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汽热溶质论文_段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汽热溶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质,水汽,数值,模型,论文。

水汽热溶质论文文献综述

段建军[1](2002)在《土壤水汽热溶质耦合运移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积水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水分垂直入渗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表明,容重对水分入渗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水分入渗距离随容重的增大而减小。与嵝土相比,砂土水分入渗平均速率更快。和容重相比,温度对水分入渗的影响较小。两种土壤平均水分入渗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升高有利于水分向土体中入渗。温度对嵝土水分入渗的影响主要在常温下,而砂土则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入渗长度不断增加,但温度对水分入渗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小。在土壤有机质含量<15%时,土壤的饱和导水率随有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有机质含量>15%时,土壤饱和导水率反而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下降,其关系可用抛物线方程来拟合。含水量一定时土壤水分扩散率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大而减小;有机质含量一定时,水分扩散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一定的范围内土壤水分扩散率随含水量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增加,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减小。 土壤容重、含水量、盐度及有机质对土壤导热率的影响作用室内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质地的土壤,导热率均随土壤容重的增大和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从1.25gcm~3~1.55gcm~3、含水量从1.4%~25%的范围内,砂土的导热率从0.58Wm~(-1)K~(-1)增加到1.96 Wm~(-1)K~(-1),黄棉土的导热率从0.19Wm~(-1)K~(-1)增加到1.13 Wm~(-1)K~(-1),淤灌土的导热率从0.27Wm~(-1)K~(-1)增加到0.77 Wm~(-1)K~(-1),(土娄)土的导热率从0.36Wm~(-1)K~(-1)增加到0.68Wm~(-1)K~(-1);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土壤导热率随着含盐量的增加而减小;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也会使土壤导热率减小;对于同种盐分和相同盐分浓度的(土娄)土和砂土,前者的导热率小于后者。 土壤中磷的吸附和Ca~(2+)、K~+、Cl~-、Br~-的运移结果表明,不同温度(295K、315K)下,(土娄)土和砂土高温下吸附的磷量大于低温下吸附的磷量,吸附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吸附量的变化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减小,最终趋于0,而(土娄)土的吸附量大于沙土的吸附量。去除CaCO_3后两种土壤的吸附量均减小。当吸附时间达到5~6h后,磷吸附量已基本达到平衡。用通用模型对两种土壤磷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进行拟合,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阴离子比阳离子更容易穿透土柱。Br~-完全穿透(土娄)土大约需要2个相对时间,而穿透砂土则只需要约1.6个相对时间。K~+完全穿透(土娄)土大约需要10个相对时间,而穿透砂土则只需要约5个相对时间。 建立了土壤水汽热溶质耦合运移的数学模型,并采用Galerkin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求解。水流方程考虑了温度、溶质、汇源项对水分运动的影响以及水的气态运动。热方程包括热的扩散与传导以及热随水分流动而产生的热流。溶质运移方程不仅包括液相中的对流弥散,而且还包括气相扩散作用引起的溶质的迁移。并用非线性非平衡模型来描述土壤固相和液相间的溶质交换及运移,用线性平衡模型描述土壤液相和气相间的溶质迁移,用零级反应、以及反应描述土壤溶质及溶质与土壤颗粒间的化学及物理化学作用。此外,模型还采用两区/二元孔模型,将土壤分为可动水和不可动水,模拟土壤中溶质的物理非平衡运移。 根据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当吻合,模型可用于对田间实际情况下土壤水热及溶质动态变化规律的预测,以及用于指导合理施肥与灌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2-06-03)

水汽热溶质论文开题报告

水汽热溶质论文参考文献

[1].段建军.土壤水汽热溶质耦合运移数值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试验装置示意图

标签:;  ;  ;  ;  ;  

水汽热溶质论文_段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