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分解细菌论文_马诗淳,黄艳,赵银瓶,孙颖杰,贺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分解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解,纤维,纤维素,瘤胃,小体,细菌,组分。

纤维分解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马诗淳,黄艳,赵银瓶,孙颖杰,贺静[1](2012)在《厌氧分解纤维素细菌P4-3的产酶特性及其纤维小体组分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温厌氧纤维素分解菌P4-3可产生活性较高、热稳定性较强的纤维素酶。通过检测CMC酶活性,研究了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初始pH值、碳源和氮源对其产酶的影响。通过破壁处理,检测不同部位粗酶液中的CMC酶、滤纸酶及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了其纤维小体中叁种酶组分的分布和比例。结果显示,利用滤纸和纤维二糖作为底物达到最大酶活的时间分别为144 h和72 h;产酶最佳温度为40℃,pH值为7.5,纤维二糖为最佳碳源,酵母粉为最佳氮源。培养144 h,CMC酶、滤纸酶及β-葡萄糖苷酶在上清液、未破壁菌体悬浮液与破壁菌体悬浮液中的活性比分别为9∶1∶1,14∶4∶3和6∶3∶4。(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2年01期)

马诗淳,黄艳,赵银瓶,孙颖杰,贺静[2](2011)在《厌氧分解纤维素细菌P4-3的产酶特性及其纤维小体组分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温厌氧纤维素分解菌P4-3可产生活性较高、热稳定性较强的纤维素酶。通过检测CMC酶活性,研究了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初始pH值、碳源和氮源对其产酶的影响。通过破壁处理,检测不同部位粗酶液中的CMC酶、滤纸酶及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了其纤维小体中叁种酶组分的分布和比例。结果显示,利用滤纸和纤维二糖作为底物达到最大酶活的时间分别为144 h和72 h;产酶最佳温度为40℃,pH值为7.5,纤维二糖为最佳碳源,酵母粉为最佳氮源。培养144 h,CMC酶、滤纸酶及β-葡萄糖苷酶在上清液、未破壁菌体悬浮液与破壁菌体悬浮液中的活性比分别为9:1:1,14:4:3和6:3:4。(本文来源于《2011国际沼气技术与环境工程学术研讨会暨产业化论坛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10-26)

岳昌武,杨明理,刘坤祥[3](2009)在《朽木来源纤维素分解细菌·真菌混合秸秆纤维发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朽木生态小环境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农业废弃秸秆的再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分离的几株来源于云贵高原地区次生林朽木中具有较高纤维素分解活性的细菌(B2、Q1)、真菌(W9)与放线菌(H1)分别和混合发酵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滤纸等底物,研究碳源种类、培养时间对纤维素分解酶活的影响。[结果]分离的4株菌及混合菌在4种碳源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B2和H1在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培养72h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为61.9 U和57.7U;混合菌在各种碳源中发酵活力均较低;混合发酵较不同菌株单独发酵产生还原糖总量略有降低;在以玉米秸秆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各种菌的纤维素分解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结论]混合菌的纤维素分解活性均低于各种菌单独发酵。(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曾宪贤,吕杰[4](2005)在《离子注入改良纤维分解细菌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纤维分解细菌HY2进行不同剂量离子束注入诱变,通过研究离子注入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纤维素酶活性高的突变菌株HY2-3.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得到纤维素酶高产菌株Bacillus sp.HY2-3以及原始菌株Bacillus sp.HY2的纤维酶基因chy2-3和chy2.经过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所得到的突变型和野生型纤维素酶基因编码区均为1500bp.同时发现,经过离子束诱变得到的高产菌株和野生菌株的纤维素酶基因序列存在差别.这些碱基突变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两个菌株纤维素酶产量上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陈燕勤[5](2004)在《离子注入改良纤维分解细菌及其生物效应和机理研究——离子注入对纤维酶蛋白各组分的生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性能源物质,微生物对它的降解、转化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重要环节,对这个过程的有效利用可望在能源,饲料和食物的持续供应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世界各国微生物工作者前赴后继,对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论文进行了如下的研究。纤维分解细菌N+离子注入前后菌株的培养滤液经(NH4)2S04沉淀,Sephadex G-25脱盐,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及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发现经N+离子处理的菌株酶系发生了变化,尤其是B-葡萄糖苷酶组分增加很多,其余组分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并且各酶纯组分的酶学性质也发生变化:经离子注入最适温度及最适pH经离子注入有增高的趋势;而温度稳定性及pH稳定性经离子注入后降低。经N+处理后各酶组分与DEAE—Sephadex A-50胶结合能力发生了变化,对照菌株Hy2所需NaCl浓度主要为0.50mol/L,而经N+处理后变为从0.30~O.50 mol/L。通过测定各酶组分协同作用发现经过离子注入后纤维素酶不仅提高了对可溶性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也提高了对不溶性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在动力学研究中发现经离子注入后纤维素酶的水解动力学模型发生了变化,本研究结果证实了经离子注入后Hy2.33l 菌株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的效率提高是该菌株纤维素酶的结合域和催化域发生了功能变化,暗示离子注入引起了相应酶基因的变异。(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4-06-05)

董晔[6](2003)在《低能离子注入纤维分解细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离子束应用于纤维分解细菌是诱变育种的新尝试。同时,纤维分解细菌的低能离子注入研究,对于更深入地研究离子束生物学效应,拓展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应用范围有一定的意义。 在未提供出发菌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对出发菌的斜面培养基及摇瓶配方、生长习性等进行了摸索,确立了基本的发酵条件。 选择了纤维分解细菌酶活测定方法以及DNS法测定还原糖的最适条件,对纤维素分解细菌的生长特性及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pH值、温度和pH值的稳定性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佳离子束诱变参数。 离子注入对纤维分解细菌HY2进行诱变育种,效果显着。经筛选得到高产菌株HY2106,其滤纸酶活(FPA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se酶)分别提高了127.8%和110.2%。同时考察了其遗传稳定性,对比了高产菌HY2106和出发菌HY2对麦草粉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能力。(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3-06-30)

董晔,曾宪贤,张石峰[7](2002)在《低能N~+离子注入纤维分解细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低能N+离子对纤维分解细菌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出高产菌株HY2-321,其纤维素酶CMCase活性提高299.5%,为进一步诱变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工业微生物的选育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S1期)

[8](1998)在《新型瘤胃纤维分解细菌导入绵羊瘤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畜科院中澳绵羊研究中心彭海宏、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畜牧系J·D·B_Re等将新型瘤胃纤维分解细菌Q。iridiumChartatabiduzn导入绵羊瘤胃中,在其后3个月存活监测中,其数量稳定保持在l0~毫升,表明在导入一个新的瘤胃环境后仍能较好生存(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1998年09期)

彭海宏,J.D.Brooker,J.R.Gallagher,H.Ward[9](1998)在《新型瘤胃纤维分解细菌Clostridium chartatabidum导入绵羊瘤胃后存活监测及其对纤维素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瘤胃纤维分解细菌Clostridiumchartatabidum(梭状芽孢杆菌属)导入绵羊瘤胃后,在为期3个月的存活监测中,其数量稳定保持在106个/毫升。尼龙袋测定消化率试验表明,将C,chartatabidum导入绵羊瘤胃后显着提高了初始阶段苜蓿所含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本文来源于《草食家畜》期刊1998年01期)

吉增福,景耀先,郭丽,龚团连,尉美林[10](1998)在《分解细菌的分离和培养不产色素的瘤胃纤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黄色瘤胃纤维分解细菌人工体外培养获得成功后,改变无机盐纤维素培养基中氮源的结构,使其中的硫酸铵变为尿素时,又由反刍动物的瘤胃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不产生金黄色素,能利用尿素氮生长繁殖,分解纤维强的无色瘤胃纤维分解细菌。培养特性是,在含有硫酸铵的无机盐纤维素培(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禽养殖业》期刊1998年01期)

纤维分解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温厌氧纤维素分解菌P4-3可产生活性较高、热稳定性较强的纤维素酶。通过检测CMC酶活性,研究了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初始pH值、碳源和氮源对其产酶的影响。通过破壁处理,检测不同部位粗酶液中的CMC酶、滤纸酶及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了其纤维小体中叁种酶组分的分布和比例。结果显示,利用滤纸和纤维二糖作为底物达到最大酶活的时间分别为144 h和72 h;产酶最佳温度为40℃,pH值为7.5,纤维二糖为最佳碳源,酵母粉为最佳氮源。培养144 h,CMC酶、滤纸酶及β-葡萄糖苷酶在上清液、未破壁菌体悬浮液与破壁菌体悬浮液中的活性比分别为9:1:1,14:4:3和6:3: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分解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马诗淳,黄艳,赵银瓶,孙颖杰,贺静.厌氧分解纤维素细菌P4-3的产酶特性及其纤维小体组分的定位[J].中国沼气.2012

[2].马诗淳,黄艳,赵银瓶,孙颖杰,贺静.厌氧分解纤维素细菌P4-3的产酶特性及其纤维小体组分的定位[C].2011国际沼气技术与环境工程学术研讨会暨产业化论坛会议论文集.2011

[3].岳昌武,杨明理,刘坤祥.朽木来源纤维素分解细菌·真菌混合秸秆纤维发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4].曾宪贤,吕杰.离子注入改良纤维分解细菌及其机理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5].陈燕勤.离子注入改良纤维分解细菌及其生物效应和机理研究——离子注入对纤维酶蛋白各组分的生物效应研究[D].新疆大学.2004

[6].董晔.低能离子注入纤维分解细菌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3

[7].董晔,曾宪贤,张石峰.低能N~+离子注入纤维分解细菌的初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8]..新型瘤胃纤维分解细菌导入绵羊瘤胃[J].畜禽业.1998

[9].彭海宏,J.D.Brooker,J.R.Gallagher,H.Ward.新型瘤胃纤维分解细菌Clostridiumchartatabidum导入绵羊瘤胃后存活监测及其对纤维素消化率的影响[J].草食家畜.1998

[10].吉增福,景耀先,郭丽,龚团连,尉美林.分解细菌的分离和培养不产色素的瘤胃纤维[J].当代畜禽养殖业.1998

论文知识图

不同施肥处理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种纤维分解菌对滤纸全部分解后的情况和BC/PHEMA复合材料的SEM照片(a)...几种细菌对在滤纸条培养集中对滤纸条...发酵过程中糟醅还原糖变化趋势

标签:;  ;  ;  ;  ;  ;  ;  

纤维分解细菌论文_马诗淳,黄艳,赵银瓶,孙颖杰,贺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