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

解放军第三一三医院放射科辽宁省葫芦岛市125000

摘要:目的:针对脑血管性痴呆在临床中采用头颅磁共振的诊断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3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CT及核磁共振检查的有关资料,对检出患者脑萎缩及脑部病变、进行分析,对两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及不足之处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在脑萎缩、颅内病灶、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检出率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存在特异性,在检出病灶部位及数量比例等方面核磁共振优于CT,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在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的结果更优于CT。

关键词:脑血管性痴呆;医学影像;临床诊断

1.前言

随着近年来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脑血管病患者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脑血病导致的痴呆患者也逐渐增长,发病率只低于阿尔茨海默病,位居痴呆患者第二位。在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对检出痴呆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收集了3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CT及核磁共振检查的有关资料,比较核磁共振与CT影像的差异,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患者资料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的3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有关资料,患者都采取CT和核磁共振两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其中有21例男患者,9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8—81岁之间,平均年龄(50.8±1.6)岁,病程在6—24个月之间,平均病程(12.6±1.5)个月。

2.2纳入标准

患者采用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根据神经心理测验、痴呆量表及相关检查结果确诊为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病程不少于半年。

2.3方法

采用5毫米层厚,3毫米层间距的螺旋CT及西门子核磁共振机对患者颅脑分别进行检查。比较患者的医学影像结果,脑萎缩显示率,病灶检出率,病灶检出数量及部位。

2.5统计处理

采用SPSS21.0数据统计处理软件对患者的有关影像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检验,P<0.05表明患者有关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结果

CT与核磁共振影像结果显示患者脑内都存在病灶,18例患者为脑梗死,12例患者为脑出血,其中有2例患者为出血性梗死,病灶在两种影像检查方法中都能病灶,检出率100%,不存在差异。有23例患者存在脑萎缩,发病率约76.7%,两种影像检查方法中都有显示,不存在差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1例,两种影像检查方法中都有显示,不存在差异。

表1不同部位检出的病灶差异

表1中在患者不同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4.讨论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脑血管性痴呆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据世卫组织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痴呆在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中已达7%的发病率。但在超过85岁的老年群体中已超过20%。阿尔茨海默病和脑血管性痴呆在痴呆疾病分型中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其中血管性痴呆发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脑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在成年人和老年人中比较多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是指因脑部受大脑器质性改变而造成的智能障碍,也就是在无意识障碍时,在各种精神心理活动中,存在认知及记忆功能障碍及其它功能缺损,并伴随减退社会、生活活动能力的状态。

通常脑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机制脑血管疾病中的脑梗、脑出血性病变、非梗死性缺血及脑萎缩等多种病变的组合。临床中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影像检查是对该疾病进行诊断的有效辅助方法之一,主要采用CT与核磁共振影像检查方法,对患者脑内存在的病灶进行观察。大脑功能形态采用核磁共振能更为细致的显示,对存在于患者大脑内的血管瘤,脑梗等病灶及病变组织反应出来。

脑血管性痴呆分型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多发卒中性痴呆,本研究中有17例患者,占56.7%。CT和核磁共振能显示出该类型,不存在差异;二是额叶、丘脑或颞叶等关键部位的卒中性痴呆;三是皮质及皮质下痴呆;四是蛛网膜存在下腔出血性痴呆;五是萎缩性痴呆。本研究中采用核磁共振检出丘脑、小脑、脑干及基底节区病灶的数量高于CT。有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日益增多的梗塞病灶数量,痴呆发病率逐年升高。所以,不仅要与临床症状、神经心理测验及经痴呆量表等相结合,通过影像检查使病变部位及病变数量检出,对于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也具有较明显的作用。核磁共振技术可对颅脑多层面提供详细的影像信息,安全且没有辐射,组织对比率及空间分辨率都较高。能够从多方位对萎缩及异常的颞叶海马进行良好的成像评价,在痴呆类型方面,主要为鉴别脑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有效依据。核磁共振不仅在常规序列中应用,还能在改进的脉冲序列中应用于DWI、SWI等序列,甚至具有对脑代谢的波谱序列的测定作用,对脑部存在的生化水平、变化的脑部细小出血灶及时发现。DWI作为临床中目前诊断急性脑缺血的一个最有价值的序列,可使急性或超急性期的小病灶及时发现,避免患者症状发生恶化。DWI序列对于血管性痴呆的病情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5.结语

总之,核磁共振在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应用中不只是在检出很多部位的病灶率高于CT影像检查,还有助于患者对病情变化进行预测及监控,在临床诊断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滕丹阳,郑健.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临床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6.4

[2]董艳红,吕佩源,李玲等.血管性痴呆患者执行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7.3

[3]陈俊浩,黄癸卯,朱正兵.健康成人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扣带回后部质子磁共振频谱对比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8

[4]徐其伟.头颅血管核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黑龙江医学,2016.9

[5]张永举.头颅磁共振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1

作者简介:宋大勇(1982-),男,汉族,黑龙江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核磁、CT。

标签:;  ;  ;  

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