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浸水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位,入渗,泥岩,地表水,蒸发量,路基,地基。
原位浸水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汪丽,李新生,李同录[1](2019)在《隐伏地裂缝扩展的大型原位浸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伏构造地裂缝具有潜在的灾害效应和扩展的随机性,地表水是诱发隐伏地裂缝扩展的因素之一。文章基于野外调查资料,定性分析了地表水对隐伏地裂缝扩展效应的水压作用及黄土湿陷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西安曲江新区隐伏地裂缝黄土场地开展了大型原位现场浸水模拟试验。通过沉降观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出水压作用是诱发隐伏裂缝扩展的辅助因素,因黄土湿陷作用在裂缝两侧形成的差异沉降是主要诱因,靠近隐伏地裂缝的区域沉降量最大,距离裂缝越远沉降量越小,整体呈现抛物线形的沉降模式,验证了地表水诱发浅表层黄土隐伏裂缝扩展的作用机理。相关认识对于研究隐伏构造地裂缝的扩展机理以及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丽娜,严松宏,王起才,余云燕,张戎令[2](2015)在《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泥岩地基原位浸水膨胀变形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一处典型泥岩地基工点处,采用开挖不同深度浸水孔并施加上部荷载方法,进行3个试验基坑的泥岩地基原位浸水膨胀变形试验,分别研究在9.75,21.44,38.99,58.48,65.31,77.99 k Pa六种上覆荷载情况下,以及0.7,1.1,1.5 m叁种浸水深度情况下,泥岩地基的膨胀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泥岩浸水膨胀变形表现为短暂软化沉降、膨胀骤增、膨胀减缓、膨胀平衡稳定4个阶段;得出不同浸水深度与膨胀变形值为非线性关系;在浸水孔深度1.5 m,上部荷载9.75 k Pa时,地基最大膨胀量约41 mm;在上覆荷载值一定的情况下,浸水后地基泥岩含水率会达到最大限值,约14%,且浸水量不会随着外界水分补给而增大;当泥岩内部含水率在限值范围内增大时,会储存有膨胀能,在上覆荷载减小或浸水深度增大的情况下,泥岩地基以稍滞后的膨胀变形体现出其膨胀能;拟合得出泥岩地基膨胀量与上覆荷载的非线性关系曲线及关系式;总结泥岩加荷–浸水膨胀以塑性变形为主,卸载情况下泥岩的回弹量值占总变形量的6.39%~7.00%。(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姚建平,蔡德钩,闫宏业,史存林[3](2011)在《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原位浸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试验段,运用大型原位浸水试验,研究路基浸水后柱锤冲扩桩和挤密桩地基的浸水规律以及地基土湿陷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柱锤冲扩桩和挤密桩地基分别在浸水60和50d时,浸水附加沉降发生突变;浸水约19 d浸润角达到最大,因此路基坡脚附近因降雨或其他原因形成的积水滞留时间不应超过19 d;浸水87 d柱锤冲扩桩路堤的沉降量为1.7~5.1 mm,挤密桩为26.2~51.3 mm;长时间持续浸水后柱锤冲扩桩路堤的总沉降量仅为3.8~7.4 mm,而挤密桩路堤的总沉降量则高达62.3~103.1mm,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一定要加强挤密桩路段的防排水措施,避免局部积水,以保证行车安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浸润角为38°~42°,故建议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铁路时,距路基坡脚一定范围内不能有鱼塘、水池等长期积水设施。(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柳墩利,赵有明[4](2007)在《原位地基浸水试验中蒸发量的测定方法及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高精度地基原位浸水试验现场的水面蒸发量,一般采用现场器测法并经地区蒸发器修正系数修正后确定。在缺乏实测资料情况下,可采用经验公式或根据热量平衡原理来计算试验场地水面蒸发量。如果对蒸发量要求不高或者蒸发量与浸水量之比特别小,也可采用现场简易测量法来测定试验场地水面蒸发量。(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07年05期)
于友成[5](2003)在《黄土浸水入渗特性原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湿陷的大变形理论描述与数值仿真分析》(No.598780401)和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黄土的浸水特性研究》(No.200131881214),通过大规模黄土原位浸水入渗试验,对典型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探讨了黄土浸水入渗特性的规律。 依托(?)柳高速公路新庄岭隧道试验工点进行黄土原位浸水试验,利用TRIME DataPilot和高精度土壤水分测量仪(HH2)等先进的测试仪器进行大规模数据采集。在总结前人有关黄土浸水入渗理论和渗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了黄土浸水入渗计算模型。 针对大规模黄土原位浸水试验特点,运用Visual C++、Microsoft Access和Matlab组合编程,开发了试验数据综合处理系统,成为黄土原位浸水试验有力的辅助工具,大大提高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运用Visual C++、Matlab组合编程,对新庄岭黄土原位浸水试验性状进行仿真分析。(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3-11-01)
原位浸水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一处典型泥岩地基工点处,采用开挖不同深度浸水孔并施加上部荷载方法,进行3个试验基坑的泥岩地基原位浸水膨胀变形试验,分别研究在9.75,21.44,38.99,58.48,65.31,77.99 k Pa六种上覆荷载情况下,以及0.7,1.1,1.5 m叁种浸水深度情况下,泥岩地基的膨胀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泥岩浸水膨胀变形表现为短暂软化沉降、膨胀骤增、膨胀减缓、膨胀平衡稳定4个阶段;得出不同浸水深度与膨胀变形值为非线性关系;在浸水孔深度1.5 m,上部荷载9.75 k Pa时,地基最大膨胀量约41 mm;在上覆荷载值一定的情况下,浸水后地基泥岩含水率会达到最大限值,约14%,且浸水量不会随着外界水分补给而增大;当泥岩内部含水率在限值范围内增大时,会储存有膨胀能,在上覆荷载减小或浸水深度增大的情况下,泥岩地基以稍滞后的膨胀变形体现出其膨胀能;拟合得出泥岩地基膨胀量与上覆荷载的非线性关系曲线及关系式;总结泥岩加荷–浸水膨胀以塑性变形为主,卸载情况下泥岩的回弹量值占总变形量的6.39%~7.0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浸水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汪丽,李新生,李同录.隐伏地裂缝扩展的大型原位浸水试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9
[2].马丽娜,严松宏,王起才,余云燕,张戎令.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泥岩地基原位浸水膨胀变形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3].姚建平,蔡德钩,闫宏业,史存林.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原位浸水试验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1
[4].柳墩利,赵有明.原位地基浸水试验中蒸发量的测定方法及计算[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7
[5].于友成.黄土浸水入渗特性原位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