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粗铅冶炼烟尘治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毅[1](2021)在《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今社会对稀贵金属资源不断攀升的需求和愈加严峻的环保要求,从铅铜冶炼过程产出的阳极泥和贵铅中高效、清洁的提炼稀贵金属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真空蒸馏技术被成功应用于该物料的处理中,实现了阳极泥中金、银的绿色、高效冶炼,形成最具特色的贵金属冶炼生产工艺。但是,贵铅中各组元挥发及冷凝规律的不清,限制了真空蒸馏装备向大型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拟计算及实验研究,对各组元的挥发及冷凝规律开展基础研究,丰富有色冶金基础数据,为贵金属冶炼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对贵铅的分离开展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纯金属饱和蒸气压与温度关系图获取了贵铅分离时所需温度、压强范围。对贵铅中Pb-Me、Sb-Me等合金的气液平衡图相和二元相图进行了深入分析,解释了各组元在真空蒸馏分离后的存在状态和物相。以分子平均自由程理论分析并获取了各组元在真空气氛下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压强、温度对其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其次,对贵铅中铅、锑、银的挥发与冷凝规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以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揭示了蒸发表面与冷凝表面之间的温度梯度分布;以实验研究获取蒸馏温度、恒温时间和物料质量对易挥发元素的挥发与冷凝规律的影响机理;并对理论进行了修正,明确了铅、锑的优势冷凝区域分别为24~44mm、44~59 mm。最后,以某铅厂产出的贵铅为原料,开展了验证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控冷凝高度下,实现了铅、锑在不同区域的选择性冷凝。在950℃和1250℃下,铅的优势冷凝区域分别符合“L=44”和“L=74”的正态分布;锑的优势冷凝区在950℃时也符合“L=44”的正态分布,在1250℃则呈近线性增长分布。最佳工艺条件为1250℃、10 Pa和恒温3 h,此时铅、铋、银的直收率分别达到91%、95%和94%。
周凯[2](2021)在《进口含铅原料溯源及熔炼过程重金属暴露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口含铅原料是支撑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料保障。由于含铅原料来源复杂,鉴别难度高,进口的含铅原料中容易掺杂固体废物,这些含铅原料在熔炼过程中会增加重金属的排放,造成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目前,我国相关溯源体系仍然不健全,且基础研究薄弱,不能有效支撑进口废物目录调整和相关环境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因此,加快对含铅原料的溯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我国科学甄别进口含铅原料的环境影响,实施精准打击洋垃圾入境提供数据支撑。本文选用南宁某海关口岸的典型进口含铅原料,明确进口含铅原料理化特性及其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含铅原料熔炼过程中烟气中重金属排放特性及熔炼废渣的浸出毒性的产生特性。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硫化铅精矿、火法炼铅渣、含铅烟尘、铅阳极泥、富铅渣、铅膏、氧化铅矿、含铅湿法浸出渣、铅烧结返料等九种含铅原料的形貌特征、主要元素及物相组成等指纹特征,建立了确定性好、实用、可行的典型进口含铅原料溯源数据库。(2)当熔炼温度从500℃升至1100℃,硫化铅精矿、火法炼铅渣、含铅烟尘、铅阳极泥等四种原料熔炼烟气中Cu、Zn、Sb、Pb、As等重金属浓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铅阳极泥原料熔炼烟气中重金属的产生量比其他三种原料多,当SiO2熔剂含量从0增至20%时烟气中重金属均呈减少趋势,四种含铅原料熔炼后的废渣中Cu、Zn、Sb、Pb、As的浸出浓度均随着熔炼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且低温熔炼后的废渣中重金属浸出浓度比高温熔炼时多。(3)使用美国环保局提出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在呼吸吸入、不慎经口摄入、皮肤接触暴露等三种暴露途径下,铅阳极泥原料在500~1100℃熔炼温度时的致癌风险指数TCRI值分别为2.16E-06、1.86E-06、2.11E-06、1.89E-06、1.59E-06,致癌总风险指数CRI均大于10-6,铅阳极泥原料在熔炼过程中的致癌风险大于硫化铅精矿、火法炼铅渣、含铅烟尘原料在熔炼过程中的风险,且As是铅阳极泥熔炼过程中主要的致癌风险因子。四种含铅原料熔炼过程的非致癌总风险指数THI均小于1,其非致癌健康风险均属于可接受风险水平,且非致癌总风险整体上高温熔炼时大于低温熔炼时的风险。(4)综合熔炼烟气与浸出过程中的重金属排放特征以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价的结果,在实际生产中应减少含铅烟尘和铅阳极泥在原料中的掺杂,并适当添加10%~20%的SiO2熔剂,控制含铅原料的熔炼温度在1000℃以下,可有效从源头减少重金属的产生及释放。
温小椿[3](2021)在《铅铋银系合金物料超重力熔析分离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铅、铋的冶炼过程中,会产出一定量的铅铋银系合金物料,主要可分为 Pb-X 系、Bi-X 系、Pb-Ag-X 系、Bi-Ag-X 系和 Pb-Ag-Bi-X 多元系合金。目前,国内外冶炼厂对其现存分离工艺普遍存在操作繁杂、能耗过大、生产流程长、金属回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为更加有效的提高铅铋银系合金物料的利用率,对铅、铋冶炼过程产出的复杂合金物料进行资源化回收已然成为有色冶金行业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铅铋银系合金物料中不同金属相间的物理性质差异,结合相关合金相图的理论分析及平衡计算,创新性地引入超重力冶金技术,借助其强化过滤分离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高效、环境友好型的铅、铋资源综合提取新方法。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针对Pb-X系合金物料,以Pb-Sb二元合金为典型,在时间t=210 s,重力系数G=450,温度T=533 K和过滤孔径dpore=48μm条件下,可分离得到含量为91wt%的上部富Sb相和含量为85wt%的下部富Pb相,且其纯度分别可满足后续铅电解精炼工序和锑精炼的生产要求。同时,明晰了 Pb与其他元素在不同Pb-X系合金物料(1#~5#)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与分离规律。这也为其它Pb-X系合金物料的分离提供了理论指导。(2)探究了铋冶金过程中二元Bi-X系合金的分离问题,分析了元素Bi的迁移规律与凝固组织结构。结果表明,Bi-Zn、Bi-Cu、Bi-Pb、Bi-Ag和Bi-Sn二元合金超重力分离得到的富Bi相纯度分别达到97.1%、99.7%、99.4%、96.3%和97.1%以上;富Bi相的质量比例βBi-rich分别为85%、96%、87%、84%和61%;杂质元素Zn、Cu、Pb、Ag、Sn去除率分别可达80%、98%、90%、75%和88%。这一结果不仅是后续含Bi多元系合金物料的分离基础,而且为从粗铋熔体中绿色、高效提纯Bi提供了指导方向。(3)在揭示Pb-X系合金分离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 Pb-Ag-X三元系合金超重力凝固过程各元素的分配行为。结果发现,Pb-Ag-Sb合金中95.02wt%的元素Ag被富集至下部Pb基体中,这有利于在后续铅电解精炼中回收Ag;而上部主要为含量达90.8wt%以上的富Sb相,也可满足后续锑精炼的生产要求。此外,结合碳热还原热力学分析,提出了一种“硫酸化焙烧蒸硒-碳热还原-超重力分离得Pb-Ag-Cu”处理含银铅铜阳极泥的新技术路线。首先,采用硫酸化焙烧方式去除其中99.9%的Se;其次,在1173 K条件碳热还原2 h,使主金属还原至金属态;最后,经超重力分离可得到Pb-Ag-Cu合金相和残碳相。在G=600,T=1423 K和t=5 min条件下,Pb-Ag-Cu相的质量比重可达83%,且Pb、Ag、Cu的回收率分别达98%,96%和89%以上。结合相图理论分析与平衡计算发现,经连续降温熔析至熔体凝固后,可分别得到上部Cu-Ag相和下部Pb-Ag相。(4)由Bi-Ag合金初步分离得到的粗Bi相,结合Bi-Ag-Zn相图理论分析和平衡计算,明晰了其加锌提银的机理。提出了一种Bi-Ag合金“①超重力粗分铋银熔体—②加理论量锌提银—③超重力分离得富Bi熔体”路线。在T=543 K、G=400和t=5 min条件下,可分离得到含量为99.38wt%富Bi相。Ag去除率(yAg)和Zn去除率(γZn)分别可达99.84%和91.16%。同时,富Bi相质量比重MBi-rich为83.92%。此外,金属Ag主要存在于一段分离得Ag-Bi相和二段分离得Ag-Zn相中,可返回银转炉配料或送鼓风炉单独处理。(5)针对Pb-Bi-Ag-X多元系合金,明晰了 Pb-Ag-Sb三元合金和Pb-Ag-Bi-Sb四元合金中多金属的分离机制。如:Sb-25%Pb-5%Ag合金,可超重力过滤得到上部富Sb相和下部富Pb相,且元素Ag主要存在于上部试样中;Sb-22%Pb-5%Ag-3%Bi合金,可超重力过滤得到上部富Sb相和下部Pb-Bi相,且绝大部分的Bi均存在于下部试样中。此外,对于典型的Pb-Bi-Ag-X多元系贵铅合金,提出了一种两段熔析分离的工艺流程。在T=573 K、t=5 min和G=600条件下,可一段分离得到含量为32.89wt%的上部粗Ag相;而下部Pb-Bi相中元素Ag含量仅为0.89wt%,可通过超重力进一步分离其中的Pb 和 Bi,Ag一次富集率δAg可达 97.94%;在 T=843 K、t=5 min 和 G=600条件下,粗Ag相经二段分离可得到含量为46.88wt%的上部粗Sb相和含量为55.82wt%的下部富Ag相,Ag二次富集率γAg可达92.04wt%。经两段熔析分离后,Ag总富集率ζAg达90.14%以上。
谢益民,廖若博[4](2020)在《塑烧板除尘技术于铅精炼烟气处理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下铅火法精炼生产烟气治理难点,介绍了铅精炼过程烟气产生节点,对塑烧板除尘技术在该烟气治理项目工程化应用的关键工艺参数、实际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解决高粘性、细颗粒物特点下的烟气预处理工艺优化路线,新的组合工艺将扬优抑劣,克服塑烧板技术应用缺陷,可协同处理铅精炼烟气复杂污染物,为铅烟气治理稳定、长效达到特排限值难题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案。
黄朝冉[5](2020)在《废铅膏的脱硫转化及其火法冶炼铅迁移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废旧铅酸蓄电池是最重要的再生铅资源,其主要成分是废铅膏。目前,火法冶炼是废铅膏最主要的回收方法。废铅膏的回收过程会产生SO2和铅等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和血铅事件频发。因此,高效无害化回收废铅膏不仅可以实现铅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常用于电动车的废旧铅酸蓄电池中的废铅膏为研究对象,采用湿法脱硫-火法还原冶炼的方法回收废铅膏中的铅。首先对废旧铅酸蓄电池进行破碎分离预处理,得到废铅膏并测定其主要成分及含量。其次,利用不同脱硫剂对铅膏进行脱硫,综合比较脱硫率和滤液铅含量,得到最佳脱硫剂和最佳脱硫条件。然后,通过热力学分析和热重实验研究,了解铅膏的分解和还原反应机理。最后,以管式炉模拟火法冶炼回收铅膏,探究冶炼后铅迁移的分布比例,为废铅膏的回收提供理论依据,为铅的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铅膏脱硫实验中,综合考虑铅膏的脱硫率和脱硫滤液中的铅含量,(NH4)2CO3为最佳脱硫剂。脱硫反应最佳条件为:碳硫比1.5:1,脱硫时间60 min,反应液固比5:1,搅拌速度600 r/min,反应温度50℃。此条件下,铅膏的脱硫率为92.80%。经反应动力学分析,(NH4)2CO3与铅膏的脱硫反应过程属于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6.53 k J/mol。2.脱硫后的铅膏分解温度大大降低,分解温度从1200℃以上降至600℃。以炭粉为还原剂,700.2℃时铅膏中所有铅化合物就可以被分解和还原。3.火法冶炼回收铅膏实验中,改变冶炼温度、冶炼时间和铅膏脱硫碳硫比,当铅在烟气和铅尘中的比例均为最大时,铅在铅尘中的比例均为在烟气中的近10倍,铅尘为铅膏冶炼产生大气铅污染的主要来源。4.未经脱硫处理的铅膏冶炼后会产生更多的大气铅污染物,其产生的烟气中铅的比例是脱硫后铅膏的近20倍,火法冶炼中对铅膏进行脱硫预处理十分有必要,不仅能降低冶炼温度,还能减少烟气和铅尘污染。5.铅膏的最佳冶炼条件为:冶炼温度750℃,冶炼时间90 min。提高铅膏的脱硫率,可减少铅在烟气和铅尘中的分布比例,减少铅锭的铅损失。相同条件下,氮气中的铅回收率高于在氩气中,但氮气下冶炼会造成铅在铅尘中的分布比例更高。
李辉[6](2019)在《某粗铅冶炼企业第三轮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粗铅冶炼行业飞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作为国家和地方重点节能减排企业,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粗铅冶炼企业环保和清洁生产要求的逐步提高,粗铅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加大。持续清洁生产审核不单是污染防治战略手段,还可以解决粗铅冶炼行业中的问题,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粗铅冶炼企业中开展持续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论文对湖南省某粗铅冶炼企业第三轮清洁生产审核进行了实例分析与研究。首先,对该粗铅冶炼企业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研,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确定了底吹炉车间和侧吹炉车间确定为本轮清洁生产审核的审核重点,并设置了企业4项清洁生产目标。其次,绘制了审核重点的物料平衡图及全厂水平衡图,找出了物料流失的点位,分析出废弃物产生的原因。为减少粉尘的无组织排放,提出了F2-1“通风收尘改造”的中/高费方案;为了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提出了 F2-2“烟气脱硫系统改造”的中/高费方案;为了减少环保排烟收尘系统的粉尘、铅及其化合物的排放,提出了 F2-3“环保排烟收尘系统改造”的中/高费方案;为了降低整个粗铅冶炼工序的能耗,提出了F2-4“固态粗铅产品改液态粗铅产品”的中/高费方案。并对这4项方案进行了具体的可行性研究(包括技术评估、环境评估及经济评估),确定这些方案可行。再次,对企业本轮清洁生产方案实施的效果情况进行了评估。本轮清洁生产审核共产生方案17项,13个无/低费方案中11个已经实施完成,这些无/低费方案的实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还有2个计划将于2019年12月前实施完成;4个中高费方案暂未实施完成。所有方案总投资为4177.8万元,其中无/低费方案合计131.8万元,全部实施完成后能产生经济效益176.7万元;中/高费方案预计投资4046万元,全部实施完成后预计能产生经济效益544.4万元/a,并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企业本轮全部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能实现节电9万kwh/a,节标煤1600t/a,节水10800m3/a,减少粉尘排放91.6t/a,减少废气中铅排放5.16t/a,减少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310t/a,减少污酸处理产生的污酸处理渣(酸泥)500t/a。汇总中/高费方案的环境效益的相关数据以及所有无/低费方案对企业节能降耗、减排的贡献,通过本轮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到了预设的清洁生产目标,取得了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的统一。最后,在该企业三轮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结合同行业的调研分析情况,对粗铅冶炼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方法进行了探析。总结出了目前该行业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要考虑的三大方面,并且在每个方面中都给出了可参考的技术与方法,为粗铅冶炼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提供了思路与技术支持。
张飞,曾科[7](2018)在《铅冶炼行业现状及重金属污染防治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有色金属消费量和产能的不断扩大,排放至环境中的重金属量也不断增长。国内外曾相继爆发过重金属污染事件,重金属污染事件不仅考验企业,同时也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提出质疑,可能引发公众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为控制和预防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我国经历长期的摸索实践,目前已具备了相对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监管方法。为实现铅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促进铅冶炼行业的绿色发展,本文以重金属污染成因之一的铅冶炼行业为对象,综述了我国铅冶炼行业产能及生产技术简况,介绍了铅冶炼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以及生产工艺过程、"三废"治理技术、政策与环境管理三个方面的对策措施,分析了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发展趋势。
王述民,陆永森[8](2018)在《双底吹炉炼铅工艺砷镉铊的分布机理及治理方法》文中认为双底吹炉的炼铅工艺影响砷、镉和铊的分布。在炉顶加入还原剂,改变了产品中砷、镉、铊的含量。本文就双底吹炉的炼铅工艺对砷、镉、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去除有害产物的方法。适时取出生产系统中的有害产物,能防止砷、镉、铊对工人和环境的有害影响。
黄凯,孙科源,赵杨,邢杰,安俊菁[9](2018)在《云南省铅冶炼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产排污系数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云南省的铅冶炼行业企业的原料、工艺、企业规模和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置情况进行全面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研究了工艺及产排污情况。重点分析铅冶炼企业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产生及变化规律,借助物料衡算、实测法核算和经验估值等方法分析,计算出铅冶炼行业生产过程中重金属类危险废物的产生规律和排放等参数。该研究获取危险废物产排污系数可用于排污申报登记、排污收费、核定许可排污量、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制定、清洁生产审计等工作,为云南省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饶兵,戴惠新,高利坤[10](2016)在《烟尘中微细粒氧化铅回收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各国每年产生的含铅冶炼烟尘数量巨大,这类粉尘已经被确定为有毒固体废料,不能返回原工艺处理,对其回收工艺的研究已成为冶金热点之一。本文简述了烟尘中铅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特点,指出烟尘中的铅粒度细,组成复杂,与天然铅矿物差别较大,回收困难;综述了含铅烟尘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根据处理手段的不同,可将各工艺方法分为火法流程、湿法流程、火法-湿法联合流程三大类,列举了一些从具体含铅烟尘中回收铅的研究和工业应用实例,总结分析了不同工艺方法回收铅的优点及不足,由于铅烟尘中杂质元素复杂多样、各组分数量及性质不稳定,目前仍然很少有成熟的处理工艺,没有大规模化处理回收烟尘中铅的能力;根据含铅烟尘综合利用现状提出发展方向,展望含铅烟尘回收利用的发展趋势,未来发展中应以高效、环保、低成本处理铅烟尘为主导,开发新工艺或联合多种方法来改进、完善烟尘的综合利用工艺。
二、粗铅冶炼烟尘治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粗铅冶炼烟尘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贵金属的生产与来源 |
1.1.1 一次矿产资源中贵金属的生产 |
1.1.2 二次资源中贵金属的生产 |
1.1.3 铅、铜冶炼副产品中贵金属的生产 |
1.2 铅阳极泥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
1.2.1 火法处理工艺 |
1.2.2 湿法处理工艺 |
1.3 铜阳极泥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
1.3.1 火法工艺 |
1.3.2 湿法工艺 |
1.4 贵铅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
1.4.1 传统冶炼法 |
1.4.2 真空蒸馏工艺 |
1.5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分析 |
2.1 纯物质饱和蒸气压 |
2.2 气液平衡相图 |
2.2.1 Pb-Me 气液平衡相图分析 |
2.2.2 Sb-Me 气液平衡相图分析 |
2.3 相图分析 |
2.3.1 铅基二元相图分析 |
2.3.2 铋基二元相图分析 |
2.3.3 锑基二元相图分析 |
2.4 分子自由程分析 |
2.4.1 分子平均自由程的影响因素 |
2.4.2 分子平均自由程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贵铅中单质组分的冷凝规律实验研究 |
3.1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操作流程 |
3.3 温度场模拟 |
3.4 单质铅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
3.4.1 挥发率变化 |
3.4.2 优势冷凝区域研究 |
3.5 单质锑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
3.5.1 蒸馏温度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
3.5.2 恒温时间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
3.5.3 物料质量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
3.6 单质银、铜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
3.6.1 挥发率的研究 |
3.6.2 单质银的优势冷凝区域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贵铅合金的真空蒸馏冷凝规律验证实验研究 |
4.1 实验原料 |
4.2 实验设备 |
4.3 未调控冷凝高度的真空蒸馏实验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
4.3.1 挥发率 |
4.3.2 贵铅中各组元的分离与回收 |
4.4 调控冷凝高度后真空蒸馏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1 蒸馏温度和调控冷凝高度对实验的影响 |
4.4.2 产物中Pb、Sb的分布情况 |
4.4.3 Cu-Ag-Sb合金分离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进口含铅原料溯源及熔炼过程重金属暴露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我国进口废物管理制度改革历程 |
1.3 我国含铅原料进口及铅熔炼行业的发展现状 |
1.4 含铅原料的熔炼工艺及溯源方法分析 |
1.4.1 含铅原料熔炼工艺分析 |
1.4.2 含铅原料溯源方法分析 |
1.5 含铅原料再生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的创新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溯源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样品制备 |
2.1.2 主要装置与仪器 |
2.1.3 分析步骤 |
2.2 模拟熔炼实验方法 |
2.2.1 模拟熔炼实验材料 |
2.2.2 模拟熔炼实验装置与试剂 |
2.2.3 模拟熔炼步骤 |
2.2.4 样品预处理与分析 |
2.3 废渣浸出毒性实验方法 |
2.3.1 废渣浸出毒性实验材料 |
2.3.2 废渣浸出毒性实验装置与器材 |
2.3.3 废渣浸出毒性实验步骤 |
2.3.4 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典型进口含铅原料理化特性的溯源研究 |
3.1 前言 |
3.2 典型进口含铅物料的理化特性及其来源分析 |
3.2.1 硫化铅精矿 |
3.2.2 火法炼铅渣 |
3.2.3 含铅烟尘 |
3.2.4 铅阳极泥 |
3.2.5 富铅渣 |
3.2.6 铅膏 |
3.2.7 氧化铅矿 |
3.2.8 含铅湿法浸出渣 |
3.2.9 铅烧结返料 |
3.3 基于进口含铅物料理化特性的溯源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进口含铅原料熔炼过程重金属释放特征模拟研究 |
4.1 前言 |
4.2 典型进口含铅原料熔炼过程烟气中重金属释放特性研究 |
4.2.1 不同熔炼温度对熔炼烟气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
4.2.2 不同原料种类对熔炼烟气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
4.2.3 不同熔剂含量对熔炼烟气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 |
4.3 典型进口含铅原料熔炼残渣中重金属浸出毒性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典型进口含铅原料熔炼过程的人体暴露风险评价 |
5.1 前言 |
5.2 危害识别 |
5.3 暴露评价 |
5.4 毒性评估 |
5.5 风险表征 |
5.6 风险评价结果 |
5.6.1 致癌风险 |
5.6.2 非致癌风险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3)铅铋银系合金物料超重力熔析分离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铅的冶炼概述 |
2.1.1 铅的火法冶炼 |
2.1.2 铅锑合金分离的研究现状 |
2.1.3 含银铅阳极泥的研究现状 |
2.1.4 含银铅铜阳极泥的工艺进展 |
2.1.5 贵铅合金物料的工艺进展 |
2.2 铋的冶炼概述 |
2.2.1 粗铋的火法精炼 |
2.2.2 二元Bi-X系合金分离的研究现状 |
2.2.3 铋锡合金焊料的处理技术 |
2.2.4 铋银锌壳的工艺进展 |
2.3 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2.4 超重力冶金技术概述 |
2.4.1 超重力冶金技术的原理 |
2.4.2 多金属熔体超重力分离的研究进展 |
2.5 课题总体思路与研究内容 |
2.5.1 计划路线 |
2.5.2 研究内容 |
3 Pb-X系合金超重力低温熔析富集与分离 |
3.1 原料的制备与基础物性 |
3.1.1 Pb-Sb二元系合金 |
3.1.2 Pb-X系合金物料 |
3.2 离心装置与重力系数的计算 |
3.3 相图理论计算与分析 |
3.4 明晰Pb-X系合金中元素Pb的分离规律 |
3.4.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3.4.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3.5 Pb-X系合金的低温熔析分离试验 |
3.5.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3.5.2 超重力场对Pb-Sb合金分离的影响 |
3.5.3 Pb-X系合金物料的熔析分离 |
3.5.4 超重力分离Pb-X系合金的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Bi-X系合金熔体中元素Bi的迁移规律 |
4.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4.2 相图理论分析 |
4.3 Bi-X系合金中元素Bi的迁移行为 |
4.3.1 Bi-Zn二元系 |
4.3.2 Bi-Cu二元系 |
4.3.3 Bi-Pb二元系 |
4.3.4 Bi-Ag二元系 |
4.3.5 Bi-Sn二元系 |
4.4 本章小结 |
5 Pb-Ag-X三元系合金中元素的分配行为 |
5.1 原料的制备与基础物性 |
5.1.1 Pb-Ag-Sb三元系合金 |
5.1.2 含银铅铜阳极泥 |
5.2 Pb-Ag-Sb系合金中各元素的分配行为 |
5.2.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5.2.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5.3 从含银铅铜阳极泥中分离得Pb-Ag-Cu合金 |
5.3.1 技术路线 |
5.3.2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5.3.3 分析结果与讨论 |
5.4 碳热还原热力学及相图理论分析 |
5.4.1 碳热还原热力学 |
5.4.2 相图理论分析与平衡计算 |
5.5 Pb-Ag-Cu合金超重力富集试验 |
5.5.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5.5.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Bi-Ag-X三元系合金熔析分离的机理与规律 |
6.1 原料的制备与基础物性 |
6.2 Bi-Ag系中加锌除银机理 |
6.2.1 相图理论分析 |
6.2.2 Zn理论添加量的计算 |
6.2.3 Bi-Ag-Zn合金的平衡计算 |
6.3 Bi-Ag-Zn三元合金熔析分离试验 |
6.3.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6.3.2 超重力对Bi-Ag-Zn三元合金分离的影响 |
6.3.3 Bi-Ag-Zn三元合金熔析分离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7 Pb-Bi-Ag-X多元系合金的超重力高效分离机制 |
7.1 原料与基础物性 |
7.1.1 含铅铋银多元系合金 |
7.1.2 贵铅合金物料 |
7.2 含铅铋银多元系合金的熔析分离 |
7.2.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7.2.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7.3 贵铅合金物料两段熔析分离试验 |
7.3.1 相图理论分析 |
7.3.2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
7.3.3 分析结果与讨论 |
7.3.4 贵铅合金中有价金属的分离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课题特色与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废铅膏的脱硫转化及其火法冶炼铅迁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铅酸蓄电池简介 |
1.2.1 工作原理 |
1.2.2 废铅酸蓄电池的产生及组成 |
1.3 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意义 |
1.4 废铅膏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
1.4.1 火法冶炼 |
1.4.2 湿法冶炼 |
1.4.3 湿-火联用冶炼工艺 |
1.4.4 铅膏脱硫剂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废铅酸蓄电池的预处理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实验分析结果及表征 |
2.2.1 废铅膏物相组成 |
2.2.2 铅膏组分的理化性质及形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铅膏的脱硫转化研究 |
3.1 实验原理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不同脱硫剂的脱硫效果 |
3.4 不同因素对碳酸铵脱硫效果的影响 |
3.4.1 碳硫比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3.4.2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3.4.3 搅拌速率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3.4.4 液固比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3.4.5 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3.5 铅膏脱硫的微观形貌分析 |
3.6 铅膏脱硫反应动力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硫铅膏的热分解及还原反应机理研究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 模拟脱硫铅膏各组分的碳还原反应 |
4.2.1 碳的气化反应 |
4.2.2 碳酸铅的分解反应 |
4.2.3 二氧化铅的分解和还原反应 |
4.2.4 氧化铅的还原反应 |
4.3 脱硫铅膏的还原 |
4.3.1 铅膏的热重分析 |
4.3.2 脱硫铅膏的还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式炉冶炼回收过程铅的迁移研究 |
5.1 实验原理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2 实验装置和方法 |
5.3 管式炉模拟火法冶炼铅迁移的单因素影响 |
5.3.1 冶炼时间对铅膏冶炼后铅迁移的影响 |
5.3.2 冶炼温度对铅膏冶炼过程中铅迁移的影响 |
5.3.3 脱硫率对铅膏冶炼后铅迁移的影响 |
5.3.4 冶炼气氛对铅膏冶炼后铅迁移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某粗铅冶炼企业第三轮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清洁生产 |
1.1.1 清洁生产的产生 |
1.1.2 清洁生产的定义 |
1.1.3 清洁生产的意义 |
1.2 清洁生产审核 |
1.2.1 清洁生产审核的定义 |
1.2.2 清洁生产审核的思路 |
1.2.3 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 |
1.2.4 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意义 |
1.3 国内外清洁生产进展 |
1.3.1 国际清洁生产的发展 |
1.3.2 我国清洁生产的发展 |
1.4 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粗铅冶炼行业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A企业清洁生产机会研究 |
2.1 A企业概况及生产工艺 |
2.1.1 企业概况 |
2.1.2 企业生产工艺流程 |
2.2 A企业第一轮、第二轮清洁生产工作回顾 |
2.2.1 企业第一轮清洁生产工作回顾 |
2.2.2 企业第二轮清洁生产工作回顾 |
2.2.3 企业开展第三轮清洁生产审核背景 |
2.3 A企业生产情况及环境保护状况 |
2.3.1 产品产量分析 |
2.3.2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分析 |
2.3.3 主要水资源消耗情况分析 |
2.3.4 主要能源消耗情况分析 |
2.3.5 主要设备分析 |
2.3.6 企业污染物排放及利用情况分析 |
2.3.7 企业环境管理现状 |
2.4 A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估 |
2.4.1 粗铅冶炼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指标比对及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
2.4.2 产业政策分析 |
2.4.3 通过对企业生产调研后清洁生产机会的分析 |
2.4.4 确立审核重点 |
2.4.5 企业清洁生产目标的设置 |
2.4.6 提出明显易见的方案 |
2.5 底吹炉车间与侧吹炉车间概况 |
2.6 底吹炉车间与侧吹炉车间的平衡分析 |
2.6.1 物料输入输出物流的测定 |
2.6.2 底吹炉车间和侧吹炉车间物料平衡、硫平衡、能源审核分析 |
2.6.3 审核阶段清洁生产方案 |
2.7 小结 |
第三章 A企业清洁生产方案与中/高费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
3.1 清洁生产方案的提出与筛选 |
3.1.1 清洁生产方案的提出 |
3.1.2 清洁生产方案的初步筛选 |
3.2 中/高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3.2.1 方案F2-1“通风收尘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3.2.2 方案F2-2“烟气脱硫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 |
3.2.3 方案F2-3“环保排烟收尘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 |
3.2.4 方案F2-4“固态粗铅产品改液态粗铅产品”可行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效果及清洁生产审核方法探析 |
4.1 A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情况分析 |
4.2 清洁生产方案实施效果与设置目标对比 |
4.3 粗铅冶炼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方法探析 |
4.3.1 对企业全过程的生产、消耗、排污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企业清洁生产机会 |
4.3.2 以数据为基础,加强平衡分析 |
4.3.3 铅锌冶炼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4 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铅冶炼行业现状及重金属污染防治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铅冶炼行业现状 |
1.1 铅行业产量及布局 |
1.2 我国铅冶炼技术水平 |
2 铅冶炼重金属污染防控对策 |
2.1 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 |
2.2 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 |
2.3 污染防治技术发展趋势 |
(8)双底吹炉炼铅工艺砷镉铊的分布机理及治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投入、产出物料 |
1.1 投入物料 |
1.2 产出物料 |
2 双底吹炼铅中砷镉铊的分布 |
2.1 底吹氧化炉砷镉铊的分布 |
2.2 底吹还原炉砷镉铊的分布 |
2.3 烟化炉砷镉铊的分布 |
2.4 砷镉铊在三座炉产出物中的分布 |
3 砷镉铊分布的变化及治理方法 |
4 结语 |
(9)云南省铅冶炼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产排污系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核算方法 |
1.2 数据来源 |
2 云南省铅冶炼企业危险废物现状 |
2.1 典型铅企业主要原料分析 |
2.2 典型铅企业规模及工艺分析 |
2.3 典型铅冶炼企业工艺调研情况及产排污分析 |
2.3.1 典型铅冶炼企业工艺流程 |
2.3.2 典型铅企业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产生及利用处置情况 |
3 产排污系数结果 |
4 结论 |
(10)烟尘中微细粒氧化铅回收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烟尘中铅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特点 |
2 含铅烟尘中铅的回收及提取工艺 |
3 从烟尘中回收铅 |
3.1 火法流程 |
3.2 湿法流程 |
3.3 湿法-火法联合流程 |
4 各类回收工艺优劣比较 |
5 结语及建议 |
四、粗铅冶炼烟尘治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D]. 周毅.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进口含铅原料溯源及熔炼过程重金属暴露风险研究[D]. 周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铅铋银系合金物料超重力熔析分离的基础研究[D]. 温小椿.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4]塑烧板除尘技术于铅精炼烟气处理的应用与研究[A]. 谢益民,廖若博. 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20
- [5]废铅膏的脱硫转化及其火法冶炼铅迁移的影响研究[D]. 黄朝冉. 广西大学, 2020(05)
- [6]某粗铅冶炼企业第三轮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D]. 李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铅冶炼行业现状及重金属污染防治对策分析[J]. 张飞,曾科. 世界有色金属, 2018(09)
- [8]双底吹炉炼铅工艺砷镉铊的分布机理及治理方法[J]. 王述民,陆永森. 云南冶金, 2018(03)
- [9]云南省铅冶炼重金属类危险废物产排污系数研究[J]. 黄凯,孙科源,赵杨,邢杰,安俊菁.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01)
- [10]烟尘中微细粒氧化铅回收研究现状及进展[J]. 饶兵,戴惠新,高利坤. 化工进展, 201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