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总输入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阻尼,塑性,自由度,结构,线性,特征。
地震总输入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楠,王国新[1](2014)在《地震总输入能量谱峰值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地震总输入能谱建立过程中峰值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根据美国西部强震数据库中I类场地(剪切波速大于750 m/s)的69条地震记录的能量谱峰值,研究了等效速度谱(VI谱)峰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性。采用傅里叶变换和线性拟合方法,研究了VI谱峰值和地震波频率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基于傅里叶谱的VI谱峰值参数α,建立了简化的谱峰值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相近场地条件、地震动峰值和持时的地震波可能导致较大的VI谱峰值差异;地震动傅里叶幅值谱的低频集中度、幅值谱峰值与单自由度体系的VI谱峰值有较大的关联度,其中0~10 Hz频率段的关联度最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于琦[2](2013)在《结构地震总输入能量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总输入能量是结构抗震能量分析与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能量谱对单自由度体系地震总输入能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影响因素包括地震动特性(强度、频谱、持时)以及结构特性(延性系数、阻尼比),分析中还考虑了不同场地土类型的影响。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包括:滞回耗能与总输入能量之比受地震强度的影响很小;结构最大强度与能量需求不同步;结构延性和阻尼的增加可以有效削弱能量谱峰值,而在短周期和长周期范围影响较小,等等。研究成果可为结构地震输入能量以及滞回耗能评估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葛兴云[3](2011)在《基于小波分解的地震输入能分析方法及汶川地震输入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对建筑结构作用的本质是一种能量的传递、转化和吸收(耗散)的过程,当结构的耗能能力大于地震动输入给结构的能量(输入能)时,结构不会发生破坏,反之结构就会遭到地震的破坏。由于基于能量概念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形式简单、概念明确,并且能够包含多种设计因素(尤其是地震动持续时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被认为是今后结构抗震设计发展的方向。因此,地震动输入能的研究一直是能量分析方法甚至是结构抗震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往对地震动能量的研究仅限在时域上,小波理论为我们在时—频域上进一步研究地震动的能量提供了基础。本文应用小波分解的方法,根据目前地震动输入能量的研究现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能量时程和能量谱两个方面对单自由度结构体系进行了地震输入能的研究分析。本文将小波模拟地震动过程的解析表达式代入地震动的能量平衡方程中,建立了地震动输入能量在频域上小波分解的表达式,实现了地震动输入能的小波分解,得到了地震动总输入能可以表示成紧相邻不同频带地震动输入能量的近似迭加。因此,可以对每个地震波建立其总输入能量和频率之间的关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它们的性态。将上述方法应用于汶川M s8.0级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中。选择了汶川卧龙、茂县南新、陈仓、陇县、西安和草滩六个台站的地震记录作为研究对象,用小波的方法对其进行能量分解,并计算分析其能量谱,观察分析不同地震波的不同性态。通过输入能量的小波分解,可以清楚的看到卓越周期所在分量对地震动总输入能量的作用,对不同的地震波,卓越周期所在分量的作用有很大的差别。对任一固有周期结构体系的输入能量,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频段分量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各分量能量谱峰值的分析,衡量了地震动不同频段分量输入能在地震动总输入能量中的比重,同时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得到地震波的频谱特性,能量谱峰值出现的结构固有周期与地震波的卓越周期相同,能量谱在反映不同周期结构体系响应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估算地震动卓越周期的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1-04-01)
田启强,丰彪,王自法,王延伟,兰日清[4](2010)在《地震总输入能自抵耗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单自由度(SDOF)体系弹性和弹塑性地震能量反应的计算,提出了自抵耗能和自抵耗系数的概念,并计算了弹性SDOF体系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总输入能、自抵耗能、地震输入能以及自抵耗系数与体系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体系自振频率等于地震动卓越频率时,自抵耗系数最小,地震输入能最大,结构的自抵耗能力较弱,且阻尼比对地震输入能的幅值影响较大;当自振频率远离地震动卓越频率时,自抵耗系数增大,地震输入能减小,结构的自抵耗能力增强,且地震输入能受体系的自振频率影响较大,基本上不受阻尼比的影响。文中从能量的角度对汶川地震中的一些实际震害作了相关解释。(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0年06期)
张军,刘洪兵,吴昊,刘江[5](2010)在《带转换层商住楼的地震输入能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地震问题,针对商住楼住宅结构地震时易产生应力突变问题,为提高抗震能力,对带转换层的商住楼在地震作用下的输入能进行研究。传统方法将多自由度模型简化为第一振型等效的单自由度系统再计算输入能,但商住楼模型精度不够。根据振型分解法导出了弹性多自由度系统与弹性单自由度系统地震输入能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直接积分法推导出了结构各层的输入能量,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弹性多自由度系统的地震总输入能可以由所有振型的地震输入能线性迭加得到。通过对转换层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结构总输入能可以由前几阶振型输入能迭加得到,且精度较高,明确地震输入能量会在转换层发生聚集,各层能量分析更准确,可为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0年12期)
荣强[6](2010)在《并联隔震体系地震总输入能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线性滞回模型,对并联基础隔震体系进行了单质点的弹塑性能量反应谱分析,综合考虑地震动叁要素和结构自身动力特性,探讨了地震总输入能量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并联基础隔震体系的地震总输入能量谱曲线受地震动特性及其自身的自振周期的影响较大,地面加速度峰值越大,地震波的卓越周期越大,地震波的持时越长,输入结构的总输入能也越大.总输入能量对屈服剪力系数、第二刚度系数、摩擦系数和阻尼比的敏感性不是很突出,在较长的周期范围内,摩擦系数的增大和阻尼比的增加,都使地震动总输入能量有略微增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0年03期)
刘哲锋,陈逵[7](2010)在《基于地震能量时频特征的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总输入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2条典型地震波记录为输入,分析不同周期高层混合结构的弹塑性总输入能,并通过建立地震波能量时频特征与结构弹塑性总输入能之间的联系,了解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总输入能的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研究表明,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后总输入能的变化源于地震波能量主振频段的改变。对于周期较小的结构,结构的塑性发展使总输入能增加,而对于周期较大的结构,周期的增大使得总输入能变小或者不发生变化。提出了一种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总输入能的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偏于安全。(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0-06-18)
刘哲锋,陈逵[8](2010)在《基于地震能量时频特征的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总输入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2条典型地震波记录为输入,分析不同周期高层混合结构的弹塑性总输入能,并通过建立地震波能量时频特征与结构弹塑性总输入能之间的联系,了解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总输入能的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研究表明,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后总输入能的变化源于地震波能量主振频段的改变。对于周期较小的结构,结构的塑性发展使总输入能增加,而对于周期较大的结构,周期的增大使得总输入能变小或者不发生变化。提出了一种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总输入能的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偏于安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0年S2期)
刘哲锋,沈蒲生[9](2008)在《地震总输入能量谱的拟速度谱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阻尼比的变化对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总输入能不产生影响这一结论为基础,获得了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动输入能拟速度谱估计的方法,研究表明,单自由度体系在某地震波作用下的总输入能等价速度谱可由阻尼比为0.5%的拟速度谱来近似获得。(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08年02期)
刘哲锋,沈蒲生,胡习兵[10](2006)在《地震总输入能量与瞬时输入能量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抗震设计理论大多是基于承载力或强度的设计方法,与其相应的反应谱理论最大的缺陷是无法反映地震动持时的影响,而以地震动能量作为设计参数时就能弥补现有抗震理论的不足。本文按照反应谱理论的思路建立了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动总输入能量谱和瞬时输入能量谱。研究发现,阻尼比为5%时的地震动总输入能量谱和最大瞬时输入能量谱的等价速度谱可以分别用阻尼比为0.5%和10%下的拟速度谱来近似获得;地震波的V/A值大于0.15时,总输入能量谱的Δt谱峰值与地震波的强震持时呈线性增长关系,V/A值小于0.15时,两者间的关系无规律性。最大瞬时输入能量谱的Δt谱峰值基本不受地震波的V/A值与强震持时的影响;输入能量谱(总输入能量谱与最大瞬时输入能量谱)的特征周期随地震波V/A值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线性单自由度体系输入能量谱的简化计算方法,方法简便,计算结果偏安全。(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06年06期)
地震总输入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总输入能量是结构抗震能量分析与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能量谱对单自由度体系地震总输入能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影响因素包括地震动特性(强度、频谱、持时)以及结构特性(延性系数、阻尼比),分析中还考虑了不同场地土类型的影响。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包括:滞回耗能与总输入能量之比受地震强度的影响很小;结构最大强度与能量需求不同步;结构延性和阻尼的增加可以有效削弱能量谱峰值,而在短周期和长周期范围影响较小,等等。研究成果可为结构地震输入能量以及滞回耗能评估提供参考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总输入能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楠,王国新.地震总输入能量谱峰值估计[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4
[2].于琦.结构地震总输入能量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葛兴云.基于小波分解的地震输入能分析方法及汶川地震输入能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4].田启强,丰彪,王自法,王延伟,兰日清.地震总输入能自抵耗效应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
[5].张军,刘洪兵,吴昊,刘江.带转换层商住楼的地震输入能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0
[6].荣强.并联隔震体系地震总输入能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0
[7].刘哲锋,陈逵.基于地震能量时频特征的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总输入能研究[C].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
[8].刘哲锋,陈逵.基于地震能量时频特征的高层混合结构弹塑性总输入能研究[J].建筑结构.2010
[9].刘哲锋,沈蒲生.地震总输入能量谱的拟速度谱估计[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
[10].刘哲锋,沈蒲生,胡习兵.地震总输入能量与瞬时输入能量谱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
论文知识图
![地震总输入能、自抵耗能和输入...](/uploads/article/2020/01/07/8b95f22018a89e67757de5c0.jpg)
![地震总输入能、自抵耗能和地震...](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GGC2010060120002&suffix=.jpg)
![试件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总地震输入能...](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GGC2008030050009&suffix=.jpg)
![自抵耗系数与阻尼比关系曲线](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GGC2010060120006&suffix=.jpg)
![地震输入能与体系自振频率关系曲线](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GGC2010060120004&suffix=.jpg)
![有控结构能璧时程曲线](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ZDCJ2012170220003&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