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酶家族论文_张永青,满艺,宫伊希,刘芳美,韩英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还原酶家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家族,成员,蜡质,细胞,辅酶,过氧化物,品系。

还原酶家族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青,满艺,宫伊希,刘芳美,韩英浩[1](2018)在《过氧化物还原酶家族在不同品系小鼠生殖系统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C57BL/6、129/SvJ、BCF1和ICR四种小鼠生殖系统各组织中过氧化物还原酶家族成员PrxⅠ、PrxⅡ、PrxⅢ、PrxⅤ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四种小鼠睾丸组织中光氧化物还原酶家族的表达和分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rxⅠ在BCF1、ICR小鼠睾丸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57BL/6、129/SvJ小鼠;PrxⅡ在BCF1和ICR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129/SvJ、C57BL/6小鼠,而PrxⅢ在BCF1和ICR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129/SvJ、C57BL/6小鼠,PrxⅤ在卵巢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织;免疫组化显示,PrxⅤ主要分布于睾丸间质细胞。结果表明,过氧化物还原酶家族在四种不同品系小鼠生殖系统各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不同品系小鼠的产仔性能存在潜在地关联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林栎颖[2](2018)在《醛酮还原酶超家族7A3亚型(AKR7A3)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醛酮还原酶超家族7A3亚型(AKR7A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1.运用Western-blot、Real-time PCR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KR7A3的表达情况。运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了6株胃癌细胞株中AKR7A3的表达水平;2.构建AKR7A3过表达稳转细胞株(MGC803和SNU216),通过Western-blot方法验证AKR7A3的表达效果;3.采用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以及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AKR7A3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GC803和SNU216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4.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AKR7A3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GC80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在155例配对的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AKR7A3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0.97%,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阳性率85.1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WB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AKR7A3的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转录水平均较正常黏膜组织低。胃癌细胞株N87、SNU216、AGS、MKN45、MGC803及HGC27中未检出AKR7A3表达。2.AKR7A3过表达后,MGC803细胞、SNU216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CCK8值、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中克隆形成数目、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中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无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划痕愈合实验中,划痕36h后,AKR7A3过表达组的MGC803细胞划痕区域较对照组宽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细胞侵袭、迁移实验中,过表达AKR7A3能显着减少小室微孔膜下层细胞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KR7A3过表达导致,其中包括AREG、EGFR、EREG、JUN、NRG2、SHC4等在内的416个基因表达下调以及ACTB、ATP2A2、CACNA2D1、TCF7L2等178个基因表达上调。差异基因的KEGG分析显示,下调的基因富集在Erb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戊糖和葡糖醛酸转化途径、视黄醇代谢途径、糖胺聚糖生物合成途径、PPAR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药物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或途径;上调的基因富集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途径、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β-丙氨酸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或途径。结论:1.胃癌中AKR7A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2.AKR7A3过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其效应可能与其负性调控ErbB、PI3K-Akt以及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辛成德[3](2018)在《醛酮还原酶家族1的C1亚型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中浆细胞恶性增生,分泌出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导致患者出现血钙增高、肾功能损害、贫血、骨病等临床表现。MM好发于老年人,主要发病人群的年龄在50-70岁之间,发病率约为1/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MM病因至今尚不明确,遗传、环境因素、化学物质等都可能与MM的发病有关。蛋白酶体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使MM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但只有少数患者能够长期控制骨髓瘤,治疗药物耐药的产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在诊断、预后判断和整个疾病过程中表征疾病进程及药物敏感性的靶标显得十分必要。醛酮还原酶(Aldo-keto reductases,AKR)是一种NADP(H)依赖性的氧化还原酶,参与体内醛酮类化合物清除代谢。AKR1家族主要存在与哺乳动物中,有AKR1C1、AKR1C2、AKR1C3、AKR1C4四个亚型。目前发现,AKR1家族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能在前列腺癌、乳腺癌中引起特异性的耐药,并通过作为E3-连接酶-泛醌系统中的共激活因子,调节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并能影响细胞凋亡及远处转移。近来,在GCBI等数据库中检索还发现,AKR1C1主要表达于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实体肿瘤中,在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中亦见报道。基于以上介绍,我们提出以下疑问:AKR1C1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及MM患者外周血中是否也有异常表达?异常表达的AKR1C1与MM的诊断及预后有无关联呢?它们在MM的发病机制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运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转染、流式细胞学等技术进行了以下叁部分的研究:1)AKR1C1及其他亚型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及患者中的表达情况;2)AKR1C1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及预后指标相关性;3)AKR1C1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第一部分:AKR1C1及其他亚型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及患者中的表达情况AKR1家族作为一种肿瘤相关基因,在实体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已被证实。相关研究发现AKR1家族除与前列腺癌、乳腺癌密切相关外,在其他多种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胆管癌、胃癌中表达水平明显异常,并有参与到治疗药物耐药机制的产生中,但AKR1家族在血液系统肿瘤特别是多发性骨髓瘤中表达情况尚未见报导。本部分实验主要目的是研究AKR1C1及其他亚型:AKR1C1-AKR1C4在各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及部分初诊MM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H929、8226、KM3、LP-1等五个细胞株及正常骨髓CD138+浆细胞中AKR1C1-AKR1C4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各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AKR1C1-AKR1C4表达水平不尽相同:AKR1C1在MM细胞株H929及U266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AKR1C2在MM细胞株U266、H929、LP-1中表达水平均升高,AKR1C3在MM细胞株H929、LP-1中表达水平升高,AKR1C4在MM细胞株H929及U266中表达水平升高;而且AKR1C1-AKR1C4均在MM细胞株H929中的表达升高最为显着。接下来,进一步检测分析AKR1C1-AKR1C4在H92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发现在H929细胞中,AKR1C1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AKR1C2、AKR1C3及AKR1C4,且AKR1C4的表达水平最低。其次,为明确AKR1C1及其他亚型在初诊MM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我们收集了21例临床初发MM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PBMC,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AKR1C1-AKR1C4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者相比,AKR1C1-AKR1C4在初发MM患者外周血PBMC中的表达量不尽相同:AKR1C1的表达水平异常升高,而AKR1C2、AKR1C3、AKR1C4则在初发MM患者外周血PBMC中未见异常表达。上述结果说明,AKR1C1及其他亚型在不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而且AKR1C1在MM细胞株H929及初发MM患者外周血PBMC中均异常高表达。第二部分:AKR1C1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及预后指标相关性多发性骨髓瘤仍然是一种几乎无法治愈的浆细胞恶性肿瘤,新兴药物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CD38单克隆抗体等在临床上广泛运用,MM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但仍只有少数患者能够长期控制骨髓瘤。药物的耐药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在诊断、预后判断和整个疾病过程中表征疾病进程及药物敏感性的分子显得十分必要。第一部分的实验结果表明,AKR1C1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及初发MM患者PBMC中均显着高表达,但其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情程度、预后及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本部分实验主要目的是探讨AKR1C1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预后判断、疗效监测新指标的可能性。首先,分别检测了AKR1C1在不同疾病阶段的MM患者外周血PBMC中的表达水平,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发组、复发组与缓解组MM患者的外周血PBMC中AKR1C1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而且与缓解组相比,初发组、复发组MM患者的外周血AKR1C1的表达水平有明显升高;但初发组与复发组之间,外周血AKR1C1的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其次,我们再分析检测不同预后分期的MM患者中外周血PBMC中AKR1C1的表达水平,发现ISS-I期、ISS-II期MM患者分别与ISS-III期MM患者相比,外周血中AKR1C1表达水平差异明显;而且与其余两组相比,ISS-III期MM患者的外周血AKR1C1表达水平最高;但ISS-I期与ISS-II期之间,外周血AKR1C1的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最后,我们又把AKR1C1在MM患者外周血PBMC中的表达水平与MM诊断、分期及预后相关的各种临床参数,包括血k轻链、k/l比值、b2微球蛋白、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血肌酐、血钙等进行大量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AKR1C1在MM患者的外周血表达水平与血清k轻链的含量呈正相关性、并与k/l的比值也显着正相关;还与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显着正相关,也与LDH的含量呈正相关性;但是,AKR1C1在MM患者的外周血表达水平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肌酐、血钙均无明显相关性。因此,上述结果提示,AKR1C1在MM中的表达水平与MM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第叁部分:AKR1C1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中,部分病人会出现Bcl-2家族蛋白调控失控导致凋亡途径异常,从而出现对治疗药物的耐药。如能让MM患者骨髓瘤细胞恢复正常的凋亡机制,将能够明显提高临床药物的治疗效果。此外,调控细胞自噬也是其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前两部分的研究,我们发现AKR1C1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PBMC中显着高表达,且异常表达的AKR1C1与MM的病情程度、预后密切相关;但其在MM的发病机制间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因此,在本部分实验中,首先通过CCK-8方法检测骨髓瘤H929细胞转染siRNAAKR1C1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与对照组相比,H929细胞转染siRNA-AKR1C1后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两组的细胞增殖率在12-72h间的各时间点均相差明显;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间差异逐渐增大,在48h时两组间差异最为明显。其次,为明确AKR1C1对目前治疗MM的主流化疗药物: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的药物敏感性,我们先研究了转染siRNA-AKR1C1并联用BTZ后对H929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转染siRNA-AKR1C1组的H929细胞增殖均明显受抑制;且与对照组相比,siRNA-AKR1C1组的细胞增殖受抑更为明显;在硼替佐米浓度为20ng/ml时,siRNA-AKR1C1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最为明显。然后,我们又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瘤H929细胞转染siRNA-AKR1C1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转染siRNA-AKR1C1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而且,加入硼替佐米后,转染siRNAAKR1C1组的细胞凋亡率更要显着高于对照组。接下来,我们还探讨了骨髓瘤H929细胞转染siRNA-AKR1C1后对凋亡相关分子:Bcl-2、Caspase-3、以及自噬相关分子:p62、LC3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转染siRNA-AKR1C1组的Bcl-2的表达减少、Caspase-3的表达则明显增加,且p62的表达明显减少、LC3-I向LC3-II的转换则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说明,在骨髓瘤H929细胞中沉默AKR1C1的基因表达后,能够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以及H929细胞对硼替佐米的药物敏感性,也能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Caspase-3的表达,还可以诱导细胞自噬。(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章志强[4](2018)在《棉属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萜类化合物是广泛于存在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合成,细胞质中的MVA途径和质体中的MEP途径。MVA途径第一个重要的限速酶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在细胞质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前人研究表明,HMGR基因在雷蒙德氏棉中发生了扩增,但是HMGR基因家族在棉属植物中的特征和进化还不明确。基于棉属中多个棉种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对雷蒙德氏棉、亚洲棉和陆地棉HMGR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比较分析,为进一步解析棉属植物细胞质萜类化合物合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棉属的基因组数据,在雷蒙德氏棉、亚洲棉和陆地棉中分别鉴定出9、9和18个HMGR基因,同时也鉴定了棉属MVA途径中其它基因,结果表明只有HMGR基因发生了显着的扩增,且均存在一个包括四个紧密相邻基因的HMGR基因簇。2、对雷蒙德氏棉、亚洲棉和陆地棉中HMGR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和蛋白保守结构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雷蒙德氏棉和亚洲棉的祖先种中发生了片段复制和串联复制,导致了HMGR基因的扩增和基因簇的出现,且HMGR基因簇在棉属的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3、在亚洲棉和陆地棉中分别鉴定出一个假基因Ga HMGR1和Gh HMGR1A,这两个假基因是在第一个外显子相同的位置缺失了10个碱基,导致移码突变,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TGA),无法翻译成功能蛋白质。通过在多个棉种中鉴定该假基因,推测这个假基因在棉种驯化过程中从A基因组野生种传递到了A基因组栽培种中,又在多倍体化过程中从A基因组传递到了A亚基因组中。4、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Ga HMGR1、Gh HMGR1A和Gh HMGR1D在棉花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这叁个基因都存在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两个假基因Ga HMGR1和Gh HMGR1A都在花瓣中表达量最高,Gh HMGR1D在子叶中的表达水平最高,Gh HMGR1D的表达模式和假基因Gh HMGR1A大体上相似。推测假基因可能在调节其它HMGR基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还需进一步实验证明。(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3-01)

曾元清,李佳,胡政,罗伟濠,王晴美[5](2018)在《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过表达的宫颈癌细胞株Hela增殖、周期、侵袭和迁移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过表达的宫颈癌细胞增殖、周期侵袭和迁移情况。方法将Hela细胞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慢病毒系统转染AKR1B10过表达质粒,对照组转染空质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细胞AKR1B10、p5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采用MTT法、克隆形成实验观察两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分别用OD570、形成细胞克隆数量表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周期分布;采用划痕实验观察两组细胞迁移情况,结果以划痕愈合百分比表示;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两组细胞侵袭情况,结果以穿膜细胞数表示。结果观察组细胞AKR1B10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MTT法测得继续培养24、48、72 h观察组细胞OD570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组克隆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P<0.05),G2~M期和S期细胞比例下降(P均<0.05)。观察组划痕愈合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膜细胞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5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MMP-2和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AKR1B10过表达可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p53、MMP-2和Vimentin途径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03期)

王鹏,淮东欣,盖江涛,李慧[6](2017)在《植物烯酰辅酶A还原酶家族的基因鉴定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烯酰辅酶A还原酶(ECR)是超长链脂肪酸合成的最后一步关键酶。植物中,针对ECR的基因多集中于拟南芥,而鲜有其它植物中ECR基因鉴定的报道,更没有针对其基因全面鉴定及家族进化的报道。本研究首先从拟南芥ECR蛋白序列中鉴定得到了编号为PF02544.12的结构域,进而从8种从藻类到被子植物的基因组中鉴定得到了48条ECR家族成员。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此家族基因可进一步细分为4个亚家族,其中3个亚家族中的拟南芥基因均得以阐明,分别为ECR、PPRD和DET2基因;这3个亚家族成员在从藻类到高等植物的各基因组中均存在,且ECR和PPRD的数目在被子植物中极为保守,表明其在植物中发挥重要且根本的功能。第4个亚家族仅在陆地植物中存在,且基因拷贝数在各陆地物种中极为保守,暗示其在陆地植物中起重要作用。ECR和PPRD基因编码蛋白较大,而各基因疏水性较高,且不稳定系数较高。本研究为进一步全面阐明植物中ECR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7年10期)

高艳坤[7](2017)在《短柄草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基因家族及MSRB1.1基因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旱等非生物胁迫会诱发细胞内产生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致使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损伤。其中,蛋白质表面含有甲硫氨酸(methionine,Met)和半胱氨酸等残基的蛋白最易受到这种氧化损伤。机体内进化的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MSR)可以将氧化的甲硫氨酸还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尽管研究表明生物中MSR基因参与了多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它们在短柄草(B.distachyon)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我们从短柄草测序公共数据库中发掘并克隆出6个短柄草MSR基因,系统研究了其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功能与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短柄草MSR基因家族及转基因酵母的抗逆分析短柄草MSRR基因家族包括6个基因,其中3个MSRR4(MSRA2,-A4,-A5)和 3 个 MSRB(MSRB1,-B3,-B5);8 个 cDNA,其中BdMSRB 和BdMSRB5分别有一对不同的剪接产物(BdMSRB1.1/-B1.2和BdMSRB5.1/-B5.2)。BdMS和家族成员的蛋白序列中都含有同源的保守结构域,催化性的半胱氨酸分布于其中,具有典型的MSR结构特点。这些基因在短柄草的根、茎、叶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小穗中都有不同丰度的表达。启动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它们的启动子上有多种已知功能的胁迫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诱导实验也证明BdMSRR家族成员受到如盐、旱、低温、CdCl2、过氧化氢以及ABA的诱导。底物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短柄草MSRB1.1能够特异还原R型的甲硫氨酸亚砜(Met-R-SO),属于B亚家族。转化酵母实验结果显示短柄草MSR可以增强酵母对盐胁迫、渗透胁迫以及氧化胁迫的耐性。酶活分析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BdMSRA4,BdMSRB1.1和BdMSRB5.1还原游离型和肽型MetSO成Met的能力显着增强。2 BdMRB1.1在拟南芥中的抗逆功能与作用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dMSRB1.1编码的蛋白包含一个高度保守的N端低复杂性区域和C端的SelR催化结构域,其C端包含两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和组氨酸,且最后的硒代半胱氨酸可结合硒和锌,结合酶学性质结果显示该蛋白具有甲硫氨酸-R-亚砜还原酶活性。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dMSRB1.1定位在叶绿体。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过表达系的MSR酶活比野生系高,而突变系则低于野生系。在NaCl、Mannitol、H2O2以及ABA处理下,转基因株系的抗胁迫能力明显优于野生株系Col0,而突变体株系则相反。测量各株系的丙二醛(MDA)、ROS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显示,过表达BdMSRB1.1基因可降低转基因拟南芥的MDA和ROS含量,提高可溶性糖的含量。通过对相关代谢过程Marker基因分析,结果表明BdMSRB1.1一方面提高了 ROS清除系统关键酶的表达;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可溶性糖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酶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U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Phosphate Synthase,SPS)的上调表达。以上结果显示,短柄草BdMSRB1.1基因参与了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6)

胡建,王晴美,黄丽,曾元清,胡政[8](2016)在《兔抗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兔抗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方法应用逆转录PCR法扩增AKR1B10全基因,将扩增产物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15b上,构建重组质粒p ET-15b-AKR1B10,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DH5α中。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其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鉴定出阳性者进行克隆,扩大培养,提取重组蛋白,用His-tag纯化柱纯化重组蛋白。将纯化的重组蛋白皮下注射到新西兰白兔,加强免疫得到抗血清。用AKR1B10重组蛋白制备抗体纯化柱,从抗血清中纯化出抗AKR1B10多克隆抗体,并进行SDS-PAGE、ELISA、Western blot法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 ET-15b-AKR1B10,并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His-Tag-AKR1B10,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相对特异性地识别AKR1B10。结论兔抗AKR1B10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特异性较好。(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朱容平,姚文敏,江克清,何松青,金俊飞[9](2016)在《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的功能及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是一种醛酮还原酶,主要功能是还原醛酮类羰基化合物、促进脂质合成和调节视黄酸代谢。AKR1B10主要在小肠和结肠中表达,在其他正常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近年来研究表明AKR1B10与肿瘤关系密切,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AKR1B10可能成为肿瘤诊断非常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以及靶向治疗肿瘤的新靶点。本文就AKR1B10的分子结构、功能、与肿瘤的关系以及在临床的应用等相关最新研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6年11期)

赵秋棱[10](2016)在《甘蓝型油菜脂肪酰-CoA还原酶基因家族成员的克隆、表达分析与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角质层蜡质具有多种生理和生态功能,是植物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第一道屏障。角质层蜡质主要由超长链脂肪酸、烷类、醛类、酸类、醇类、酮类和酯类等组成。脂肪酰-CoA还原酶(fatty acyl-CoA reductase,FAR)负责催化蜡质组分一级醇类的合成。本研究分离克隆了甘蓝型油菜FAR基因BnCER4-1、BnCER4-2、BnCER4-3、BnCER4-4,并对它们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BnCER4家族成员的组织器官特异性表达以及激素诱导表达模式;比较了它们在有蜡粉、无蜡粉材料中的差异表达;构建了BnCER4-4的超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为进一步转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甘蓝型油菜脂肪酰-CoA还原酶BnCER4基因成员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利用电子克隆与RT-PCR技术获得了甘蓝型油菜FAR基因的四个ORF序列,分别命名为:BnCER4-1(基因登录号:KT795333)、BnCER4-2(基因登录号:KT795334)、BnCER4-3(基因登录号:KT795335)、BnCER4-4(基因登录号:KT795336)。其中BnCER4-1与BnCER4-2的ORF(包括终止密码子)为1479 bp,编码492个氨基酸残基,而BnCER4-3与BnCER4-4的ORF为1482 bp,编码493个氨基酸残基。BnCER4-1、BnCER4-2、BnCER4-3、BnCER4-4的GC含量分别是41.58%、41.58%、41.36%、41.50%。BLASTn、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表明这4个基因与预测的白菜、甘蓝的FAR基因同源性最高,其次是拟南芥、亚麻荠。预测的四个基因前体蛋白二级结构主要是α-螺旋(38.62%-42.39%),无规则卷曲(25.20%-26.17%)和延伸链(21.91%-25%)较少,β转角(9.53%-10.77%)比例最低。亚细胞定位发现BnCER4-1、BnCER4-2、BnCER4-3和BnCER4-4均可能位于叶绿体。预测的四个前体蛋白在N端都有一个结合NAD(P)H的Rossmann折迭结构域,并含有保守序列GXXGXX(G/A)及YXXXK,在C端有一个脂肪酰CoA还原酶结构域,符合植物FAR蛋白结构特征。2.BnCER4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qRT-PCR检测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BnCER4家族成员表达存在组织器官特异性。BnCER4-1/2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在角果和花中表达量较低,而在根中几乎不表达。BnCER4-3/4也是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角果、茎、花,其中BnCER4-3在根中不表达,BnCER4-4在根中有少量表达。这表明BnCER4的几个家族成员可能活跃地参与了甘蓝型油菜地上部分组织器官角质层蜡质的沉积,其中BnCER4-1/2在叶片的蜡质沉积中起主要作用,而BnCER4-3/4可能普遍参与了地上部分组织器官的蜡质合成。对BnCER4家族成员在有蜡粉与无蜡粉材料茎、叶中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BnCER4-1/2在中双11和无蜡粉材料茎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而BnCER4-3/4在中双11茎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无蜡粉材料。BnCER4-1/2与BnCER4-3/4在无蜡粉材料叶片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下调,其中BnCER4-4在无蜡粉材料的叶片中不表达。这表明植株蜡质沉积的减少与BnCER4家族成员的转录下调有关。外源激素SA、MeJA及ACC处理不同程度地诱导了BnCER4-1/2在甘蓝型油菜中双9与渝油19中的表达。3.Bn CER4-4超表达载体与RNAi载体的构建设计了带有SacI/Xma I酶切位点序列的PCR引物,从油菜总cDNA中扩增获得BnCER4-4的全长编码序列,经测序验证正确后,利用Xma I+SacI双酶切技术将编码序列最终克隆到pCambia2301G载体上,得到了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pCambia2301G-BCER4-4,依次转化大肠杆菌DH5α及根癌农杆菌LBA4404,经过PCR及酶切鉴定后获得了携带BnCER4-4的工程菌株。根据BnCER4-3/4的保守区域设计RNAi片段引物,克隆了284 bp的甘蓝型油菜BnCER4-3/4基因家族特异的RNA干扰片段,利用NcoI+Aat II双酶切将反义片段亚克隆到植物RNA干扰基础载体pFGC5941M的启动子与间隔区之间,利用BamHI+XbaI双酶切将正义片段亚克隆到pFGC594lM的间隔区与终止子之间,形成RNA干扰载体pFGC5941M-BCER4I,通过多重PCR鉴定证实载体构建成功,依次转化大肠杆菌DH5α及根癌农杆菌LBA4404,获得工程菌株。(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26)

还原酶家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醛酮还原酶超家族7A3亚型(AKR7A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1.运用Western-blot、Real-time PCR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KR7A3的表达情况。运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了6株胃癌细胞株中AKR7A3的表达水平;2.构建AKR7A3过表达稳转细胞株(MGC803和SNU216),通过Western-blot方法验证AKR7A3的表达效果;3.采用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以及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AKR7A3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GC803和SNU216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4.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AKR7A3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GC80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在155例配对的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AKR7A3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0.97%,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阳性率85.1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WB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AKR7A3的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转录水平均较正常黏膜组织低。胃癌细胞株N87、SNU216、AGS、MKN45、MGC803及HGC27中未检出AKR7A3表达。2.AKR7A3过表达后,MGC803细胞、SNU216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CCK8值、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中克隆形成数目、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中克隆形成率与对照组无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划痕愈合实验中,划痕36h后,AKR7A3过表达组的MGC803细胞划痕区域较对照组宽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细胞侵袭、迁移实验中,过表达AKR7A3能显着减少小室微孔膜下层细胞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KR7A3过表达导致,其中包括AREG、EGFR、EREG、JUN、NRG2、SHC4等在内的416个基因表达下调以及ACTB、ATP2A2、CACNA2D1、TCF7L2等178个基因表达上调。差异基因的KEGG分析显示,下调的基因富集在Erb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戊糖和葡糖醛酸转化途径、视黄醇代谢途径、糖胺聚糖生物合成途径、PPAR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药物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或途径;上调的基因富集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途径、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β-丙氨酸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或途径。结论:1.胃癌中AKR7A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2.AKR7A3过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其效应可能与其负性调控ErbB、PI3K-Akt以及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还原酶家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青,满艺,宫伊希,刘芳美,韩英浩.过氧化物还原酶家族在不同品系小鼠生殖系统中的表达[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8

[2].林栎颖.醛酮还原酶超家族7A3亚型(AKR7A3)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8

[3].辛成德.醛酮还原酶家族1的C1亚型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4].章志强.棉属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比较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8

[5].曾元清,李佳,胡政,罗伟濠,王晴美.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过表达的宫颈癌细胞株Hela增殖、周期、侵袭和迁移观察[J].山东医药.2018

[6].王鹏,淮东欣,盖江涛,李慧.植物烯酰辅酶A还原酶家族的基因鉴定和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

[7].高艳坤.短柄草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基因家族及MSRB1.1基因的功能分析[D].山东大学.2017

[8].胡建,王晴美,黄丽,曾元清,胡政.兔抗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6

[9].朱容平,姚文敏,江克清,何松青,金俊飞.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的功能及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6

[10].赵秋棱.甘蓝型油菜脂肪酰-CoA还原酶基因家族成员的克隆、表达分析与载体构建[D].西南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基因模式图氧化剂处理C2C12细胞引起ALCAT1表达升..._KAR1和Vf_KAR2疏水表面立体图1 不同植物 GalUR 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多重...AZR(灰色)与AzoR(黑色)的结油桐KAR扩增结果

标签:;  ;  ;  ;  ;  ;  ;  

还原酶家族论文_张永青,满艺,宫伊希,刘芳美,韩英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