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道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教,灵宝,淮南子,楚国,篆文,上清,宇宙论。
早期道教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赵川,杨金丽[1](2019)在《“早期道教经典研究”工作坊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4月4日,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宗教研究中心(英文名称: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简写:CSCR-SWJTU)由原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宗教研究中心升格成立。中心的基本宗旨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始至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采取多角度、跨学科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并重,融汇传统和现代,沟通中国和外国。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宗(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皓月[2](2019)在《早期道教秘篆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秘篆文指道教之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文字,源自于东晋时期的叁皇文及灵宝五符,在南朝时期趋于规模化。秘篆文不仅以单字的形式出现,还经常作为符的组成部分。目前我们能够识别的秘篆文以单字秘篆文为主,古灵宝经之中出现的秘篆文基本上都能够被识别。而上清经之中的秘篆文数量更大,很多释文都没有记载在经典之中,所以上清经秘篆文的识别率很低。上清经秘篆文有区别于灵宝经秘篆文的特点,二者共同构成了早期道教秘篆文的主体。(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8期)
张雁勇[3](2019)在《从圣王走进道教神谱——论早期道教经典中夏禹文化形象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禹在先秦文献中是备受赞颂的一代圣王,他在战国时期逐渐被神话化,两汉时期的谶纬之风主要是以感生神话和接遇神仙的方式与其高度融摄,客观上为早期道教将其纳入神仙体系作了前期准备。早期道教经典大量刺取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圣贤来构建神系,以图壮大声势。在《抱朴子内篇》《太上灵宝五符序》《真诰》等早期道教经典中,玄幻神异的"禹迹"频现,通过多元的"拟历史建构",将夏禹深度塑造为至诚学道、躬亲治水、传承经法的神圣形象,以此来树立道教经典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南朝齐梁高道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又以受道于钟山真人和治水有功的文化语境,将"夏禹"列入第叁等级之左位,这是其位居道教仙班的重要历史节点。(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周永健[4](2019)在《论早期道教与西部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文化系统中的道家学说、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与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早期道教孕育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吸纳西南诸族民间信仰因子。早期道教神灵体系中不乏西南少数民族神灵,少数民族民间巫术亦深刻地形塑了道教斋醮科仪。唐以来,源自西域地区的民族音乐亦在唐王朝推重道教的时代背景下,渗透到道教仪式中。道教是各少数民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汉文化的桥梁,并积极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高延超[5](2019)在《早期道教视野下的孙恩、卢循道教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晋中后期,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获得了胜利,但战争的胜利并未给东晋带来稳定和繁荣,反倒使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门阀政治格局受到冲击。东晋皇族、门阀士族、次等士族各方势力之间,各方势力内部不同集团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军事冲突。孙恩、卢循作为次等士族势力中一个特殊的宗教政治集团,其特殊性体现在它是以早期道教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本文以孙恩、卢循这一特殊的宗教政治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考察集团在东晋末年的政治军事活动和宗教政治集团的运作,并以早期道教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来探析孙恩、卢循宗教政治集团的兴衰过程,深入讨论孙恩、卢循宗教政治集团在早期道教历史中特殊地位和作用。早期道教自东汉中后期诞生以来,发展到东晋已经历经了数百年时间,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是早期道教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早期道教其他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但早期道教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触犯了世俗社会的忌讳,一直受到世俗王权的忌惮。东晋末,孙恩、卢循趁天下大乱的时机,以早期道教为号召,吸引了大批忠实信徒的追随;并根据早教道教理论,组织建立起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强大宗教政治集团,在集团的支持下,孙恩、卢循先后在叁吴和广州地区建立起根据地。孙恩、卢循集团势力纵横东晋沿海地域,甚至两度入侵到东晋核心地区建康一带,对当时总体局势造成了巨大冲击。孙恩、卢循宗教政治集团虽然强盛一时,但最终还是被北府政治军事集团击败,军事上的失利,直接导致了孙恩、卢循宗教政治集团的瓦解。孙恩、卢循宗教政治集团是以早期道教为核心建立起来了的,集团势力的瓦解对早期道教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作为早期道教最后一次大规模政教合一的实践活动,孙恩、卢循宗教政治集团的失败,让早期道教损失了大批精锐和骨干,之后的早期道教势力再也没有足够的实力重新组织起如此大规模政教合一的实践活动了。从早期道教中分裂出来的经教道教迅速取代了元气大伤的早期道教,成为新的道教主流。经教道教的出现,完全摒弃了早期道教政教合一的理念和组织形式,这意味着经教道教放弃了对世俗权利的掌控,把主要重心放到道教自身宗教性建设上来。世俗王权也趁此时机,支持经教道教对早期道教的全面清整,实现了对道教的完全征服。孙恩、卢循宗教政集团的失败,是早期道教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一方面,它标志着早期道教最后一次大规模政教合一的实践活动破产,在此之后,早期道教渐渐走向衰亡。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早期道教模式走向终结,新的道教模式——经教道教即将取代早期道教成为道教主流。但必须指出,经教道教得以形成,是在全面批判早期道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清整早期道教的理论和仪式,才最终得以成立和发展的。(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5)
朱昌江[6](2019)在《楚巫文化与早期道教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楚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尤以巫风为其特色。楚国巫风作为楚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不仅包含楚国巫觋在特定场合所进行的各种巫术活动,还包括各种巫术活动中所涉及的有关楚国政治、军事、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功能。本文主要围绕楚国巫风问题及与早期道教的关系进行探究。文章分为叁大部分进行论述,主要涉及楚巫风习俗的主要活动及其形成的原因特点等,在春秋晚期,楚地巫风的发展出现了分化,其理性部分逐步演化成道家思想,为后来道教的形成提供了主要思想渊源。文章第一部分除了对本文所研究对象的学术前史进行梳理以外,主要对相关概念问题进行界定论述。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楚国巫风相关内容,首先根据楚国巫师进行巫术活动的目的将其分为四种类型,探讨每种巫术类型的主要活动。然后就楚国巫风之所以能在楚国盛行的原因进行探讨,文章认为除有其自身深刻的社会根源以外,还有很多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殷商文化及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域外文化因子的吸收等等。“师夷夏之长技而力求创新”是楚人文化发展之特色,故楚巫风文化在揉合其他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巫风文化。最后就春秋后期巫术思想的演变及其与早期道教的关系进行讨论。文章认为,早期道教可分为方仙道和黄老道,二者思想中有受到巫术思想的影响,早期道教的形成正是巫术思想和、方仙道、黄老道的结合。(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斯洪桥[7](2019)在《论《淮南子》对早期道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南子》作为秦汉时期新道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笼络万有,博采百家,对后世学术多有影响。以《淮南子》为主要思想体系所形成的黄老道家,在汉中期以后,逐渐成为了早期道教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黄老道成为了早期道教的前身。因此,《淮南子》所具有的思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早期道教所吸收。特别是《淮南子》在宇宙论、天人同构论、形神论、重人贵生论等思想方面对早期道经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卡[8](2019)在《早期道教的神学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宗教,尤其是道教的特色信仰,近代以来常被人们误解为缺乏纯粹性和超越性。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也有人说道教和民间宗教都是封建迷信。其实中国虽然很少有一神论宗教,但绝非没有信神的观念和宗教组织。道教的"多神"信仰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它具有神人合一的"人间性",神能降世垂化,人也能通过修炼和积功德而成神。这就开辟了一条依靠自力实现生命回归本源的超越之路,而不必一味依赖上帝的恩赐获得救赎。其二是它更具有包容性,而少有一神教的排他性。无论来自何方的神灵,道教都可以把它们接进自己的宫观神殿,分享信众的供奉。佛教最初传来时,就因有道教的接引而实现了中国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本土宗教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蒋振华[9](2019)在《汉末早期道教典籍的文章观和隐语含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末早期道教典籍对"文"的含义作了不同的界定,表现出较为芜杂的文章观念。"文"是神道设教的,道教经籍、法典、戒律、文饰、核记概称为"文",目的在于弘扬道教教派之典籍。"文"生于东,为自身经典寻找产生之源;"气"生"文",神生文,目的在于发挥黄老道之养气思想。文的宗教实用价值在于劝善惩恶,沿袭了儒家关于文章辅助志道、教化民众的观念。文分数等,最优等者为"太阳文""太阴文""中和文",目的在于确立道教经典文章的至高而神圣的宗教性质。文之浮华者是对道教神灵的亵渎,应主张自然朴素的文质关系。(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9年01期)
盖建民,王昊[10](2018)在《道教早期“道物关系”思想特征初论——以《太平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早期的"道物关系"思想集中体现在《太平经》一文中。《太平经》首先突出人在"物"中的地位,人居"道物关系"的中枢;其次,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与作为本体的永恒之"道"合一,实现个人生命境界的升华,但并不以此为最终归旨,在此之后还要"理气""利物",从而使"物"无损伤;第叁,尽管"道"是永恒存在的,但"道"分大小,一物有一物之"道",一物损伤则"道"就有所损伤,故"物"无损伤"道"才能够无损伤。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由此可见道教早期"道物关系"的思想特色。(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09期)
早期道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秘篆文指道教之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文字,源自于东晋时期的叁皇文及灵宝五符,在南朝时期趋于规模化。秘篆文不仅以单字的形式出现,还经常作为符的组成部分。目前我们能够识别的秘篆文以单字秘篆文为主,古灵宝经之中出现的秘篆文基本上都能够被识别。而上清经之中的秘篆文数量更大,很多释文都没有记载在经典之中,所以上清经秘篆文的识别率很低。上清经秘篆文有区别于灵宝经秘篆文的特点,二者共同构成了早期道教秘篆文的主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道教论文参考文献
[1].赵川,杨金丽.“早期道教经典研究”工作坊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9
[2].王皓月.早期道教秘篆文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3].张雁勇.从圣王走进道教神谱——论早期道教经典中夏禹文化形象的生成[J].地域文化研究.2019
[4].周永健.论早期道教与西部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关系[J].船山学刊.2019
[5].高延超.早期道教视野下的孙恩、卢循道教活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6].朱昌江.楚巫文化与早期道教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7].斯洪桥.论《淮南子》对早期道教的影响[J].宗教学研究.2019
[8].王卡.早期道教的神学观念[J].中国本土宗教研究.2019
[9].蒋振华.汉末早期道教典籍的文章观和隐语含蕴[J].文学遗产.2019
[10].盖建民,王昊.道教早期“道物关系”思想特征初论——以《太平经》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