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降血糖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降血糖,机理,糖尿病,糖苷酶,作用,功能,罗汉果。
降血糖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苏可盈[1](2019)在《四种黑茶蛋白的降血糖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黑毛尖(HMJ)、茯砖(FZ)、黑砖(HZ)、千两(QL)四种常见的黑茶蛋白的降血糖活性进行研究,进一步扩展了黑茶的药用价值。本研究首先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四种黑茶蛋白,经纯化后,用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进行酶解,测定酶解前后各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二肽基肽酶Ⅳ(DPP4)叁种酶的抑制作用;然后利用超滤离心-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法分离特异性多肽序列,用质谱法鉴定多肽序列。用peptide ranker和pepattract分子对接软件对多肽进行生物活性预测。选出活性较优的多肽用固相合成法进行合成,再用微孔板技术进行多肽体外活性检测。最后建立高血糖小鼠模型实验,评价黑毛尖蛋白的体内降血糖活性,并对小鼠的脑部和脾脏组织进行常规转录组学测序研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作用通路,从而探究黑茶蛋白的降血糖机理。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各黑茶组对叁种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QL组分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最强(IC_(50)=1.2710±0.1725 mg/mL);HMJ和QL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较强(IC_(50)=0.0942±0.0267 mg/mL和IC_(50)=0.0103±0.0545 mg/mL)。FZ-T对DPP4的抑制作用最强(IC_(50)=0.1011±0.0256 mg/mL)。(2)从HMJ、QL、FZ-T叁个组分中选出六条多肽进行后续研究,分别为:CGKKFVR、TAELLPR、AVPANLVDLNVPALLK、VVDLVFFAAAK、QGQELGGALNFK、MSYLPR。(3)4条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IC_(50)值:VVDLVFFAAAK(0.0435±0.0367mg/mL)>TEALLPR(0.4300±0.0314 mg/mL)>CGKKFVR(0.5179±0.0945 mg/mL)>AVPANLVDLNVPALLK(1.0261±0.1286mg/mL)。2条DPP4抑制肽的IC_(50)值:MSYLPR(1.3564±0.1545mg/mL)>QGQELGGALNFK(3.8915±0.2233 mg/mL)。(4)高血糖小鼠模型实验表明,黑毛尖粗蛋白有一定的抑制体重增长的作用,且能使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显着降低(p<0.05),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无显着影响(p>0.05);黑茶蛋白的摄入对高血糖小鼠和正常小鼠的糖耐量均有积极的调控作用。(5)由转录组测序结果可得脾脏组织中与糖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52个(如:Try5、Try4等),脑部与糖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47个(如:Cpne7、Pcsk9等)。(6)从IPATH通路图可知,黑茶蛋白对小鼠体内代谢通路的影响体现在:能量代谢中的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代谢、TCA循环、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途径;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粘多糖的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酸糖代谢途径;脂肪代谢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甘油磷脂的代谢、鞘脂类的合成与代谢途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江和源[2](2019)在《茶叶降血糖活性及对糖尿病的功效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是现代人群面临的主要病症之一,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人之多。茶叶作为广受关注的健康饮料,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癌等多种功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坚持饮茶,例如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有可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可作为推荐的日常健康生活方式。茶叶富含茶多糖、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等活性成分,能够抑制α-糖苷酶活性,保护胰脏、肝、肾等器官,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延缓糖类吸收、降低血糖水平、缓解糖尿病病情等。现代科学研究中,已经发现茶叶功能成分的多种降血糖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茶叶》期刊2019年02期)
王琦[3](2018)在《莲子抗性淀粉降血糖功效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Ⅱ型糖尿病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的由代谢紊乱引起的慢性疾病。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控制血糖水平已经成为预防和控制Ⅱ型糖尿病的主要手段。研究发现,摄入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对于控制血糖水平具有积极的效果。莲子是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成熟种子,作为传统的滋补食材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莲子淀粉属高直链含量的特异性淀粉,其中直链淀粉的比例高达42%,因此莲子淀粉易糊化后返生形成抗性淀粉。抗性淀粉不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可进入结肠中被肠道菌群发酵利用,进而发挥其降血糖、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结肠癌等多种生理功效。莲子抗性淀粉在开发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品和降血糖功能食品上具有良好的前景,然而其调节血糖功效及分子机理还未见报道。本文以莲子淀粉为对象,筛选了莲子抗性淀粉的适宜制备方法;通过高脂高糖饲料和STZ注射构建了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了莲子抗性淀粉降血糖的功效及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发酵后对肠道环境的影响;应用宏转录组学、16Sr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莲子抗性淀粉干预后引起的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内基因表达与代谢通路的变化和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进而阐明莲子抗性淀粉降血糖的机理。(1)莲子抗性淀粉的制备及分析研究压热法(HMT)、二次循环压热法(RHMT)和柠檬酸-二次循环压热法(ARHMT)对莲子抗性淀粉的形成以及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与HMT比较,通过RHMT制备的莲子抗性淀粉的得率有所提高,而ARHMT制备的抗性淀粉得率反而降低。不同制备方法均破坏了莲子原淀粉的颗粒形态,形成无定型的表面粗糙的紧密块状结构,并对莲子淀粉颗粒的大小产生显着影响。按照颗粒粒径排序:ARHMT>RHMT>HMT。XRD结果表明,叁种处理方法均能使莲子淀粉发生重结晶,从原来的C-型淀粉转变为B型淀粉,这与NMR结果相一致。与莲子淀粉比较,莲子抗性淀粉的热稳定性提高,其中压热法制备的抗性淀粉热稳定性最高;莲子抗性淀粉持水力和持油力均得到了显着性提升;膨胀度均明显低于天然淀粉,而ARHMT处理的抗性淀粉的溶解度显着提升。综合分析,压热法在制备成本、抗性淀粉得率和理化性质等方面均适宜作为莲子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2)莲子抗性淀粉对糖尿病小鼠降血糖功效及剂量效应研究通过高脂高糖饲料和STZ注射诱导II型糖尿病小鼠,并研究低中高剂量(5%、10%和15%)的莲子抗性淀粉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功效和剂量效应。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下降了 16.0%,32.0%和33.6%,达到了极显着性差异(p<0.01)。莲子抗性淀粉还能有效提高糖尿病小鼠的葡萄糖耐量,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小鼠血脂测定结果表明,低中高剂量的莲子抗性淀粉的干预能有效恢复糖尿病引发的血脂代谢紊乱,其血清总胆固醇(TC)值分别下降了 9.8%、19.8%和28.1%,血清甘油叁酯(TG)值分别下降了 24.7%、33.3%和37.6%,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提高了24.3%-40.7%。莲子抗性淀粉的降血糖功效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然而中高剂量组的功效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中剂量(10%)莲子抗性淀粉是能有效发挥降血糖功效的最适宜剂量。(3)莲子抗性淀粉对糖尿病小鼠基因表达和代谢途径的影响通过RNA-seq高通量转录组技术对莲子抗性淀粉干预Ⅱ型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和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并通过GO、KEGG富集分析等方法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转录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莲子抗性淀粉干预可诱导糖尿病小鼠体内511个基因的差异表达,涉及到155条代谢通路。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莲子抗性淀粉干预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中对信号传导、信号分子和反应通路的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到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辅酶因子与维生素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脂代谢等直接或间接和降血糖功效有关的通路。同时,对于胰腺组织的细胞生长凋亡,细胞内输送和分解代谢等通路均有影响。其中与莲子抗性淀粉降血糖功效具有显着相关性的通路包括:II型糖尿病、胰腺分泌、FoxO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p53信号通路等。(4)莲子抗性淀粉对糖尿病小鼠肠道环境和菌群结构的影响经过6周的10%莲子抗性淀粉的饮食干预后,使得糖尿病小鼠肠道环境失衡的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促进肠促胰素的分泌。莲子抗性淀粉的摄入极显着地(P<0.01)提高了糖尿病小鼠的短链脂肪酸(SCFAs)浓度,特别是对于丙酸、丁酸和异丁酸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进而降低肠道和粪便的pH值。莲子抗性淀粉具有较好的调节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增加拟杆菌丰度,并极显着抑制变形菌的增殖来发挥其作用,但是对疣微菌和放线菌几乎没有影响;在高糖高脂饲料和糖尿病症状的共同作用下,莲子抗性淀粉干预与变形菌门丰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与其降血糖功效具有重要的关联。莲子抗性淀粉对于糖尿病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丰度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抑制肠杆菌的过量增殖。(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9-01)
许婧[4](2018)在《茶多糖的结构与其降血糖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多糖是茶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多糖。总结了近年来多位学者对茶多糖成分、结构及其降血糖机理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8年15期)
刘淑媛[5](2017)在《绿茶和红茶水提物的降血糖活性与抑制糖吸收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因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保健功能而风靡世界。不同种类的茶由于所含生物活性成分不同,其保健功能也有所差异。本文以同一批鲜叶加工而成的绿茶和红茶为原料,比较绿茶和红茶水提物降血糖活性,进而从动物实验、体外和Caco-2细胞模型探索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及其活性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和钠钾ATP酶活性影响机理,为糖尿病患者饮茶减缓糖尿病症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对糖尿病小鼠降血糖活性分析分别以绿茶和红茶水提物灌胃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4周,观察茶水提物处理对糖尿病小鼠在血糖、体重、摄食、饮水、小肠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活性及小肠、心脏、肝脏和肾脏钠钾ATP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灌胃绿茶和红茶水提物糖尿病小鼠饮水和摄食量较糖尿病对照组略有降低,但对糖尿病小鼠体重没有影响。灌胃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小鼠高血糖症状明显好转,小鼠血糖值分别为20.3mmol/L和19.1 mmol/L,较糖尿病对照组(29.7 mmol/L)显着降低(p<0.05)。糖尿病小鼠小肠麦芽糖酶和蔗糖酶较正常小鼠分别升高80.6%和144.6%。灌胃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后糖尿病小鼠小肠麦芽糖酶分别下降19.3%和21.4%,蔗糖酶分别下降33.1%和26.5%,但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活性仍高于正常小鼠(p<0.05)。糖尿病小鼠体内多器官钠钾ATP酶活性异常,其中心脏钠钾ATP酶活性较正常小鼠下降18.4%,而小肠、肝脏和肾脏钠钾ATP酶活性较正常小鼠分别升高53.3%、25.4%和12.8%。灌胃红茶水提物能提高糖尿病小鼠心脏钠钾ATP酶活性,但其活性仍低于正常小鼠(p<0.05)。灌胃红茶水提物对糖尿病小鼠小肠、肝脏及肾脏钠钾ATP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活性可以达到正常小鼠水平(p<0.05)。灌胃绿茶水提物只对糖尿病小鼠小肠和肾脏钠钾ATP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2.绿茶和红茶水提物体外对α-葡萄糖苷酶和钠钾ATP酶活性的影响分别以对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和麦芽糖、蔗糖为底物比较了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对酵母来源α-葡萄糖苷酶和小鼠小肠匀浆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pNPG-酵母来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中红茶水提物抑制效果优于绿茶水提物,IC_(50)值分别为10.37μg/mL和20.70μg/mL;而在麦芽糖/蔗糖-小鼠小肠麦芽糖酶/蔗糖酶抑制模型中绿茶水提物抑制效果优于红茶水提物,抑制麦芽糖酶IC_(50)值分别为129.48μg/mL和1156.26μg/mL,抑制蔗糖酶IC_(50)值分别为315.15μg/mL和907.19μg/mL。不同体外酶-抑制剂模型筛选结果不同,以麦芽糖、蔗糖为底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更接近体内实际情况,能更准确定向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位点。对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及内含成分体外钠钾ATP酶活性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红茶水提物体外钠钾ATP酶抑制活性强于绿茶水提物,IC_(50)值分别为185.27μg/mL和330.38μg/mL。茶黄素为红茶水提物中抑制钠钾ATP酶主要活性成分,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TFDG)抑制活性最强,IC_(50)值仅为24.30μmol/L。茶水提物活性成分抑制钠钾ATP酶构效关系分析发现,茶黄素羟基数目与钠钾ATP酶抑制活性呈正相关;没食子酸酯基团为儿茶素发挥钠钾ATP酶抑制活性关键基团;儿茶素B环5’位羟基在发挥钠钾ATP酶抑制活性中起作用;顺式构象儿茶素抑制钠钾ATP酶活性更强。以TFDG为抑制剂,在不同浓度ATP、钠离子、钾离子条件下对钠钾ATP酶抑制类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TFDG与ATP竞争型抑制钠钾ATP酶,与钠离子和钾离子混合型抑制钠钾ATP酶。3.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对Caco-2细胞上α-葡萄糖苷酶和钠钾ATP酶活性及葡萄糖吸收的影响以Caco-2细胞模型模拟小肠上皮细胞,比较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对细胞上麦芽糖酶、蔗糖酶、钠钾ATP酶及葡萄糖吸收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麦芽糖/蔗糖-Caco-2细胞麦芽糖酶/蔗糖酶抑制模型中绿茶水提物抑制效果优于红茶水提物,抑制麦芽糖酶IC_(50)值分别为57.62μg/mL和60.98μg/mL,抑制蔗糖酶IC_(50)值分别为35.20μg/mL和102.75μg/mL。在低葡萄糖浓度(5.56 mmol/L)和高葡萄糖浓度(25.00 mmol/L)条件下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均抑制Caco-2细胞葡萄糖吸收,绿茶水提物抑制葡萄糖吸收活性强于红茶水提物。绿茶和红茶水提物抑制葡萄糖吸收主要通过抑制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来实现。400μg/m L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对SGLT1转运葡萄糖活性抑制率分别为29.36%和15.67%。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对Caco-2细胞膜上钠钾ATP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着茶水提物孵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可能通过抑制Caco-2细胞膜上钠钾ATP酶活性抑制SGLT1转运葡萄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节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复合体(SI)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从而降低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活性。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对SGLT1和葡萄糖转运载体2(GLUT2)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节具有选择性:绿茶水提物更易于调节SGLT1;红茶水提物更易于调节GLUT2。绿茶和红茶水提物可通过调节钠钾ATP酶mRNA和蛋白表达量抑制小肠葡萄糖吸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陈历水,倪军,周学晋,王冶,丁庆波[6](2017)在《谷物中降血糖功能活性成分与其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性慢性疾病,谷物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食品原料和天然降血糖成分来源,食用得当有助于治疗和防治糖尿病。通过综述玉米、小麦、糙米、大豆和杂粮等谷物中降血糖功能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起因与谷物中降血糖功能成分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功能性谷物产品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7年01期)
吕秀平[7](2016)在《翻白草降血糖的作用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白草,性平、味甘、微苦。具清热解毒、消肿止血功效。近年来其在中国传统的医药典籍和各国民间都有广泛的用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翻白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降血糖、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且临床上已经证实其有显着的降血糖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翻白草降血糖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并详细分析了翻白草降低血糖的作用机制多样性、有效性充分体现了其对糖尿病有着明确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6年12期)
万艳娟,吴军林,吴清平[8](2016)在《罗汉果降血糖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汉果为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的成熟果实。研究表明罗汉果具有显着的降血糖效果,罗汉果降血糖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罗汉果甜苷、罗汉果黄酮以及罗汉果多糖等。罗汉果降血糖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恢复胰腺损伤、促进胰岛素分泌,降血脂,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肠道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本文阐述了罗汉果活性物质的降血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对罗汉果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6年11期)
苏建辉[9](2016)在《牡丹籽油及其复方降血糖、降血脂活性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和高血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的严重威胁。目前治疗糖尿病和高血脂的药物主要是化学合成,它们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靶标单一、易产生药物依赖性或者一定的副作用。植物提取物通常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作用靶标,起到标本兼制的效果。同时,植物提取物无副作用,价格便宜。因此寻找辅助降血糖、降血脂作用的植物提取物,开发没有副作用的功能食品已经成为当前热点。本课题根据功能食品的要求,利用天然食品资源及食药两用植物资源开发一种同时降血糖、降血脂的产品,并且对其降血糖、降血脂活性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学术及应用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提取物降血糖降血脂效果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以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和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对9种功能因子进行筛选,最后确定茶多酚、银杏黄酮、绞股蓝皂甙、牡丹籽油和苦瓜提取物为配方的功能成分。对目前研究较少的单一成分牡丹籽油和银杏黄酮进一步动物体内实验,检测其体内降血糖降血脂活性。牡丹籽油降血糖实验:连续低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40 mg/kg bw)建立糖尿病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糖尿病小鼠相比,牡丹籽油(40 mg/day)一方面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延缓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显着性降低血糖(p<0.05);另一方面通过显着性促进胰岛素释放,肝脏糖原合成及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糖(p<0.05)。其次以猪油(20%,w/w)和红花油(20%,w/w)为对照,研究膳食牡丹籽油(20%,w/w)对大鼠血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猪油组和红花油组相比,牡丹籽油显着性增加了大鼠血浆和肝脏内的二十碳五烯酸(Eiscosapentaenoic,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水平(p<0.05),降低了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比率;与猪油和红花油组相比:牡丹籽油组显着性降低了大鼠体重和血脂;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ive real-time PCR,QRT-PCR)研究表明,牡丹籽油显着性下调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的mRNA丰度(p<0.05),升高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PPARα),乙酰辅酶A氧化酶(Acyl Coenzyme A Oxidase,AOX)和解耦连蛋白2(Decoupling the protein 2,UCP-2)的mRNA丰度(p<0.05)。由此可见牡丹籽油通过抑制脂肪合成和促进脂肪酸β氧化降低了血脂。银杏黄酮降血糖降血脂实验:首先STZ腹腔注射(120 mg/kg bw)小鼠建立糖尿病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糖尿病小鼠相比,银杏黄酮(150 mg/kg/day)显着性降低了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改善了糖尿病小鼠糖耐量和氧化应激性,促进胰岛素释放、肝脏糖原合成,降低血清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0.05)。其次以猪油(20%,w/w)高脂饲料建立高脂模型:研究了银杏黄酮对高血脂大鼠的降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高脂组相比,银杏黄酮(150mg/kg/day)显着性降低了高血脂大鼠的体重、tg、tc和ldl-c,升高了hdl-c的水平,同时其粪便中的胆固醇和脂肪显着性增加(p<0.05)。qrt-pcr研究表明,银杏黄酮显着性上调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monophosphate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和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palmitoyltransterase-1,cpt-1)mrna丰度,显着性降低了acc、fas、srebp-1c和hmg-coa还原酶mrna丰度(p<0.05)。由动物体内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牡丹籽油和银杏黄酮可以有效地降血糖和血脂,可以作为辅助降血糖降血脂功能食品的植物提取物来源。另外,牡丹籽油作为一种新食品资源,首次研究了降血糖降血脂效果,为牡丹产业开发功能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2、降血糖降血脂复方体外设计在检测了单一成分体外,体内降血糖降血脂的基础上,对复方各成分配比。以α-淀粉酶和胆固醇酯酶活性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t值和加权综合的方法对5种功能因子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成分是银杏黄酮、茶多酚和牡丹籽油,辅药是绞股蓝皂甙和苦瓜提取物。d值优化法确定配方各成分比例为茶多酚:银杏黄酮:绞股蓝皂甙:牡丹籽油:苦瓜提取物=6:8:5:8:8(w/w/w/w/w)。为开发一种健康的功能食品,根据保健食品原料要求及功能因子在植物提取物中丰度分配,最后确定牡丹籽油、茶叶水提物、绞股蓝水提物、苦瓜水提物和银杏提取物(24%黄酮)为功能食品复方的最终原料。3、复方在动物体内降血糖、降血脂效果在制定功能食品复方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功能食品配方动物体内降血糖降血脂效果。首先stz腹腔注射(120mg/kg)小鼠建立糖尿病模型,与未经处理的糖尿病小鼠组相比,功能食品复方(200mg/day/kgbw)显着性降低了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p<0.05)。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一方面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延缓小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显着性降低血糖;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胰岛素释放,肝脏糖原合成及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糖(p<0.05),同时复方改善了糖尿病小鼠肝组织氧化应激损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显着性降低(p<0.05)。其次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未处理的高脂组,功能食品复方(200mg/day/kgbw)显着性降低了高血脂大鼠的血脂水平(p<0.05),qrt-pcr表明大鼠胆固醇酯酶mrna丰度显着性降低、脂肪酸合成酶fas、hmg-coa还原酶mrna丰度显着性降低(p<0.05);同时其粪便中的胆固醇和脂肪显着性增加(p<0.05)。体外实验模拟小肠环境检测了功能食品复方对胰脂肪酶和胆固醇胶束溶解度的抑制效果,根据体内实验研究结果推测功能食品复方动物组粪便中增加的脂肪和胆固醇归因于小肠内胰脂肪酶活性被抑制,甘油叁酯不能被充分水解,最后排出;功能食品复方降低了小肠内胆固醇胶束溶解度,胆固醇不能被小肠吸收,最后排出。4、复方及功能因子对α-淀粉酶、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结构的影响及功能因子和胆固醇胶束相互作用以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um,CD)和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a,FS)为分析方法研究了功能因子对酶构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因子改变了α-淀粉酶、胆固醇酯酶和胰脂肪酶的二级结构,同时FS研究色氨酸(tryptophan,trp)暴露于极性环境中,发生荧光淬灭现象,由此推测功能因子与α-淀粉酶、胆固醇酯酶和胰脂肪酶相互作用,导致酶活性降低。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发现复方及银杏黄酮、绞股蓝皂甙和苦瓜水提物与胆固醇胶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导致胆固醇胶束溶解度降低。(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吕秀平[10](2016)在《探讨翻白草降血糖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翻白草具有清热,解毒,止痢止血的作用,但临床上却已经证实其有显着的降血糖作用。在我国翻白草资源丰富,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翻白草更多的药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翻白草降血糖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6年08期)
降血糖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糖尿病是现代人群面临的主要病症之一,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人之多。茶叶作为广受关注的健康饮料,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癌等多种功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坚持饮茶,例如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有可能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可作为推荐的日常健康生活方式。茶叶富含茶多糖、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等活性成分,能够抑制α-糖苷酶活性,保护胰脏、肝、肾等器官,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延缓糖类吸收、降低血糖水平、缓解糖尿病病情等。现代科学研究中,已经发现茶叶功能成分的多种降血糖作用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血糖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苏可盈.四种黑茶蛋白的降血糖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江和源.茶叶降血糖活性及对糖尿病的功效与机理[J].中国茶叶.2019
[3].王琦.莲子抗性淀粉降血糖功效及其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4].许婧.茶多糖的结构与其降血糖机理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2018
[5].刘淑媛.绿茶和红茶水提物的降血糖活性与抑制糖吸收的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6].陈历水,倪军,周学晋,王冶,丁庆波.谷物中降血糖功能活性成分与其作用机理[J].农产品加工.2017
[7].吕秀平.翻白草降血糖的作用机理探究[J].人人健康.2016
[8].万艳娟,吴军林,吴清平.罗汉果降血糖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
[9].苏建辉.牡丹籽油及其复方降血糖、降血脂活性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6
[10].吕秀平.探讨翻白草降血糖的作用机理[J].人人健康.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