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细浸染型金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细,金矿,成矿,黔西南,特征,流体,两段。
微细浸染型金矿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涛,夏勇,刘建中[1](2019)在《构造地球化学在黔西南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中的找矿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地球化学作为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矿床(体)的原生晕特征,进而指导找矿(钱建平等,1999)。在整个成矿过程中,构造是控制一定区域中各地质体间耦合关系的主导因素,是构造驱动流体运移和构造成矿的重要驱动力,又是矿体最终定位的场所,它与成矿流体、成矿作用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系统。因此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将不断深化特征构造-流体-成矿的耦合关系,建立构造活动-蚀变作用-成矿作用"叁位一体"的找矿新技术(张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马德全,唐云,王红星[2](2019)在《微细浸染型金矿超声波强化预处理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矿石性质,采用超声波强化两段预处理-非氰浸出工艺进行研究,考察氧化剂用量、预处理时间、浸出时间、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功率为120 W、时间为150 min,强氧化剂TY-1用量为6 kg/t、催化剂TY-2用量为2 kg/t、氧化时间为4 h、氢氧化钠用量为20 kg/t、碱预处理时间为10 h、非氰浸出剂TY-3用量为10 kg/t、浸出时间2 h的条件下,可获得86.43%的金浸出率。(本文来源于《贵金属》期刊2019年01期)
马忠林[3](2019)在《桂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中铂族元素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辽宁第九地质大队2015—2017年间在桂西北尾腊沟金矿勘查过程中的新发现而撰写。桂西北尾腊沟金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叁迭统兰木组二段第3亚段的压碎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而铂族元素矿则是在兰木组二段第1、2、3亚段地层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铂(族)矿化。区内的铂族元素不单纯局限在金矿体内,在其围岩中也同样存在,找矿潜力乐观。本次在桂西北中叁迭统砂岩、泥岩中发现高品位的铂族元素,突破了我国在川黔滇围绕寒武系黑色页岩中寻找铂族元素矿的束缚,无疑对今后铂族元素的找矿方向拓宽了新的思路,也为研究铂族元素的成矿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李凡顺,裴阳[4](2018)在《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鉴于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特殊成因及巨大矿藏潜力,国家以及相关的地质工作者加大了对该类矿床类型的研究和勘探,并将它分离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矿床种类。本文通过研究赣西萍乐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以及矿床特征,探讨了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成矿原因,以供相关地质工作者参考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23期)
曾国平[5](2018)在《黔西南矿集区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构造控矿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又称为卡林型金矿或类卡林型金矿。鉴于我国的卡林型金矿与美国典型的卡林型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有区别,矿床成因也存在争议,姚书振等(2013)建议使用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表述该类金矿床,既突出其矿石建造特点,又体现其成矿作用特征。黔西南矿集区是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重要产出地,区内构造发育,具有明显的构造控矿特点,是研究构造控矿作用的理想基地。本文以黔西南矿集区西段典型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对水银洞、戈塘和架底叁个金矿床的已知矿体、矿化蚀变带进行了重点调查,查明了区内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运用构造地球化学、物探、矿床地球化学以及构造解析等方法手段,厘定了区内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流体系统、控矿构造系统和成矿结构面。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区内构造控矿规律,构建构造控矿地质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讨论构造控矿作用机制。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本文对区内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区内金矿的赋矿地层主要为中晚二迭系地层;容矿岩石以不纯碳酸盐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褶皱和断裂构造均较为发育,以NE向和EW-NWW向构造为主。金矿体可分为层控型和切层断控型两类,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或似脉状。矿石主要呈浸染状、网脉浸染状和角砾状,发育特征的黄铁矿、毒砂、雄黄(雌黄)和石英等与成矿有关的中低温矿物组合。围岩蚀变以硅化、伊利石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热液成矿期可划分出四个成矿阶段,即:黄铁矿-毒砂阶段(Ⅰ)、石英-砷黄铁矿阶段(Ⅱ)、黄铁矿-方解石阶段(Ⅲ)和方解石-雄黄-雌黄-萤石阶段(Ⅳ)。第Ⅱ阶段为主成矿阶段。2、本次在戈塘金矿田开展了构造地球化学剖面研究,显示出区内花岗岩类特征元素和主成矿元素的含量在空间上呈现协同变化的规律,且在已知矿段明显富集,暗示成矿作用与深部花岗岩关系密切。航磁和重力资料的重新解译,也揭示出矿集区深部存在规模较大的隐伏花岗岩基和岩体,它们与区内矿田和矿床存在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结合载金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数据以及继承锆石的年代学证据,认为燕山期隐伏岩体可能为成矿提供了矿源和热源。3、为了解析区内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流体系统,本文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研究,并搜集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层控型和断裂型矿体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特征:中低温(100~260℃)、低盐度(0~8 wt.%NaCl)、流体密度(0.54~1.27 g/cm~3)及压力(6.14~359.2Mpa)变化范围大,反映两类矿体可能为同一成矿流体系统产物。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均一温度和盐度直方图指示区内层控型矿体的均一温度(180~240℃)明显高于断裂型矿体(120~180℃),且没有明显的不混溶和沸腾作用。流体包裹体中Au(低于检测限~3.8±0.5×10~(-6)),Sb(10±4~20×10~(-6)),As(80±30~90±20×10~(-6))的含量较高,但不含Fe。两类矿体的氢氧、碳氧同位素没有明显区别,结合惰性气体组成和同位素示踪图解,揭示区内金矿的成矿流体系统可能是由深部超压岩浆期后热液和浅部大气降水混合形成。4、为了追溯成矿物质的源区,本文对典型矿床的硫化物作了单矿物硫铅同位素分析,结合已有的硫同位素数据作统计直方图。结果显示,热液成矿期硫化物δ~(34)S值(-3.98~8.4‰),表现出幔源岩浆硫的特点。前人对载金黄铁矿原位的δ~(34)S值(±5‰)也指示区内金矿的硫主要为岩浆硫。热液成矿期硫化物的△β=18.004~68.102,△γ=6.592~74.006,投点图解同样显示出幔源岩浆作用的特点。为了分析金的赋存状态,本次研究搜集了大量电子探针电子成像以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区内主要的载金矿物,Au主要以化学结合态(Au~(1+))进入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的结构。水-岩反应是区内金矿主要的成矿作用,元素的带入带出研究指出Fe质在水-岩反应过程中表现为不活动组分,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铁-硫关系图解同样说明硫化作用是关键的成矿机制。5、根据构造解析,黔西南矿集区西段的控矿构造主体可以划分为NE向和EW-NWW向两个主体走向。以雄武-泥堡-老万厂一线为界限,该界限以西的构造主要表现为NE向构造,包括莲花山、雄武、泥堡以及大厂背斜;该界限以东的构造表现为EW-NWW向与NE向构造的复合,包括大垭口、戈塘和灰家堡背斜。区内的成矿结构面主要有断裂构造、有利岩层和层间破碎带。断裂构造成矿结构面主要发育于灰家堡矿田;有利岩层主要指龙潭组地层中的不纯碳酸盐岩;层间构造成矿结构面包括峨眉山玄武岩二段中的层间构造和中上二迭统之间的构造蚀变体(SBT)。区内深部的层状成矿结构面与浅部的断裂构造成矿结构面共同构成了区内“上断下层”的两层楼构造控矿模式。综合节理分析和有限应变测量,指出戈塘矿田经历了主压应力为NNE-SSW向和NW-SE向两个构造应力场,且NNE-SSW向构造应力场的影响相对更明显,成矿期构造经历了从压扭性向张性转换的过程,且主要表现为张性环境。6、通过编制特征的构造图解,本文总结区域的构造控矿规律:黔西南矿集区西段具有强弱应变区块相间分布的空间构造格局,大致以雄武-泥堡-老万厂一线为界,该界线以东的区域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产于弱应变区块,矿床产出主要受EW-NWW向背斜构造控制;该界线以西的区域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强应变带,或者是强弱应变区块的过渡区,矿床产出主要受NE向被背斜构造控制。为了分析矿田尺度的构造控矿规律,本文对典型金矿田开展了成矿结构面趋势面分析、矿化强度累计频率分析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灰家堡矿田的金矿化明显受灰家堡背斜控制,金矿化主要产于构造急剧变化的部位,该矿田内金矿化存在两次金成矿作用,SBT也至少经历了两次构造活动;戈塘金矿田的矿体受戈塘背斜控制,向南东倾伏,由北西向南东具有成行成列分布的特点,金矿化具有多阶段性,且与SBT的形成不同步;莲花山金矿田的矿体受莲花山背斜控制作用明显,主要分布于莲花山背斜的南东翼,构造迭加的过渡区,层间破碎带和构造蚀变体(SBT)是两个主要的赋矿构造。7、为了分析总结区内成矿流体迁移规律,本文以矿田为单位搜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和含砷黄铁矿硫同位素数据。利用数据作图,图解指示区内成矿流体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侧向迁移,但灰家堡矿田内的侧向迁移是可能存在的。此外,区内锑、汞和铊矿与区内金矿可能为同一成矿系统组成部分。选择水银洞金矿床的典型剖面,利用剖面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矿床尺度的流体迁移规律,结果显示背斜核部对成矿流体的圈闭作用是构造蚀变体(SBT)中形成大规模矿体的重要控制因素,背斜核部的切层断裂裂隙是成矿流体迁移至上覆龙潭组地层的重要通道,成矿流体顺层交代含铁质不纯碳酸盐岩则形成龙潭组内部的层状矿体。8、本文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内的构造控矿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有限元模拟软件COMSOL为平台,开展构造变形-流体迁移-成矿物质迁移的耦合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拟结果讨论矿田(床)级构造控矿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构造对成矿的控制表现为对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成矿提供通道与成矿空间,其关键因素在于构造与围岩之间的渗透率差异。断裂构造是成矿流体到达成矿部位的主要通道;背斜褶皱对成矿流体的圈闭作用导致成矿流体向核部聚集并富集成矿;背斜核部切层的断裂裂隙控制成矿流体的垂向迁移;龙潭组的粘土岩层的圈闭作用控制成矿物质选择性地沿渗透率高的不纯碳酸盐岩中侧向迁移,并与之发生硫化反应富集成矿。构造活动对成矿的控制主要表现为构造应力引起地质块体的应力形变。伸展构造活动对于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形成大规模矿集区(如黔西南矿集区)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对研究区的找矿预测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张贵发[6](2018)在《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成因模式及找矿思路扩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是我国主要的热液金矿床类型之一,多分布于扬子地台周边地区,此类金矿床的产生受大地构造背景及地层、构造及一定的热动力条件的控制与影响。微细侵染型建矿床的分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从空间层面来说构成了大小不一的金矿床集中分布于某一地区,受特殊大地构造单元控制。文章对黔西南微细侵染型金矿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黔西南地区地质情况,其次对区域金矿控矿条件及成矿模式进行总结,基于此提出黔西南地区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找矿思路。(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3期)
谢虹忆,黄小芬,程伟[7](2018)在《黔西南某微细浸染型金矿浮选提金探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黔西南某微细浸染型金矿开展了浮选试验研究,初步探索了浮选法提金的较优工艺条件。在磨矿细度-0.075 mm粒级占73.17%,丁基黄药与丁铵黑药配比为4∶1、总用量为100 g/t,活化剂硫酸铜用量200 g/t,起泡剂2~#油用量80 g/t条件下,采用一粗一精一扫闭路浮选流程,可得到金品位2.11 g/t、回收率39.28%的金精矿。(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柴思捷,李福斌,王瑾[8](2018)在《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就是通过对地质构造与地区化学理论、思路以及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得其在找矿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应用。对此,对构造地球化学方法及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8年03期)
罗喜成,于静,廖彦恒[9](2017)在《余家里矿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特征与下步找矿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省宜春市余家里矿区位于江西省西部,行政区划属宜春市金瑞镇管辖,矿体主要有氧化矿和原生矿,氧化矿矿体主要赋存于叁迭系下统青龙组殷坑段钙质泥岩及硅化蚀变岩风化残积物中,风化后呈红褐色的硅质碎石粘土、含硅质碎石粘土,矿体与围岩无明显界线,通过近年来勘查工作,区内共圈出叁个氧化矿体,大致查明了氧化矿金矿体形态、产状、分布形态、赋存位置,矿体厚度平均5.37米,属易露天开采矿体。矿石矿物组合简单,金主要以微细粒自然金,连生金形成存在。金矿石平均品位1.25×10~(-6),矿床成因类型属微细浸染型,矿区通过钻探发现了原生金矿化体,是赣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微细浸染型金矿,为赣西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找矿指出了方向。(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7年18期)
杨典奇,唐云,唐立靖,王珏,王红星[10](2017)在《微细浸染型金矿强化湿法预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段充气预处理-非氰化工艺浸出微细浸染型金矿,研究了浸出条件对金浸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氧化和碱浸预处理2个阶段充气可提高金浸出率;氧化预处理2 h后,加入氢氧化钠(20 kg/t)碱浸预处理4 h,加入氧化钙(40 kg/t)替代氢氧化钠,用TY-3浸出剂(8 kg/t)浸出4 h,金浸出率可达87.21%。浸出渣的物相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及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显示,硅酸盐、碳酸盐中的金可被有效浸出,浸出渣中的石英、黄铁矿表面发生腐蚀,部分黄铁矿氧化。(本文来源于《贵金属》期刊2017年04期)
微细浸染型金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矿石性质,采用超声波强化两段预处理-非氰浸出工艺进行研究,考察氧化剂用量、预处理时间、浸出时间、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功率为120 W、时间为150 min,强氧化剂TY-1用量为6 kg/t、催化剂TY-2用量为2 kg/t、氧化时间为4 h、氢氧化钠用量为20 kg/t、碱预处理时间为10 h、非氰浸出剂TY-3用量为10 kg/t、浸出时间2 h的条件下,可获得86.43%的金浸出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细浸染型金矿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松涛,夏勇,刘建中.构造地球化学在黔西南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中的找矿预测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马德全,唐云,王红星.微细浸染型金矿超声波强化预处理实验研究[J].贵金属.2019
[3].马忠林.桂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中铂族元素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2019
[4].李凡顺,裴阳.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8
[5].曾国平.黔西南矿集区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构造控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6].张贵发.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成因模式及找矿思路扩展[J].云南化工.2018
[7].谢虹忆,黄小芬,程伟.黔西南某微细浸染型金矿浮选提金探索研究[J].矿冶工程.2018
[8].柴思捷,李福斌,王瑾.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8
[9].罗喜成,于静,廖彦恒.余家里矿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特征与下步找矿方向[J].世界有色金属.2017
[10].杨典奇,唐云,唐立靖,王珏,王红星.微细浸染型金矿强化湿法预处理研究[J].贵金属.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