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旅博本《坛经》古标点者的点断中,分段符的使用存在问题,标点者的分段水平有限;断句符的使用出现常识性错误,标点者不够认真;较多传统佛教概念、惠能思想创见或相关部分点断有误,标点者对佛学传统及惠能思想的了解有限;《坛经》引用其他经文句子的点断大多有误,标点者对佛经也不够熟悉。由此可见,旅博本中大量不能确定是特殊标点习惯还是标点错误的情况,似乎属于后者的概率更高。且旅博本标点有以四字一句或对仗来点断《坛经》句子的现象,这更可能是标点者在有些地方没有读懂,于是只能勉强按照四字一句、对仗等方便阅读的套路来点断,事实上他并不知道文意究竟该如何理解、分断。
关键词:旅博本《坛经》;断句;分段符;断句符
现存比较完整的敦煌抄本《坛经》共有三种,其中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抄本《坛经》[注]以下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抄本《坛经》简称“旅博本”,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敦煌抄本《坛经》简称“斯坦因本”,敦煌博物馆藏敦煌抄本《坛经》简称“敦博本”。虽然被发现得最早、公布得最早,但我们一度认为它已经亡佚,直到2009年重新被发现[1]8。已有学者注意到,与其他本子相比,旅博本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是五个敦煌本《坛经》中唯一带有朱笔分段记号及朱笔断句的文本”[1]15。按照王振芬的说法,“古代的禅宗僧人、敦煌僧人到底怎样理解或诵读《坛经》的,旅博本的分段与断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钥匙”[1]15。虽然学者们已经注意到旅博本的这一重要特色及其意义,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这一特点进行过任何研究。故而,本文试图对旅博本的标点情况进行整体上的初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简单评价。
旅博本的标点符号狭义上讲仅有分段符“”和断句符“。”两种,另有少量移动断句符“︱”,应该算作辅助。本文拟对两种主要符号首先做整体考察。
一、对分段符“”的考察
旅博本中,分段符“”的使用共有61处。本文认为,其中8处是有问题的,以下分别说明。
1.上座神秀。思惟……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2]9-10
此处,“五祖”与“如何”之间显然不应该断开。
2.使君闻法。可不不是。西国第一祖。达磨(摩)祖师宗旨。[2]49
此处斯坦因本同[3]41,敦博本作“使君闻法可不如是西国第一师达摩祖师宗旨”[4]85-86。按照现代学者的观点,此处“闻”即“问”[5]64[6]41[7]141[8]73,75,所以从“法可不”至“宗旨”为一个完整问句,不应该从中间断开。此句标点者似乎将“闻法”理解为一个词语整体了。
3.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使君礼拜。[2]50
此处,“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是之前修福与功德不同这段论述的结论,不应该和前面的论证部分断开。此处标点者不止使用分段符有误,后半段的断句也有问题。
首先,勃利县水利普查办要求普查指导员必须依据普查表填写要求带领普查员认真细致地进行内业、外业数据采集与填写,对容易出现错误及疏忽的地方更应注意。如:在取水总量的分析上应注意一般丰水年农业灌溉取水量会小一些,枯水年农业灌溉取水量会大一些;同一村级普查区内,原则上不要出现同名井;在普查表中计量单位的填写与计算上应采用统一标准,在水量单位等数据的填写上,根据取水量标准的不同加以注意。
4.惠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尽诵取。依此修行。常与惠能说一处无别颂曰……[2]54
阿不都海力·肉孜在十一连承包了70亩土地,家里还饲养了100多只羊,由于近几年棉花受灾严重,又加上市场低迷,周转资金困难,他在万般无奈之下找到郭恒信求助,郭恒信听了他的想法后,立即决定给他担保贷款,这一担保就是三年,而且每年担保贷款金额达到了五万元,使得他家现在养羊发展到800多只,日子也越来越好。想起这些年郭恒信对自己的帮助,阿不都海力·肉孜不知怎样感谢,正好又要过“大年”了,为了表达心意,特意请这位“恩人”来到家中和他们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
此处旅博本“常与惠能说”与前文有一个字的空隙,且“一处无别颂曰”另起一行居中书写[2]54。这或许是标点者在这两处加上分段符的原因。类似的特点于斯坦因本、敦博本中也可见:斯坦因本“一切无别颂曰”与上文不联属[3]44;敦博本“常与惠能说一处无别颂曰”也与上文不联属[4]89。但按照现代学者的观点,此处的意思很清晰,即依照《无相颂》修行,则常和惠能说一样[5]71[6]106[7]145[8]82。故而不应当断开。
5.大师。住漕溪山。韶广二州。行化四十余年。[2]58
此处,分段符前后的内容显然是统一的,不应断开。
后来在他们的相处中,她还是发现了程江许多缺点,譬如坚持己见,大男子主义等,都让她不能忍受,她恃宠而骄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耳提面命。
HMGB1介导的炎症通路在雷公藤致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董捷鸣等(5):633
6.秀师遂唤门人。僧志诚曰。汝聪朋多智。[2]59
郭朋主张,据传统教义,“定”属止,“慧”属观,二者是有区别的。这里说定慧无别,又显示出惠能对于“定慧”这种传统范畴的释义,也是与众不同的[5]26。在惠能看来,定慧是体一不二的体用关系,所以第一处显然应该点断为:“慧定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同时,定慧工夫本质上不是两个工夫,而就是一个工夫,所以也无所谓某先、发某,故而第二处断句应为:“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
7.大师言。吾亦见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也。汝亦痛亦不痛。如何神会。[2]67
此处,分段符之前是惠能大师在回答神会的问题,后半部分是反问神会。惠能大师与神会这一大段问答,前后皆没有断开,故此处也没有理由断开。
“人即有南北,佛性无南北”是惠能非常重要的思想。经标点者点断后,此处既出现了“南北佛性”,又出现了“不同佛性”,似乎展示出与惠能完全不同的思想。
此处旅博本在“道际”二字下各有一重文符,所以原句应为:“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际。道际无常,付门人悟真。”中间没有断开的理由。
由上述分析可见,旅博本的分段符使用错误较多,尤其是考虑到部分分段符使用于原本经文抄写即另起一行的偈、颂部分,以及标记某某说话的部分,而这些段落的划分是很明显的。故而,从总体上讲,旅博本的分段存在问题,标点者分段的水平有限。
二、对断句符“。”的考察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2]29
标点使用无疑反映了一种理解,顺着这种理解才能按照文意恢复断句符的使用方式,但相左的是思想,又必须依据字词、句子而来。故而在标点者思想没有其他文献佐证的情况下,对它进行解读时必然带有推测的成分。
以上是两点关于方法的说明。本文对旅博本断句符的使用,有以下看法。
(一)断句符错误使用的情况非常多
以下分类展示一些典型例子。
1.常识性错误
(1)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惠能至于官店。[2]6
此处的两次断句显然都有问题,应为:“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惠能至于官店。”
(2)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2]9
此处除“房廊”后、“楞伽变”后及“为记”后,其余六次断句皆有问题。其实此处的文意非常清楚,正确断句应该为:“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养,欲画楞伽变,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
(3)大师光天元年。于蕲州国。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别。[2]72
此处旅博本有几处错误:其一,光天元年应为先天元年(712)。其二,蕲州应为新州[8]106。另外,将国恩寺断开是不应该的。
(3)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2]26
此处讲禅宗祖师传承,即使不懂,依据此段文字本身也能正确点断。若如标点者如此点断,则倒数第三句中惠能为三十九祖,而最后一句中惠能又自称第四十,这本身就矛盾了。这里的标点显然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观察的是2种手术后早期各参数的变化,2种手术方式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干眼,但术后1个月各指标均已无显著性差异。同FLEx相比,SMILE的眼表损伤和炎症反应较小,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治疗近视和散光的角膜屈光手术方式。
她任我摸了几把,牵着我手,坐到了床上。我心跳得厉害,见枕畔放着《木易安诗集》,便没话找话:“你喜欢诗啊?”
2.引用其他佛经经文的点断多有问题
旅博本引用其他佛经经文者,凡7处、5句,其中《维摩诘经》4处、3句(有1句重复引用1次);《菩萨戒经》2处、1句(有1句重复引用1次);《法华经》1处、1句。除引自《维摩诘经》的2处、1句(“实时豁然,还得本心”),其余标点均有问题。
陶瓷纹饰的作用已经从基本的视觉愉悦性上升到人的精神感染的范畴,人们对纹饰的感悟也是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狮子作为外来的瑞兽形象,在逐渐融入中国文化的时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纹饰的经典形象而流传下来。当现代陶瓷艺术陷入瓶颈之时,不妨从传统的纹饰中汲取养分,静心思考,以求创作出更加优异和能引起人共鸣的艺术作品。
(1)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真心是净。名经云。真心是道场。真心是净土。[2]19
(2)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创新理论知识。如,相关人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打造“梦想课堂”系列活动,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完善规章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实现形势政策教育、核心价值观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等活动的常态化,以引导企业职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御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
此处《净名经》(即《维摩诘经》)被点断开,显然是错误的。
(2)维磨(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弟(第)一义。而不动。[2]24
微晶铸石板表面质量好,美观,但耐磨性较普通铸石板差,冲击韧性比普通铸石板高,其厚度包括8 mm、10 mm、12 mm、16 mm、20 mm几种规格,并有各种形状。
《坛经》中此句经文的引用,是在讲“无住为本,无相为体,无念为宗”一段的最末。《维摩诘经》相关原文作:“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无“内”“外”二字。郭朋认为,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说:能够善于分别诸法事相的人,便能了知一切法相当体都是“真如法性”,因而他们也就能够对于“真如法性”这一“第一义”信而无疑,毫不动摇[5]35。
此处“口念”与“心行”相对,不应断开。惠能认为,行才能被叫作真有,此处突出的是念与行的对立。而若按照标点者的点断,口念和心行的对立则被转变为行时是不是有妄念的问题了。
(4)初传受七佛。释迦牟尼佛。弟七大迦叶。弟八……第卅八弘忍。第卅九惠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大师言。[2]79-80
(4)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姓(性)自成佛道。[2]43
在标点者看来,《坛经》所引《菩萨戒经》原文应该只有“本源自性”或“我本源自性”。事实上,《菩萨戒经》相关原文作:“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据郭朋分析,这里讲的,是作为“佛性种子”的“戒”体本源,“自性清净”[5]38。故而,此两处应当分别点断为:“《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浄。’”“《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坛经》中的这两处,前一处在讲坐禅,后一处在讲如何看待经书及文字。在前一处,《坛经》提到,坐禅不是一念不生,如槁木死灰一般,而是“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座,见本姓(性)不乱为禅”[2]25。换而言之,坐禅不仅仅是“外禅”,更重要的是“内定”。故而《坛经》引及此经句,即为证明坐禅要从本有的清净自性出发,以之为根本。在后一处,《坛经》认为一切经书及文字“皆因人置”,人及其智慧性更根本,且人的智只来自一悟,故而《坛经》强调:“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姓(性)。”[2]42-43换而言之,见佛性、真如本性最好的方式不是从经书中,而是从自心、自性中。故而《坛经》引及此经句,即为证明自心、自性的重要性。综合来看,《坛经》引及此经句的两处也应当点断为“本源自性清净”,而非将“清净”单独断开。在这两处,标点者的点断有误。
(5)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2]63
“诸佛世尊”至“出现于世”引自《法华经·方便品》,原文作:“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5]86按照《法华经》原文,此处是佛在向舍利弗讲解为什么诸法实相非常难解:诸佛只因为一件大事的缘故,出来现示于世,这件大事即开示佛知见,并让众生悟入佛知见。故而,此处的断句应该为:“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即“吾与汝说”和“经云”之间断开为好,因为此处是直接引用佛经,而非惠能对佛经的发挥;“一大事因缘”则不应该断开。
《坛经》中引用这句经文,是因为惠能认为它最好地体现了什么是“一佛乘”。按照惠能的理解,《法华经》七卷皆是譬喻因缘,这些譬喻想要表达的核心就是这句所讲的“一佛乘”。按照《坛经》的解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7]换句话说,在《坛经》看来,《法华经》此句讲的“大事因缘”最直接而言是一种统一且唯一的修为方法,即“离两边”,这种方法即“大事因缘”,也即“一佛乘”。《坛经》认为,佛是凭借此修为方法而出,且示现于世的。此即所谓“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5]82。可以看出,《坛经》将《法华经》经文言说的对象从佛本人转换成了修佛的人,而且对“一大事因缘”的内容界定也与《法华经》有不同。不过,按照《坛经》的意思,这句话同样应当点断为:“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世尊”后虽然可以加断句符,但“一大事因缘”一定不能断开,点断者此处的断句在何种意义上都说不过去。
3.许多重要佛教概念出现的地方点断有误
在我国众多工程测绘工作中,不动产测绘是重点内容,它不仅可以为房产测绘工作提供数据指导,同时也可以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帮助。然而不动产测绘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就导致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出实质性作用,同时也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实施。因此,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提高不动产测绘的水平和质量,确保不动产统一登记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1)佛性:
人即有南北佛姓(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姓(性)。有何差别。[2]7-8
8.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际。无常付门人悟真。[2]84
(2)定慧体一不二:
慧定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2]18
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2]19
此处是神秀呼唤门人志诚,并对志诚说话,故而断开是错误的。
(3)无念:
于自念上。杂(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2]23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2]24
印顺认为,“《坛经》所说,可以用‘见性成佛’和‘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两句话来说明”[9]330。可见,“无念”这个概念在《坛经》中异常重要。上文已经提到,在惠能看来,“无念”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什么念都没有;“真如”与“念”体一不二,“无念”正确的做法是“于自念上离境”,即心念不为外境迁转,这也即“念念自在解脱”[9]337。“自念上离境”和“于法上生念”是相对的一组概念,中间皆不能断开。“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是说一旦念断,人即死去,故最好不断开。“法意”为法之意,也不应断开。故而,上引两处《坛经》中文句正确的点断应该是:“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从标点者的点断看,他对于惠能所讲的“无念”基本不理解。
(4)看净:
若言看净人姓(性)。本净为妄。念故益覆。真如离妄念。本姓(性)净。不见自姓(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看却是妄也。[2]24-25
此段惠能讲坐禅,按照《坛经》,他强调坐禅的三个要点是不看心、不看净、不言动。看净是一个词,不应该断开。“人性本净”[注]“本净”,敦博本作“本体”。参见周绍良:《敦煌博物馆藏〇七七号册子》,载《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自性本净”和“妄念”是一组对立概念,皆不应该断开。在惠能看来,只要离开妄念,真如没有了妄念的盖覆[注]“盖覆”,旅博本、斯坦因本皆作“益覆”。参见郭富纯、王振芬:《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周绍良:《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斯五四七五号册子》,载《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按照惠能乌云覆盖的比喻,此处作“盖覆”为佳,且下文讲法身处所引旅博本亦有“盖覆”的说法。,本性自然清净;但若起心[注]“起心”,斯坦因本作“心起”。参见周绍良:《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斯五四七五号册子》,载《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看净,就又不好,会生出“净妄”,即执着于净的妄念。故而“起心看净”和“却生净妄”均不断开为好。综上,本句应点断为:“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益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看却是妄也。”
虽然有上述各种分法,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准,只能是生产方式或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这样描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4]
(5)法身、报身:
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看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2]28
断句符在旅博本中大量出现。以“。”断句使本文在不少场合,并不能透过断点及上下文,准确地分析出标点者使用的“。”究竟对应于现代的哪种标点符号。故而本文的策略是寻找典型案例,以明显做某种特定使用的断点为基础,不能明确断定的材料暂时存而不论。
前一处,“慧如日”“智如月”皆不应断开,因为在惠能看来,两者皆“明”。所谓“浮云”即“妄念”的喻体,被妄念(浮云或乌云)盖覆则自性不能明,故而“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为一句。后一处,惠能关于“化身”的理解非常独特,即使不懂惠能的说法,按照后文“思量某化为某”的句式,此处“思量即是自化”一句也不应从中断开。在法身、报身问题的点断上,旅博本的标点显然存在重大错误。
(6)波罗蜜: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传统神圣价值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也是精神生活空间高度开放的时代;是一个精神生活越来越等同于文化消费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们越来越有条件过一种不受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拖累的精神生活的时代。”[5]390基于大学生“低头族”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构建和谐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品质,我们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一条大学生通向和谐精神生活的途径。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不行。[2]35
(3)混养。放养时要充分利用湖泊水体中的天然生物饵料资源,实行多品种混养。在主养小龙虾的同时,每亩面积搭配放养鲫鱼种30尾、鳙鱼种50尾,规格为每尾100.0g左右。对于水草和底栖生物丰富的湖泊,可以混养河蟹、青虾等。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2]37
按照点断者的断句,似乎“彼岸”被单独作为一个词语断开,但是波罗蜜为梵语音译,应如惠能所讲,为“彼岸到”之义。此两处明显点段有误。
(7)口念与心行: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2]37
《坛经》以改后的《维摩诘经》经文,作为“无念为宗”的佐证。按照《坛经》,所谓“无念”是指“于一切境上不染”“不于法上念生”,即心念不依境而起,不随境而转。在惠能看来,真如是念的体,念是真如的用,所以“念”是“本来自在解脱的”。若自性(即真如)起念,则虽然有念,但念不染于境而自在。《坛经》此说强调内心不为外境所染,更根本的是强调一切以“自性”为主[9]337。在这个意义上,所引经文被理解为“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当然,这段引文也可以被看作是对这一整段的总结,但《坛经》的核心思想是将无住、无相、无念都收束于自性来谈,本心自性是核心、第一义,外境、法相应无之、离之,故而即使是将这段引文看作是对整个一段的总结,其标点方式也应当是“《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标点者的点断显然有误。
(8)功德与福田:
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2]50
很明显,此处若按照标点者的点断,则意思与惠能所讲恰恰相反。且此句上一句惠能才刚说过:“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2]50
(9)转法华:
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2]64-65
上文提到,旅博本的标点者对于《坛经》所引《法华经》文句点断有误。于此可见,其于惠能对《法华经》阐发的点断也有问题。此处“转法华”与“法华转”相对,非常明显,但按照标点者的点断,若“正转法华心邪”一句前还可以按照惠能的意思解读,在此句及之后就不再可能。
(二)有大量不能确定是特殊标点习惯还是标点错误的情况
在旅博本的标点中,有大量不能确定是标点者特殊的阅读、标点习惯,还是标点错误的情况,兹举数例比较典型者。
1.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2]6
对此句进行标点不存在任何难度,但标点者将“艰辛”和“于市”断开,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特殊的考虑、习惯,还是确实犯错。如下例2、3皆是此类,不再解说:
2.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2]11
3.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2]16
以下几例的情况不太一样:
4.惠能来于此地。与诸官寮(僚)。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如先代悟。[2]17-18
此处只集中讨论“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此部分的点断不难,应为:“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所传”与“自知”相对,句中的“先圣教”一词对此也给出了提示。所以,此处是不是有一种可能,即标点者此处的点断目的不在于划分句意,而只在于标示读此句时换气、停顿的点。故而点断者的意思是:教(停顿)是先圣所传(停顿,且句意结束)。不是惠能(停顿)。自知(句意结束)愿闻(停顿)。先圣教者(停顿,且句意暂时结束)。
5.无住无去无来。[2]38
6.无去无住。无来往是。[2]38
《坛经》在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时,惠能两次提到“无住、无去、无来”,但标点者的两次点断却如此不同。且在旅博本抄本中,两者只间隔一行,故而标点者应该不大会看不出两处文句相近。所以,如果不是标点者犯了低级错误的话,他有自己的考虑这种可能性就或许也存在。
上文所列出的只是几个典型例子,在旅博本中,类似不能判断是标点者故意所为、有自己想法的点断,还是标点者点错的点断,数量庞大。上述例子中,例1、2、3为一组,例4、5、6为一组,第一组的点断错误太明显,很有可能是特殊习惯所致;第二组则是用来说明这种特殊习惯大体上是一种怎样的习惯,即文意明显自然断开处不标点,只在朗读语气需要处断开——断开的只是朗读节奏,而不是文意。这样的解说只能算作本文的一个没有充分理由的猜测,是不是作者原意很难推断,所以只能说如果要把标点者的点断理解为可接受的,这是比较可能的理由。当然,反过来断定这些都不是什么特殊习惯,而就是一些错误,甚至是低级错误,也不是不可能。
(三)标点值得商榷的地方较为频繁地出现四字一断的现象,或类似的对仗句、几字一断等
按照上文的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假定,旅博本标点者有自己特殊的点断用意。然而,这只能是一个可能性不高的假设。
对于旅博本的点断,这里还有一个现象值得介绍,即旅博本标点值得商榷的地方较为频繁地出现四字一断的现象,或类似的对仗句、几字一断等。除前文引用过的[注]例如:1.“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2.“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见郭富纯、王振芬:《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3、37页。,其他典型例子如:
1.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呈心。用意作偈。[2]9
2.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2]41
3.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施大。智惠光明。照曜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2]53-54
4.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2]68
以上句子为四字一断,点断皆有值得商榷之处。
5.看吾所见。处心地。无疑非自性。戒心地。无乱是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是性。惠大师言汝师戒定惠。劝少根智人。吾戒。定惠。劝上智人。[2]61
在此处,标点者明显是以句式“□心地,无□□□□(后三字又都和‘自性’有关)”来点断,以追求对仗。
除以上列举外,相似的例句还有不少。本文认为,这样的现象提示我们,对此或许有三种理解的向度:其一,旅博本标点者认为原本句子意思即如此,且经文原本就对仗。这说明标点者认识不足,点断有误。其二,旅博本标点者的点断不是出于文意的考虑,而是出于诵读的方便。这背后又有两种可能:标点者事实上也不知道《坛经》文意如何分段;标点者知道《坛经》文意如何分段,他是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诵读方便或诵读习惯的标记。其三,旅博本标点者在这些地方基本没有读懂,所以只能勉强按照某种套路点断。本文认为,标点者没有读懂,于是强行按几字一断的方式标点的可能性最大。
综上所述,本文倾向于认为,旅博本的点断整体质量不高,且标点者不够认真,参考时需要格外警惕,以免被误导。
参考文献:
[1]王振芬.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的再发现及其学术价值[M]//郭富纯,王振芬.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郭富纯,王振芬.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周绍良.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斯五四七五号册子[M]//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4]周绍良.敦煌博物馆藏〇七七号册子[M]//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5]郭朋.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杨曾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7]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录文[M]//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53.
[8]邓文宽.六祖坛经:敦煌《坛经》读本[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9]印顺.中国禅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中图分类号:B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19)01-0089-06
收稿日期:2018-04-25
作者简介:秦晋楠(1991— ),男,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责任编辑:李智萍)
标签:标点论文; 惠能论文; 敦煌论文; 自性论文; 妄念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佛教论文; 经及经疏论文;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北京大学哲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