地下温度整体随深度呈现线性升高的趋势,这些结果均表明共和盆地热源与深部热流传导有密切联系。(3)本文从地质构造、流体运移、热储分布和热源机制等角度全面研究了共和盆地地热资源特征,建立了该地区比较可靠的地热资源成因模型,简单对地热资源的远景进行了探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工作概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研究工作概况
  •   1.3 论文结构
  •   1.4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性认识
  •     1.4.1 主要成果
  •     1.4.2 创新性认识
  • 第2章 共和盆地区域地质、地球物理概况
  •   2.1 地质概况
  •     2.1.1 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水文环境
  •   2.2 地球物理概况
  •     2.2.1 区域重磁资料
  •     2.2.2 天然地震研究资料
  •     2.2.3 电法勘探资料
  • 第3章 共和盆地地热资源调查情况
  •   3.1 共和盆地地热研究进展
  •   3.2 共和盆地地热钻探资料
  •   3.3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     3.3.1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概述
  •     3.3.2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 第4章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采集与处理
  •   4.1 野外数据采集与处理
  •     4.1.1 仪器及工作方法
  •     4.1.2 数据处理与质量评价
  •   4.2 数据分析
  •     4.2.1 电性主轴判断
  •     4.2.2 地下介质的维性分析
  • 第5章 研究区大地电磁数据反演建模
  •   5.1 MT数据反演建模
  •     5.1.1 MT数据1D反演建模
  •     5.1.2 MT数据的2D反演建模
  •     5.1.3 不同维度模型的对比分析
  •   5.2 AMT数据反演建模
  •     5.2.1 AMT数据1D反演
  •     5.2.2 AMT数据2D建模
  •   5.3 MT模型和AMT模型的对比
  • 第6章 研究区地质构造分析
  •   6.1 模型的地质解释
  •     6.1.1 AMT模型反应的浅部地质涵义
  •     6.1.2 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地质涵义
  •   6.2 共和盆地地热模式及远景探讨
  •     6.2.1 热源机制
  •     6.2.2 热储及地下流体运移情况分析
  •     6.2.3 地热模式分析
  •     6.2.4 地热资源远景探讨
  • 结论与不足
  •   结论
  •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海龙

    导师: 魏文博,王林飞

    关键词: 共和盆地,贵南,大地电磁测深,电性结构,地热资源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矿业工程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分类号: P314;P631.325

    DOI: 10.27493/d.cnki.gzdzy.2019.000355

    总页数: 67

    文件大小: 5330K

    下载量: 95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某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思路与技术方法[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23)
    • [2].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晨光地热资源普查实施方案研究[J]. 吉林地质 2019(04)
    • [3].承德市地热资源现状调研[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02)
    • [4].中国地热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J]. 地学前缘 2020(01)
    • [5].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J]. 能源与环境 2020(02)
    • [6].大连鲁能易汤海洋温泉地热资源综合分析[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6)
    • [7].齐齐哈尔浅层低温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J]. 环境与发展 2020(06)
    • [8].基于微动技术的浅层地热资源勘探与储量精细评价方法研究[J]. 科技促进发展 2020(Z1)
    • [9].吉林省水热型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综述[J]. 吉林地质 2020(03)
    • [10].快速确定区域地热资源靶区的勘查方法及应用[J]. 勘察科学技术 2020(04)
    • [11].山西省地热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J]. 华北国土资源 2018(06)
    • [12].油田地热资源现状研究[J]. 云南化工 2019(01)
    • [13].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33)
    • [14].国内地热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进展[J]. 水利水电技术 2019(06)
    • [15].试论运城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存在[J]. 华北自然资源 2019(04)
    • [16].北京地区地热资源特征与区划研究[J]. 中国地质 2017(06)
    • [17].地热资源的勘探工作研究及开发利用前景[J]. 科技创新导报 2017(32)
    • [18].关于大庆油田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 石油石化节能 2018(02)
    • [19].北京地区地热资源潜力区划[J].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2)
    • [20].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J]. 中华建设 2018(03)
    • [21].山东省地热资源特征与分区评价探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8(15)
    • [22].南阳凹陷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讨论[J]. 化工管理 2018(22)
    • [23].张家口市地热资源与地震分布规律研究分析[J]. 西部资源 2018(05)
    • [24].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环境与发展 2018(08)
    • [25].地热资源在区域开发中的运用[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4(18)
    • [26].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J]. 科技与创新 2018(05)
    • [27].关于加快邢台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邢台学院学报 2016(04)
    • [28].地热资源[J]. 中外能源 2016(12)
    • [29].关于地热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探讨[J]. 浙江国土资源 2017(02)
    • [30].山西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分布及其特征[J]. 华北国土资源 2016(06)

    标签:;  ;  ;  ;  ;  

    青海共和盆地贵南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研究及地热资源远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