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生理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生理,麦茬,效应,番茄,冬小麦,生理学。
生态生理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杨世勇,黄永杰,张敏,陈竹,谢建春[1](2015)在《重金属对昆虫的生态生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重金属对昆虫生态生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应着重关注的研究方向。短期重金属暴露对昆虫有急性毒性,而长期暴露有引起昆虫对重金属污染产生适应性进化的风险。重金属对昆虫的毒性依重金属浓度、暴露时间和染毒方式而异,也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积累而影响昆虫及其天敌之间的关系。重金属对昆虫的生理毒性包括降低血细胞或血淋巴内的能量物质、引起氧化还原平衡失调、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破坏昆虫细胞或组织的完整性。昆虫对重金属胁迫的生理和生态适应包括对重金属的储存和排出,解毒相关蛋白的诱导,甚至重金属耐性的进化。(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教海,杨正武,吴勇刚,张友昌,王孝刚[2](2013)在《棉花垄作栽培的生态生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垄作方式对土壤生态环境及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能提高0~20 cm土壤温度,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垄作栽培适宜的垄高(15 cm)能促进棉花早生快发,稳长增蕾铃,子棉产量达4 593 kg/hm2,与垄高25 cm和平作相比,差异达极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3期)
金伟[3](2012)在《水分胁迫对抗旱性不同甘蔗品种生态生理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是我国甘蔗的主产区,然而干旱却是限制甘蔗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甘蔗干旱问题尤为重要。甘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本试验通过对温室大棚土壤水分良好的控制,研究干旱对6个甘蔗品种生态生理效应的影响,为甘蔗抗旱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用新台糖22号(ROC22)、新台糖16号(ROC16)、桂糖21号(GT21)、桂辐98-296号(GF98-296)、桂糖28号(GT28)、B8这六个甘蔗品种为实验材料,通过正常浇水与干旱胁迫、干旱后复水情况的比较(即干旱0天、干旱40天、复水后40天、复水后80天),研究六个甘蔗品种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生长速、蔗株绿叶数等农艺性状以及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叶绿素、丙二醛、质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态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六个甘蔗品种的抗旱特性并进行抗旱性鉴别。主要结果如下:1、干旱40天、干旱80天、复水后80天3个处理阶段的生长速变化幅度的平均值达到了1%水平的极显着差异;ROC16在干旱初期的蔗茎生长速损失率、旱后生长能力、蔗株绿叶数恢复能力、茎径、有效茎数、锤度以及产量恢复能力方面表现最弱;ROC22、GT28具有较强的旱后蔗茎生长能力,在重度胁迫时期依然保有8张左右的蔗株绿叶数,可以维持较好的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能力以及较强的蔗茎生长恢复能力;GF98-296在胁迫后期蔗株绿叶数降幅最大,达到了51%;B8在锤度和产量恢复方面表现最佳。2、在重度干旱期间,ROC22和GT28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光化学效率下降幅度最小;ROC16和B8叶绿素含量下降较多,净光合速率和光化学效率下降明显。3、GT28和ROC22表现出较强的耐旱能力及复水后恢复生长的能力。GT28和B8在处理各阶段细胞质膜透性均较低,在胁迫初期GT28仅仅上升26.6%,升幅最小;干旱后期,GT28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幅度最大;B8失水最多,ROC22保水能力最强;在重度干旱下,SOD活性被抑制,以ROC16下降幅度最大。复水阶段,GT28和B8的细胞质膜透性明显较低,有利于抵御不良环境;GT28和GF98-296的POD活性均比对照有明显下降,ROC16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ROC22的SOD活性降幅最大;大多数处理品种水势均超过或者接近对照。4、生长速,蔗株绿叶数,细胞质膜透性,叶绿素、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可作为不同甘蔗品种抗旱性鉴定的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六个甘蔗品种抗旱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GT28>ROC22>GF98-296>GT21>B8>ROC16;旱后补偿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为:ROC22>GT28>GF98-296>GT21>B8>ROC16。(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2-06-01)
冯治磊,马富裕,王谊,石宏刚,林凤[4](2011)在《不同麦茬处理方式对温室穴盘育苗移栽加工番茄的生态生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求适合滴灌小麦麦茬移栽种植加工番茄的可行方式,提高复种指数,采用小区试验,探讨了茬高0 cm(平茬)、10 cm(低茬)、20 cm(高茬)3种麦茬处理方式对温室穴盘育苗移栽加工番茄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气温为23℃以下时,平茬处理平均土壤温度高于低茬和高茬处理;气温升高至23℃后,低茬和高茬在0 cm和5 cm土层的地温大于平茬处理;在10 cm和20 cm土层,平茬处理温度高于低茬和高茬处理。加工番茄移栽成活率依次为高茬>低茬>平茬,30 d苗龄>45 d苗龄>60 d苗龄。产量方面,平茬>低茬>高茬,30 d苗龄>45 d苗龄>60 d苗龄。30 d苗龄平茬产量比低茬和高茬分别提高3.4%和10.3%;45 d苗龄平茬产量比低茬和高茬分别提高4.6%和7.1%;60 d苗龄平茬产量比低茬和高茬分别提高7.3%和15.5%。(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赵霞,姜军,刘京宝,王振华[5](2008)在《垄作覆盖栽培对玉米生态生理效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垄作覆盖栽培对玉米的作用,综述了垄作覆盖栽培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温度、水分、田间小气候的影响,以及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作用,垄作覆盖能改善土壤形状和田间小气候,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产量。但玉米垄作覆盖适宜地区、土壤类型以及玉米垄作覆盖关键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9期)
马丽[6](2008)在《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生态生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大田试验方式,研究了一体化垄作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水肥利用状况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冬小麦垄作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99%~23.44%;而夏玉米垄作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02%~24.64%。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全年节水618.14~885.74m3/hm~2,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提高11.30%~24.89%。实行垄作栽培,化肥以垄沟内集中条施代替传统平作撒施,相对增加了施肥深度,化肥利用率明显提高。垄作冬小麦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17.17%、10.11%、4.40%;夏玉米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11.38%、8.48%、7.18%。一体化垄作全年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14.18%、9.20%、5.90%。且试验证明,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均有所增加。2.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验结果表明,垄作明显提高了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叁大菌类的数量,与传统平作相比,垄作夏玉米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1.80×10~6~2.26×10~6个/g干土,真菌增加0.40×10~3~6.77×10~3个/g干土,放线菌增加9.14×10~4~12.01×10~4个/g干土,微生物总量增加达1.57×10~6~2.36×10~6个/g干土;垄作夏玉米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5.22%~14.38、3.58%~24.09%、6.42%~146.92%,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有所降低。夏玉米垄作栽培的垄面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平作,而垄沟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降低;灌水前后土壤呼吸速率测定结果表明,垄作和平作灌水后土壤呼吸速率都下降,但垄面的土壤呼吸速率恢复的较快;土壤呼吸速率昼夜日变化显示,在19:00左右,即在昼夜交替时达到一个最高值,19:00以后土壤呼吸速率降低并逐渐趋于平稳,白天和夜晚土壤呼吸表现为以19:00为中心对称,但在整个变化中土壤呼吸速率仍然表现为:垄面>平作>垄沟。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从拔节期到吐丝期土壤呼吸速率升高,之后逐渐降低。垄作栽培在垄面0~30cm土壤容重比平作降低4.38%~7.95%,土壤孔隙度提高4.69%~10.53%。3.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能够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丰产稳产效应。冬小麦垄作栽培株高降低、茎粗增加、植株生长健壮,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较平作降低,但生育后期和平作差异不显着,生育期延长1~3天,有利于冬小麦同化产物的制造和干物质的积累,促进了产量的提高,增产达242.45~510.29 kg/hm~2,增产幅度为2.67 %~5.86%。夏玉米垄作栽培株高也有所降低,茎粗增加,光合速率(Pn)、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显着提高,而胞间CO2浓度(Ci)显着降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也有所增加。垄作夏玉米增产668.71~1658.54kg/hm~2,增产幅度为5.91%~12.84%。一体化垄作全年增产911.16~2168.83kg/hm~2。(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李潮海,赵霞,刘天学,康伯铭[7](2008)在《麦茬处理方式对机播夏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求适合黄淮海平原机播夏玉米的最佳麦茬处理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麦茬处理方式(平茬、立茬、除茬)对机播夏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结果表明,平茬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率、平衡和改善耕层土壤温度,较好地满足玉米生长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需求。3展叶时,玉米叶面积、干物质重等指标都以除茬处理最好;6展叶时,平茬处理玉米的株高、单株干重、叶面积、光合速率均表现最优,产量也最高。所以平茬处理为机播夏玉米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生态条件,促进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赵霞[8](2007)在《麦茬处理方式对机播夏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覆盖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业节水抗旱增产措施,能够在最大限度减少用水的条件下提高作物生产力。本实验于2005年和2006年在河南安阳县农场、浚县农科所和浚县姜庄村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麦茬处理方式[平茬(Returning straw,RS)、立茬(High stubble with mulched,HS)、除茬(Zerostubble,ZS)]对机播夏玉米的播种效果、生态生理效应、根际微生物、土壤酶、土壤碳通量及叶片光合、荧光等的影响,目的是为黄淮海平原机播夏玉米寻求最佳麦茬处理方式,最终为夏玉米的超高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连续两年的实验结果如下:1.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田的生态效应不同。平茬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平衡和改善耕层土壤温度状况,较好地满足玉米生长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需求。平茬和立茬处理较除茬处理日均温度有所降低,而且日平均温度平均较高时(6月17日至21日、6月27日至7月1日)降低多,日平均温度较低时降低少(6月22日至26日、7月7日至7月11日)。对日变化的影响表现为:土壤温度28℃以下时,平茬和立茬处理平均土壤温度高于除茬处理,温度升高至28℃后则呈现相反趋势。2.麦茬处理方式影响机播夏玉米的播种质量和幼苗素质。3种处理在播种深度上差别较小,基本符合夏玉米播种深度的要求。出苗数差别也很小,但每两米的穴数差别较大,除茬处理方式实际播种穴数与设计播种穴数完全符合,平茬机播的穴数超过设计穴数,立茬处理平均穴数低于设计穴数;从每穴苗数看,除茬处理接近理论设计量,平茬处理每穴苗数较少,立茬处理每穴苗数较多。播深整齐度和出苗穴距均匀度显示相同的规律,都以除茬处理最高,平茬次之,立茬最低。在对苗期光照的影响上,立茬处理由于麦杆的遮光效应,第1、2、3、4片叶处的光照强度显着低于平茬和除茬处理,平茬高于立茬,但差异不显着。3展叶时,除茬和立茬处理的玉米幼苗株高显着高于平茬,立茬处理的单株叶面积较大,而除茬处理的单株干重较大;六展叶时,平茬处理的株高、单株叶面积及干重均显着大于除茬和立茬处理。3.麦茬处理方式的不同造成夏玉米根际生物活性及土壤碳通量的差异。夏玉米生长期间,不同麦茬处理的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与玉米生长具有同步效应,其中生长旺盛的吐丝期值最大。不同麦茬处理间有差异,表现为平茬>立茬>除茬,而且苗期差异较大,后期逐渐减小。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通量的影响也表现出相同趋势。4.麦茬处理方式影响机播夏玉米的光化学特性。夏玉米Pn、Ci、Gs处理间表现为平茬>立茬>除茬,Tr表现为除茬>立茬>平茬,但最终叶片水平上的WUE为平茬>立茬>除茬。Pn、FO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晨和傍晚弱光下较小,中午强光下值较大;而Ci、Fm、Fv、Fv/Fm、Fv/FO在早晨和傍晚的值较大,在中午强光下达到一天中的最低值。5.不同麦茬处理方式下夏玉米生长和产量存在显着。处理方式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叶面积差异显着,苗期表现为为除茬>立茬>平茬;拔节期处理间差别减小,大喇叭口期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变为平茬>立茬>除茬,差异达显着水平。2年3点试验均表现为平茬产量最高,除茬产量最低。从处理间增产的幅度上看,在肥力和水分充足、管理条件和投入相对较弱的地块,平茬增产效果更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赵英[9](2006)在《黄瓜和番茄果实套袋微生态及生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11月~2006年1月,选用白膜袋、鲜膜袋、白纸袋和黄纸袋4种果袋进行春夏季节黄瓜单株单果套袋、单株果实连续套袋试验;选用白膜袋、紫膜袋、红膜袋、鲜膜袋和白纸袋5种果袋分别进行冬春季节、春夏季节、秋冬季节番茄果实套袋试验研究。试验对透过不同果袋的光质进行了测定,田间测定了不同果袋袋内果实生长发育的微生态环境,结合室内试验测定了不同套袋果实的形态、产量和营养品质等生理指标,对田间喷施指定农药的果实测定其残留含量,经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宜不同季节黄瓜和番茄果实套袋栽培的果袋,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技术。结果如下:(1)套袋后,果实发育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光照强度减弱,光谱组成中400 nm以下的短波紫外光明显减少,相对湿度增加,温度略有提高。与不套袋的自然光相比,透过黄纸袋的光约30%,光谱组成中400~700 nm的可见光也减少;透过白纸袋的光约35%;透过白膜袋、紫膜袋、鲜膜袋的光约85%以上,但鲜膜袋对400 nm以下的紫外光减少很少;透过红膜袋的光约80%,但400~600 nm的光锐减。各种塑料膜袋透光率高于这2种纸袋约1~2倍,相对湿度显着高于2种纸袋。(2)不同果袋对黄瓜果实发育均有促进作用。鲜重增长加快,单果重增加。套袋使瓜皮色变浅,鲜膜袋和白膜袋极显着,黄纸袋显着,白纸袋不显着。单株果实连续套袋后,瓜条弯曲度增大,鲜膜袋和白膜袋增加显着,黄纸袋和白纸袋增加不显着。头腰比降低,白膜袋显着,其余套袋不显着;大头瓜减少;尖头瓜增多,白膜袋的尖头瓜率最高(12.17%)。套不同果袋后,黄瓜果实中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无显着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白纸袋显着,其余套袋不显着;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全部低于CK,白膜袋、鲜膜袋极显着,黄纸袋显着,白纸袋不显着;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只有白纸袋有提高且不显着,其余套袋均降低。(3)番茄果实套袋后,鲜重增长率、单果重、穗果重除了秋冬季节低于CK外,其余季节没有显着变化。套袋可促进果实着色。套袋后,番茄果实的营养品质无显着变化。果实固形物含量,只有春夏季节鲜膜袋显着降低;可溶性糖只有春夏季节红膜袋显着降低;不带果皮的番茄红素含量冬春季节红膜袋显着提高,春夏季节白纸袋极显着提高;维生素C冬春季节红膜袋显着提高;有机酸春夏季节白膜袋显着降低。秋冬季节套袋果实的所有营养成分含量均与CK无显着性差异;不同套袋果实的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季节均与CK无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6-01)
宁德峰,郝齐芬[10](2004)在《麦田镇压的生态生理效应及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麦田镇压的生态、生理效应及镇压技术。(本文来源于《河南气象》期刊2004年01期)
生态生理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不同垄作方式对土壤生态环境及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能提高0~20 cm土壤温度,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垄作栽培适宜的垄高(15 cm)能促进棉花早生快发,稳长增蕾铃,子棉产量达4 593 kg/hm2,与垄高25 cm和平作相比,差异达极显着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生理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世勇,黄永杰,张敏,陈竹,谢建春.重金属对昆虫的生态生理效应[J].昆虫学报.2015
[2].张教海,杨正武,吴勇刚,张友昌,王孝刚.棉花垄作栽培的生态生理效应[J].湖北农业科学.2013
[3].金伟.水分胁迫对抗旱性不同甘蔗品种生态生理效应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2
[4].冯治磊,马富裕,王谊,石宏刚,林凤.不同麦茬处理方式对温室穴盘育苗移栽加工番茄的生态生理效应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赵霞,姜军,刘京宝,王振华.垄作覆盖栽培对玉米生态生理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
[6].马丽.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生态生理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
[7].李潮海,赵霞,刘天学,康伯铭.麦茬处理方式对机播夏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8
[8].赵霞.麦茬处理方式对机播夏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
[9].赵英.黄瓜和番茄果实套袋微生态及生理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10].宁德峰,郝齐芬.麦田镇压的生态生理效应及技术[J].河南气象.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