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稳定性,汽车,状态,控制系统,卡尔,模糊。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曹哲[1](2017)在《变曲率弯道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及其悬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近些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驾驶车辆的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电动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得到更多的重视。本文基于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行驶的变曲率弯道工况,对车辆的车速控制、运动规划和路径跟踪控制系统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对变曲率弯道工况特性分析,提出合理的速度控制策略,设计较为完善的车速选择方法。根据防侧翻、安全制动距离的计算,选择弯道行驶的制动减速度及驱动加速度;确定叁次B样条多项式曲线为路径规划路线。(2).建立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七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将所建立的Simulink模型与CarSim模型进行模型验证,联合仿真结果显示两者具有相似的动力学特性,即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满足控制仿真。(3).提出车速控制策略,设计模糊PID车速控制系统。CarSim联合仿真验证,使用模糊PID控制方法可以实现不同的速度信号准确跟踪,该系统能够减少制动/驱动之间的切换,并实现驱动/制动力矩的合理分配。(4).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分别从预测模型定义、约束条件以及优化目标函数出发,设计叁次B样条多项式的轨迹跟踪控制系统。通过Simulink和CarSim联合仿真分析模型预测控制器在不同参数下的跟踪精度和稳定性。(5).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后悬设计,对悬架参数进行选择计算,根据结果进行部件选型,应用SolidWorks进行悬架零部件建模和装配;然后根据硬点坐标,简化建立的叁维模型,确立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后悬架的仿真虚拟模型;借助ANSYS对悬架立柱及悬架上下横臂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悬架立柱进行拓扑优化,从而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31)
包瑞新,Edoardo,Sabbioni[2](2015)在《汽车行驶稳定性动力学优化控制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行驶稳定动力学优化控制,旨在通过确定汽车行驶状态下纵向车速、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等重要的状态变量,提前预知汽车未来时刻的可能的行驶状态,并将其输送到汽车底盘主动控制系统,实现动力学优化控制,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寻找一种低成本、高精度且能够实时获得车辆重要状态参数的方法,是汽车稳定行驶动力学优化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分别建立了汽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和车辆行驶状态Kalman滤波估计仿真模型,可以同时实现对车辆行驶状态的仿真和对车辆行驶过程中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估计,并且模型具有可扩展性。最后进行了实车场地试验,完成了阶跃曲线、双移线等操作,通过模型仿真、试验数据和状态估计结果的比较得出,叁者一致性较好,同时验证了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和状态估计算法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通用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5年05期)
[3](2014)在《失稳临界区域汽车动力学状态实时观测与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负责人:李亮(E-mail:liangl@tsinghua.edu.cn)依托单位:清华大学项目批准号:509050921.项目简介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ESP)是当前国际汽车动力学领域前沿技术。它可降低30%交通事故率,自2012年起欧、美等立法要求新车装备ESP。目前ESP技术被国际企业垄断,但是即使装备ESP仍有近70%汽车瞬态失稳难以避免,因此亟需发展(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7期)
邓攀[4](2014)在《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参数估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关汽车控制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参数估计问题已经成为汽车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汽车的控制系统主要是通过在汽车行驶时的一些状态参数所进行状态调节,然而在汽车行驶时汽车的一些状态参数很难得到精确的测量或者测量成本较高。从节约成本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针对车辆系统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借助于估计方法获得系统中不易测量的状态变量和参数,开展对车辆系统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关于车辆状态、轮胎摩擦力以及路面附着系数的非线性估计方法的研究,得出保证稳定性的估计方法。高精度、高维整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是汽车状态估计及参数辨识的载体和基础;高精度的轮胎动态摩擦模型可用于轮胎复杂工况下的动态特性研究,为附着系数的实时鲁棒识别提供理论支持。论文通过对汽车行驶时的整车动力学建模,对整车的动能、势能和耗散能进行分析,建立车轮动力学模型、驾驶员模型、转向系模型、制动器模型和轮胎模型(重点研究了轮胎的动摩擦特性);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整车simulink模型,并建立ESP/ABS控制系统,通过判断汽车的转向特性,对相应的车轮进行制动压力调节,使车辆能够稳定的行驶。对汽车的状态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汽车的状态参数和模型参数,如:车速、轮胎力、侧偏角、路面附着系数、轮胎侧偏刚度及其他参数进行了实时鲁棒估算。对ESP系统和状态参数估计中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双移线、正弦转角、鱼钩、J转向、蛇形穿桩试验等证明ESP系统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李亮,贾钢,宋健,冉旭[5](2013)在《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Dynamics stability control stystem,DSC)是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是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DSC系统集成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ort system,TCS)以及主动横摆力偶矩控制系统(Activeyam control,AYC),能有效改善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汽车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动力学建模、状态观测、控制策略和产业化四个方面。其中动力学建模包括面向仿真的建模和面向控制的建模。面向仿真的建模可采用ADAMS或Carsim建立仿真模型,面向控制的建模可采用两轮或四轮模型。状态观测主要需要对动力学控制关键参量如轮缸压力、路面附着、轮胎力和纵横向车速等进行在线观测。在已实现DSC控制的基本功能后,对DSC控制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减少控制的滞后性,介绍基于预测横摆角速度的AYC控制策略,同时为了减少汽车在对开路面上的抖动,介绍防抖振的TCS控制技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稳定性控制技术在国内的产业化也逐步在实现。(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24期)
皮大伟,游辉敏,张丙军,钟国华[6](2012)在《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平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硬件在环仿真和道路性能试验两个典型阶段为例,基于AUTOBOX组件设计了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VDSC)系统开发平台,以TMS320F2812为核心,针对系统功能需求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VDSC系统的控制单元,并依据VDSC系统的各个开发阶段的不同目标制定硬件配置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所设计的开发平台能够很好地实现VDSC系统各开发阶段的不同目标。研究结果为VD-SC系统研究提供了一种开放可行的开发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2年24期)
郑德双[7](2012)在《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汽车动力学稳定性的问题,从特点、功能、原理、结构、组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其重要参数的获得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建立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提高车辆操作性能,进而提供车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人员和车辆的安全。(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期刊2012年04期)
王培[8](2010)在《基于差动制动的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性能的提高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行驶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加之汽车数量的迅猛增加,汽车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员生命财产损失日益严重,汽车的安全性特别是主动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广大学者和汽车公司研究开发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建立了八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以及理想状态下二自由度车辆参考模型,以此为基础对汽车横向稳定性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针对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非线性时变特点,运用模糊控制原理设计了汽车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联合反馈控制的模糊控制器,使汽车实际的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与名义值的差值保持在一定的稳定范围,以保证汽车的稳定性;当车辆在失稳状态时,通过差动制动方法调节车轮制动力的大小和匹配产生横摆力矩来控制车辆的稳定性,最终使汽车能够按照驾驶员操作的意图行驶。使用MATALAB/SIMULINK软件对这一控制模型进行仿真和验证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以dSPASE软件为基础,设计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硬件在环模拟试验平台,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比较有效地控制汽车的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提高了汽车的操作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0-04-01)
李亮,宋健,于良耀,黄全安[9](2008)在《低附路面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低附条件下轮胎-路面的附着特性和轮胎力特性,建立基于HSRI轮胎模型的四轮2自由度模型,分析汽车在实际工况下的动力学稳定特性。应用β法分析汽车车身稳定性控制的可控区间,结合车身稳定特性、前后轴稳定特性、轮胎稳定特性,确定低附路面上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对侧偏角、横摆角速度状态偏差的控制目标。基于上述分析开发出低附路面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和实车试验验证了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赵伟[10](2008)在《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横摆力矩和主动转向联合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汽车的发展趋势是“安全、节能、环保”,汽车主动安全性问题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是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也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汽车在转弯工况下的行驶和制动稳定性,利用横摆力矩和主动转向控制技术进行汽车稳定性控制,结合模糊控制和Fuzzy-PID控制理论,确定相关的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对两种控制模式单独控制和联合控制机理进行了研究,为提高汽车稳定性集成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论文从车辆动力学的本质出发,在已有的轮胎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得到轮胎力模型的多维空间特性曲面,分析了汽车在转弯制动时轮胎垂直载荷和侧偏角变化对制动力的影响,提出了根据特性曲面寻求轮胎最佳滑移率的控制策略,并对汽车弯道制动状况进行了仿真研究,验证了汽车弯道制动滑移率最优控制策略相比滑移率固定制动具有更好的制动效果。针对汽车在转弯制动时出现的侧向路径偏离状况,根据偏离量大小,利用横摆力矩和主动转向两种控制模式分别进行汽车制动稳定性控制,确立了两种控制模式下的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设计了模糊控制器,根据轮胎最优滑移率变化状况,对模糊输出变量论域的大小按照动态比例系数进行实时在线调整,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基于横摆力矩和前轮主动转向的模糊控制方法能提高汽车制动稳定性和路径跟踪能力。依据非线性轮胎模型和整车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横摆力矩和前轮主动转向控制模式对汽车过多和不足转向的控制特性,选择鲁棒性强的非线性Fuzzy-PID控制技术进行汽车稳定性控制,设计了Fuzzy-PID控制器,利用汽车理想模型的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作为控制系统跟踪对象,车轮制动力和前轮迭加转角作为控制输出,以轮胎最优滑移率控制方法进行横摆力矩稳定性控制,以前轮迭加转向进行主动转向控制,按照两种控制模式各自的控制策略分别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Fuzzy-PID控制系统能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针对横摆力矩和主动转向控制方法联合控制时的耦合作用,采用对两个子控制系统进行协调控制来提高整车性能,提出了前馈和反馈相结合的控制策略来跟踪理想模型,依据两种控制模式不同的适用工况,设计了联合控制双模糊控制器,确定了子控制系统之间的协调控制策略和切换逻辑;以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作为控制器输入,以车轮制动力和前轮迭加转角作为控制器输出,通过调节双模糊控制器之间的权重系数来平衡控制系统的联合控制效能;对汽车角阶跃输入和变车道输入工况下的稳定性控制进行了仿真,并利用李雅普诺夫和相平面法研究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李雅普诺夫离散化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子控制系统之间的有机协调,联合控制可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功能互补,使汽车操纵稳定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本文的研究属于汽车动力学控制领域的较前沿课题。通过对汽车稳定性控制进行相关的研究,可以提高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为汽车稳定性联合控制的实际应用打好理论基础,对于促进汽车动力学控制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8-10-08)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汽车行驶稳定动力学优化控制,旨在通过确定汽车行驶状态下纵向车速、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等重要的状态变量,提前预知汽车未来时刻的可能的行驶状态,并将其输送到汽车底盘主动控制系统,实现动力学优化控制,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寻找一种低成本、高精度且能够实时获得车辆重要状态参数的方法,是汽车稳定行驶动力学优化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分别建立了汽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和车辆行驶状态Kalman滤波估计仿真模型,可以同时实现对车辆行驶状态的仿真和对车辆行驶过程中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估计,并且模型具有可扩展性。最后进行了实车场地试验,完成了阶跃曲线、双移线等操作,通过模型仿真、试验数据和状态估计结果的比较得出,叁者一致性较好,同时验证了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和状态估计算法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曹哲.变曲率弯道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及其悬架设计[D].东南大学.2017
[2].包瑞新,Edoardo,Sabbioni.汽车行驶稳定性动力学优化控制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5
[3]..失稳临界区域汽车动力学状态实时观测与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4
[4].邓攀.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参数估计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
[5].李亮,贾钢,宋健,冉旭.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13
[6].皮大伟,游辉敏,张丙军,钟国华.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平台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2
[7].郑德双.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2
[8].王培.基于差动制动的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9].李亮,宋健,于良耀,黄全安.低附路面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控制策略[J].机械工程学报.2008
[10].赵伟.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横摆力矩和主动转向联合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