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身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漏洞,校园教育,暴力活动,《星岛日报》,中大,剑桥大学,社会人士,黄锦良,一发不可收,中文
民族身份论文文献综述
杨升,王雯雯,白云怡,叶蓝[1](2019)在《中小学复课,香港反思教育漏洞》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了数日的暴力和停课,香港中小学20日复课,受到破坏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重开,理工大学的冲突虽然仍在持续,但已经有不少人“自首”。港媒20日评论称,经过这次事件,希望学生和社会人士都能清醒过来,明白违法暴力思维和行动如何戕害学生并对社会造成多么严重(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11-21)
高莉敏[2](2019)在《《犹太警察工会》中犹太人的家园想象与民族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园不仅为犹太人提供精神上的庇护和指引,还是他们感悟生命和身份建构的载体。在小说《犹太警察工会》中,迈克尔·夏邦以犹太人对家园的想象为背景,聚焦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园选择,反思犹太人的身份建构历程。夏邦既不赞同犹太身份的美国化,也不支持以色列同化模式,而是倡导一种"走出去"的家园选择,鼓励犹太人在追求独立、自由的身份意识的基础上,建构具有犹太精神内核的新型犹太人的民族身份认同。夏邦提出的这一民族身份建构理念,为当代犹太人建构自我身份和塑造犹太性提供了一种思路,反映了作者对后大屠杀时代犹太人生存命运等问题的密切关注。(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马寅卯[3](2019)在《东正教、宗教多元主义与俄罗斯民族身份》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根据俄罗斯联邦宪法,俄罗斯是一个世俗国家,禁止建立一个国家的或者强制性的宗教,并命令诸宗教团体与国家分离,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是由于东正教在俄罗斯历史上和文化上的特殊地位,东正教与俄罗斯的民族身份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在今天的俄罗斯,东正教实际上享有一种特权地位,这种特权地位通过对其他宗教特别是非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的限制以及在公立学校开设宗教教育课程而得以巩固。(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9年05期)
赵冬[4](2019)在《黄帝公祭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话语建构及其当下启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从福柯话语理论视角介入,基于Fairclough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叁维话语框架,解读古今黄帝祭文的中华文化认同特征及其话语建构机制。明朝(1371年)文本突出了"天下家国"的身份认同,构建了"孝礼"文化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当下(2017年)文本则强调了"中华"认同,构建了"感恩"文化和"爱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发现有助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引领,为中华文化复兴、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提供积极借鉴。(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9期)
丛培业[5](2019)在《论教育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作为构成社会系统的要素之一,以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自身的独立性显示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人们也强烈地意识到,保持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独特性并予以足够的尊重,正是世界的本来面目。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寻求和平与发展的轨迹中,国际社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并越发变得纷繁复杂。尤其是在文化教育领域,拥有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力量,以及(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基教版)》期刊2019年10期)
马建标[6](2019)在《民族主义的个性表达:巴黎和会期间王正廷的政治处境与身份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期间,王正廷在未事先征得广州军政府的同意下,擅自接受北京政府委任其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代表资格。由此造成一部分广州非常国会议员对王正廷行为的不满,他们攻击王正廷的行为是背叛南方政府的"失节"行为。这一舆论背景使王正廷在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中的身份资格陷入危机之中。北京政府代表认为王正廷"代表南方",而广州军政府代表陈友仁、郭泰祺等则否认王正廷"代表南方"。此种孤立无援的政治处境,让王正廷的政治身份陷入危机之中。为了摆脱此种危机,王正廷高举"反日旗帜",先后攻击有亲日嫌疑的梁启超为"卖国贼",进而散播"顾曹联姻"的谣言,藉以标榜他才是真正的爱国者。(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黄焕义,韩祥翠[7](2019)在《现代陶艺的民族身份与国际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现代陶艺已经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陶艺创作应该如何凸显民族身份并兼具国际视野,成为当下众多陶艺家的追求与理想。从文化身份的概念入手,阐述陶瓷的形态衍变与艺术特征,并对陶艺民族身份与国际视野的动态关系进行论述,进而以文化自觉的视角从"继承与转换"、"交流与吸纳"、"多元与共生"叁个方面论述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向。(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范骞予[8](2019)在《读《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有感——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书中,第一章节提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这一概念,指出这是个逻辑混乱的称谓,我们研究中国民间舞蹈就必须先理清中国舞蹈的概念。(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9年16期)
余结飞[9](2019)在《种族关系中移民的文化身份:从多民族角度解读电影《喜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多民族性和跨民族性的理论,通过分析李安执导电影《喜宴》中性别和种族身份的复杂纠缠,探究跨种族语境中亚裔华侨多重身份的实现和建构。文化身份是混合的、融合的,身份最好被理解成一种不断变化的对自身充满情感的描述,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彭宗峰[10](2019)在《民族国家、风险社会与西方公民身份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身份是维系国家良性运行的重要构件。在民族国家的视域里,西方公民身份是在一个由多元维度动态交织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至少包括道德文化维度的同一性建构策略、国家赋权维度的功能分化建构策略、社会矛盾维度的排斥性建构策略。在风险社会语境中,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的建构情境、动力、空间与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公民身份的基本问题约束,西方国家尝试在社会构成、民主范式、空间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重构公民身份的想象力。(本文来源于《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民族身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家园不仅为犹太人提供精神上的庇护和指引,还是他们感悟生命和身份建构的载体。在小说《犹太警察工会》中,迈克尔·夏邦以犹太人对家园的想象为背景,聚焦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园选择,反思犹太人的身份建构历程。夏邦既不赞同犹太身份的美国化,也不支持以色列同化模式,而是倡导一种"走出去"的家园选择,鼓励犹太人在追求独立、自由的身份意识的基础上,建构具有犹太精神内核的新型犹太人的民族身份认同。夏邦提出的这一民族身份建构理念,为当代犹太人建构自我身份和塑造犹太性提供了一种思路,反映了作者对后大屠杀时代犹太人生存命运等问题的密切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身份论文参考文献
[1].杨升,王雯雯,白云怡,叶蓝.中小学复课,香港反思教育漏洞[N].环球时报.2019
[2].高莉敏.《犹太警察工会》中犹太人的家园想象与民族身份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2019
[3].马寅卯.东正教、宗教多元主义与俄罗斯民族身份[J].世界宗教文化.2019
[4].赵冬.黄帝公祭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话语建构及其当下启示研究[J].海外英语.2019
[5].丛培业.论教育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
[6].马建标.民族主义的个性表达:巴黎和会期间王正廷的政治处境与身份危机[J].社会科学研究.2019
[7].黄焕义,韩祥翠.现代陶艺的民族身份与国际视野[J].陶瓷学报.2019
[8].范骞予.读《身份、模态与话语——当代中国民间舞反思》有感——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概念[J].西部皮革.2019
[9].余结飞.种族关系中移民的文化身份:从多民族角度解读电影《喜宴》[J].文化学刊.2019
[10].彭宗峰.民族国家、风险社会与西方公民身份重构[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