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JC-99驼峰信号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技术鉴定

TFJC-99驼峰信号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技术鉴定

一、TFJC-99驼峰信号微机监测系统”通过技术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旭[1](2018)在《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铁路信号设备日益繁多,日益复杂,设备故障维护的工作量和难度也日益增加。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由于故障突发,压力较大引发维修人员情绪过于紧张,出现“两违”安全风险;随着信号设备系统集成度、关联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电务部门技术干部和信号工独自一人完全精通所有信号设备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信号设备故障处理过程中,技术应用不到位,路局或段、车间、工区三个级别之间信息共享方法落伍,上级技术支持效率低,工区又面临多头指挥,很难形成多方面联合行动的战斗力。因此研究解决以上问题的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处理流程控制系统软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故障处理的关键点控制环节出发,以实现设计一套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卡控系统为目标,将故障维修与流程控制相结合,建立UML模型,使得信号设备故障的维修效率得到保障、维修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本文首先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铁路信号设备的国内外研究维修现状作了分析,并描述了铁路系统内相关设备的作业流程控制方法。之后总结了铁路信号设备的种类、信号设备发生故障时的故障报告和故障处理流程。然后对系统进行UML建模,从用例图和类图进行静态建模,从时序图和状态图两方面对系统进行动态建模,为系统软件代码的编写做了充分准备。在接下来的系统总体设计中,使用SQL Server 2014数据库软件对数据进行存储,并用ADO.NET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以Socket方法完成现场工区移动端和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服务器端的通信。在对系统结构、系统流程设计完成之后,对系统进行模块设计,系统划分成登录模块、信息交互模块、智能搜索模块、上级端信息存储模块、故障记录模块和卡控过程模块,并对每一模块的具体功能做了具体分析,为现场故障维修提供指导建议。文章利用C#编写了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卡控系统软件,通过通信终端保证工区、车间、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各级人员达成信息共享,工区能够在处理故障之前将工区信息上传以供各级查看和数据存储,并按照信息平台提供的流程图处理故障,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根据信息平台各级状态的透明交互能够准确把握工区故障处理进度,达成上下级故障处理一体化,以提高工区工作效率,减轻工区工作人员压力,保证维修次序、维修作业程序和故障处理流程的准确性。

张琦[2](2017)在《武汉北编组站自动化驼峰事故率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货运输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郑州至徐州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上海至昆明高速铁路全线贯通、南宁至昆明和昆明至广州快速铁路通道全线开通,这些持续不断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线路,进一步缩短我国较多地区和重点城市的时空距离,促使高速铁路网络得到明显的加密和扩充,至此,我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超过2万公里,在世界高速铁路里程中继续雄踞第一。与此同时,铁路货物运输凭借其载运质量大、运行成本低、能源消耗少等独特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货运方面的骨干运输方式。如何进一步控制并降低编组站自动化驼峰故障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货运效率提高、中欧货运班列品牌国际竞争力提升,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研究课题。论文论述了编组站自动化驼峰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自动化驼峰溜放速度自动控制的系统功能和速度控制模型,并根据自动化驼峰作业规律和作业特点,对影响自动化驼峰运行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论文以武汉北编组站自动化驼峰运输组织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自动化驼峰作业中到达、解体、集结、编组、出发等过程出现的设备问题,结合人为、设备和技术等三大方面,分析了事故产生的具体原因。通过分析评价自动化驼峰控制的动态检修和误差纠正措施,追踪了自动化驼峰车辆作业安全,找到了有效控制武汉北编组站自动化驼峰故障率的关键。论文最后以武汉北编组站2016年上半年跟踪调查驼峰故障情况,对建立动态监测和误差纠正进行了运用分析,通过现场检验取得了实际效果。论文研究结果对有效控制自动化驼峰故障率,保障自动化驼峰车辆安全,从而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准确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马明[3](2015)在《现代有轨电车道岔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道岔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采用了全电子化道岔执行单元,保证了作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传统的继电联锁和计算机联锁基本都有继电器参与逻辑运算,电路及线路相对比较复杂,一旦继电器发生故障,故障诊断的时间相对较长,影响了作业效率。本文根据传统道岔控制的技术条件,制定了现代有轨电车道岔控制模块的控制技术条件,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现代有轨电车同时存在A级、B级和C级三种路权形式,因此,现代有轨电车道岔控制系统应具备排列进路和解锁进路时控制道岔的功能。进路的排列功能指在正常行车条件下电车进路上所有道岔的顺序排列;而进路的解锁功能主要有进路上所有道岔按照电车出清顺序正常解锁道岔区段、正常解锁以及非正常解锁道岔区段。设计了全电子化道岔控制模块的硬件结构,包括道岔模块的驱动电路、表示采集电路以及监测和故障报警电路等,满足“故障—安全”的安全性原则。针对传统几点联锁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参照应用于驼峰场的微电子道岔控制模块,结合我国成熟的计算机联锁技术进行研究,运算控制器采用二乘二取二运算控制器,进一步提升了控制技术的各项指标,确保实现安全防护。依据现代有轨电车全电子道岔控制模块的技术条件和硬件结构,进行了模块的软件分析,并遵循故障—安全原则和闭环控制。采用控制、监视和监测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对室外的现场信号设备以及道岔模块自身进行实时监测,一旦系统硬件发生故障,软件模块进行判定,并及时输出及安全侧的指令。为确保程序语言编写的效率高,容易理解和便于修改,道岔模块的软件编写采用C程序语言。实现了无线通信的方式代替传统的轨道电路,以车载方式控制道岔转辙机的动作,将传统的一次性办理整条进路改进为以车载方式分段办理。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运营调度管理系统通过轨道沿线的有线或无线网络把当天电车的时刻表传给每个道岔控制器,并预先规定好了电车的运行线路及方向。当电车运行在道岔轨道接近区段时,建立车地双向无线通信,一旦车载设备接收到地面设备发送的状态提示信息,将电车接近道岔区段的提示信息发送给司机,车载设备获取到控制权以后,由司机直接给地面控制设备发送道岔控制命令,转换并锁闭道岔。本文对全电子道岔控制模块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车—地通信和模块的软件设计等提出了完善建议。

李晋升[4](2015)在《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场强覆盖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简称:STP系统)在路内的推广和使用,有效地防止了调车机车越过阻挡信号机所造成的挤岔事故、超速行驶造成的冲突事故和脱轨事故,促进和提高了调车作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减轻了调车工作人员的压力。微波通信传输特点是在自由空间利用天线实现沿视距传输。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假设可以忽略地球表面对电波的影响,但在实际的地面通信中,由于植被、建筑物或山体等障碍物的存在,将会破坏接收和发射天线间的视距路径。通过双线地面反射和绕射分析方法,建立地面传播的物理模型。当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距离很大时,接收功率随距离4次方衰减,比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快得多。同时,接收功率与频率无关,与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高度有关。分布在相邻的菲涅耳区中接收机的电场是反相的,因而产生的干扰具有破坏性,而不具有建设性。因此,必须使直射波的第一菲涅耳区没有被阻挡,接收点才能收到自由空间下的场强。但是,不同形状的障碍物(如建筑物、树林等)往往是存在的,而且影响着传输路径,所以绕射损耗大于自由空间损耗。结合新建无线调车机车信号检测系统工程设计要求,按照相关的工程设计规定规范,从系统组成、功能、传送信息和系统设备布设原则方面进行了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分为地面设备和车载设备两部分,两部分信息的交换是借助无线通信的方式完成的。地物地形地貌、站场范围、天气等都是影响系统场强覆盖的因素。特别是山地丘陵地带的铁路站场,建筑物、隧道、高山和弯道等地形地貌,都可造成无线信号覆盖出现不稳定的弱场强区,甚至出现盲区。通过对影响系统场强覆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调节地面天线、基于中继器的增设、基于光纤直放站的增设三种方案。对每种方案进行了适用情况介绍,理论分析及链路计算,对三种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说明。结合达州站站场环境和设备条件,进行了系统工程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方案的初步设计。从通信质量、施工与维护以及工程投资方面,对地面天线的调节和中继器的增设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成铁局对初步设计方案的审查意见和达州站长远发展规划,对方案进行优化改进,形成了施工方案。对安装调试以及后期的检修维护中,地面主机、电务维修终端、车务终端、车载主机及地面天线,可能遇到的常见故障现象,给出了判断和处理办法。

刘勇[5](2013)在《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新钢集团主片区5个车站微机联锁的改造升级项目,根据实现大密度行车安全、维护简单直观目标,同时保证设备的先进性,调度可实时监控等设计原则,本文研究了新钢集团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的结构、微机联锁系统设计方案及实现、“双机热备”方式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新钢铁路运输运输生产工艺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原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存在的问题,为微机联锁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找到了依据。根据通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的原则,依据系统必须遵循“故障-安全(要求铁路信号设备或系统一旦发生安全故障后,能防止出现灾难性后果自动导向安全一方的重要设计原则)”的原则,对微机联锁系统总体进行了设计。主要对微机联锁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硬件的设计包括硬件设计方案、接口与通道设计、冗余结构的设计、双机储备系统的设计、接口电路的设计。在软件的设计中,研究了联锁数据、软件的逻辑分类、联锁控制程序及其任务调度方式。通过西门子S7三类工业软件实现了人机界面(HMI),设计了新钢集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控制系统PLC下位机组态,这种组态可以随着6502站场的扩张而扩充。设计并实现了新钢运输部以太网和调度监督系统。论文讨论了软件系统需要实现的5个方面的功能;研究了微机联锁软件的总体结构;研究了联锁控制程序的基本模块及其任务调度方式;设计并实现了操作命令执行模块流程和子模块流程等项目的关键部分。最后,设计并实现了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系统已经正常不问断地运行至今,系统通过了功能测试,满足了现场需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曹桂均[6](2013)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及其扩展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铁路编组站管理信息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提高编组站整体解编能力,降低现场劳动强度,是一个高智能化、自动化的综合性系统。本文描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总体框架和系统主要功能,研究探讨各子系统的组织方式,研究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结合方式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文章对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细致的梳理,对于实现综合自动化需要新研发的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原有成熟控制系统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中应用的有效改进和功能提升做了总结。本文研究系统层次架构,提出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不同子系统的专业归属,通过规范管理维护的划分界限及维修界面,对于设备维护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本文研究管控结合的关键部分-集中控制系统,描述了集中控制系统的系统组成和控制模式、应用功能及接口设计,阐述了集中控制系统的功能模块及实现方式。对于编组站的车辆实时位置追踪问题,描述了实时追踪的原理,提出利用编组站站场结构有向图的方式,建立编组站车辆实时追踪模型,实现以站场表示信息为基础的车辆实时追踪。通过对采集到的站场实时表示信息进行逻辑运算,将结果跟踪得到的结论,结合进路跟踪预判及作业计划等信息,采用多重判别,得到机车车辆的实时位置。并与车号自动识别信息以及作业计划信息有效融合,得到机车车辆在编组站中的实时准确位置信息,作为各种现场作业实绩自动反馈的基础数据。本文研究集中控制系统的作业计划自动执行技术,对于将作业计划转换成控制设备可执行的作业指令的分解转换模式进行了分析,详细描述作业任务的表达和作业指令的表达方式,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建立数学模型,求解作业指令的调优问题。文章描述了采用一种改进的MMAS算法来对编组站作业指令进行调优计算,及实现算法的收敛性与寻优能力的动态平衡的方法,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将成熟的驼峰无线机车遥控系统及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研发新型调机综合控制系统,使编组站调车机车在整个编组站作业时实现全面机车遥控。本文提出将推峰机车遥控与平调遥控采用统一的模型进行优化的控制方式,根据调车作业遥控控制的特点,选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自校正控制模型,实现机车控制参数的在线自校正,在合理利用机车动力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使控制过程更加合理、精细。统一模型优化的控制方式,降低编组站机车控制的复杂性,使不同站场、不同机车及不同作业模式等机车控制中的复杂性问题得到解决。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扩展应用到动车基地调度集中系统中,实现动车基地管理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的有机结合,闭环控制。文章描述了动车基地调度集中系统列车及调车作业计划的自动调整和管理、作业进路的自动控制、动车组位置追踪及查询、人机交互统一管理等几大功能和实现方法,为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进一步扩展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赵小会[7](2012)在《铁路编组站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评价是实施安全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给出控制或消除危险、防止事故发生的相关对策,为确保系统安全目标、制定系统安全规划、实现综合最优化的系统安全奠定基础。编组站担负车流的集散、机车换挂、机车车辆的检修整备和有关货运检查,在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列车解体、编组、信息处理及其它技术作业,所以编组站安全对整个铁路系统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与安全与路网的安全畅通、生产效率甚至经营效益密切相关,对铁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编组站安全评价研究对保障编组站作业安全,减少故障的发生,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介绍编组站安全评价相关理论,阐述了安全评价的含义、方法、及评价流程等,对编组站安全评价的涵义进行界定,并确定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流程;接着,对编组站作业安全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包括编组站基本工作、工作流程、作业安全特征及从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编组站作业安全的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编组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物元分析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基于物元分析的编组站安全评价模型;最后,以成都北编组站为实例,运用前面所建立的安全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安全评价,得出成都北编组站安全评价结果,并且提出了加强成都北编组站安全的措施,为成都北编组站作业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田建芬[8](2011)在《浅谈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的设计实践》文中认为新一代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实现了"管控结合"的设计理念,介绍SAM系统技术特点和设计实践,比较新丰镇编组站和兰州北编组站的SAM系统,并展望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前景。

李述冬[9](2011)在《大秦线信号设备故障延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秦线4亿吨扩能改造工程是中国国内重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现代化重载煤运通道的示范性工程、既有线扩能改造的样板性工程。由于总运量的增加,势必要增加2万吨级列车的开行数量,由此引发的行车安全问题明显增多。针对大秦线重载运输大运量、高密度、高速度的特点,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归纳出其设备故障影响大秦线运量的主要因素为信号设备故障,并对造成信号设备故障的原因运用事故树进行分析,找出电务段在对信号设备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措施。论文中研究了与大秦线安全保障密切相关的综合维修体系和维修天窗设置问题,从分析我国铁路信号设备维修作业方式的变化出发,对天窗开设形式、天窗开设时段、运输组织特点下的天窗开设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电务维修天窗的改进措施;从基层单位对信号故障的处置情况分析,提出了提高信号故障的处置能力的措施,制定了信号故障应急管理办法。同时对电务系统的安全管理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耿颖[10](2008)在《驼峰自动化设计方案应该注意的问题》文中指出本文针对不同驼峰类型、不同调速制式需要选择不同现代化设备的总结,推荐了驼峰自动化对应的现代化设备选择,并提出了自动化驼峰方案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供驼峰设计人员参考。

二、TFJC-99驼峰信号微机监测系统”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FJC-99驼峰信号微机监测系统”通过技术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处理现状
        1.2.2 流程卡控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结构
        1.3.1 研究目的
        1.3.2 内容安排
第2章 信号设备及其故障处理流程
    2.1 铁路信号设备及故障种类分析
        2.1.1 铁路信号设备概述
        2.1.2 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分析
    2.2 故障处理相关业务流程描述及分析
        2.2.1 故障处理过程中各个级别主要职责
        2.2.2 信号设备故障一般处理程序
        2.2.3 安全信息传递程序
        2.2.4 安全信息处理
        2.2.5 设备故障报告
        2.2.6 设备故障调查内容
        2.2.7 列控地面设备故障报告及处理流程
        2.2.8 车载设备数据分析发现故障后的报告和处理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程卡控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现场工区用户功能描述
        3.1.2 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用户功能描述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流程卡控系统体系架构
        3.2.2 流程卡控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3.2.3 流程卡控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3.3 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基本概念
        3.3.2 数据库工作表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程卡控系统UML建模
    4.1 UML建模语言
    4.2 用例建模
    4.3 静态结构建模
    4.4 动态行为建模
        4.4.1 时序图
        4.4.2 状态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5.1.1 系统体系结构
        5.1.2 系统开发语言.NET技术
    5.2 系统登录模块
    5.3 信息交互模块
    5.4 卡控过程模块
    5.5 智能搜索故障处理方法模块
    5.6 工区信号设备故障信息存储模块
    5.7 故障记录模块
    5.8 仿真验证与测试
        5.8.1 申请故障处理
        5.8.2 故障处理
        5.8.3 故障处理完成
    5.9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1
附件 2

(2)武汉北编组站自动化驼峰事故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自动化驼峰系统概述
    2.1 驼峰发展阶段介绍
    2.2 自动化驼峰主要设备和功能特点
        2.2.1 自动化驼峰主要设备
        2.2.2 自动化驼峰系统功能特点
    2.3 自动化驼峰作业项目
    2.4 影响自动化驼峰运行的主要因素
    2.5 自动化驼峰技术的现场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驼峰溜放速度自动控制功能分析
    3.1 驼峰溜放速度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3.2 驼峰溜放速度自动控制系统设备简述
    3.3 驼峰溜放速度自动控制功能概述
    3.4 驼峰溜放速度制动控制模型
        3.4.1 第三级制动位的数学模型
        3.4.2 第二级制动位的数学模型
        3.4.3 减速器制动量的数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汉北编组站自动化驼峰故障分析
    4.1 武汉北编组站驼峰基本运用情况
    4.2 武汉北编组站驼峰故障现状调查
        4.2.1 针对自动化驼峰基础设备的故障分布
        4.2.2 针对自动化驼峰作业环节的故障分布
    4.3 产生自动化驼峰事故的成因分析
        4.3.1 武汉北驼峰发生事故的人为因素问题
        4.3.2 武汉北驼峰发生事故的固定设备问题
        4.3.3 武汉北驼峰发生事故的技术参数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降低武汉北驼峰事故率的对策研究
    5.1 从人为控制角度制定降低事故率的措施
    5.2 从设备控制角度制定降低事故率的措施
    5.3 从技术控制角度制定降低事故率的措施
    5.4 实施效果检查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现代有轨电车道岔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现代有轨电车的概念
    1.3 现代有轨电车的特点
    1.4 现代有轨电车道岔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1 道岔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2 道岔控制的模式
        1.4.3 道岔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 现代有轨电车道岔控制系统
    2.1 现代有轨电车路权方式的探讨
    2.2 道岔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
        2.2.1 分段排列电车进路的基本条件及时机
        2.2.2 电车进路的解锁
    2.3 道岔控制系统命令接收方式分析
        2.3.1 自动控制触发方式
        2.3.2 车载司机遥控触发方式
    2.4 道岔控制技术分析
        2.4.1 道岔控制技术功能需求分析
        2.4.2 电车定位及信息传输功能需求
        2.4.3 道岔区域电车检测技术比较及需求
    2.5 全电子化道岔模块实现的必要性
        2.5.1 传统继电器道岔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
        2.5.2 全电子化道岔模块的研究意义
3 现代有轨电车道岔控制模块的硬件设计
    3.1 全电子道岔控制模块的研究背景
    3.2 全电子道岔控制模块的设计方案
        3.2.1 全电子化道岔模块的功能需求
        3.2.2 全电子化道岔模块的运营技术需求
        3.2.3 全电子道岔控制模块的系统结构
    3.3 全电子化道岔控制模块的硬件设计
        3.3.1 四线制道岔控制模块整体硬件结构
        3.3.2 四线制道岔控制模块具体硬件设计
        3.3.3 道岔区段的无线通信
        3.3.4 道岔模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全电子化道岔模块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原则
    4.2 软件模块组成
    4.3 道岔模块软件算法
    4.4 通信软件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场强覆盖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调车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2 调车监控系统的重要性
    1.3 无线通信的特点
        1.3.1 无线电波传播路径的复杂性
        1.3.2 干扰和噪声严重
        1.3.3 移动环境中的适应性
        1.3.4 网络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
        1.3.5 有限的频谱资源
    1.4 达州站新建无线调车机车信号检测系统工程设计
    1.5 论文研究内容
2 无线传播及其模型计算
    2.1 微波中继通信系统
    2.2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
    2.3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模型
    2.4 地面传播物理模型
        2.4.1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4.2 绕射
3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组成
        3.1.1 地面设备及功能
        3.1.2 车载设备及功能
        3.1.3 与其它系统的接
    3.2 系统功能
        3.2.1 监控功能
        3.2.2 安全防护功能
        3.2.3 显示与报警功能
        3.2.4 记录处理及管理功能
    3.3 系统传送信息
        3.3.1 站场信息
        3.3.2 调车作业单信息
        3.3.3 地面设备向车载设备发送的信息
        3.3.4 回执信息
        3.3.5 车载主机向LKJ-2000设备传输的信息
        3.3.6 LKJ-2000设备向车载主机传输的信息
        3.3.7 采集车站联锁的信息
    3.4 系统设备布设
        3.4.1 系统工作原理
        3.4.2 设备布设的总体原则
4 弱场补强方案设计
    4.1 影响STP系统场强覆盖的主要因素
    4.2 调节地面天线的方案
        4.2.1 天线的概述
        4.2.2 地面天线的调节
        4.2.3 链路计算
        4.2.4 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4.3 基于中继器增设的方案
        4.3.1 中继器概述
        4.3.2 中继器的增设
        4.3.3 链路计算
        4.3.4 中继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4.4 光纤直放站增设的方案
        4.4.1 光纤直放站的概述
        4.4.2 光纤直放站的增设
        4.4.3 隧道覆盖设计
        4.4.4 光纤直放站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5 工程实践与验证
    5.1 工程概况
    5.2 方案可行性研究设计
    5.3 方案初步设计
    5.4 方案施工设计
    5.5 达州站场弱场补强解决方案比较
        5.5.1 施工与维护
        5.5.2 通信质量
        5.5.3 工程投资
    5.6 工程适应性和经济性
    5.7 系统故障处理
        5.7.1 地面主机
        5.7.2 电务维修终端
        5.7.3 车务终端
        5.7.4 车载主机
        5.7.5 地面天线
    5.8 工程项目施工图
        5.8.1 地面设备照片
        5.8.2 车载设备照片
        5.8.3 施工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1.1.1 国外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1.1.2 国内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1.2 企业铁路运输调度系统
    1.3 微机联锁系统
    1.4 课题的背景来源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改造前铁路运输调度及联锁系统分析
    2.1 新钢集团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结构
    2.2 新钢铁路运输调度系统业务结构描述
        2.2.1 铁路基本概念
        2.2.2 新钢运输部铁路运输工艺概述
        2.2.3 货物运输计划
        2.2.4 运输动力的准备
        2.2.5 机车作业模式
        2.2.6 运输部运输生产工艺流程
    2.3 微机联锁控制系统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机联锁系统设计
    3.1 微机联锁系统总体设计
        3.1.1 微机联锁系统设计原理
        3.1.2 微机联锁系统的规范
        3.1.3 微机联锁系统设计方案
    3.2 微机联锁系统硬件设计
        3.2.1 微机联锁系统硬件设备设计依据
        3.2.2 微机联锁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3.2.3 接口与通道设计
        3.2.4 微机联锁系统的冗余结构设计
        3.2.5 双机储备系统设计
        3.2.6 微机联锁系统接口电路设计
        3.2.7 微机联锁系统的信息传输设计
        3.2.7.1 总线传输
        3.2.7.2 局域网传输
        3.2.7.3 光纤传输
    3.3 微机联锁系统软件设计
        3.3.1 联锁数据与数据结构
        3.3.2 软件系统功能划分
        3.3.3 按照系统层次结构分类
        3.3.4 联锁控制程序及其任务调度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机联锁系统总体实现
    4.1 微机联锁系统控制实现
        4.1.1 信号继电器
        4.1.2 状态信息采集
        4.1.3 输出控制接口
        4.1.4 双机切换控制电路
    4.2 进路选择模型的算法研究和实现
        4.2.1 模型的简化处理
        4.2.2 进路选择算法的设计
        4.2.3 进路选择模型的算法实现
    4.3 微机联锁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4.3.1 操作命令执行模块
        4.3.1.1 取消进路子模块的实现流程
        4.3.1.2 人工解锁子模块的实现流程
        4.3.1.3 进路故障解锁子模块实现流程
        4.3.2 进路处理模块
        4.3.2.1 选排一致检查及道岔控制命令生成模块
        4.3.2.2 进路锁闭模块
        4.3.2.3 信号开发模块
        4.3.2.4 信号保持开放模块
        4.3.2.5 进路自动解锁模块
    4.4 人机界面的实现
        4.4.1 SIMATIC S7工业软件
        4.4.2 微机联锁控制系统人机界面实现
    4.5 微机联锁系统下位机组态扩充实现
        4.5.1 下载组态到可编程控制器
        4.5.2 上传网络组态
        4.5.3 微机联锁下位机组态扩充实现
    4.6 新钢集团运输部调度监督实现
        4.6.1 新钢运输部以太网
        4.6.2 分布式调度监督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及其扩展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1章 绪论
    1.1 编组站自动化技术发展概述
        1.1.1 国外编组站自动化技术发展
        1.1.2 我国编组站控制技术发展
        1.1.3 我国编组站信息技术发展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1 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2 铁路发展形势的的要求
        1.2.3 新一代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
    2.1 系统设计原则及实现目标
        2.1.1 系统设计原则
        2.1.2 系统实现目标
    2.2 系统总体方案
        2.2.1 系统框架
        2.2.2 系统主要功能
        2.2.3 系统组成
        2.2.4 系统主要岗位设置及职责
    2.3 系统设计特点
        2.3.1 专业分工
        2.3.2 管控结合
        2.3.3 系统建设
第3章 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
    3.1 系统组成
    3.2 系统功能描述及控制模式
        3.2.1 功能描述
        3.2.2 控制模式
    3.3 计划交互与管理
        3.3.1 列车作业计划交互与管理
        3.3.2 调车作业计划交互与管理
        3.3.3 计划执行进度的交互
    3.4 人机交互与管理
        3.4.1 大屏幕综合调度表示
        3.4.2 集中操作终端
        3.4.3 作业过程监控终端
        3.4.4 电务维护终端
    3.5 车辆实时追踪及闭环控制
        3.5.1 车辆实时追踪
        3.5.2 闭环控制
    3.6 作业计划自动执行
    3.7 系统接口的设计
第4章 车辆实时追踪的研究
    4.1 引言
    4.2 追踪模型的理论基础
    4.3 车辆实时追踪原理
        4.3.1 站场结构有向图
        4.3.2 站场进路模型
        4.3.3 轨道电路占用模型
        4.3.4 追踪结果校核模型
        4.3.5 车辆追踪模型举例
    4.4 车辆实时追踪的实现
        4.4.1 车辆实时追踪的接口信息
        4.4.2 车辆实时追踪的软件算法设计
    4.5 现场应用测试
        4.5.1 现场测试环境
        4.5.2 测试结果与算法验证
第5章 作业计划自动执行的研究
    5.1 引言
    5.2 作业任务的分解转换
        5.2.1 作业任务的表达
        5.2.2 作业指令的表达
        5.2.3 作业任务分解转换方法
    5.3 作业指令的动态调优
        5.3.1 常用智能算法系统简介
        5.3.2 常用智能算法系统的比较分析
        5.3.3 作业指令调优算法选择
        5.3.4 作业指令调优模型
        5.3.5 作业指令调优模型 MMAS 算法设计
        5.3.6 作业指令调优算例分析
第6章 调机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
    6.1 引言
    6.2 系统概述
        6.2.1 系统功能描述
        6.2.2 系统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6.2.3 系统优化控制研究
    6.3 车列控制过程的动力模型
        6.3.1 列车运行阻力
        6.3.2 机车牵引力
        6.3.3 列车制动力
    6.4 算法基础
        6.4.1 自校正控制系统
        6.4.2 模糊控制理论
        6.4.3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6.5 调车机车遥控的优化控制
        6.5.1 定速牵引控制
        6.5.2 定距离停车控制
    6.6 现场应用
第7章 既有控制系统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应用
    7.1 驼峰自动化系统在编组站应用的研究
        7.1.1 驼峰自动化系统简介
        7.1.2 系统组成
        7.1.3 系统基本原理
        7.1.4 既有驼峰自动化系统介绍
        7.1.5 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
    7.2 计算机联锁系统在编组站应用的研究
        7.2.1 计算机联锁简介
        7.2.2 计算机联锁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7.2.3 系统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7.3 停车器控制系统在编组站应用的研究
        7.3.1 系统简介
        7.3.2 系统组成及基本原理
        7.3.3 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第8章 扩展应用-动车基地调度集中系统的研究
    8.1 概述
    8.2 系统架构
        8.2.1 系统层次
        8.2.2 系统组成
    8.3 系统岗位及职责
    8.4 系统控制模式及功能实现
        8.4.1 系统控制模式
        8.4.2 动车组识别与追踪
        8.4.3 作业计划管理
        8.4.4 作业过程管理
        8.4.5 现存动车管理
        8.4.6 人机交互管理
    8.5 系统数据流及接口设计
        8.5.1 系统内部数据流
        8.5.2 系统对外接口及数据流
第9章 研究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2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详细摘要

(7)铁路编组站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编组站安全评价相关理论
    2.1 安全评价概述
        2.1.1 安全评价的定义
        2.1.2 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2.1.3 安全评价的程序
        2.1.4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2.2 编组站安全评价概述
        2.2.1 编组站安全评价涵义
        2.2.2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的选定
        2.2.3 本文采用的安全评价流程
第3章 编组站作业安全分析
    3.1 编组站概述
    3.2 编组站系统分析
    3.3 编组站作业安全特征分析
    3.4 编组站作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3.4.1 人员因素影响分析
        3.4.2 设备因素影响分析
        3.4.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3.4.4 管理因素影响分析
第4章 编组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4.1.3 编组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选取
        4.2.2 基于物元分析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3 编组站安全评价模型
        4.3.1 确定编组站安全物元
        4.3.2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物元矩阵
        4.3.3 确定待评物元
        4.3.4 确定关联函数及关联度
        4.3.5 计算综合关联度并确定评价等级
第5章 成都北编组站安全评价研究
    5.1 成都北编组站概况
        5.1.1 车站的位置、性质、等级及任务
        5.1.2 车站现有设备概况
        5.1.3 成都北编组站组织指挥系统
        5.1.4 成都北编组站作业流程
    5.2 成都北编组站安全评价
        5.2.1 成都北编组站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成都北编组站安全评价
        5.2.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 成都北编组站安全管理加强措施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浅谈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的设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SAM系统特点
    1.1 结构特点
    1.2 功能特点
        1.自动化程度高。
        2.按可靠性划分控制等级。
        3.运行维护的自动化。
    1.3 运输组织方式
    1.4 维护管理模式
2 工程设计实践
    1.突破常规、大胆创新。
    2.科学求是、积极稳妥。
    3.工程科研、措施得当。
    4.集成创新、专业融合。
    5.技术总结、建立标准。
3 应用前景展望
    3.1 兰州北编组站SAM系统的主要特点
        1.资源优化。
        2.功能扩展。
    3.2 SAM系统在其他编组站的应用
    3.3 前景展望

(9)大秦线信号设备故障延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铁路信号设备维护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大秦线基本情况
        1.4.1 大秦线历史沿革
        1.4.2 投资情况
        1.4.3 重要地位
        1.4.4 大秦线电务设备配置
        1.4.5 信号设备
第2章 设备故障影响分析
    2.1 设备故障的概念
    2.2 铁路设备故障的分类
    2.3 设备故障分析与管理
        2.3.1 故障信息数据收集与统计
        2.3.2 故障分析内容
    2.4 现阶段影响大秦线运量的主要因素
    2.5 主要因素分析
    2.6 大秦线信号故障在设备故障中的比例
第3章 信号设备故障延时分析
    3.1 信号设备故障原因
    3.2 绘制事故树
    3.3 简化事故树
    3.4 最小割集
    3.5 结构重要度分析
        3.5.1 基本事件少的割集
        3.5.2 出现频率高的基本事件
第4章 天窗维修改进措施
    4.1 天窗简介
        4.1.1 天窗的分类
        4.1.2 天窗的开设方式
    4.2 改进天窗利用措施
第5章 提高信号故障处置能力措施
    5.1 基本原则
    5.2 现场信息反馈的有关要求
    5.3 各级应急处理网点成员出动的时间要求
    5.4 几种重要设备抢修要点
    5.5 几种关键设备抢修要点
    5.6 事故、设备故障修复后工作
    5.7 保障措施
第6章 信号设备管理措施
    6.1 深化安全理念教育,进一步提高职工安全思想认识
    6.2 规范安全管理,大力夯实安全基础
    6.3 抓住安全关键,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6.4 多管齐下,全面提高设备质量
    6.5 强化安全结合部的管理
    6.6 强化职工培训工作,普遍提高队伍素质
第7章 电务维修管理
    7.1 电务管理模式
    7.2 电务维修管理方式
        7.2.1 实行综合天窗修
        7.2.2 实行状态修
        7.2.3 大力推行集中修
    7.3 电务维修管理所取得的成果
        7.3.1 全面提升电务技术装备水平
        7.3.2 电务维修管理方式的创新
        7.3.3 建立一支适应新设备维护的技术队伍
        7.3.4 电务设备向系统集成发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驼峰自动化设计方案应该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驼峰自动化的基础
    1.1 驼峰的内含定义
    1.2 驼峰的分类
    1.3 驼峰调速制式分类
    1.4 驼峰信号设计内容
2 自动化驼峰设计
    2.1 驼峰峰高的确定
    2.2 减速器制动部位及能力的确定
    2.3 驼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选择
    2.4 大能力驼峰自动化应注意的问题
    2.5 中能力驼峰自动化应注意的问题
    2.6 小能力驼峰自动化应注意的问题
        (1) 三部位减速器+减速顶模式
        (2) 微机可控顶控制系统
        (3) 全顶方案
        (4) 线束打靶
3 驼峰自动化系统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四、TFJC-99驼峰信号微机监测系统”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艳旭.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2]武汉北编组站自动化驼峰事故率控制研究[D]. 张琦.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2)
  • [3]现代有轨电车道岔控制系统的研究[D]. 马明.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5)
  • [4]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场强覆盖的研究与设计[D]. 李晋升.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5)
  • [5]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刘勇. 东北大学, 2013(03)
  • [6]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及其扩展应用的研究[D]. 曹桂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3(05)
  • [7]铁路编组站安全评价研究[D]. 赵小会.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8]浅谈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的设计实践[J]. 田建芬. 铁道通信信号, 2011(03)
  • [9]大秦线信号设备故障延时研究[D]. 李述冬.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
  • [10]驼峰自动化设计方案应该注意的问题[J]. 耿颖.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08(05)

标签:;  ;  ;  ;  ;  

TFJC-99驼峰信号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技术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