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重排论文_仝倩倩,李亚亮,王顺昌,颜守保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组重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算法,质体,芽孢,细胞。

基因组重排论文文献综述

仝倩倩,李亚亮,王顺昌,颜守保[1](2019)在《微生物基因组重排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重排技术是21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基于全基因组的定向微生物菌种改良技术.本文介绍了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原理,并重点概述了基因组重排的具体过程,最后对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郭亚红[2](2019)在《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十足目:真虾下目:藻虾科):基因重排及与其他真虾类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完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全面揭示了真虾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350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转移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一个控制区,与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标准基因组成一致。在其基因的组成成分中A+T为64.43%,AT偏负(0.009),GC偏负(-0.199)。我们在脊额外鞭腕虾(tRNALeu2-cox2)中发现了与祖先的十足动物(cox2-tRNALeu2)不同的基因排列现象,这表明在真虾下目线粒体中,基因顺序并不保守。这种基因重排可以用重复/随机损失模型来解释。利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分析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表明,藻虾科鞭腕虾属脊额外鞭腕虾具有良好的单系性。(本文来源于《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0-17)

谢泽雄,陈祥荣,肖文海,李炳志,元英进[3](2019)在《基因组再造与重排构建细胞工厂》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工厂能利用微生物细胞制备人类所需能源、药物和化学品。底盘细胞和外源代谢路径的适配是构建高效细胞工厂的核心难题。基因组再造指利用化学合成的核苷酸分子"自下而上"构建生物基因组,基因组诱导重排指通过在全基因组尺度进行DNA序列与结构的人为调控。基因组再造和诱导重排实现了对生命体的创造,增强了模式底盘细胞的遗传稳定性和操作柔性。基因组的适度精简和密码子简化改善细胞对底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提高细胞生理性能的预测性和可控性。基因组重排可诱导染色体发生随机删除、复制、移位和倒置等结构变异,可产生大量性状优良的模式底盘细胞,进而加速代谢路径优化,提高路径和底盘细胞的适配性,为人工细胞工厂快速构建和优化提供了新策略。(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门宇,Petr,KMENT,Frantisek,STAHLAVSKY,叶飞,王艳会[4](2019)在《巨红蝽和Myrmoplasta mira的线粒体基因组及红蝽总科线粒体基因特有的重排(半翅目:异翅亚目:蝽次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测序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测得了异翅亚目昆虫47科155种的完整或接近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然而,线粒体基因组的数量在这些科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影响了对异翅亚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重排规律的探索。在已有的研究中,共在10科21个物种中发现了10类线粒体基因的重排方式,其中tRNA-Thr和tRNA-Pro的换位被认为是红蝽总科的共有衍征。但是仅用大红蝽科和红蝽科中各一个重排来总结共有衍征显得不够充分,因此需要获取更多红蝽总科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本研究补充了两个红蝽总科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巨红蝽Macrocheraia grandis grandis (Gray, 1832)和Myrmoplasta mira Gerst?cker, 1892)。它们在tRNA-Thr和tRNA-Pro之间存在相同的重排方式,支持这种重排是红蝽总科的共有衍征。此外,在Myrmoplasta mira中存在更为复杂的重排方式:在tRNA-Pro的下游存在6个几乎相同的tRNA-Thr拷贝。考虑到异翅亚目昆虫高度的生物多样性,未来需要获取更多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以完善对线粒体基因组重排和共有衍征的认识。(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9年02期)

霍秀苹[5](2019)在《基因组重排事件识别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重排是人类基因组中常见的一种变异形式,物种进化过程中基因组的变化实际上是发生一系列基因组重排事件的过程。通过对基因组重排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类了解物种进化历史和进化机制,而且在生物制药、肿瘤研究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基因组重排事件的识别已经成为生物信息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关于基因组重排事件识别的算法,EMRAE算法是一种在固定的系统发生树上通过识别守恒邻接,并使用推理规则来预测祖先重排事件的算法。评价该算法的标准是重排恢复的精确性。EMRAE算法能预测更多种类的重排事件,即反转、转位、移位、合并和分裂事件,但恢复祖先重排事件的精确度有待提高。本文主要研究了EMRAE算法,并改进了此算法,得到新算法—IEMRAE算法,该算法使用Java语言,通过在系统发生树每条边上加入具有重迭基因的守恒邻接及增加邻接的方式,能识别出更多与重排事件相关的守恒邻接,从而使用推理规则恢复更精确的祖先重排事件。生成模拟数据,然后利用模拟数据对EMRAE算法和IEMRAE算法分别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IEMRAE算法比EMRAE算法能达到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也有所提高。将EMRAE算法和IEMRAE算法应用在实际数据得出结果,IEMRAE算法比EMRAE算法恢复了更多、更精确地祖先重排事件。其中在10kb分辨率下多识别出48个基因组重排事件,在50kb分辨率下多识别出21个基因组重排事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5)

柴梦哲,贾斌,李炳志,元英进[6](2019)在《人工基因组合成与重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基因组学标志着生命科学的研究从读取自然生命信息发展到写出人工生命信息阶段,颠覆了现有生命科学研究的范式。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是合成基因组学研究的代表性工作,在合成型酿酒酵母基因组上开展的基因组重排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层次基因组序列与功能的关系。人工真核染色体的快速精准构建以及基因组重排近期取得一系列成果,高效提升了细胞工厂的生产效率,加速了微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学知识的发现。现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合成基因组与基因重排在生命DNA设计及功能发现中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赵晨,赵祥颖,张家祥,张立鹤,刘建军[7](2019)在《基于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D-核糖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FR-3A为出发菌株,构建获得一株具有正反向筛选标记的菌株SFR-3A-ZMS;并通过该菌株和菌株SFR-4进行基因组重排,实现高抗逆性D-核糖高产菌株SFRCP-100的快速高效选育。在酵母浸粉、玉米浆及硫酸铵添加量分别为7.5 g/L、3 g/L及7 g/L的优化氮源条件下,5 L发酵罐中D-核糖产量达到38.2 g/L,其转化率和整体生产效率分别达到35%和0.73 g/(L·h)。本实验成功添加正反向筛选标记,提高了基因组重排技术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优良菌株选育中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2期)

胡向东,冯云会,叶茂,梁新乐[8](2019)在《随机诱变和基因组重排选育阿维拉霉素高产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绿色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idoehrongenes 2-21)为原始出发菌株,依次进行常压等离子(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ARTP)和2轮~(137)Csγ诱变,从中筛选出高产阿维拉霉素的突变株,作为基因组重排的亲本菌株,以利福平为筛选剂,经过4轮原生质体递归融合,最终得到1株遗传稳定的高产阿维拉霉素重组菌株H_4-15。摇瓶发酵结果表明,阿维拉霉素产量可达到(2 155.48±7.81) mg/L,中试发酵结果表明,阿维拉霉素产量达到(2 356.44±6.34)mg/L,是原始出发菌株的3.47倍。高产菌株H_4-15发酵产物的LC-MS结果显示,其主要组分是阿维拉霉素A和阿维拉霉素B。综合表明,以利福平为筛选剂,结合传统随机诱变和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能大幅提升其生产能力,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07期)

赵俊杰,王开方,陈旭升,毛忠贵[9](2019)在《利用抗性筛选和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赖氨酸产生菌Streptomyces albulus M-Z18的摇瓶产量较低,仅为1. 60 g/L。利用抗性筛选和基因组重排技术对S. albulus M-Z18进行菌种选育以获得高产ε-聚赖氨酸菌株。通过引入巴龙霉素抗性到S. albulus M-Z18中,获得两株性状优良的菌株S. albulus P-1和S. albulusP-2,ε-聚赖氨酸产量分别为2. 20 g/L和2. 16 g/L,单位菌体ε-聚赖氨酸合成能力分别为0. 41g/g和0. 39 g/g,作为基因组重排的亲本菌株;运用正交实验优化实验条件,最终获得一株高产ε-聚赖氨酸的融合子S. albulus G12,产量为2. 73 g/L,相比M-Z18提高了70. 63%。(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1期)

蔡银银,蓝登勇,贾奕洋,张加勇,俞丹娜[10](2018)在《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探究蜉蝣目扁蜉科昆虫的基因重排》一文中研究指出蜉蝣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中研究发现扁蜉科、小蜉科和四节蜉科都有发现tRNA基因重排现象,其中从NCBI上获得扁蜉科3属5种出现两种不同的重排现象,即赞蜉属Paegniodes呈现典型的22个tRNA结构,没有出现重排且trnQ排列在trnI和trnM之间,高翔蜉属Epeorus和拟亚非蜉蝣属Parafronurus在trnQ和nad2之间均出现了trnM重排且两个trnM高度相似。为探究扁蜉科昆虫线粒体全基因组tRNA基因重排结构,本研究共获得扁蜉科7属13种昆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其中增加了国内两个属,似动蜉属Cinygmina和扁蜉属Heptagenia,增加了加拿大四个属,Leucrocuta、Maccaffertium、Stenacron和Stenonem。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的叁个属,似动蜉属Cinygmina、扁蜉属Heptagenia和高翔蜉属Epeorus均出现了与NCBI中高翔蜉属Epeorus和拟亚非蜉蝣属Parafronurus相同的tRNA重排结构,即在trnQ和nad2之间出现了trnM重排。加拿大的其中叁个属,Maccaffertium、Stenacron和Stenonema中新的排列方式,即trnM排列在trnI和trnQ之间,且trnQ与nad2之间有55-57bp非编码区,其他基因均正常,Leucrocuta属出现了与国内四个属相同的重排结构,但是第二个trnM反密码子为ATA。我们用随机复制丢失模型的假说来解释扁蜉科物种中不同tRNA重排结构。本研究表明,目前扁蜉科物种存在3种tRNA重排结构且重排结构差异存在于属之间,其最原始tRNA重排结构和进化过程任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0)

基因组重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完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全面揭示了真虾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350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转移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一个控制区,与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标准基因组成一致。在其基因的组成成分中A+T为64.43%,AT偏负(0.009),GC偏负(-0.199)。我们在脊额外鞭腕虾(tRNALeu2-cox2)中发现了与祖先的十足动物(cox2-tRNALeu2)不同的基因排列现象,这表明在真虾下目线粒体中,基因顺序并不保守。这种基因重排可以用重复/随机损失模型来解释。利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分析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表明,藻虾科鞭腕虾属脊额外鞭腕虾具有良好的单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组重排论文参考文献

[1].仝倩倩,李亚亮,王顺昌,颜守保.微生物基因组重排技术研究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郭亚红.脊额外鞭腕虾线粒体基因组(十足目:真虾下目:藻虾科):基因重排及与其他真虾类的比较[C].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3].谢泽雄,陈祥荣,肖文海,李炳志,元英进.基因组再造与重排构建细胞工厂[J].化工学报.2019

[4].门宇,Petr,KMENT,Frantisek,STAHLAVSKY,叶飞,王艳会.巨红蝽和Myrmoplastamira的线粒体基因组及红蝽总科线粒体基因特有的重排(半翅目:异翅亚目:蝽次目)(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9

[5].霍秀苹.基因组重排事件识别算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6].柴梦哲,贾斌,李炳志,元英进.人工基因组合成与重排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9

[7].赵晨,赵祥颖,张家祥,张立鹤,刘建军.基于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D-核糖高产菌株[J].中国酿造.2019

[8].胡向东,冯云会,叶茂,梁新乐.随机诱变和基因组重排选育阿维拉霉素高产菌[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9].赵俊杰,王开方,陈旭升,毛忠贵.利用抗性筛选和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J].中国油脂.2019

[10].蔡银银,蓝登勇,贾奕洋,张加勇,俞丹娜.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探究蜉蝣目扁蜉科昆虫的基因重排[C].浙江省动物学会第十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论文知识图

基因组重排过程中的平板菌落形...基因组重排菌株在栽培料生长情...基因组重排育种的路线4轮基因组重排后重排菌株相对产...合成型九号染色体右臂基因组重排基于基因组重排的菊糖芽孢乳杆...

标签:;  ;  ;  ;  ;  ;  ;  

基因组重排论文_仝倩倩,李亚亮,王顺昌,颜守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