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适应公共管理变革和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主要培养公共事业组织的应用型管理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卓越管理人才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这就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创新。航空特色院校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民航行业要求和学校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变革,公共事业组织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以其特殊的职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立是管理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公共事业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 世纪90 年代末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以来,全国已有多所高校相继开设该专业。
小学生好奇心强,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通过对事物最初的认知及变化,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结合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记忆,引导学生搜集大量感性材料。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
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不断调整,专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随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我国已有多所院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办学的基础和特点,设置了不同的方向,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综合性院校,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优势明显,但并没有设置明确的专业方向;二是专业性院校或行业院校,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设置专业方向,如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师范类院校将教育事业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民航院校将专业方向设置为航空安全管理等;三是部分应用型本科学校,这些院校多数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院校处于转型发展过程中,根据学校原有基础和自身优势设置专业方向,专业特色相对明显。
1.2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卓越管理人才成为发展趋势
部分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专业定位相对宽泛,专业方向不明确的问题,课程设置有一定随意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滨州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设置了四个主要模块:一是通识教育模块;二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管理学、经济学和航空领域相关学科知识;三是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模块,注重学生专业核心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四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括航空管理与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这一目标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性,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发展要求,构建了公共管理与航空管理服务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公共管理为理论基础,航空管理与服务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
1.3 专业特色不够明显,专业优势有待提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公共组织,就业质量高但难度较大。多数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受到就业等因素的影响,专业优势难以发挥出来,部分院校甚至出现了招生规模缩小甚至停招的情况。以滨州学院为例,该专业依据行业发展需要和学校航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方向调整为航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短时期内专业优势可能难以凸显。
1.4 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性和战略性行业,民航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以滨州学院为例,学校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注重拓展专业的内涵与外延,强化以综合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基础的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立足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类型管理人才的需要,依托学院优势,重视新发展方向拓展,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和该校航空为主要特色院校的办学定位,确立了航空管理与服务的专业方向。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面向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发展一线,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航空管理学知识,航空事务处理与管理能力,能在公共事业组织、民航组织等相关组织,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另外,根据学校优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来突出专业特色,开展特色教育。以滨州学院为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将托学校和院系航空课程教学资源,发挥航空教学优势,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并逐步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继续保持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学业指导和专业课程教学,强化学生专业基础。
2 航空特色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建议
《规范》第3章针对不同性质的防护区域应采用的系统类型、泵组所负担的系统喷头数量、系统喷雾强度、喷头工作压力、喷头安装高度等均有新的规定。对方案产生较大影响的条文主要包括第3.1.3条、3.4.2条、3.4.3条、3.4.4条、3.4.5条和3.4.10条等,除第3.1.3条外,其他几条的描述中基本都采用了“应”。具体条文及相关分析详见表2。
2.1 突出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
多数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实践能力提升,但受到学科基础、培养理念和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问题仍然比较明显。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主要问题包括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内容缺乏新意、缺乏良好的软硬件支撑等。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也是多数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该专业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发展历史较短,设置该院校相对较少,专业教师数量不多,具备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更为匮乏,而且部分教师是由相关专业转型而来。部分院校该专业教师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专业教师承担课程任务较重,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和公共事业组织实践机会较少。另外,部分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师资力量更为薄弱。
2.2 完善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参考和依据,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航空特色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要求的同时突出行业特征和专业特色。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和纲领,航空特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寻找公共管理与民航行业的契合点,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特征,也要突出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学科基础课程除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之外,应当把航空概论和民航概论等课程纳入;专业课程可以包括公共管理和航空管理与服务两大模块,除人力资源管理、市政管理学等公共管理课程之外,增加航空公司运营管理、机场运营管理等课程。另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征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厚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拥有比较强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因此,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根据行业要求和学生发展意愿,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公共事业组织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同时由于该专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也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特征。作为航空特色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对多数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一方面是由公共管理学科的特征所决定的,也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条件有关。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和学分,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拓展活动,通过航空特色社团活动、行业相关学科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另外,发挥行业优势,与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实践课程完成质量。
矩阵Cij描述的是2个时刻整场(ui(x1),ui(x2),…,ui(xm))与(uj(x1),uj(x2),…,uj(xm))的时间相关性。需指出,当U为速度场时,通常先将其分解为平均速度场和脉动速度场,即然后对脉动速度场进行快照POD分解。这样处理带来的差异是:对速度场进行快照POD分解之后得到的第一阶模态是平均速度场,其余模态对应于对脉动速度场进行快照POD分解之后得到的模态。因此,对速度场进行快照POD分解得到的第一阶模态也可称为零阶模态[16]。
2.4 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引进公共管理专业或航空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优先选择具备民航组织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开发,鼓励现有教师攻读管理学或民航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并提供到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组织跟岗、顶岗或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机会,增强专业教师行业从业经验和管理实践经验。另外,邀请公共事业组织、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缓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资源短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杜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路径探讨——基于地方高校转型视域下[J] . 教育教学论坛,2017(25).
[2] 王河江,巫丽君,何晓柯.公共事业管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思考[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6-1995(2019)09-0169-02
作者简介:周颖(1981.01),女,山东金乡人,滨州学院教师,硕士,讲师,长期从事公共管理、民航组织经营管理研究。
标签:专业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航空论文; 院校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国家理论论文; 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科技经济导刊》2019年第9期论文; 滨州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