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型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药物,抗肿瘤,植物生长,霉素,氨基,光谱,酰胺。
同型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羽,高丽华,邵勇,王友亮,胡显文[1](2014)在《肿瘤内皮标志物8同型物Ⅰ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HEK293F细胞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肿瘤内皮标志物8(TEM8)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实现TEM8在HEK293F细胞中的外源表达。方法:用PCR技术扩增TEM8基因,经限制性酶切、连接、转化,插入pcDNA3.1(+)-EGFP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脂质体将TEM8表达质粒转染至HEK293F细胞中,Western印迹检测TEM8的表达。结果:PCR扩增得到TEM8基因,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EM8-EGFP并转染HEK293F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及有限稀释法得到生长性状良好、表达效率高的单克隆细胞系TEM8-EGFP/HEK293F;Western印迹证明过表达细胞系TEM8-EGFP/HEK293F显着表达TEM8蛋白。结论:构建了表达TEM8的重组HEK293F工程细胞系TEM8-EGFP/HEK293F,为进一步研究TEM8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14年04期)
张卫红,陈建,张宇晖,谢美琪,张卓良[2](2000)在《对-氨基苯磺酰胺同型物的红外和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对氨基苯磺酰胺同型物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对其谱线归属作了指认,并初步讨论了该类同型物对人体子宫颈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分子光谱结构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1期)
张卓良,张卫红,郑懿雅[3](1993)在《甲砜霉素同型物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组甲砜霉素同型物的激光拉曼光谱,对其谱线归属作了指认并就其对人体子宫颈癌细细株的抑制作用和特征拉曼光谱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4期)
郑懿雅,王志高,冯章明,卢海燕,谢冰芬[4](1993)在《抗肿瘤药物—(Ⅶ)对-氨基苯磺酰胺同型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氨基苯磺酰胺类为载体与植物生长控制剂作用,制备了个7新的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同型物,通过IR、~1H NMR、MS 的测定,确证它们的化学结构,并初步进行了抗癌试验.(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2期)
张卓良,张卫红,郑懿雅[5](1991)在《甲砜霉素同型物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肿瘤药物的合成和研究是当今药物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已发现植物生产控制剂对植物癌瘤或病毒所致的癌瘤组织有抑制作用。本文作者之一郑懿雅合成了一系列新的植物生长控制剂衍生物,已经试验新化合物对癌肿细胞的抑制作用。为了更好的了解新化合物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我们拟对一系列新的植物生产控制剂的衍生物的激光拉曼光谱作深入研究。本文研究新化合物-甲砜霉素同型物的激光光拉曼光谱。(本文来源于《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期刊1991-10-01)
郑懿雅,陈永向,陈海英,潘启超[6](1991)在《抗肿瘤药物——(Ⅵ)异烟肼同型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烟肼为载体合成了4个新的植物生长控制剂衍生物:N-(α-荼乙酰)-N′-(异烟酰)-肼、N-β-(荼氧乙酰)-N′-(异烟酰)-肼、N-(对-氯苯氧乙酰)-N′-(异烟酰)-肼和N-(2,4,5-叁氯苯氧乙酰)-N′-(异烟酰)-肼。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测定,确证其化学结构。初步抗癌试验结果:化合物在100μg/ml浓度,对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株(CNE2)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1年02期)
郭慧艳,潘启超,郑懿雅,曾朴,冯章明[7](1991)在《若干植物生长控制剂的甲砜霉素同型物衍生物等的细胞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MTT法试验了6个以甲砜苯丝氨酸乙酯为载体的植物生长控制剂衍化物在体外100μg/ml浓度下,对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β-荼氧乙酰衍化物(A 8916)的抑制率为53.9%,2、3、5叁氯苯氧乙酰衍化物(A 8913)为70.5%,其IC_(50)为15.31μg/ml。同时试验的两种对氯苯氧乙酰磺胺类衍化物(A 8833及A 8843)的抑制率分别为85.5%及71.4%。而β一苯荼氧乙酰异烟肼则无效。(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1991年03期)
覃兆海,陈常英,李亚男,李维刚[8](1990)在《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2,3,7,8-TCDD)及其同型物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2,3,7,8-TCDD)是一种毒性很强(对豚鼠口服半致死剂量LD_(50)=0.6~2μg/kg)、危害很广泛的环境污染剂.能引起以“氯座疮”(一种类似于青春期粉刺的皮肤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难以治愈的疾病,是一种能致死、致癌和致畸变的细胞毒.显然,研究其电子结构对弄清其毒理作用机制是很有帮助的. 为便于比较,我们合成了化合物Ⅰ、Ⅱ和Ⅲ,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并应用INDO法对它们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计算,结合对它们的毒性测定结果,讨论了这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1990年02期)
郑懿雅,曾朴,郭慧艳,潘启超[9](1990)在《抗肿瘤药物——甲砜霉素同型物的合成(Ⅴ)》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l-β-对-甲砜基苯丝氨酸乙酯为载体与植物生长控制剂作用合成了6个新的化合物:l-α-(2,3,5-叁氯苯甲酰氨基)-β-(对-甲砜基苯基)丙酸乙酯(Ⅰ),l-α(α’-萘乙酰氨基)-β-(对-甲砜基苯基)丙酸乙酯(Ⅱ),l-α-(β’-萘氧乙酰氨基∫-β-(对-甲砜基苯基)丙酸乙酯(Ⅲ),l-α-(4-氯苯氧乙酰氨基)-β-(对-甲砜基苯基)丙酸乙酯(Ⅳ),l-α-(2,4-二氯苯氧乙酰氨基)-β-(对-甲砜基苯基)丙酸乙酯(Ⅴ)和l-α-(2,4,5-叁氯苯氧乙酰氨基)-β-(对-甲砜基苯基)丙酸乙酯(Ⅵ)。试验表明:化合物(浓度100μg/ml)对体外培养的人体子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抑制率,Ⅲ为53.9%,Ⅵ为70.5%,其余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期刊1990年03期)
关懿雅,王沛滋,陈海英,潘启超[10](1989)在《抗肿瘤药物——对-氨基苯磺酰胺同型物的合成(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继续选用对-氨基苯磺酰胺类为载体与植物生长控制剂作用,制备了8个新的磺酰胺同型物,初步抗癌试验结果表明,它们中的一些对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株(CNE_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9年04期)
同型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报道了对氨基苯磺酰胺同型物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激光拉曼光谱,对其谱线归属作了指认,并初步讨论了该类同型物对人体子宫颈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分子光谱结构的对应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型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羽,高丽华,邵勇,王友亮,胡显文.肿瘤内皮标志物8同型物Ⅰ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HEK293F细胞中的表达[J].生物技术通讯.2014
[2].张卫红,陈建,张宇晖,谢美琪,张卓良.对-氨基苯磺酰胺同型物的红外和拉曼光谱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张卓良,张卫红,郑懿雅.甲砜霉素同型物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4].郑懿雅,王志高,冯章明,卢海燕,谢冰芬.抗肿瘤药物—(Ⅶ)对-氨基苯磺酰胺同型物的合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5].张卓良,张卫红,郑懿雅.甲砜霉素同型物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C].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上).1991
[6].郑懿雅,陈永向,陈海英,潘启超.抗肿瘤药物——(Ⅵ)异烟肼同型物的合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
[7].郭慧艳,潘启超,郑懿雅,曾朴,冯章明.若干植物生长控制剂的甲砜霉素同型物衍生物等的细胞毒作用研究[J].癌症.1991
[8].覃兆海,陈常英,李亚男,李维刚.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2,3,7,8-TCDD)及其同型物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90
[9].郑懿雅,曾朴,郭慧艳,潘启超.抗肿瘤药物——甲砜霉素同型物的合成(Ⅴ)[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0
[10].关懿雅,王沛滋,陈海英,潘启超.抗肿瘤药物——对-氨基苯磺酰胺同型物的合成(Ⅲ)[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