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替代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皮肤,羊膜,细胞,表皮,材料,内皮,汗腺。
皮肤替代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涵,薛彬,史建峰,韩倩倩,王春仁[1](2019)在《皮肤替代物及其有效性评价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替代物发展迅速,在临床使用前对皮肤替代物进行合理的有效性评价非常必要。该文对皮肤替代物的发展概况、皮肤替代物临床前有效性评价方法及相关标准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和讨论。文章重点介绍了皮肤替代物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体外及体内方法,为合理对其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邱福奎[2](2019)在《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替代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烧伤是较为常见的创伤,轻度烧伤可采取保守治疗,而对于较为严重的大面积烧伤,则需皮肤替代物早期封闭,并且对缺损皮肤进行修复。自皮肤替代治疗问世以来,各种皮肤替代物层出不穷,主要包括暂时性皮肤替代物及永久性皮肤替代物,并且根据材质、结构、功能不同可分为许多小类,虽然目前仍未有一款理想的皮肤替代物,但经过多年的研究,该领域取得的进展巨大,改进现有皮肤替代物,使其更为理想,并且不断地寻求新材料、新技术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相信未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完善现有技术,会真正为烧伤治疗带来福音。(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杨旅军,吴洪娟,张明君,谢思田,叶丹彦[3](2017)在《人羊膜活性皮肤替代物修复巨痣切除术后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应用以人羊膜为基质的活性皮肤替代物(amniotic membrane-living skin equivalent,AM-LSE)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16年7月收治1例5岁颈肩背部先天性巨痣患儿。首先取其正常皮肤分离扩增表皮角化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再以自愿捐赠的人去上皮AM为基质,经气液面培养10 d构建含有真皮基质和重层分化表皮的AM-LSE。对AM-LSE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手术切除巨痣至深筋膜层,遗留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覆盖胶原蛋白海绵人工真皮,2周后改用AM-LSE贴敷于肉芽创面,之后常规换药。术后观察AM-LSE成活以及创面修复效果。结果气液面培养10 d后,成功构建具有真皮层以及重层分化良好的表皮层的AM-LSE。临床修复术后见AM-LSE贴敷良好,逐渐扩大融合,至术后6个月其色泽接近正常皮肤,质地柔软,皮片间隙为淡红色瘢痕。组织学观察,可见呈柱状紧凑排列的基底层细胞,以及分化的棘细胞层、颗粒层以及角质层。真皮层内分布大量成纤维细胞以及血管,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采用自体皮肤细胞构建的AM-LSE移植修复创面可行,术后能长期存活,且无排斥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李陆艳,张兵,李秀媛,马列[4](2016)在《具有附属器官再生性能的人工皮肤替代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缺损皮肤的再生与修复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目前,虽然已有众多的皮肤替代物实现了临床应用,但是多数只能简单地实现表皮层和真皮层的结构性修复,修复的皮肤组织往往不含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难以重建皮肤的各项功能。本文从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及其生物活性化叁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具有附属器官再生功能,特别是毛囊再生性能的皮肤替代物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张云卿[5](2013)在《自动捕获内皮祖细胞促进血管化的新型皮肤替代物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皮肤组织工程研究的进展,从表皮、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与移植到真皮支架的研制与应用技术已较为成熟,各种人工皮肤产品也相继问世,尤其是各种真皮替代物成功应用于临床并收到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利用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复合真皮支架构,成功构建了可以一次性修复缺损皮肤的活性皮肤替代物,然而,其不仅构建时间长,程序复杂,而且移植后血管化慢、存活率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构建皮肤替代物并促进其血管化的方法成为皮肤组织工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组织工程皮肤的制备主要基于传统的二维培养模式,常规方法需要首先扩增足量的细胞后,再接种于真皮支架上进行2-3周的培养才能完成构建,其不仅耗时长,不能及时满足临床需要,而且长时间的培养容易导致细胞老化、增殖活性降低。叁维培养方式及微载体培养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贴壁依赖型细胞的大规模快速培养提供了有效方法,现已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前期研究中我们将人胎盘来源的羊膜制备为羊膜微粒,发现其不仅具备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适宜作为真皮支架,而且以其作为微载体能够快速扩增表皮干细胞。因此,本研究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羊膜微粒作为真皮支架,采用叁维培养技术提供一种快速构建活性真皮替代物的方法。组织工程皮肤如何快速血管化一直是皮肤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及难点。目前研究者主要采用真皮支架连接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或进行体外构建微血管样结构的方式,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新生血管形成需多种因子、细胞外基质及相关细胞的共同参与,单一的调控因素效果并不理想。此外体外构建内皮化的皮肤替代物虽具有一定应用前景,但操作难度大,技术条件要求高,难以广泛推广。最近研究表明,存在于外周循环血液中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是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参与者,其不仅直接参与缺血组织的干细胞血管发生,而且通过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局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然而,由于分离、培养自体EPC的方法尚未成熟,使EPC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最新研究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cell-derived factor-1alpha,SDF-1α)是EPC的强大趋化剂,它通过与EPC表面的特异性受体CXCR4(chemokine CXC receptor type4,CXCR4)结合,在短时间内即可迅速动员骨髓中EPC进入外周血,并介导外周血中的EPC迁移、归巢到缺血缺氧组织局部,参与血管新生及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本研究设想,利用SDF-1α对EPC的强大趋化作用,以羊膜微粒作为真皮支架,结合叁维旋转培养系统,设计一种能自动捕获外周血中EPC并快速构建活性真皮替代物的方法。研究方法1. SDF-1α质粒构建与慢病毒包装1.1重组质粒构建利用cDNA文库,以PCR方法获取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SDF-1α与pGC-FU载体融合获得重组质粒。再将目的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 Western Blot检测转染293T的样品。1.2SDF-1α-LV慢病毒包装将带有GFP荧光且过表达SDF-1α的重组质粒和辅助原件质粒共转染至293T细胞获得慢病毒浓缩液,利用Real Time-PCR法对不同浓度病毒感染后样品组的CT值及表达量进行分析,检测病毒滴度。2. SDF-1α慢病毒转染成纤维细胞2.1转染效率评价预实验确定适合的MOI值,SDF-1α-LV转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SDF-1α过表达成纤维细胞(SDFovHDF),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转染后绿色荧光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转染效率。2.2目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测定Realtime-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情况,ELISA检测转基因细胞培养上清中目的蛋白含量。3. EPC趋化、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共培养小室迁移实验及划痕实验,评价SDFovHDF对EPC的趋化、迁移作用的影响。4.构建活性真皮替代物以羊膜微粒作为真皮支架,SDFovHDF为种子细胞,利用叁维旋转培养体系构建含成纤维细胞的活性真皮替代物。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粘附增殖情况。5.活性真皮替代物移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C57BL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动物移植模型,将构建好的含成纤维细胞的真皮替代物移植创面,定期检测外周血EPC数量,测定创面愈合率,并行组织学检测、血管化评价。研究结果1.慢病毒转染成纤维细胞鉴定SDF-1α过表达质粒测序结果正确,慢病毒滴度均在2.00E+8TU/ml,MOI值为20时可获得理想的感染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纤维细胞感染率均在90%以上。病毒感染后5天镜下观察,可见SDFovHDF组阳性信号集中于胞浆中,GFP-HDF组细胞整体均发绿色荧光。RealTime-PCR结果显示,SDFovHDF组mRNA表达量相对未感染组为5.3倍。ELISA检测转染细胞培养上清SDF-1α表达量为173±6pg/10^6个细胞,GFP-HDF组未检测到。2. SDFov HDF细胞对EPC的迁移、趋化效果Transwell共培养小室迁移实验表明,叁组细胞(SDFovHDF组、GFP-HDF组及HDF组)趋化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分别为为392±27个/视野,204±17个/视野(p<0.01),181±17个/视野(p<0.01),表明SDFovHDF对EPC具有明显的趋化作用。划痕实验表明SDFovHDF组培养上清可显着增强EPC的迁移能力,在24h内细胞迁移数量为72±8.3个,明显高于HDF组41±5.7个(p<0.01)及DMEM组38±6.7个(p<0.01)。3.构建活性真皮替代物培养24h观察即可见微型真皮替代物表面成纤维细胞形态良好,呈叁维立体生长,此后细胞逐渐增殖,培养5-7d即可见细胞布满微粒表面,部分微粒间相互粘连成团。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密集粘附于羊膜微粒表面,细胞形态饱满呈梭形,部分微粒呈球形卷曲。4.活性真皮替代物移植促进创面修复移植后3、5、7天测定小鼠外周血EPC显示,SDFovHDF组EPC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免疫组化检测发现SDFovHDF组血管化明显,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3d、5d、7d、10d创面SDF-1α含量发现SDFovHDF-mAM组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计算创面愈合速度表明SDFovHDF组愈合时间为17.25±0.7天,明显快于HDF微粒组18.5±1.2天(p<0.01)、空白微粒组18.87±1.1天(p<0.01)。创面愈合后观察可见微粒移植组创面愈合平整、柔软,收缩程度轻。组织学检测可见微粒填充作为真皮基质,表皮复层较厚。研究结论1、利用过表达SDF-1α基因的方法,成功构建了一种自动捕获内皮祖细胞促进皮肤替代物血管化的新方法,摒弃了常规采用体外培养、扩增内皮祖细胞,然后种植于真皮支架中进行移植的传统模式,为促进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提供了新思路。2、采用羊膜微粒作为真皮支架,结合旋转培养系统可高效快速构建含成纤维细胞的活性皮肤替代物,改善了传统二维培养构建皮肤替代物的方式。(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贾赤宇[6](2013)在《进一步理性看待皮肤替代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外伤、炎症、溃疡、烧伤、肿瘤术后等原因常造成皮肤的缺损,尽早封闭创面是治疗的关键。自体皮肤移植是最常规方法,但需自体供皮和创基条件,因此,开发皮肤替代物就势在必然。目前,皮肤替代物可分为:暂时性的或永久性的表皮、真皮和复合皮替代物[1]。一、暂时性皮肤替代物对创面可提供短时间的生理性封闭,以减少创(本文来源于《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2期)
纪世召[7](2012)在《模拟干细胞Niche同步实现表皮干细胞扩增与皮肤替代物构建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表皮干细胞主要位于皮肤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由于细胞数量相对较少且增殖慢,因此如何快速扩增表皮干细胞一直是皮肤组织工程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目前主要利用表皮干细胞对基底膜的显着黏附特性进行分离、纯化,采用二维平面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同时为了保证干细胞的单一及清除分化增殖能力不强的细胞,传代扩增时需要首先将基底膜的主要成份之一Ⅳ型胶原平铺于培养皿,但仍然难以避免多次传代培养后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下降、细胞逐渐分化、增殖活性降低等缺点,而且由于表皮干细胞固有的慢增殖特性,传统的二维培养方式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扩增足量的细胞。微载体培养是一种大规模扩增贴壁依赖型细胞的技术,提供了细胞单层培养时不具备的叁维立体空间,模拟了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不仅可以大量扩增细胞,而且有利于维持细胞表型、防止分化,现已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最近,有研究者采用微载体培养技术扩增干细胞取得良好效果,如以Cultispher-S、Cytodex、Solohill、Matrigel-coated cellulose等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不仅在短时间内可大量扩增,而且维持其多向分化潜能。因此我们设想,采用微载体技术为表皮干细胞提供更适于其生长、增殖的叁维立体空间。然而,目前研制的微载体多以生物材料人工合成,尽管有研究者采用表面改良或修饰等仿生技术处理,但缺乏基底膜结构,仍难以模拟表皮干细胞生长的体内niche微环境,不利于表皮干细胞的粘附、增殖。研究表明人羊膜是理想的细胞培养扩增载体,具有天然的人体最厚的基底膜,其基本结构与皮肤、角膜基底膜相似,此外基质中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如NGF、HGF、KGF、bFGF、TGF-β1、EGF等,可以在体外模拟干细胞生长的niche微环境,因此羊膜被用于角膜缘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和移植。本研究利用羊膜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制备具有完整基底膜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叁维立体微粒羊膜,以其作为一种天然的新型微载体,结合旋转培养系统进行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扩增,评价其培养、扩增表皮干细胞的效果及维持干细胞特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含表皮干细胞的皮肤替代物,并评估其作为皮肤替代物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羊膜微载体的制备及特征检测1.1羊膜获取及微载体制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知情同意,选择肝炎病毒抗体、梅毒抗体及HIV均为阴性的剖腹产妇的胎盘组织,钝性分离绒毛膜,剥离羊膜。采用反复冻融结合DNA酶消化法去除羊膜细胞,片状羊膜经冷冻裂解技术均质化制备微粒,然后在真空密闭条件下冷冻干燥,通过金属筛网筛选过滤,获得300-600μm的微粒羊膜。1.2羊膜微载体物理特征及组织结构检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mAM的形状及大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表面HE染色观察羊膜细胞的去除情况及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mAM保留的基底膜结构。1.3生长因子及DNA含量分析Western blotting、Elisa测定mAM基质中的生长因子含量:EGF、bFGF、HGF、TGF-β1、KGF,NGF。DNA试剂盒测定DNA含量,Hoechst染色观察mAM表面残存DNA情况。1.4mAM组织相容性检测通过mAM浸提液实验观察mAM基质对细胞的毒性,大鼠皮下移植实验评价mAM的组织相容性,Masson叁色染色检测羊膜胶原基质降解过程。2.mAM培养、扩增表皮干细胞并构建皮肤替代物2.1mAM培养、扩增表皮干细胞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以mAM作为微载体,结合旋转培养系统培养扩增表皮干细胞,定期取材标本以hoechst33342荧光标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表皮干细胞黏附增殖情况。2.2表皮干细胞增殖活性及特性检测以常规二维培养作为对照,采用CCK-8测定微载体培养、扩增表皮干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组化检测表皮干细胞的表面特征标记:β1整合素、CK19、P63及CK10的表达情况。2.3构建并扩增含表皮干细胞的皮肤替代物以mAM作为真皮支架,在叁维旋转培养体系下,种植表皮干细胞,构建含表皮干细胞的皮肤替代物,借助“球碰球”传接技术,通过加入新的羊膜微载体扩增皮肤替代物。行组织切片HE染色及电镜扫描观察含表皮干细胞皮肤替代物的形态特征。2.4皮肤替代物移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动物移植模型,将构建好的含表皮干细胞的皮肤替代物移植创面,观察其修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定期测定创面愈合率,并行组织学检测。研究结果1.mAM物理特性及DNA含量通过物理反复冻融3次,辅助DNase酶消化可完全去除羊膜中的细胞及核酸,利用冷冻裂解技术可制备mAM,其外观白色、半透明状,呈六面体,形状不规则,大小在300-600μm之间,厚度为80-250μm。mAM基质中核酸基本去除干净,去除率达85±4.15%。2.mAM组织结构及生长因子检测mAM基底膜结构保存完整,羊膜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去除完全,胶原组织连续、排列规则,可见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连续分布,贯穿于整个基底膜,同时基质中保留了多种生长因子:NGF、HGF、KGF、bFGF、TGF-β1、EGF。3.mAM浸提液毒性及组织相容性评价mAM浸提液细胞培养发现不含任何毒性,而且以其培养细胞增殖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皮下移植发现mAM组织相容性良好,移植后未见明显急性炎症或排斥反应,14d时显示许多微血管形成,30d时mAM开始降解,90d时基本降解完全,与周围组织融合,胶原纤维排列整齐。4.mAM培养、扩增表皮干细胞表皮干细胞种植后半小时即可见粘附于mAM表面,呈立体叁维生长。培养第3天开始mAM培养扩增细胞相对增殖活性即明显高于培养皿,培养7、14天时,相对增殖活性分别为326±28%、535±47%,远高于常规的培养皿培养方法(232±21%,307±32%,P<0.05)。同时干细胞特征检测可见表皮干细胞高表达β1整合素、K19及P63。5.构建并扩增含表皮干细胞的皮肤替代物以mAM为真皮支架,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可成功构建含表皮种子细胞的活性皮肤替代物,培养14d表皮干细胞已形成2-3层。利用“球碰球”传接技术,通过加入新的mAM即可实现快速扩增含表皮干细胞的皮肤替代物。6.皮肤替代物移植修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后2周,可见ESC-mAM组新生表皮形成,而对照组可见残存创面,创面收缩明显;移植后4周可见ESC-mAM、mAM组愈合表皮下微粒充填真皮基质,ESC-mAM组伴有表皮乳突样结构形成,类似正常皮肤,而对照组表皮细胞基底处平整未见乳突样结构形成。研究结论1、反复冻融辅助DNA酶消化法可有效去除羊膜细胞成份,结合冷冻裂解可以制备微粒羊膜,其不仅具备一般微载体的特性,而且具有完整的基底膜结构,同时基质中保存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2、微粒羊膜作为一种新型的微载体,可以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提供近似体内生理的Niche微环境,可在迅速扩增表皮干细胞的同时,维持干细胞增殖活性,防止其分化。3、微粒羊膜具备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以作为真皮支架快速构建含表皮干细胞的皮肤替代物,并修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改善创面愈合质量。即mAM可以同步完成表皮干细胞的大量扩增与皮肤替代物的快速构建。4、通过加入新的羊膜微载体的方式即可以实现含表皮干细胞皮肤替代物的快速扩增,缩短了体外培养时间,改善了皮肤替代物的传统构建模式,提高了皮肤替代物从实验室构建到临床应用的效率,为促进皮肤替代物向临床转化与应用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焦虎[8](2011)在《用毛乳头细胞和表皮细胞构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毛囊形成原理,用人毛乳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做为种子细胞构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方法:研究分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胶原蛋白做为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生物材料,不同的是实验组将人毛乳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同混入胶原蛋白中制成真皮替代物,在此真皮替代物表面种上角质形成细胞形成复合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而对照组复合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构建过程与实验组类似,只是不在胶原蛋白中接种任何细胞。将两组皮肤替代物先浸没培养3天,再转入气-液界面培养5天。在裸鼠背部制作一个直径为1cm的全层皮肤缺损,将上述体外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移植到裸鼠背部创面。移植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愈合情况和收缩情况的不同,并分别于移植后4、6、8周处死裸鼠,切取移植物标本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移植后2周:实验组创面愈合较好,无创面裸露;对照组创面愈合较差,局部创面裸露。移植后3周:实验组创面已完全愈合,创面干燥开始收缩,并且移植物表面出现脱屑现象;对照组仍未完全愈合,尚有较大痂皮,但已无充血。移植后4周:对照组创面也已完全愈合,两组都已出现较大收缩,但对照组收缩更加明显。直到移植后8周,两组移植物表面未见毛发长出。镜下观察移植后4周:实验组表皮层较厚分层不明显,表皮和真皮的连接较为紧密;真皮层纤维排列紊乱、细胞分布不均匀。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表皮和真皮的连接较为疏松,表皮和真皮间有间隙;移植后6周:实验组真皮层内见到很多核质比较大的细胞,它们相互聚集形成指状的与皮肤表面垂直的毛囊样结构,在同一视野内还可见与正常毛囊切面类似的同心圆状结构,实验组真皮内还见到皮脂腺结构。对照组表皮和真皮的连接变的紧密,但真皮层内未见毛囊样结构和皮脂腺样结构(见图27)。移植后8周:实验组真皮层内毛囊样结构和皮脂腺结构仍然存在。而对照组的真皮层内仍未出现毛囊样结构和皮脂腺样结构。免疫组化显示,移植后4周,实验组层粘连蛋白表达位于表皮和真皮的交界部位,染色较深,形成完整连续条带,而对照组染色较浅,条带不连续。结论:将人的毛乳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同种植在皮肤替代物的真皮层可以构建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这种替代物对创面的修复能力更强。(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8-17)
焦虎[9](2011)在《用毛乳头细胞和表皮细胞构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毛囊形成原理,用人毛乳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做为种子细胞构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方法:研究分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胶原蛋白做为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生物材料,不同的是实验组将人毛乳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同混入胶原蛋白中制成真皮替代物,在此真皮替代物表面种上角质形成细胞形成复合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而对照组复合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构建过程与实验组类似,只是不在胶原蛋白中接种任何细胞。将两组皮肤替代物先浸没培养3天,再转入气-液界面培养5天。在裸鼠背部制作一个直径为1cm的全层皮肤缺损,将上述体外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移植到裸鼠背部创面。移植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愈合情况和收缩情况的不同,并分别于移植后4、6、8周处死裸鼠,切取移植物标本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移植后2周:实验组创面愈合较好,无创面裸露;对照组创面愈合较差,局部创面裸露。移植后3周:实验组创面已完全愈合,创面干燥开始收缩,并且移植物表面出现脱屑现象;对照组仍未完全愈合,尚有较大痂皮,但已无充血。移植后4周:对照组创面也已完全愈合,两组都已出现较大收缩,但对照组收缩更加明显。直到移植后8周,两组移植物表面未见毛发长出。镜下观察移植后4周:实验组表皮层较厚分层不明显,表皮和真皮的连接较为紧密;真皮层纤维排列紊乱、细胞分布不均匀。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表皮和真皮的连接较为疏松,表皮和真皮间有间隙;移植后6周:实验组真皮层内见到很多核质比较大的细胞,它们相互聚集形成指状的与皮肤表面垂直的毛囊样结构,在同一视野内还可见与正常毛囊切面类似的同心圆状结构,实验组真皮内还见到皮脂腺结构。对照组表皮和真皮的连接变的紧密,但真皮层内未见毛囊样结构和皮脂腺样结构(见图27)。移植后8周:实验组真皮层内毛囊样结构和皮脂腺结构仍然存在。而对照组的真皮层内仍未出现毛囊样结构和皮脂腺样结构。免疫组化显示,移植后4周,实验组层粘连蛋白表达位于表皮和真皮的交界部位,染色较深,形成完整连续条带,而对照组染色较浅,条带不连续。结论:将人的毛乳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同种植在皮肤替代物的真皮层可以构建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这种替代物对创面的修复能力更强。(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8-17)
赵广建,赵耀[10](2010)在《人工皮肤替代物的材料种类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组织工程人工皮肤替代物各种生物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寻找适合人体的替代物。方法:以"组织工程,人工皮肤,支架材料"为中文关键词,"tissue engineering,Artificial skin,intravascular stent"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3-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人工皮肤修复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组织工程人工皮肤替代物及其性能。结果:组织工程人工皮肤是应用组织工程技术将体外培养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扩增后,接种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上,经体外培养,形成含有与正常皮肤相似的表皮和真皮结构的皮肤替代物。然后将其移植于皮肤创面处,以实现创伤的修复和重建。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在一起,或对生物材料表面进行各种各样的修饰,促进细胞与材料之间的黏附、提高细胞的生物活性、维持生物功能成为目前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结论:目前还没有一种人工材料能完全符合组织工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支架材料的微观渗透性和生物活性,促进毛细血管的长入;制备结构仿生支架材料及高活性复合支架材料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29期)
皮肤替代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烧伤是较为常见的创伤,轻度烧伤可采取保守治疗,而对于较为严重的大面积烧伤,则需皮肤替代物早期封闭,并且对缺损皮肤进行修复。自皮肤替代治疗问世以来,各种皮肤替代物层出不穷,主要包括暂时性皮肤替代物及永久性皮肤替代物,并且根据材质、结构、功能不同可分为许多小类,虽然目前仍未有一款理想的皮肤替代物,但经过多年的研究,该领域取得的进展巨大,改进现有皮肤替代物,使其更为理想,并且不断地寻求新材料、新技术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相信未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完善现有技术,会真正为烧伤治疗带来福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替代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涵,薛彬,史建峰,韩倩倩,王春仁.皮肤替代物及其有效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9
[2].邱福奎.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替代物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9
[3].杨旅军,吴洪娟,张明君,谢思田,叶丹彦.人羊膜活性皮肤替代物修复巨痣切除术后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7
[4].李陆艳,张兵,李秀媛,马列.具有附属器官再生性能的人工皮肤替代物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6
[5].张云卿.自动捕获内皮祖细胞促进血管化的新型皮肤替代物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6].贾赤宇.进一步理性看待皮肤替代物[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
[7].纪世召.模拟干细胞Niche同步实现表皮干细胞扩增与皮肤替代物构建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
[8].焦虎.用毛乳头细胞和表皮细胞构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C].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2011
[9].焦虎.用毛乳头细胞和表皮细胞构建带附属器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C].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2011
[10].赵广建,赵耀.人工皮肤替代物的材料种类及其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