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护理专业女生,恋爱观,性价值观
性价值观论文文献综述
吴欣,郑卫星[1](2017)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女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女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女生进行调查。结果:一是恋爱态度:47.4%的女生认为恋爱不一定要结婚,而23.7%的女生期待网恋;二是恋爱动机:20.2%的女生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15.4%的女生是为了结束单身生活、11.2%的女生只是为了弥补内心空虚、排解寂寞;叁是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15.7%的女生表示支持;四是性取向:15.1%的女生对同性恋群体表示支持。结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女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恋爱态度随意化、恋爱动机多元化、性行为开放化、性取向异常化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7年22期)
赵双叶[2](2017)在《论女大学生的性价值观重建——以新《婚姻法》为依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性价值观问题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就是人生道路选择问题。2011年新颁布的《婚姻法》所倡导的不贪富贵的社会价值观,强烈震撼着女大学生的心灵,也让她们功利化的性价值观逐渐淡化。为了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只有结合婚姻法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才能引导她们正确对待社会价值观与自我追求。(本文来源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周耕[3](2017)在《主导性价值观契入基层的“生活化”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导性价值观作为当下社会积极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难以契入基层社会的问题。某些基层民众尽管对主导性价值观有所认知,但在价值取舍上依然我行我素、知行不一,在对待主导性价值观问题上表现为认知、认可和认同的不一致,其原因并不在价值观本身,也不是传播推广不力,而是基层社会强大的世俗生活塑造了基层民众相对世俗的价值取向。由"生活"原因造成的障碍也必须得由"生活"的方式加以改善,要通过生活具象化的方式来加深基层民众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知,以营造幸福生活的方式强化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可,用现代性生活增强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同。(本文来源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马川[4](2016)在《性价值观视角下女性网络红人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新媒体的发展,女性网络红人经历了"性开放型""自我丑化型""外貌女神型"以及"内涵才华型"四种类型。她们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新媒体时代女性对话语权的掌控与运用,另一方面也借网络强化了对女性的物化、贬低与歧视的传统性价值观。而性别印象刻板化、缺乏自我探索与反思、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不健全,则进一步强化了性别的不平等,共同促成了传统性价值观的固化。未来需要保障女性的性权利、建立性别平等的道德观、建构包含成长机会的积极性别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6年11期)
覃恺洋,汤永隆[5](2016)在《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性教育方式、自尊水平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使用"父母性教养态度问卷""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中的"性价值观分问卷"以及"Rosenberg中文版自尊量表"对重庆5所高级中学共9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性教养方式问卷各个维度同自尊总分以及性价值观分问卷的各个维度都呈显着正相关。(2)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模型中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显着。本研究初步验证了家庭性教育态度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机制,这表明家长需培养积极的性教育态度,创造轻松的沟通氛围,帮助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此外,未来研究需优化研究工具以及进一步探明自尊的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6年13期)
张潇予[6](2016)在《网络环境泛性化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技术不断更迭,日益精进,人们不禁感叹,现在离开网络无法生活,网络已经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大染缸里,我们可以得到任何索求的信息,但这些信息都良莠不齐,其中穿插着许多不正确甚至不健康的东西。这样的网络环境对能够“辨是非、知善恶”的成年人来讲,尚且不能说不受其影响。更何况是对于懵懂的青少年,其受网络中不良信息的恶劣影响可见一斑。几年前,各国学者对网络淫秽色情内容便十分关注,本研究则将研究点放在了网络环境中的泛性化内容中,试图另辟蹊径,探究在我国大力整治黄色网站的背景下,残留的“浅层次”性内容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性价值观。本研究是教育部课题“网络环境泛性化对青少年性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的一个后续性研究,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收集上的涉性样本进行大规模的内容分析,再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受众的主观现实进行一个整体的扫描,最后将两部分结合在一起,观察两者的吻合度如何。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叁方面:一是对网络泛性化环境有一个深入、全面的把握,回答网络性内容如何呈现、呈现特点等问题;二是制定问卷,了解我国青少年的性价值观现状,以及网络接触情况,回答青少年整体的性价值观呈现取向等问题;最后将媒介现实与受众现实结合观察,回答两者吻合度如何,以及网络环境泛性化究竟如何影响青少年的性价值观。本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准备,厘清了一些主要概念,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同时也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第叁章是内容分析的部分,主要是对网络环境泛性化做一个实证上的研究;第四章则是本研究最重要的部分,主要介绍的是问卷调查部分。包括问卷的编制、发放、数据分析和结论部分。在最后一章中,我们将两个现实结合在一起探讨吻合度,并得出了一些结论和观点,同时也总结了研究上的不足,希望本研究能对相关人员产生一定的作用意义,或对将来相似的研究起到前车之鉴的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我国青少年认为网络环境性化程度比较严重,对两性关系及两性形象的认知上与网络泛性化内容分析结果比较吻合,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其中中学生比大学生群体的偏差要更为严重,具体表现在对外在形象更为看重、对男权主张更认同等等;青少年们的性道德观与内容分析结果一致性不高,呈现较为良好的性忠诚观、责任观及社会观。另外,我们也发现,网络亲密度对青少年的两性关系、两性形象认知、性忠诚观以及性责任观存在着一定影响。对网络接触越多,与网络越亲密的青少年,越主张父权社会秩序,越认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呈现十分重要,越对第叁者现象不在意,越可以接受以娱乐为目的的性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6-06-03)
王其辉[7](2015)在《缺失与重塑:当代大学生主导性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基于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文化、网络文化和就业危机"叁重"交织的时代,大学生主导性价值观存在缺失的现象,不可否认,也难以回避。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基地,要大力灌输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校园网络监管力度,广泛传播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价值理念;逐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消除他们对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忧虑和恐惧心理;进一步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以实现当代大学生主导性价值理念的重塑。(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沃文芝[8](2013)在《社会变迁视角下家庭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变迁势必带来家庭生活的变化,影响到家庭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和家庭流动四方面具体分析了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并依据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功能的变迁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肖剑波[9](2012)在《历史题材绘画中的群体性价值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题材绘画是通过艺术家个人以群体性艺术形式呈现着群体的价值观。历史题材绘画作为一个艺术品,通过艺术家个人所处的不同时代、地域,以及所代表的阶级的不同,所呈现作品的表达方式、艺术语言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历史题材绘画中的群体审美价值观和群体社会价值观,从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历史题材绘画中呈现的群体性。(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2年88期)
彭文华[10](2012)在《我国性价值观的发展与性犯罪立法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刑法规范是伦理性最强的法律规范之一,随着经济、行政犯罪在刑法中的比重相应增加,刑法规范的伦理性逐步弱化,法益保护色彩加强。我国刑事立法的修改与完善方向是:直面同性恋,明确卖淫含义,不对强制猥亵的行为对象进行限制;对与淫秽物品有关的行为不宜泛犯罪化,应当就其场所、内容、范围、对象的不同加以区别;宽容对待隐私权,维护社会公德,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增加性贿赂的刑罚制裁,严厉打击权色交易。(本文来源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性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性价值观问题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就是人生道路选择问题。2011年新颁布的《婚姻法》所倡导的不贪富贵的社会价值观,强烈震撼着女大学生的心灵,也让她们功利化的性价值观逐渐淡化。为了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只有结合婚姻法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才能引导她们正确对待社会价值观与自我追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1].吴欣,郑卫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女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
[2].赵双叶.论女大学生的性价值观重建——以新《婚姻法》为依据[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3].周耕.主导性价值观契入基层的“生活化”之路[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
[4].马川.性价值观视角下女性网络红人现象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6
[5].覃恺洋,汤永隆.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
[6].张潇予.网络环境泛性化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
[7].王其辉.缺失与重塑:当代大学生主导性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基于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8].沃文芝.社会变迁视角下家庭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3
[9].肖剑波.历史题材绘画中的群体性价值观[J].考试周刊.2012
[10].彭文华.我国性价值观的发展与性犯罪立法的完善[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