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群卢勤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所面临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校心理素质培育的思路和有效途径,总结笔者四年以来,通过积极心理学教学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经验和感悟,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培育模式的创新、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素质培育
在远古时代,人类一直面临生存的挑战,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难得到满足,这或许造成了在你我的基因深处,铭刻的是人类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对洪水猛兽、饥饿、疾病等的记忆。这些记忆进化而成的情绪,则是人类面临的负性情绪,比如,恐惧、焦虑和抑郁等。这些负性情绪跨越远古穿越至今,一直困扰着人类的情绪和心身健康。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螺旋式上升发展,人类如今面临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进化环境:物质不再稀缺,医疗技术和服务大幅度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增强了不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以物质为基础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能很好地得到满足,但如今,人类精神的饱满与心灵的愉悦成为世界性难题。顺应时代要求,以增强人类的幸福感为核心目标的积极心理学正在蓬勃发展。如果说幸福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教育则是帮助人们通达幸福生活的有效方法。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幸福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实在的、整体性的幸福,它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多维度的和谐统一。就“幸福是什么”这一哲理性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研究者约定俗成地以“幸福感”的操作性概念代替了“幸福”的抽象性概念,并从快乐论与实现论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出发,分别形成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三大研究模型与体系,使得幸福有了标准的测量尺度和真实的获取路径。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教育在于让受教育的个体在主观感受与客观实践中知觉幸福,在快乐体验与意义实现中悟出幸福,在愉悦享受与人生发展中提升幸福,在个人付出与社会奉献中追求幸福[1]。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的潜能与美德、直指“正向”的科学产生了。它致力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美德和幸福感的研究,强调积极情感、积极品质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营造[2],旨在缔造人类及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蕴含着一种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的以人为本的积极教育理念。“积极”(positive)一词源自拉丁文字“positum”原意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因而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既包括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而当代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一般指“正向的”或“主动的”[3]。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传统的病理取向模式的心理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人们也发现,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似乎没有减少,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出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Seligman把这一现象称为20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惑[4]。仔细探究,我们发现传统的关注疾病模式的心理学使人类付出了以下三个代价:使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或者有问题的人;忘记改善正常人的生活及发展个人的潜能;采用治疗的模式来替代个人发展的模式。导致人们在生活中常问的问题是“他有什么问题”“他为什么又抑郁了”等指向消极的问题,而不是“他有什么优势”“他为什么成功了”等指向积极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说:“积极的力量让幸福可以永恒。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5]。”积极心理学有“反疾病模式”、“专注于研究人心理的积极面”和“用积极的方式解释心理问题并获得积极意义”这三重核心内涵。同时,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新颖的地方在于:它关注个体软弱一面的同时更看重个体独特的优点与长处;在致力于修护生命伤口的同时也竭力建立生命中美好的特质;努力帮助受心理困扰的人的同时也关心怎样使普通人活得更丰富多彩。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张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有治疗精神或心理疾患、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这三大使命。
(三)积极心理学的功能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有它特别独特的功能,它注重积极增进、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应该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应该是心理和精神的强健有力、生机勃勃、幸福满足的状态。心理学不仅要帮助正常人过上满足感、幸福感更强的生活,而且也要帮助存在心理障碍者过上平静、快乐的生活。
另外,就像预防医学一样,积极心理学极为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通过标识和增强人们身上的这些积极人格力量,能够有效地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塞里格曼说,最好的治疗不仅医治创伤,还帮助人们认识和增强其人格力量和优势。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缓解痛苦,消除其根源。
近些年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通过积极干预,即培养积极情绪和增强人格力量的途径,能有效地实现积极心理学这三大功能。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素质培育教学中的探索
杨芷英等对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心理素质培育存在专业能力不强,学校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性较大;实践中工作不到位;有效性受限;师资不足,专业能力不强;教师学位存在偏差,专业性难保等问题[6]。下面笔者就自己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校心理素质培育课程探索中的一些感悟和体验进行概述。
(一)教学理念上由问题取向转变为积极资源取向。
在传统病理取向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教师常以学生存在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使在面对全体学生(没心理问题和少数有心理问题的)讲课或者做报告时,都采取先呈现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式,这样做往往会导致没问题的学生开始拿着放大镜审视自己是否有问题,一有点蛛丝马迹的线索便马上对号入座,有问题的学生则变得更加焦虑和紧张。就这样,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把学生的视线引向了消极,而忽略他们自身的积极品质。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上,或者把问题放大,同时又忽略自己身上原本有的可以解决问题的积极品质[7]。
正如李白诗中写到“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身上都有积极的一面,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潜能。因此,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去激发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美德,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正向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就能塑造一个又一个的栋梁之才。
(二)增强教师个体身上的积极力量,塑造其积极的职业精神。
教师自身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情绪等积极力量是其职业精神的来源和基础,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校管理制度、增进积极的校园人际关系等方式来为教师积极力量的形成和生长提供土壤[8]。
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学会自我激励,不断提升自身的积极力量。多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积极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把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形成积极的事业观和育人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多看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美德,并及时给予强化和表扬,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各种潜能,享受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体验和乐趣,累积并适时重温教学活动中的高峰体验经历。在教学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学会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去面对,把挫折和失败看成暂时的、特定的情境事件,看成是对自己的一次警醒或者磨练的,甚至学会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正向心态去化悲观为乐观。教师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乐观的解释风格常住心中时,教师的积极职业精神便会给整个教学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带来益处,也会给学生带来“润物细无声”般的正面影响。
(三)注重正向教学情境创设,引入“积极心理案例”
积极心理学教学实践让笔者领悟到,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能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不能只靠激情四射的演讲式教学,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激情澎湃的“演讲”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让课堂气氛高涨,但是容易导致“学生听课时热血澎湃,下课后回归到原来的生活和情绪状态”的结局。几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悟到,只有巧设课堂体验情境,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体悟并鼓励学生坚持在生活中践行体悟到的道理,学生的各项积极品质才能真正形成,各种积极情绪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融入其血液、内化于其言行,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积极心理学的受益者。
1、采用积极案例教学
传统的心理案例都是病理性案例,比如广泛性焦虑、抑郁、强迫和精神分裂等案例,这样的案例能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心理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但同时也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采用积极的心理案例,比如俞敏洪怎样从一个自卑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了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马云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积极品质,使得他能成功地带领一群人创造了阿里巴巴的神话;华人赵小兰自身的哪些积极品质使得她能克服身在异国他乡的种种困难,登上美国劳工部部长的席位。这样的积极案例能带给学生信心、带给学生激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指向正面,进而积极乐观地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2、巧用积极心理情景剧
传统的心理情景剧是一种以团体形式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通常是让来访者把自己的焦虑或者情景剧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进行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而来访者在咨询师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心理情景剧通过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9]。积极心理学教学可以在传统心理情景剧的基础上,让另外一部分积极乐观的同学把自己的幸福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同学以强烈的心理反差冲击,让同学们去感受、去领悟“生活中除了有困惑、痛苦,也有积极、乐观和幸福”的道理。个体的生活到底是阳光向上还是消极抑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思维模式是正向积极的,还是负向消极的。
(四)巧设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由逆境激发出来的潜能和建设性力量,心理弹性强的个体能够轻松面对压力、逆境和挫折,有效调控情绪与行为,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当个体面临逆境等危险性因素时,来自个人特质、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会交互影响而构成心理弹性的动力系统,促使个体的心理弹性得以发展,以保护个体免受逆境的不利影响,促进个体的健康幸福与身心和谐。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就是利用个体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外在环境资源,钝化不良应激反应,使个体更有能力面对挫折和克服逆境[10]。
Peterson和Seligman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人类的六大美德,即智慧(wisdom)、勇气(courage)、仁慈(humanity)、正义(justice)、节制(temperance)和超越(transcendence),和分别归属于这六大美德下的各项性格优势,如好学、真实、坚持、热情、善良、公平、合作、宽恕、感恩、希望和幽默等,共24项性格优势[11]。积极心理学教学可以巧设教学活动,围绕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24项性格优势(见表一)来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内在积极品质,增强心理弹性[12]。
积极心理学教学可以围绕某种美德或者性格优势,选择相应的影片给同学们观看并讨论他们的各种疑惑和受到的启发,让他们在影片中去吸取间接经验,在愉悦的观影过程和轻松的讨论氛围中习得相关的美德和性格优势。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给亲人、朋友等写感恩信,或者正念练习等活动来培养其美德和性格优势。
表一6大美德和24项性格优势的分类
该表引自:林雅芳,刘翔平.论积极心理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近四年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实践,我们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好的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收获了一些经验和感悟,同时,也对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鼓励并监督学生把在积极心理学课堂上学到和悟出的道理践行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直到积极思维植根于其言行是良好心理素质培育成败的关键;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不是对大学生的消极心理以及心理问题和疾病视而不见,只是它更强调关注大学生的美德和优势,必要时也会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预防优于治疗,帮助个体发现其优势优于帮助其修正缺陷,发现并增强个体自身拥有的各项美德和优势才能真正起到预防的效果;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素质培育模式符合大学生的身心需求,也顺应当前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但是“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具灵性的精灵,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多因多果的,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心理素质培育工作中应巧妙地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尽量采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模式。
注:
[1]陈浩彬,苗元江.幸福与幸福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7):45-48.
[2]SheldonKM,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5]侯永炎,雷兰兰.利用活动构建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安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6:42-43.
[6]杨芷英,赵凯.对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6:93-96.
[7]刘孝群.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舵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5):85-88.
[8]马元广,李寿欣.论教师的职业精神[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63-64.
[9]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郑敏.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的新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123-126.
[11]PetersonC,SeligmanMEP.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
[12]林雅芳,刘翔平.论积极心理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求索,2013,5:214-216.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邮编:610106
(责任编辑董泽芳)
本研究受成都大学校基金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资助(项目编号:2012XJR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