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红斑量论文_谈益妹,王馥迪,樊国彪,李宁,刘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最小红斑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斑,最小,紫外线,光斑,性皮炎,皮肤,日光。

最小红斑量论文文献综述

谈益妹,王馥迪,樊国彪,李宁,刘玮[1](2019)在《紫外线最小红斑量影响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具有显着的个体差异性,并且相关研究结果几乎没有一致的,表明MED可能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研究的样本量有限。目的在大规模人群研究中,确定与MED变化相关的因素。方法对8732名18~60岁健康汉族人(55.5%男性,平均年龄40 12岁)进行MED测试,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日光模拟器对背部未暴露皮肤区域进行紫外线照射。结果无论是男性(P=8.59×10-38)还是女性(P=1.12×10-22),年轻者(P=8.59×10-33)还是老长者(P=1.03×10-22),MED均与肤色相关(较低MED者拥有较浅的肤色),而与年龄无关;在相同肤色下,女性的MED明显高于男性(P=5.30×10-7);此外,冬季的MED高于其他季节。结论研究表明,MED与皮肤颜色、性别和季节有关,但与年龄无关。(本文来源于《2019首届全国湿疹皮炎皮肤过敏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06-27)

李慧怡,谢嘉颖,陈媛[2](2018)在《防晒指数测试中预测最小红斑量的叁种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防晒化妆品中防晒指数测试中预测受试者最小红斑量目前有叁种方法:根据Fizpatrick皮肤分型判断MED、预先曝光法预测MED值和根据ITA°预测MED。本文对叁种方法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差别分别进行阐述,叁种方法中ITA°似乎是安全预测用于确定MED的紫外线剂量范围的最准确方法,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比较重视的一种方法,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30期)

韩洋洋[3](2018)在《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最小红斑量测定及其相关免疫因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是皮肤经日光或其他光线照射后引起的以慢性光敏感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对张家口地区CAD患者和正常人的最小红斑量(MED)及光斑贴试验(PPT)进行测定并分析,探讨血清IL-8、TNF-α和s ICAM-1与CAD发病的相关性,并观察羟氯喹(HCQ)治疗CA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门诊CAD患者48例,以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德国Waldmann紫外线光疗仪和最小红斑量测定仪对48例CAD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MED值测定,同时采用德国Waldmann型紫外线光疗仪和标准光斑贴试验试剂盒,对48例CAD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PPT(光源UVB5J/cm2)。应用ELISA检测48例CAD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8、TNF-α和s ICAM-1的含量。根据PPT结果将48例CAD患者分为PPT阳性组和PPT阴性组,随机把PPT阳性组与PPT阴性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羟氯喹200mg qd,对照组给予地氯雷他定10mg qd,治疗48d后检测血清IL-8、TNF-α和s ICAM-1水平,治疗不足48d痊愈,48天后检测,并再次观察MED变化情况。使用spss20.0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CAD患者组UVA-MED、UVB-MED分别为27.65J/cm2、42.50J/cm2;正常对照组UVA-MED、UVB-MED分别为40.01J/cm2、46.39J/cm2;CAD患者组UVA-MED和UVB-MED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D患者组Ⅲ型皮肤和Ⅳ型皮肤UVA-M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D患者组Ⅲ型皮肤UVB-MED低于Ⅳ型皮肤(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Ⅲ型皮肤UVA-MED低于Ⅳ型皮肤(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Ⅲ型皮肤UVBMED与Ⅳ型皮肤差异不明显(P>0.05);CAD组男性UVA-MED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8例CAD患者PPT阳性者22例,PPT阴性者26例,阳性率为46%,常见的光变应原为:芳香混合物占(28.35%),木材混合物(19.5%),硫双对氯酚(10%),苯海拉明(10%),秘鲁香脂(5%),叁氯碳酰苯胺(5%),6-甲基香豆素(4%),六氯酚(4%),D-松萝酸(2.5%)等。50例正常对照组PPT阳性者16例,PPT阴性者34例,阳性率为32%,常见的光变应原为芳香混合物(20.15%),木材混合物(9.5%),硫双对硫粉(10%),地衣那酸(10%),6-甲基香豆素(9.5%),秘鲁香脂(9.15%),四氯水杨酰苯胺(8%)等。(3)羟氯喹治疗PPT阴性和PPT阳性治疗组CAD患者有效率分别为100%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氯喹治疗PPT阴性治疗组和PPT阳性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地氯雷他定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羟氯喹治疗组治疗后细胞因子IL-8、TNF-α和s ICAM-1均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地氯雷他定对照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羟氯喹治疗组UVA-MED和UVB-MED高于地氯雷他定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提示:(1)CAD患者最小红斑量低于正常人,提示紫外线照射与CAD发病关系密切。(2)CAD患者光接触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光接触变应原参是引起CAD发病的原因之一。(3)CAD发病与IL-8、TNF-α和s ICAM-1升高有一定关系。4.羟氯喹治疗CAD的机制可能与调节IL-8、TNF-α和s ICAM-1的分泌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期刊2018-06-01)

吕静,江阳,刘娟娟,龚娟,戚东卫[4](2018)在《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最小红斑量和T细胞亚群检测及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慢性光化性皮炎(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CAD)患者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methyltransferase,TPMT)基因型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228例CAD患者和2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MED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术和ABC-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白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γ)和外周血凋亡蛋白s Fas、s Fas L水平。CAD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硫唑嘌呤组(试验1组)和硫酸羟氯喹组(试验2组),试验1组治疗前予PCR技术进行TPMT基因型检测,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CAD患者的长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UVA-MED)、中波紫外线最小红斑量(UVB-ME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试验组患者CD3+CD4+、CD3+CD4+/CD3+CD8+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CD3+CD8+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血清IFN-γ、IL-12、s Fas和s Fasl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试验1组有效率(83.78%)显着高于试验2组有效率(64.0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紫外线中的UVA和UVB在CA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CA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参与其迟发型超敏反应,IFN-γ、IL-12、外周细胞凋亡蛋白在CAD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治疗CAD时可以选择硫唑嘌呤或硫酸羟氯喹,但前者临床疗效优于后者。治疗前进行TPMT基因型检测可以指导临床药物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李世军,汪宇,张伟,蔡灵龙,刘倩[5](2016)在《贵阳地区190例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贵阳地区正常人群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最小红斑量(MED)。方法:以SUV-l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作为照射光源,测定190例健康志愿者腹部正常皮肤UVA-MED及UVB-MED,比较不同皮肤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受试者UVA-MED及UVB-MED。结果:190例志愿者UVA-MED中位数为48.25 J/cm2,UVB-MED为35.24 m J/cm2,男性UVA-MED和UVB-MED中位数均高于女性(P<0.01),Ⅳ型皮肤MED中位数亦均显着高于Ⅲ型皮肤(P<0.01);男性10~29岁组及30~49岁组UVA-MED明显高于≥50岁组(P<0.01),10~29岁组UVB-MED高于30~49岁组及≥50岁组(P<0.05);男性夏季UVA-MED显着低于春、秋两季(P<0.01),女性夏季UVA-MED亦显着低于春、冬两季(P<0.01);男、女性夏季UVB-MED低于春、秋、冬季(P<0.05)。结论:皮肤日光反应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是影响贵阳地区人群MED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岳学苹,王宏伟[6](2016)在《308nm准分子激光照射兔耳最小红斑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308 nm准分子激光照射兔耳最小红斑量(Minimum Erythema Dose,MED)。方法:应用308 nm准分子激光照射30只兔子左耳,分别给予单次单剂量150、300、450、600、900、1350mJ/cm~2,右侧作对照。计算30只兔耳激光照射24、48、72 h后的MED平均值,并观察96 h后组织病理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下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经308 nm准分子激光照射后,24、48和72 h后MED平均值均为(300+55.39)mJ/cm~2,其中86.6%(24只兔)MED值为300 mJ/cm~2。照射96 h后MED区较未照射区的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层增厚,真皮水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可见红细胞外渗。TEM:MED区照射96 h后胶原纤维变性、排列紊乱,纤维细胞细胞器凝聚呈团块状变性;血管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渗;部分血管管腔狭窄,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细胞核形态异型。96 h后红斑逐渐消退,10~14天内消失,病理和TEM均未见大面积坏死。结论:308 nm准分子激光是一种高效稳定和安全的光源。(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许传勤,闫毅,卢建华[7](2015)在《赣南地区166例正常人308nm单频准分子光最小红斑量的测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并分析赣南地区正常人308 nm单频准分子光最小红斑量的范围。方法以308 nm单频准分子光治疗仪为测试光源,测定来我院就诊的2013年3月~2014年2月166例健康志愿者的308 nm单频准分子最小红斑量,并研究其与不同皮肤光反应类型、性别、年龄、户外停留时间及部位的关系。结果 166例健康志愿者308 nm单频准分子光的最小红斑量(MED)均值为(907.14±96.37)m J/cm2。Ⅲ型皮肤MED值显着低于Ⅳ型皮肤(P<0.05);男性MED均值为(943.58±71.27)m J/cm2,女性MED均值为(952.91±52.72)m J/cm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MED值存在差异,男性组40~49岁组测试者MED值明显大于其他年龄组MED值(P<0.05),女性组40~49岁组及30~39岁组测试者MED值明显大于其他年龄组MED值(P<0.05);不同户外停留时间测定ME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组患者MED值存在差异,男性组前臂屈侧MED值明显大于其他部位(P<0.05),女性组前臂屈侧及小腿屈侧MED值明显大于其他部位(P<0.05)。结论赣南地区正常人308 nm单频准分子光最小红斑量值范围与中国其他地区正常人MED值有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5年28期)

胡晗菲,邓丹琪,赵静,韩朝霞,袁李梅[8](2015)在《慢性光化性皮炎最小红斑量、光斑贴试验及有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云南地区慢性光化性皮炎(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 CAD)患者最小红斑量和光斑贴试验的情况,探讨IL-6、TNF-α与CA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UV 1000型日光模拟器对21例CAD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最小红斑量的测定。采用SS-03AB型紫外线光疗仪和标准光斑贴试验试剂盒对21例CAD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光斑贴试验(光源:UVA 5J/cm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AD患者、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结果 1 CAD患者的UVAMED、UVB-MED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CAD患者的MED值与皮肤类型无关(P>0.05),正常对照组的MED值与皮肤类型、性别均无关(P>0.05);2 CAD患者、正常人中光斑贴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7.1%,47.6%。CAD患者最常见的光变应原依次为芳香混合物、D-松萝酸、木材合成物;正常人最常见的光变应原依次为芳香混合物、D-松萝酸、秘鲁香脂;3 IL-6在CAD患者组的含量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TNF-α在两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小红斑量的测定提示CAD的发病与UVA、UVB的照射有关,其中UVA更为敏感;CAD患者及正常人对照组都对多种(光)接触性变应原呈阳性反应;CAD的发病可能和IL-6的降低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皮肤病与性病》期刊2015年04期)

潘玉明,殷致宇,潘红梅,韩淑云,杨学芬[9](2015)在《北京地区湿疹患者与健康人NB-UVB最小红斑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更准确的掌握湿疹NB-UVB照射的起始剂量,测定湿疹患者与健康人的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Med),探讨湿疹患者与健康人的Med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西格玛公司NBUVB SS-01型为光源,测定湿疹组患者207例,健康人97例为对照组。结果:湿疹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001。结论:湿疹患者的最小红斑量明显小于健康人,提示指导临床照射湿疹患者时应谨慎选择更准确的起始剂量,以达到最佳效果和最小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4-16)

胡聪,孙丽蕴[10](2015)在《紫外线最小红斑量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的测定是光试验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有助于了解皮肤对所接受的紫外线的敏感程度,对临床上皮肤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对紫外线的反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最小红斑量值并不是一个精确值,现就目前关于最小红斑量检测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最小红斑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防晒化妆品中防晒指数测试中预测受试者最小红斑量目前有叁种方法:根据Fizpatrick皮肤分型判断MED、预先曝光法预测MED值和根据ITA°预测MED。本文对叁种方法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差别分别进行阐述,叁种方法中ITA°似乎是安全预测用于确定MED的紫外线剂量范围的最准确方法,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比较重视的一种方法,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最小红斑量论文参考文献

[1].谈益妹,王馥迪,樊国彪,李宁,刘玮.紫外线最小红斑量影响因素探讨[C].2019首届全国湿疹皮炎皮肤过敏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2].李慧怡,谢嘉颖,陈媛.防晒指数测试中预测最小红斑量的叁种方法的比较[J].科技视界.2018

[3].韩洋洋.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最小红斑量测定及其相关免疫因子的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8

[4].吕静,江阳,刘娟娟,龚娟,戚东卫.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最小红斑量和T细胞亚群检测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

[5].李世军,汪宇,张伟,蔡灵龙,刘倩.贵阳地区190例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

[6].岳学苹,王宏伟.308nm准分子激光照射兔耳最小红斑量[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

[7].许传勤,闫毅,卢建华.赣南地区166例正常人308nm单频准分子光最小红斑量的测定与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

[8].胡晗菲,邓丹琪,赵静,韩朝霞,袁李梅.慢性光化性皮炎最小红斑量、光斑贴试验及有关机理研究[J].皮肤病与性病.2015

[9].潘玉明,殷致宇,潘红梅,韩淑云,杨学芬.北京地区湿疹患者与健康人NB-UVB最小红斑量测定[C].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10].胡聪,孙丽蕴.紫外线最小红斑量的检测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

论文知识图

能量为最小红斑量(32J/cm各组小鼠皮肤P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左膝皮损准分子光组与对照组P53阳性率随时间变化...11E染色结果照射后1天HE染色对比(、100)

标签:;  ;  ;  ;  ;  ;  ;  

最小红斑量论文_谈益妹,王馥迪,樊国彪,李宁,刘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